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2020-11-23 求是網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學者們在論述中國的大一統始於秦時,也會指出中國人希望統一的觀念始於戰國。的確,《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這裡的「一」就是「統一」。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這段話清楚地表現了時代的願望。除戰國諸子所反映出統一的願望之外,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也都可以看到大一統的思想體系。例如,《堯典》把原本屬於「族邦聯盟」內的堯、舜、禹、共工、四嶽、皋陶、伯益、夔、后稷、商契等不同族屬的邦君,按照在一個朝廷裡擔任各種官職來描述的做法,就體現了作者的大一統思想觀念。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其編纂的內容、結構和體例也透露出大一統的思想體系。就連鄒衍的大九州論也包含著大一統思想要素。

  對於戰國時期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原因,一般的解釋是人民苦於戰爭和各國以鄰為壑等災難而迫切希望統一。我以為這隻說出了一個方面,但並未觸及問題本質。問題的實質在於夏商西周時期的「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形態結構」及其傳統理念已經為戰國時大一統思想的發展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如果從三代再往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堯舜禹時期相關思想的萌發也不可忽視。

  關於夏商西周三代的國家形態和結構問題,以往傳統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夏商周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另一種則把三代的各個王朝看作是由許多「平等的」邦國組成的聯盟。第一種觀點雖然可以解釋戰國時大一統思想的歷史淵源,但其「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說」本身卻脫離了歷史的真實。第二種觀點,即「邦國聯盟」說,也無法解釋戰國時大一統思想的歷史淵源,更主要的是它不能合理地解釋三代王朝國家的結構,忽視了夏王、商王和周王對地方諸侯邦國的支配作用。在國土結構上,它無法解釋《詩經·小雅·北山》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法解釋《左傳》昭公九年周天子的大臣詹桓伯所說西部岐山和山西一帶的「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東部齊魯之地的「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南方的「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北部的「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等事實。

  針對上述兩種觀點的局限,我提出了一個觀點:「夏商西周三代是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結構。」所謂「複合制國家結構」,就像複合函數的函數套函數那樣,處於「外服」的各個諸侯邦國是王朝內的「國中之國」;處於「內服」的王邦即王國,屬於王朝內的「國上之國」,是王權的依靠和基礎。具體來說,複合制國家結構與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區別在於:作為複合制國家結構內處於屬邦地位的侯伯等國,與後世郡縣制下的行政機構或行政級別不同,不是一類;有一些商王朝的屬邦是夏朝時即已存在的邦國,在商時這些屬邦與商王有隸屬或從屬關係,可以受商王的調遣和支配,但並沒有轉換為商王朝的地方一級權力機構,它們臣服或附屬於商王朝,主權雖不完全獨立,但作為邦國的其他性能都是存在的,所以,形成了王朝內的「國中之國」。因此,如果把夏商西周王朝定性為與秦漢王朝差不多一樣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顯然不符合歷史實際。而第二種觀點則走到另一極端,說夏商周王朝是「城邦聯盟」或「方國聯盟」。這種說法忽視了夏商周王權具有支配「天下」的正統理念;忽視了諸侯邦國在政治上不具有獨立主權;在經濟上要向朝廷納貢,經濟資源尤其是戰略資源要輸送到中央王國;在軍事上,諸侯邦國的軍隊要隨王出徵或接受王的命令出徵。也就是說,從屬於王朝的諸侯邦國,雖然具有某種程度的相對獨立性,但它們無論是與商王還是周王之間絕非聯盟關係;這些諸侯國君都以王為「天下共主」,受王的調遣和支配,是王朝的組成部分,只是這種結構關係呈動態發展而已。對此,我們若用複合制國家結構和形態來解釋這一切,問題即可迎刃而解。「複合制王朝國家」說這一理論觀點,揭示了夏商西周三代國家形態和結構的歷史特點,這一特點既不同於三代之前和三代之後,也不同於西歐希臘羅馬時的古典社會和西歐的封建社會(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生活在複合制王朝中的周人,就認為自己的王朝是「統一」的,這就是前引《詩經》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云云的社會基礎。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曾有「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的感嘆,也是鑑於他所嚮往的西周是「統一」的。與秦漢以來郡縣制機制下一元化的大一統思想觀念相對而言,從「多元一體的複合制王朝國家結構」產生出來的大一統觀念,則屬於相對早期的大一統觀念。這樣的一統觀念在三代王朝代代相傳,構成了一種正統觀念。到了戰國時期,當人們苦於列國紛爭時,盼望統一,既是現實願望,也有歷史淵源。

