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博弈:文化的大一統與多樣性

2020-11-23 騰訊網

你知道自己在為什麼吶喊和彷徨嗎?

近些年,復興地方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到處都是大談特談文化多樣性的優點和存在的必要性,每每一種地方文化地沒落與消失都會被拷問到沉默和反思,仿佛於無形中的你我皆做了惡人一樣。

我也曾為此惋惜,因為在我心裡是希望把它們摹刻在歷史裡,讓喜歡的人有復原的餘地。我卻不會同情甚至期盼它們走進歷史,我之所以能忍受一種地域文化的消無,是因為我看到了它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什麼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成因是從地理環境和漫長的人文生活裡逐漸萃取出的風土習慣,時刻彰顯著地域性徽記和強烈的排他屬性。這在由多地域性文化組成的國家而言,國勢和諧時或許可以彌合文化間的衝突矛盾,但於國勢衰弱時便意味著「有家無國」。

地方文化在國家活動中,極易以鄉黨的形式抱團,繼而勾結成地方至上主義,在國家陷入政治紊亂的時期,將非常樂於切割和自己無關的利益,譬如說在國家一體需要眾志成城時很容易站出來裡通外國抑或背刺同胞。

地方文化產生的鄉黨亦如宗族文化一樣,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趨利避害的選擇,而一旦依附鄉黨和宗族,就一定會只顧得一宗一姓之人,且常常會侵蝕和掠奪周身一切可及之人物。

為了抵擋一種地方文化的作惡,必然催生出更多的地方文化來對抗,於渾然一體的國家而言就促成了內部的派系鬥爭,仿佛一件完美的瓷器遍布了全身的裂痕,一旦外力加身則整個國家治下的社會將粉身碎骨。

地方文化地興起會加劇國家內耗,思想上的不統一必然導致地方間的行為不一致,得此的差錯便是給予外界力量入侵的空當。

國家四分五裂的時候,地方都將陷入朝不保夕的狀態自然談不上什麼文化,但於國家統一時卻要審慎地看待地方文化,因為國家的社會穩定不意味著人沒有外部世界的風險,實際上無論國家處於什麼程度的興盛上,外部世界都是國家的真正意義上的危機。

在國家的立場之上,消除地方文化盛起的苗頭,有助於全國思想文化的統一,有利於國家長久地發展。此外,文化的統一不是單純地消滅地方文化,而是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的精華,去蕪存菁。與此同時,內部富有統一的文化的生命力,可以促進國家在對抗外部環境壓力的自信程度,新的文化多樣性交由內部的統一和外部的多樣來護持文明的活力。

縱然刨除地方文化對國家可能存在的侵害,也要客觀接受非本土地域的人們的真實態度和自身文化的優異程度。沒有一種地域文化是全好全對的,不能為了自己心屬的本土文化發展的自由而肆意侵犯,保證每一位生活在同一國度下的多地域性文化裡的人們的尊嚴,需要有國家同一性質的具有普適性的統一文化的浸潤。

