聽港生講述內地求學故事:香港青少年應更多到內地感受這邊的社會文化

2021-01-14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張雪婷】9月2日,全國高校正式開學,內地高校迎來1.6萬餘名香港新老學生入學、返校。在近日香港緊張的局勢下,不少來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內心都有一些壓力。《環球時報》記者聯繫了幾名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聽他們講述如何融入內地校園生活,如何深入了解內地並丟掉曾經的偏見。「學校裡的內地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沒有什麼隔閡」,一名港生表示,「香港青少年應更多到內地親自感受這邊的社會文化」。

在軍訓中與內地同學共呼吸

按目前內地大學對港澳臺學生的要求,他們理論上可以自選是否參加新生軍訓。但賀同學今年被北京大學錄取後,毅然決然地登記參加開學前軍訓。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軍訓是內地教育重要的一環,「完成軍訓才是完整地在內地上了大學」。

「我小學和中學都是在香港讀,選擇大學時,我想跳出香港這片熟悉的土地,不讓自己的思想和發展禁錮在舒適區。」賀同學表示,她申請參加軍訓有兩個原因:第一,既然來了內地,就要求自己像內地學生一樣,不想大學教育「缺斤少兩」;第二,她也期望軍訓時「能和同學體驗各種酸甜苦辣,培養深厚的『革命友誼』」。

「軍訓特別開心!」賀同學回顧起自己的軍訓生活時如此感嘆道。她說,在軍訓中能感受到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軍人要求一個『齊』字,從生活內務、走方陣到唱軍歌,我感覺大家都擰成了一股繩」。在軍訓中,她也十分積極參加各種小活動,「在歌詠大賽中,我是我們十二連代表隊的領唱,獲得優秀獎,我們還參加了拔河比賽,收穫了友誼和他人的認同」。

和其他同學一樣,賀同學也曾感到過「痛苦」。「兩天才能洗一次澡,還是在沒有隔間的大澡堂;夥食『以量取勝』,肉類比較單調。」但是這些艱苦都被收穫所抵消。和內地同學一起在烈日下暴曬時,「每一步都是同一秒落下,同一秒抬起,連呼吸都是同步的。我很慶幸參加了軍訓。」

軍訓結束後,賀同學也即將正式展開自己在北京的大學生活。「我很喜歡北大古色古香的建築,紅磚綠瓦,仿佛活在歷史裡,與古人神交。」她也看到了城市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些地方還有老舊的基建和規劃,看上去沒有深圳和香港那樣現代化,並且有的公共區域衛生條件還有待提高。

對於還沒有來過內地的香港同學,賀同學說,內地早已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落後了,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大江南北的菜系都應該通通嘗一遍」。最後,賀同學開玩笑地表示,希望香港的朋友「可以來看望一下遠離家鄉孤零零的我」。

認識五湖四海朋友,成為美好回憶

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在不少香港人的印象中就兩個字——霧霾。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交換生張同學也曾對此深信不疑。直到2017年她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才看到「冬天北京的晴天,天空格外的藍」。

「第一次來內地是去北京大學中文系做交換生,大致半年時間。」張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當時所有身邊到過內地的人,都說霧霾很嚴重,網絡媒體也爭相報導。「直到我真的到了內地,才發現北京的霧霾治理這幾年已經好多了。」

在內地學習的幾個月,張同學去了不少城市旅遊。「北京給我『專注』的感受,同學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西安給我『悠久』的感受,每一寸土地都有歷史的痕跡;整個內地給我的印象是『科技』,無所不在的電子化、科技化和便捷的生活服務。我到上海參觀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時,看到人物靈動、惟妙惟肖,將靜態的圖像表現得活靈活現,太不可思議了!」

最讓張同學記憶猶新的是,她曾和北京、香港、臺灣、澳門的同學分成一個學習小組去平遙古城。「我們住在一個大宅院,一起逛古城、拍照、聊天交流,那是我最快樂無憂的時光。」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感到深深的不舍,最後聚餐時交換了明信片和聯繫方式。「認識這麼一幫來自五湖四海的可愛朋友,是我有生以來最美好的回憶。」

張同學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影視編劇,她平時常留意一些好的影視作品。「近些年內地好作品比比皆是,如《琅琊榜》《甄嬛傳》《長安十二時辰》等。內地影視市場實現了優勝劣汰,新作品也都注重品質而不是流量。」她認為,內地和香港青少年之間,通過網絡共同語言,可以促進彼此間的聯繫。「有同一語境背景,才能找到親切感。」她希望送香港朋友們一句話:「海納百川,心懷天下。彼此了解、磨合,才能摸索出適合的相處之道。」