  從三代再往前追溯,《史記·五帝本紀》以及《堯典》《禹貢》所說的顓頊堯舜禹時期政治實體的形態結構又是什麼樣的呢?以往的觀點大多認為,堯舜禹時期是部落聯盟。我近十多年的研究認為,當時固然是一種聯盟,但它不是部落聯盟,而是族邦聯盟。堯舜禹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本邦國的國君(即邦君),又是聯盟的盟主。堯舜禹所禪讓的是聯盟的盟主之位,並非是本國國君之權位。堯舜禹時期也被稱為「萬邦」時代,小國寡民的邦國林立。當時被稱為「萬邦」的眾多政治實體之中,既有由堯舜禹所代表的、發展為早期國家的政治實體,也有許多還處於部落的政治實體。既然各類不同的政治實體中那些已進入早期國家的邦國代表了當時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那麼,當時的聯盟就應該稱為「族邦聯盟」或「邦國聯盟」,而不應稱為「部落聯盟」。

  族邦聯盟既不是一個王朝,也不同於後世的國家。但是,族邦聯盟在走向「多元一體王朝國家」過程中也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聯盟一體」的思想觀念,而春秋戰國和秦漢時的人們由於不具有近代人類學所謂的「部落聯盟」或「族邦聯盟」之類的概念,因而只能比照夏商西周三代和秦漢時的國家形態的樣子來描述和表達五帝時代的社會,只是有時用「禪讓」與「家天下」對五帝時代與三代略作區別而已。其結果是把「聯盟一體」的思想觀念擬化為另一層次的大一統觀念,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說的軒轅黃帝在徵戰炎帝和蚩尤之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合符釜山」的情景;這也是《五帝本紀》和《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所描述的五帝時代「天下」一統的緣由。

  總之,從堯舜禹經三代再到秦漢,伴隨著國家形態和結構的變化,先後產生了三種背景指向的「大一統」觀念:即與堯舜禹時代族邦聯盟機制相適應的帶有聯盟一體色彩的「天下一統」觀念;與夏商西周「複合制王朝國家」相適應的大一統觀念;與秦漢以後郡縣制機制下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形態相適應的大一統思想觀念。這三種背景指向、三個層次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是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標識。在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發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已構成中華傳統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作者:重慶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相關焦點

