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張雪婷】9月2日,全國高校正式開學,內地高校迎來1.6萬餘名香港新老學生入學、返校。在近日香港緊張的局勢下,不少來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內心都有一些壓力。《環球時報》記者聯繫了幾名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聽他們講述如何融入內地校園生活,如何深入了解內地並丟掉曾經的偏見。「學校裡的內地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沒有什麼隔閡」,一名港生表示,「香港青少年應更多到內地親自感受這邊的社會文化」。
在軍訓中與內地同學共呼吸
按目前內地大學對港澳臺學生的要求,他們理論上可以自選是否參加新生軍訓。但賀同學今年被北京大學錄取後,毅然決然地登記參加開學前軍訓。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軍訓是內地教育重要的一環,「完成軍訓才是完整地在內地上了大學」。
「我小學和中學都是在香港讀,選擇大學時,我想跳出香港這片熟悉的土地,不讓自己的思想和發展禁錮在舒適區。」賀同學表示,她申請參加軍訓有兩個原因:第一,既然來了內地,就要求自己像內地學生一樣,不想大學教育「缺斤少兩」;第二,她也期望軍訓時「能和同學體驗各種酸甜苦辣,培養深厚的『革命友誼』」。
「軍訓特別開心!」賀同學回顧起自己的軍訓生活時如此感嘆道。她說,在軍訓中能感受到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軍人要求一個『齊』字,從生活內務、走方陣到唱軍歌,我感覺大家都擰成了一股繩」。在軍訓中,她也十分積極參加各種小活動,「在歌詠大賽中,我是我們十二連代表隊的領唱,獲得優秀獎,我們還參加了拔河比賽,收穫了友誼和他人的認同」。
和其他同學一樣,賀同學也曾感到過「痛苦」。「兩天才能洗一次澡,還是在沒有隔間的大澡堂;夥食『以量取勝』,肉類比較單調。」但是這些艱苦都被收穫所抵消。和內地同學一起在烈日下暴曬時,「每一步都是同一秒落下,同一秒抬起,連呼吸都是同步的。我很慶幸參加了軍訓。」
軍訓結束後,賀同學也即將正式展開自己在北京的大學生活。「我很喜歡北大古色古香的建築,紅磚綠瓦,仿佛活在歷史裡,與古人神交。」她也看到了城市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些地方還有老舊的基建和規劃,看上去沒有深圳和香港那樣現代化,並且有的公共區域衛生條件還有待提高。
對於還沒有來過內地的香港同學,賀同學說,內地早已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落後了,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大江南北的菜系都應該通通嘗一遍」。最後,賀同學開玩笑地表示,希望香港的朋友「可以來看望一下遠離家鄉孤零零的我」。
認識五湖四海朋友,成為美好回憶
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在不少香港人的印象中就兩個字——霧霾。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交換生張同學也曾對此深信不疑。直到2017年她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才看到「冬天北京的晴天,天空格外的藍」。
「第一次來內地是去北京大學中文系做交換生,大致半年時間。」張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當時所有身邊到過內地的人,都說霧霾很嚴重,網絡媒體也爭相報導。「直到我真的到了內地,才發現北京的霧霾治理這幾年已經好多了。」
在內地學習的幾個月,張同學去了不少城市旅遊。「北京給我『專注』的感受,同學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西安給我『悠久』的感受,每一寸土地都有歷史的痕跡;整個內地給我的印象是『科技』,無所不在的電子化、科技化和便捷的生活服務。我到上海參觀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時,看到人物靈動、惟妙惟肖,將靜態的圖像表現得活靈活現,太不可思議了!」
最讓張同學記憶猶新的是,她曾和北京、香港、臺灣、澳門的同學分成一個學習小組去平遙古城。「我們住在一個大宅院,一起逛古城、拍照、聊天交流,那是我最快樂無憂的時光。」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感到深深的不舍,最後聚餐時交換了明信片和聯繫方式。「認識這麼一幫來自五湖四海的可愛朋友,是我有生以來最美好的回憶。」
張同學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影視編劇,她平時常留意一些好的影視作品。「近些年內地好作品比比皆是,如《琅琊榜》《甄嬛傳》《長安十二時辰》等。內地影視市場實現了優勝劣汰,新作品也都注重品質而不是流量。」她認為,內地和香港青少年之間,通過網絡共同語言,可以促進彼此間的聯繫。「有同一語境背景,才能找到親切感。」她希望送香港朋友們一句話:「海納百川,心懷天下。彼此了解、磨合,才能摸索出適合的相處之道。」
國情實踐假期活動豐富多彩
開學將升入北京大學二年級的香港學生吳同學對香港和內地兩邊年輕人的社會生態了解頗深。在大一結束的暑假,他作為學生代表接待了來自香港的中學交流團。吳同學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香港年輕人情況的同時,也分享了目前港澳臺學生在內地大學豐富的生活。