國情實踐假期活動豐富多彩

開學將升入北京大學二年級的香港學生吳同學對香港和內地兩邊年輕人的社會生態了解頗深。在大一結束的暑假,他作為學生代表接待了來自香港的中學交流團。吳同學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香港年輕人情況的同時,也分享了目前港澳臺學生在內地大學豐富的生活。

在今年7月1日之前,中聯辦組織的由香港知名中學學生構成的遊學團,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科院等學校和機構參觀交流。吳同學對記者說,今年該團約有80人左右,比去年多了約一倍。「在香港人眼中,以前內地學校是次於歐美學校的一個選擇,但現在清華北大等這個層次的高校已經不僅僅是有『內地學校』的標籤,更是有『國際名校』的印象。」

吳同學說,內地流行文化在香港的火熱程度非常之高,已經不是香港本土文化能匹敵的了。但與此同時,香港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仍非常之大。「香港青年可以說是有兩種極端:一種是特別偏激的那類,一種則是特別單純的。那些上街實施暴力行為的年輕人,有些可能並不是因為政治立場,而是單純地發洩生活壓力,在媒體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會導致他們更加激進。」

「我們和外國留學生不同,基本沒有同鄉抱團的情況,港澳臺學生和內地學生都是宿舍混住,最多也就有一些南北差異。」當然,除了日常校園生活外,學校為了讓港澳臺學生對內地各個地區都更加了解,會在假期組織各種外出活動。「學校的港澳臺辦公室會組織『國情實踐』活動,去年10月我們去了四川做熊貓義工,今年1月去廣西調研與越南的貿易往來,4月又去了江蘇,7月還去了廣東考察大灣區建設。」

許多學生還未開始正式上課,不過在開學前交流時,吳同學聽到不少關於香港局勢的討論,得知今年一些香港新生壓力很大。「有人說,因為決定來內地上學,他們在香港甚至有同學因此要『斷絕關係』」。當記者問及港生到內地後,學校是否有措施保護大家不受到歧視時,吳同學稱,因為沒有正式開學,暫時還沒有相關組織活動,但在校園網絡論壇和手機朋友圈上已經能經常看到大家討論,確保周圍沒有排斥的氣氛。

「內地人對香港人熱情包容」

今年剛剛考入中國傳媒大學的何同學是個「內地綜藝通」。「《快樂大本營》《明星大偵探》《王牌對王牌》《中國新說唱》……」,在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起這類話題的時候,何同學如數家珍。事實上,她平時並不太接觸內地新聞。何同學對內地印象也在「生活便捷、電子支付和網購方便」和「市民素質和衛生條件有待提高等問題」之間搖擺。幾次赴內地城市的交流活動,讓何同學對在內地的發展前景和機遇有了更多的期望。

「我5歲時就到北京旅遊,不過第一次去內地交流是16歲,參加的一個哈爾濱交流團。」何同學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當時交流團主要是觀看航天科技的發展,順便了解哈爾濱的文化,例如歐式建築、冰雕和哈爾濱啤酒。「當時正是香港政府非常鼓勵兩地學生交流的開始。我因為對哈爾濱感興趣所以參加了這個團,聽說之後也有去西安和內蒙古的其他交流團。」

哈爾濱在何同學的心中留下了十分奇特的印象。「明明是中國城市,但建築大部分都是歐洲風格,不少哈爾濱人還懂俄語。冰雕也是我們南方人沒見過的,大家都感覺特別新鮮。」在和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何同學感到了哈爾濱的人情味。「他們很熱情地招待我們。我很喜歡哈爾濱這個地方,想以後再去一次。」

「熱情、有包容心、聊得來」,是何同學對內地的最大印象。剛到北京兩天的她,也對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打車時,司機師傅知道我是香港人,也問了我關於香港最近的情況,但交流過程都很和諧。我以為到內地提起這麼敏感的話題,可能會引發衝突,但發現大家對香港人並沒有戴有色眼鏡。」她發現不少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會主動拾起丟進垃圾桶,「我本來對內地一個不太好的印象就是衛生情況,現在覺得這方面也在進步」。何同學說,自己和內地同學幾乎沒有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的隔閡。「我到北京留學,是因為這裡的學習氣氛比香港的更濃厚,師資和校園資源也更好」,她希望能在內地得到更好的發展。

越來越多內地人聲討「山寨」

「內地是個勇於接納新事物、新文化的地方,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對以前一些問題發聲了。」目前在清華大學讀大二的陸同學對科技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也是他選擇到內地讀大學的一個原因。

陸同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來內地上學之前,他的印象可以說是「好壞參半」。「我從中學起參加過不少交流活動,參觀各種科技企業等。最令我震驚的不是這些新技術本身,而是內地能夠迅速將其投入使用並普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手機支付。內地在這方面給我的印象是十分開明的。」