  • 「大一統」思想發微
    維系統一的民族國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縱觀中華五千年的發展歷史,這一文化使命的實現,離不開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史記》將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後人將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以炎黃子孫自居。自此「四海一家,諧和萬邦」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至高理想,逐漸積澱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有關「大一統」的研究得到了學界的一定關注,但鮮有長時段的宏觀理論分析,難以體現「大一統」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特徵和總體發展脈絡,因此筆者試圖以秦、漢、唐、明等王朝為例對中國歷史上農耕王朝對「大一統」觀念的基礎與發展做系統分析,請學界同仁指正。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他們在當地傳播周人的文化、周人的思想,逐漸融合教化了當地百姓,使之認同周王的領導。 同時,在周成王時代,輔政大臣周公旦也制定了一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樂制度」,通俗點解釋,就是當時的行為規範、法律準則。周公旦作《尚書》,提出「敬天保民」思想;立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尊卑有序」觀念;行祭祀祖先之制,廢止殷商祭祀鬼神之風。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從先秦至漢初所流行的各派思想來看,推崇一統應該是各派共識,只是在具體操作上有不同看法。漢初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家推崇「大一統」,實際上是對實現一統王權的理論證明。漢初劉邦鑑於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在繼承秦王朝郡縣制的基礎上,也實行了分封制。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權力的分散,不符合秦以來的歷史趨勢,與王權的「大一統」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崇尚「大一統」的公羊學派在西漢崛起就是一種必然。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對此,有學者概括為:「中國古代由眾多民族發展、確立為統一國家的過程,也就是『大一統』與『夏夷之防』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並指出:「2000年間,歷代關於民族問題有過種種議論與對策,時移勢異,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總離不開在『大一統』思想主導下強調『夏夷有別』。」1在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過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發展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2019年05月13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雲田 字號 內容摘要:「大一統」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大一統
  • 生物的大一統理論,進化論的升級版——體系論
    體系論是進化論的升級版,它將我們對生物進化的認識大大推進了。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這些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社會體系的進化。這與DNA推動細胞進化,大腦推動人行為的進化是相同的。而且人類社會體系的進化是直接根據社會信息系統的變化改變自身,這就是進化的最高形式——自我進化。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大一統」如何影響近代中國思想 楊念群開講嶽麓書院
    3月30日(周五)下午兩點半,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特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楊念群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大一統』觀與近代中國思想之演變」,通過梳理「大一統」觀的源起與流變,討論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的影響。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 蘇秉琦丨繞過中華大一統觀念,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王國維比較高明,他沒有被大一統承接的觀念套住,所以他講殷周制度論時,不僅講商朝和周朝史,而且講兩種文化的歷史,所以能認識到商周不同源。傅斯年雖也提出過「夷夏東西說」,但已經有了正統(夏)和非正統(夷)的觀念。徐炳昶有「三集團說」,不過還不是從分析考古資料入手。面對這種狀況,考古學要想獨立研究歷史,探索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就要建立本學科的方法論。
  • 論堅持系統觀念
    這是馬克思主義對我們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給我們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們黨近百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一直十分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觀念來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
  •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董仲舒繼承、吸納、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陰陽家等諸多學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於統一集權、尊君愛民、安定社會的主張,以及關於社會發展變化的思想,根據時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總結,從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順應了春秋戰國以後百家思想的「合流」趨向,是學術思潮演變的必然結果,也是兼收並蓄和「與時俱進」的產物。
  • 阻礙大一統的「引力子」,或和「上帝粒子」有關
    我強調一下:有的科學家認為大一統理論就是可以用單一現象解釋引力以外的所有力學現象。而大一統理論和引力的融合才被稱為萬有理論。從愛因斯坦青年時期開始,大一統理論就被科學家提上議程,愛因斯坦後半生為了大一統理論也算是鞠躬盡瘁了。可很遺憾,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未實現愛因斯坦的夙願。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有學者稱中國兩千多年大一統思想的最大遺產就是中國人崇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大一統精神,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和靈魂。但是,「大一統」思想的主要意義並非是作為一種實際狀態存在,而是作為一種理念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國家建設思維。作為一種「狀態」或「制度」,「大一統」是斷斷續續的;而作為一種「理念」,「大一統」卻從未中斷或破碎過,尤其是從西漢武帝(前156—前87年)時期儒教被確立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起,孔子首創的「大一統」思想便越來越滲入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中國國民性中難以割捨的重要組成部分。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關於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闡釋中,馬克思的理論框架其實是一個層級系統。在該系統中,社會生活諸領域並不是並行關係。其中,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人類的其他各種活動都是建立在這種活動基礎之上的。這種對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闡釋機制蘊含著某種辯證的過程思想,人類的實踐活動是理解這種辯證機制的關鍵。
  • 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它就這樣強有力地促進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形成,甚至它的某些基本制度,也無一不被歐洲所仿效。這種思想的另一種獨有的和根本性的特徵,屬於空泛和自發範疇中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和機械行為的概念。然而,萊布尼茨曾以一種強烈的興趣,注視著由入華耶穌會士們提供的報告,並與閔明我(Grimaldi)神父保持著通訊關係。他用一種由無數機體組成同一機體的思想,取代了世界是一架機器的思想。
  • 電弱統一理論:物理大一統理論的重要基石
    引言20世紀以來,包括愛因斯坦、外爾等一大批科學家開始追求物理的大一統,而格拉肖的電弱統一理論提出,則標誌著物理大一統理論走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成為了物理大一統的重要基石,是粒子物理中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們就從其提出背景、具體內容、實質意義三個方面帶你了解電弱統一理論。
  • 終結浮躁的思想亂象,中國首現感知論!
    、個人孤獨無依的心態中;在生活日新月異、人性日漸惡化的社會環境中;在生存目的缺失、生活意義含混的當今時代……人類需要一種迥然不同的思想理論、需要另外一種意識模式、需要一種不同於既有觀念的參照體系嗎?當我們以懷疑的眼光注意到感知論的時候,你發覺了什麼不同?我們需要感知論嗎?在我們厭倦了理論說教的態度下,我們能接受這種顛覆了所有理論的理論嗎?感知論出現的時機是萬論興起、莫衷一是的時代,人們會在乎名不見經傳的感知論嗎?我們會有耐心理解這與我們的思想觀念大相逕庭的另類思想嗎?絕大多數人需要的是成功的經驗和競爭的策略,是積攢財富的秘籍和如何獲得各種機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