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多樣性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形成多源匯聚的過程和多元一體的結構。.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中國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學上,態度之認真,思索之深密,耗時之持久,都是相當驚人的。唐、宋、元、明、清諸朝,陸續傳入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祆教、猶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鴉片戰爭以後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聯繫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瑪竇傳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傳入中國。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講夷夏之別,也有排斥外來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各教之間也常發生摩擦、論辯;個別時期皇權實行過強力毀教政策。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皇權能夠容忍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國的開明派最終總能戰勝保守派而成為主流。中國的各教之間未曾發生大規模武力流血衝突,更沒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樣殘酷的長期的宗教戰爭,只是在新疆邊陲發生過伊斯蘭教武力傳教的事件,而這恰是未來得及接受中原貴和文化深厚薰陶的結果。儒佛道三教之間不僅可以和平共處,而且在理論上關係日趨密切,最後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歸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普及於大眾,成為習俗和風氣,這是中國人信仰上的一大歷史特點,在世界上找不到同類的事情。
中國人對外來宗教的寬容還基於對以儒學為軸心的傳統哲學和以敬天法祖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滿自信,並用傳統文化強大的同化力去影響和改造外來宗教,使之具有中國的特色。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為中國人吸收外來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沒有這樣一個背景,中國人不僅不能消化吸收外來宗教,還有可能被外來宗教所同化,從而喪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於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根基深厚並且富於包容精神,其結果是吸收外來文化和同化外來文化同時並存,外來文化的進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卻並不喪失中國文化特有的本色。一切外來宗教一旦進入中國,便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中國化的程度越高,它在中國的影響便越大。中國社會強烈的寬容氣氛,甚至使得猶太教這種獨立性很強的外來宗教,在不知不覺中消弭於無形。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使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在內部形成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開放,不斷接受異質文化的激發和營養,從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目前中國社會的五大宗教,除道教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從國外傳入而後成為中國人的重要信仰。中國甚至把印度傳入的佛教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不過是按照中國人的方式發展的,所以它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