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2021-01-13 兔斯基funny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多樣性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形成多源匯聚的過程和多元一體的結構。.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中國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學上,態度之認真,思索之深密,耗時之持久,都是相當驚人的。唐、宋、元、明、清諸朝,陸續傳入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祆教、猶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鴉片戰爭以後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聯繫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瑪竇傳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傳入中國。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講夷夏之別,也有排斥外來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各教之間也常發生摩擦、論辯;個別時期皇權實行過強力毀教政策。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皇權能夠容忍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國的開明派最終總能戰勝保守派而成為主流。中國的各教之間未曾發生大規模武力流血衝突,更沒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樣殘酷的長期的宗教戰爭,只是在新疆邊陲發生過伊斯蘭教武力傳教的事件,而這恰是未來得及接受中原貴和文化深厚薰陶的結果。儒佛道三教之間不僅可以和平共處,而且在理論上關係日趨密切,最後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歸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普及於大眾,成為習俗和風氣,這是中國人信仰上的一大歷史特點,在世界上找不到同類的事情。

中國人對外來宗教的寬容還基於對以儒學為軸心的傳統哲學和以敬天法祖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滿自信,並用傳統文化強大的同化力去影響和改造外來宗教,使之具有中國的特色。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為中國人吸收外來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沒有這樣一個背景,中國人不僅不能消化吸收外來宗教,還有可能被外來宗教所同化,從而喪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於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根基深厚並且富於包容精神,其結果是吸收外來文化和同化外來文化同時並存,外來文化的進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卻並不喪失中國文化特有的本色。一切外來宗教一旦進入中國,便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中國化的程度越高,它在中國的影響便越大。中國社會強烈的寬容氣氛,甚至使得猶太教這種獨立性很強的外來宗教,在不知不覺中消弭於無形。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使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在內部形成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開放,不斷接受異質文化的激發和營養,從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目前中國社會的五大宗教,除道教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從國外傳入而後成為中國人的重要信仰。中國甚至把印度傳入的佛教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不過是按照中國人的方式發展的,所以它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大會由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辦,河北大學哲學與國學經典文獻研究中心協辦,我校作為承辦單位圓滿完成了會議接待工作,受到與會專家一致好評。本次研討會是我校東方文化大講壇的第四次大型學術活動,也是我校在學術交流、硬體設施方面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盛會。  5月7日下午,「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正成國際報告廳舉行。
  • 「君權神授」丨受拜佔庭文化影響,宗教儀式在中世紀有何社會地位
    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都跟基督教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基督教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它是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社會實踐的,從實處出發真正對人們生活做出影響的一種宗教。在中世紀的政治中,教權甚至可以大過王權。「君權神授」這種思想理論一直是西歐中世紀的政治核心,帝王的王位授予一般是由教皇為其主持加冕典禮。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使中國更具自身凝聚力 自身凝聚力是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重要前提。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其重要原因在於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中華傳統文化以整體和諧為最大特徵。因為和諧,整個社會即是一個運化自如的體系,其政治、經濟、法律乃至宗教等均為這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前提是整體的包容。
  • 關於進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遏制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工作的...
    答:主要有十個方面:一是宗教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發展宗教;二是宗教信仰自由受憲法保護,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三是宣傳無神論,但不能把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區別等同於政治上的對立,要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四是國家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
  • 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經沒有名義上的全國性「總部」了,那些坐落於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剎,只代表名義上的各宗派,但並不擁有實際權力,只能影響一小部分有學識的僧人。03真正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居於主流的,還是分散性宗教。
  •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西方卻跳躍式發展,這裡面受什麼的影響?
    但是相比起西方歐洲,我們就會發現歐洲的文化斷層十分嚴重,比如歐洲一開始的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但是西方在中世紀時期,有幾百年的時間,都看不到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名人的著作。這裡面都有哪些原因呢,首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很優秀,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所謂「存有的連續」,即把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連續整體,這種觀點區別於將存有界割裂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上學。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
  • 城市產生特殊的宗教和文化生活,促進宗教世俗化和經驗知識的發展
    封建主的殘酷剝削導致農奴的抗議和起義。總之,世襲領地的經濟作用與其經濟職能密切相關。隨著世襲領地作為封建社會主要經濟實體地位的確立,氏族公社逐漸消失。世襲領地為作為行政和司法機構的村社奠定了基礎,村社主要管理農奴與土地公用土地的使用和播種的次序等。村社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封建主的經濟生活。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最後這位網友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變使其已經脫離了舊的軌道,並且不可否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但現代文化並不等同於西方文化,我們所接納的科技以及制度層面上的西方文化並不會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的核心部分。提到價值系統的核心部分,我們便要說明價值的來源,以及價值是結合實際世界之間的關係。
  • 零和博弈:文化的大一統與多樣性
    你知道自己在為什麼吶喊和彷徨嗎? 近些年,復興地方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到處都是大談特談文化多樣性的優點和存在的必要性,每每一種地方文化地沒落與消失都會被拷問到沉默和反思,仿佛於無形中的你我皆做了惡人一樣。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近代高僧太虛法師法語:「人間佛教是根據佛法常住真理滌除其不合時代的思想文化,展開佛教教化功能。」其思想具體體現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間淨土。一方面以個人的人格去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淨化社會,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人間佛教思想就是佛教思想體系中思維理念和行動準則的和諧,其目的就是要構建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眾生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 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影響世界
    同年,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關於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文明交流互鑑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面對著新的挑戰,中國堅定不移地在尊重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間開展對話交流創造條件,努力增進人類社會對正義、法治、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在洋洋大觀的裝飾內容裡,有一類傳統紋飾卻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深刻的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的背景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特點,這類紋飾就是「道教」的題材紋飾。 「道教」紋飾作為陶瓷裝飾紋飾主要題材的廣泛運用是從宋元開始的(特別是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早期。
  • 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學,民俗,藝術,思想理論等分支文化中都有體現
    文化是由眾多的分支組成,包括思想理論體系、文學、藝術、宗教、建築、服飾等等,每個分支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文化自從傳到西方諸國,便很快普及並且滲透融合到各民族分支文化中,如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學、民俗、藝術、思想理論等分支文化中都有體現。茶文化還在許多國家形成了類似中國的一些關於茶的諺語,如英國、俄國關於茶的諺語都豐富了他們的語言體系。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觀點 許嘉璐: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的三大板塊
    相對於西方對我們的影響來說,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還是相當微弱的。  從大的形勢看,當今世界還是一個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統治的世界。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中國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侵蝕。人性本來就有善惡兩面,西方文化助長了人性的惡,而且給予了理論依據。例如過分強調個人主義,走到極端就是個人中心主義,「我是世界中心」,「我想怎樣就怎樣」。
  • 國新辦發表宗教白皮書: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宗教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某一種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同一宗教中信仰某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信教公民同不信教公民一樣,享有同等政治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不會因信仰不同造成權利上的不平等。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西方學者假定所有宗教都有著平行演進的傾向,其中高級的宗教將演化成一神教。但中國卻是個反例,中國的宗教從來沒有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學者們在其他高級文化中發現的所謂宗教的成熟和一神教傾向在中國文化中沒有什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