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
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
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黃帝時代定都有熊,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新鄭附近。夏商周三代,控制河南並定都於此,是一個國家政權是否合法的標誌。這個特定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即佔據了中原,才具有正統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漢武帝時期,「大一統」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司馬遷著《史記》完成了血緣譜系的締造,為祖先崇拜夯實了人文基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完成了國家統治的法理性構建;而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則用鐵騎刀馬詮釋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真理。
其後,三國兩晉南北朝,連綿近四個世紀的戰火,政權更迭頻繁,人口遷徙同樣非常頻繁。
隋朝定鼎之後,關於大一統的討論,演變為「華夷之辯」,這個討論一直持續到清朝。
隋煬帝希望構建一個超越秦漢的恢弘王朝,認為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不再以「華」、「夷」加以區分。隋煬帝發出了「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兼三才而建極,一六合而為家」的聲音,並系統地構建了中華朝貢體系。
商朝所形成的畿服制度,內服是王畿之地,由天子直接統治,外服是邊緣地區,則由天子冊封的藩王進行統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共主概念,被系統化為朝貢體系,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唐太宗有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元世祖忽必烈,以「大哉乾元、至哉坤元」建立元朝。為了消除傳統儒家思想的華夷之辯,唐朝是從君主入手,元朝則是從政體入手。
而明清兩朝,則是從祭祀上確立政權的合法性,即明清兩朝建立帝王廟,祭祀歷代王朝的君主。從法理上,表明其政權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而祭祀的合法性,則與儒家的五德始終說相結合。即前代的德運衰弱,現在的朝廷秉承德運而生。
從隋朝開始,自黃帝時代所形成的血緣論、地域論逐漸被推翻,或者乾脆棄之不談。逐漸被文化論所取代,即: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中華入夷狄則夷狄之。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其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很難說明。然而,自元朝起,則句話就成為了評判華夷的一個標準,即以儒家的「禮」來評判是不是中國人。
元朝,對外都是自稱「中國」。例如,忽必烈發給日本的詔書中,便自稱中國:日本自開國以來,亦世通中國,及朕繼位,卻無一乘之使者。
在「大一統」的概念上,國家版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高度統一,並不能詮釋「大一統」的真正內涵。
自隋朝開始,政治上的整齊劃一,其要求的僅僅是漢地,而對其他地區並沒有明確的要求,而是因俗而治,以羈縻的形式進行統治。
秦漢兩朝,每徵服一地,除了移民置郡縣之外,當地百姓也會被收納到縣治之下,與移民進行同樣的農業生產,進行編戶齊民。例如,三國時期,東吳統治東南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百越各族便被遷徙而出,納入編戶。
隋唐兩朝對當地百姓則沒有這樣的要求,唐朝在西域設州縣,縣治僅僅施加於移民。當地百姓,則由其舊首領自行管理,而且不用繳納賦稅。除了必要的兵員徵發,當地百姓無須承擔任何的國家義務,當地特產也是通過商業的方式進行交換流動。
在唐朝之後,無論是割據時代的宋遼夏金,還是大一統的元明清三朝,對於邊地的治理都基本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模式。改土歸流,入編戶,其進程非常緩慢。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才逐步改變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方式。
各個民族,其自身的文化傳統,並沒有被歷代王朝所扼殺,「大一統」對於多元文化的發展不僅沒有任何限制,反而具有極大的推動性。在清朝末年,清朝周邊的藩屬國,雖然大多數已經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但是在西方的歷史記載上,清朝各藩屬國的歷史並沒有被西方列強寫入世界史,也沒有專門的國別史,而是被寫入了中國歷史。
也就是說,在19世紀,從西方列強的視角來看,清朝周邊的藩屬國,並不是作為國家而存在的,他們只是中國的一個地區,一個被稱為「國」的行政單位。各「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文化各不相同,清朝對其藩屬各國也並沒有軍事上的壓迫。「大一統」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古代中國的歷代王朝,各藩屬國也是組成部分。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大一統」概念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的推動力便是現實政治的需要,現實政治便是為新王朝的建立以及統治更為龐大的版圖提供合法性。西方古代歷史,是王朝徵服,即新王朝徵服並覆滅舊王朝。而古代中國,王朝徵服戰爭,在法理上並不存在。所以,古代中國的歷史更像是一部內戰史。
從這一點來說,「大一統」既是一種國家觀念,也是一種世界觀。「大一統」並沒有準確而具體的內容,其目的就是將已知世界歸入到一個正統王朝的統治之下,以減少不同地域,不同生產方式之間的衝突,以實現共贏共存。無論是名義上歸於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還是實際上歸於其統治之下,儘可能減少戰爭爆發的可能,才是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