科技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有相應的問題出現。陸同學稱,早些年間,內地對於智慧財產權不太重視。「當時山寨、抄襲產品很多。我比較關心電子遊戲產業,如果國外有什麼遊戲爆紅,不久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版』。」到內地上學之後,陸同學對這方面的印象開始也有些改觀。「在這邊生活的這一年裡,我更多開始關注一些國內科技方面的網站和討論區,感受到內地網民對智慧財產權的認識開始慢慢提高,常常有人會發聲,討論批評山寨等情況。」

在學校,陸同學也和大家一樣頭疼大學的課程,並和記者分享了一次「人生中最痛苦的課程」:「課程名稱叫『電子電路與系統基礎』,結果學的東西完全不基礎。我選課時又不幸未能和室友在同一班,令我抱不了室友大腿,交功課前一晚往往需要奮戰到天明。儘管花費了全部精力溫習,終亦未能合格。」

陸同學認為,自己作為香港學生可以為內地學生帶入新的思維角度;同時,他建議,香港的朋友們可放下政治立場,到內地真正感受當地文化和社會面貌。

相關焦點

  • 內地生不來,港漂宿舍迎退訂潮?香港房東們怕了……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之後,加上去年的社會事件,內地生對留港生活「望而卻步」,原本紅紅火火的香港租賃市場也大受打擊。 5-9月向來是香港住宅租務市場旺季,準備開學的內地生,大多已選定要租的房,與同屬「港漂」的同學合租,其中不少都得先手付一年的租金!
  • 頭條|伍淑清:從內地買地球儀 只為香港學生能全面認識中國
    9月初,香港各大中院校開學之際,有亂港分子煽動學生罷課,中華基金中學部分學生受到影響,提出要與校方商討罷課安排。 作為學校創辦人,伍淑清和校長與這些學生見面,並安排學校播放了講述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以及香港回歸之後的愛國影片。
  • 伍淑清:從內地買地球儀 只為香港學生能全面認識中國
    9月初,香港各大中院校開學之際,有亂港分子煽動學生罷課,中華基金中學部分學生受到影響,提出要與校方商討罷課安排。作為學校創辦人,伍淑清和校長與這些學生見面,並安排學校播放了講述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以及香港回歸之後的愛國影片。
  • 「美心大小姐」伍淑清從內地買地球儀,只為香港學生全面認識中國
    當天談話結束後,提出罷課的學生本已心生退意,但當時的形勢已經不由他們控制了。迫於其他方面的壓力,全校900名學生中,仍有二三十名同學半天沒來正常上課。半天之後,學生們決定取消罷課行動,改為號召校友及公眾到學校聲援及保護學生。消息一出,伍淑清頓時成為亂港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放言要聲討、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團。
  • 內地人在香港會被差別對待嗎?指南者留學學姐聊聊在香港的感受
    文 |指南者特邀作者Bella18fall香港科技大學全球運營理學碩士前幾日打開郵箱,收到了港科新學年的問候email,意識到自己離開校園已經一年多了。這一年,我回到內地,找到心儀的工作,忙碌之餘會和香港的幾位好友聊聊,了解他們的近況是否還安好。回憶我們一起在香港奮鬥的日子,彼此會覺得無比溫暖並加深想念。
  • 內地讀書需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的學生可提前做哪些準備?
    1、內地身份沒有優勢香港的大學學位大部分是留給本地學生,按香港教育局所規定,每所大學給到非聯招收生的學位只有20%,而這其中,只有3-4成是給內地學生的名額!近年來港校通過DSE錄取的內地學生人數真的很低,有的學生拼了命考了高分,學校卻會因為「學額不足,擇優錄取」港籍生。即使內地生和港籍生的分數一致的情況下,也會優先選擇港籍生。
  • 大灣區:港生就學深造的寶地
    教育部近日公開答覆此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有關「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的提案表示,教育部支持港生灣區升學,並將會同有關部門,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就學、就業、生活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增強他們在內地發展的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香港各界呼籲莘莘學子把握機遇,到灣區求學升學,拓寬人生發展空間。
  • 香港恐怖片內地接壤記:三年五部片,票房成績參差不一
    港產恐怖片在內地市場遇冷也不是第一遭,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甚至被稱為香港電影低潮時「救市」產品的香港恐怖片來說,這個經典類型正面臨著一個無奈與憂傷的檔口。在這個檔口,《常在你左右》出現在內地院線,也算是個意外之喜。從純港產到中港合拍,恐怖片昔日的輝煌以及如今登陸內地市場的步履維艱,值得我們溫習與反思。