在今年7月1日之前,中聯辦組織的由香港知名中學學生構成的遊學團,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科院等學校和機構參觀交流。吳同學對記者說,今年該團約有80人左右,比去年多了約一倍。「在香港人眼中,以前內地學校是次於歐美學校的一個選擇,但現在清華北大等這個層次的高校已經不僅僅是有『內地學校』的標籤,更是有『國際名校』的印象。」
吳同學說,內地流行文化在香港的火熱程度非常之高,已經不是香港本土文化能匹敵的了。但與此同時,香港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仍非常之大。「香港青年可以說是有兩種極端:一種是特別偏激的那類,一種則是特別單純的。那些上街實施暴力行為的年輕人,有些可能並不是因為政治立場,而是單純地發洩生活壓力,在媒體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會導致他們更加激進。」
「我們和外國留學生不同,基本沒有同鄉抱團的情況,港澳臺學生和內地學生都是宿舍混住,最多也就有一些南北差異。」當然,除了日常校園生活外,學校為了讓港澳臺學生對內地各個地區都更加了解,會在假期組織各種外出活動。「學校的港澳臺辦公室會組織『國情實踐』活動,去年10月我們去了四川做熊貓義工,今年1月去廣西調研與越南的貿易往來,4月又去了江蘇,7月還去了廣東考察大灣區建設。」
許多學生還未開始正式上課,不過在開學前交流時,吳同學聽到不少關於香港局勢的討論,得知今年一些香港新生壓力很大。「有人說,因為決定來內地上學,他們在香港甚至有同學因此要『斷絕關係』」。當記者問及港生到內地後,學校是否有措施保護大家不受到歧視時,吳同學稱,因為沒有正式開學,暫時還沒有相關組織活動,但在校園網絡論壇和手機朋友圈上已經能經常看到大家討論,確保周圍沒有排斥的氣氛。
「內地人對香港人熱情包容」
今年剛剛考入中國傳媒大學的何同學是個「內地綜藝通」。「《快樂大本營》《明星大偵探》《王牌對王牌》《中國新說唱》……」,在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起這類話題的時候,何同學如數家珍。事實上,她平時並不太接觸內地新聞。何同學對內地印象也在「生活便捷、電子支付和網購方便」和「市民素質和衛生條件有待提高等問題」之間搖擺。幾次赴內地城市的交流活動,讓何同學對在內地的發展前景和機遇有了更多的期望。
「我5歲時就到北京旅遊,不過第一次去內地交流是16歲,參加的一個哈爾濱交流團。」何同學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當時交流團主要是觀看航天科技的發展,順便了解哈爾濱的文化,例如歐式建築、冰雕和哈爾濱啤酒。「當時正是香港政府非常鼓勵兩地學生交流的開始。我因為對哈爾濱感興趣所以參加了這個團,聽說之後也有去西安和內蒙古的其他交流團。」
哈爾濱在何同學的心中留下了十分奇特的印象。「明明是中國城市,但建築大部分都是歐洲風格,不少哈爾濱人還懂俄語。冰雕也是我們南方人沒見過的,大家都感覺特別新鮮。」在和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何同學感到了哈爾濱的人情味。「他們很熱情地招待我們。我很喜歡哈爾濱這個地方,想以後再去一次。」
「熱情、有包容心、聊得來」,是何同學對內地的最大印象。剛到北京兩天的她,也對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打車時,司機師傅知道我是香港人,也問了我關於香港最近的情況,但交流過程都很和諧。我以為到內地提起這麼敏感的話題,可能會引發衝突,但發現大家對香港人並沒有戴有色眼鏡。」她發現不少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會主動拾起丟進垃圾桶,「我本來對內地一個不太好的印象就是衛生情況,現在覺得這方面也在進步」。何同學說,自己和內地同學幾乎沒有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的隔閡。「我到北京留學,是因為這裡的學習氣氛比香港的更濃厚,師資和校園資源也更好」,她希望能在內地得到更好的發展。
越來越多內地人聲討「山寨」
「內地是個勇於接納新事物、新文化的地方,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對以前一些問題發聲了。」目前在清華大學讀大二的陸同學對科技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也是他選擇到內地讀大學的一個原因。
陸同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來內地上學之前,他的印象可以說是「好壞參半」。「我從中學起參加過不少交流活動,參觀各種科技企業等。最令我震驚的不是這些新技術本身,而是內地能夠迅速將其投入使用並普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手機支付。內地在這方面給我的印象是十分開明的。」
科技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有相應的問題出現。陸同學稱,早些年間,內地對於智慧財產權不太重視。「當時山寨、抄襲產品很多。我比較關心電子遊戲產業,如果國外有什麼遊戲爆紅,不久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版』。」到內地上學之後,陸同學對這方面的印象開始也有些改觀。「在這邊生活的這一年裡,我更多開始關注一些國內科技方面的網站和討論區,感受到內地網民對智慧財產權的認識開始慢慢提高,常常有人會發聲,討論批評山寨等情況。」
在學校,陸同學也和大家一樣頭疼大學的課程,並和記者分享了一次「人生中最痛苦的課程」:「課程名稱叫『電子電路與系統基礎』,結果學的東西完全不基礎。我選課時又不幸未能和室友在同一班,令我抱不了室友大腿,交功課前一晚往往需要奮戰到天明。儘管花費了全部精力溫習,終亦未能合格。」
陸同學認為,自己作為香港學生可以為內地學生帶入新的思維角度;同時,他建議,香港的朋友們可放下政治立場,到內地真正感受當地文化和社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