相關焦點

  • 《非零和博弈:人類命運的邏輯》丨看不見的大腦
    超時工作也許我們應該把這些問題交給經濟發展(以及非零和博弈,雖然當時這個術語還遠未誕生)方面的知名權威:亞當·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斯密就指出,分工的細化是經濟向前發展的特徵之一,並且有兩個因素會促進勞動分工的細化。其中一個就是低廉的運輸成本。
  • 中美誰都承受不起零和博弈
    原標題:中美誰都承受不起零和博弈   1931年,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他的《美國史詩》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美國夢」一詞,其含義是「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
  • MichaelWu:從「期望值」與「零和博弈」看比特幣的長期投資
    這就涉及到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概念,「零和博弈」。假如說,一個資產或者交易標的長期並沒有增值價值,那麼,圍繞著它的所有交易就變成了一個「零和博弈」。有人買就代表有人賣了。如果價格漲了,買的人賺了多少,就代表賣的人虧了多少。反之亦然,如果價格跌了,賣的人賺了多少,就是買的人賠了多少。
  • Michael Wu:從「期望值」與「零和博弈」看比特幣的長期投資
    這就涉及到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概念,「零和博弈」。假如說,一個資產或者交易標的長期並沒有增值價值,那麼,圍繞著它的所有交易就變成了一個「零和博弈」。有人買就代表有人賣了。如果價格漲了,買的人賺了多少,就代表賣的人虧了多少。反之亦然,如果價格跌了,賣的人賺了多少,就是買的人賠了多少。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多樣性的大一統理論
    這個框架統一了生態學家對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基於距離的功能多樣性的衡量。它還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方法分解這些多樣性和構建標準化的分類、系統發育和功能的相似性和不像似性。我覺得值得這個標題。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科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即生物有機體之間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及其所處的生態複合體;這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近年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廣泛關注使得生物多樣性的測量和評估日益成為重要的課題。Pielou(1975)是第一個注意到可以擴大多樣性以納入物種差異的人。
  • 「大一統」思想發微
    以至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讚嘆道:「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維系統一的民族國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縱觀中華五千年的發展歷史,這一文化使命的實現,離不開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 多樣性產生多樣性-生態多樣化和文化多樣化都在赤道更加豐富
    這種分布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的緯度梯度。聖菲研究所的一組合作者被這樣一個事實所吸引: 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緯度的分布完全相同: 赤道附近的人類文化,相比兩級更加多樣化。他們最大的問題是: 為什麼?在更加豐富的環境中,生命更加多樣化,但是不清楚為什麼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會表現出這種模式。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從周朝開始,中原大地上的人們正式形成了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心理基礎。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上的人們被粗略劃分為中央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個部分。五個部分彼此之間雖有交流,並共同尊奉一個「王」,但卻習俗迥異、文化不同。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了加強對四方的統治,於是分封了一批宗室和功臣居於四周,以拱衛中央的周王室。
  • 「一致性與多樣性」科學內涵的新維度
    所謂一致性是指事物的統一性,即矛盾中「統一」的方面;所謂多樣性是指事物的差異性,即矛盾中「對立」的方面。其中,一致性是指事物的內部因素或事物之間的統一性和同一性,表明事物在本質上具有相同屬性;多樣性是指事物的內部因素或事物之間的對立性和鬥爭性,表現為任何事物在現象和運動過程的層次上是複雜而多種多樣。
  •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一般說來,這種理念和實踐都強調多民族國家的高度統一和發展。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更多地表現在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其實質是如何處理邊疆民族問題。 關鍵詞:清代;「大一統」;邊疆民族 作者簡介:   「大一統」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大一統」的實踐在中國許多朝代都有體現。一般說來,這種理念和實踐都強調多民族國家的高度統一和發展。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說個偏門的,農家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凡是開展農業的地區都應該大一統。可以認為,春秋大一統是春秋時期經過中華長期思想碰撞,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統是中國特色,是中國區別其他國家的顯著文化特質。二、時代選擇了董仲舒董仲舒是漢代人,正巧遇到了漢武帝,推舉起了他的學說。
  • 從保護文化生態多樣性角度談汝窯的定義與分類
    它們在創造、生產與改良的過程中,融合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喜好和先進科技,通過一代代製作人的努力,在泥與火的洗禮下,涅槃重生,以儘可能完美的形態呈現給我們,構成了我們民族代代相傳、賴以生存的多樣化生活陶藝。    每一件陶瓷都是涅槃重生的精靈,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多樣性的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和其它文化一起塑造了我們民族的品格,以及我們文化藝術的多樣性。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董仲舒系統地對這種觀念進行了論證,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把「大一統」的理念擴展到與宇宙、社會、自然、人生等相關的各個領域。  董仲舒從天地、陰陽等方面對公羊學中的「大一統」思想進行了詮釋,使之成為王權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核心是天子。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
    為什麼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要強調一下,這裡說的大一統,是長期維持大一統,一段時間的大一統,歐洲也曾做到過,比如羅馬帝國,不過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能統一起來。之後,個別強人也短暫地做到,比如近代的拿破崙和希特勒,但很快大一統的局面就會瓦解掉。
  • 博弈論思想
    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自我介紹,我叫馮明楊,一名博主、up主、作家、文化傳播者,涉及 語言,心理,邏輯、兼 經濟,歷史,哲學,及 高考應試,影評,當代青年。大家共同參與,整合已有線上、線下的信息,促進學科發展。個人能力有限,講得不夠全面,希望大家積極參與,也希望 大家從中受益。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除戰國諸子所反映出統一的願望之外,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也都可以看到大一統的思想體系。例如,《堯典》把原本屬於「族邦聯盟」內的堯、舜、禹、共工、四嶽、皋陶、伯益、夔、后稷、商契等不同族屬的邦君,按照在一個朝廷裡擔任各種官職來描述的做法,就體現了作者的大一統思想觀念。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其編纂的內容、結構和體例也透露出大一統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