  • 內地生可以去香港讀書嗎?有哪些方式呢?
    近幾年來,不同年齡的內地學生申請到香港升學,包括升中學、大學本科及港校研究生課程,以及住在內地的雙非兒童申請幼稚園及小學。但在香港升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小C今天就跟大家談談,內地學生怎樣在香港攻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 美心大小姐從內地買地球儀,培養歷史老師,帶著學生出國唱國歌
    作為學校創辦人,伍淑清和校長一起與這些學生見面,考慮到很多學生和老師並不理解近代中國歷史,伍淑清安排學校播放了講述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以及香港回歸之後歷史的愛國影片。中華基金中學是伍淑清在2000年成立的非盈利私立中學,她希望學校能為教育界提供正面示範。
  • 市政廳|香港:讓異質文化融入開放社會
    GCEC正體現出港科大乃至香港社會對異質文化所採取的包容態度,以及面對文化碰撞時進行的不懈嘗試。筆者恰好以學生身份前往參會,切身體會到這些包容和努力。 香港科技大學的有益嘗試 香港是個移民社會,現有超過55萬人持有外國護照,來自廣東等地的內地華人佔據人口總量的大部分。
  • 內地生如何到香港讀大學?報讀方式有哪些?攻略在此!!
    既然大夥對香港留學如此感興趣,今天銀河君就來聊一聊吧~ 目前,在內地招生的港校總數達到15所。除了我們熟知的8大名校,還包括今年新增的香港恒生大學、東華學院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三所大學。
  • 內地連夜收緊過關政策,香港又發生了什麼?
    所有港漂聽好啦(劃重點) 1、「24小時內」是指由報告發出時間起,至到達深圳關口的24小時內!為什麼一到深圳隔離就成陽性了?害,這還不簡單解釋嗎.... 幹啥啥不行,漏洞多就第一名。
  • 清華兩位學者當選香港大學副校長,赴港求學或掀新高潮
    正如」大樹成長營「10月24日發文認為,這或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以及與內地加強聯動的全新開始,今後可能有更多的內地學者到香港高校任職
  • 內地與港澳青少年比創意:雞蛋從高處掉下如何不破?
    內地與港澳青少年比創意:雞蛋從高處掉下如何不破?這兩日,400多名中小學生齊聚香港嶺南大學,運用奇思妙想,點燃頭腦風暴,設計出一個個「腦洞大開」又貼近現實需要的創意作品,讓圍觀的人們眼前一亮。
  • 疫情下內地檢測機構卻在港遭「暗算」!亂港派一計不成又...
    原本計劃到7月底能把每日檢測量增至7500個的特區政府,由於疫情越發嚴重,7月13日宣布,引進兩家內地私營機構協助檢測,以提升檢測量。公營機構將爭取從8月起每天檢測8000個樣本。香港別怕,你身後是擁有全世界最強檢測能力的祖國。港府引進的又是內地檢測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和「中檢」。說到這,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個美好的結局了吧。其實,故事才剛剛開始。
  • 從香港、內地、海外,全方位解讀香港教育優勢!_贏海外
    加上目前內地多數國際學校對香港身份的認可度非常高,所以辦理香港身份的家長也越來越多。 2、升讀名牌大學有3大捷徑 目前,香港身份的學生要入讀內地高校的本科課程,主要有免試招生計劃、華僑生聯考、院校獨立招生3大途徑。
  • 香港理工大學SPEED課程為內地學生赴港專升本提供優質途徑 - China...
    羅院長強調,在當前大灣區內外不斷推動學生交流、教學和科研不斷合作的大背景下,進一步鼓勵內地學生到香港攻讀研修,讓學生有機會積極地融入大灣區和國家建設事業中,已成為香港教育界當前極為重要的教育任務。當然這也給香港和大灣區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 香港城市大學:內地招生憑高考分數直接錄取
    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學業基礎打得非常好,這是內地學生非常看重香港城市大學的一點,就是希望學校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或多種的選擇,比如說在香港工作,或者是繼續求學,或者在香港繼續研究等等。  搜狐出國主持人:香港城市大學在內地招了好幾年了,前幾年有很多媒體報導香港大學到內地來招生是狼來了,香港城市大學招了不少狀元,今年有沒有什麼期望?
  • 內地流行赴港「年夜飯旅遊」 大多以家庭為主
    原標題:內地流行赴港「年夜飯旅遊」 大多以家庭為主  原標題:內地流行赴港「年夜飯旅遊」 大多以家庭為主   中新網2月3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春節臨近,不少內地遊客在選擇外出旅遊的同時還把年夜飯結合起來,構成一道獨特的旅行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