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彎曲的產物!阻礙大一統的「引力子」,或和「上帝粒子」有關

2020-12-04 科學認識論

這幾天,我的科普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看來大家還是喜歡這種擬人化的表述形式。

為了保持一貫的通俗文筆,我會繼續保持「如無必要,勿增公式」的寫作方式。

我們都知道,到目前為止,人類依舊沒有找到自然界的萬有理論。即便超弦理論是最理想的候選者,但卻淪為數學上的伎倆,很難被實驗證實!我強調一下:有的科學家認為大一統理論就是可以用單一現象解釋引力以外的所有力學現象。而大一統理論和引力的融合才被稱為萬有理論。

從愛因斯坦青年時期開始,大一統理論就被科學家提上議程,愛因斯坦後半生為了大一統理論也算是鞠躬盡瘁了。可很遺憾,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未實現愛因斯坦的夙願。當然在愛因斯坦那個年代,大一統理論也就是萬有理論,因為那時候還沒發現強和弱相互作用力。

毫無疑問,大一統理論最大的阻力就是引力。人類最早發現,也看似最簡單的引力卻無比特殊。

自然界的四大基本作用力,包括強力,電磁力,弱力都被標準模型完美解釋。標準模型這個大家庭早就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了。就唯獨引力這個「遊子」還不願回歸家庭的溫馨港灣。

故事的開端從場論開始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不久,就發現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超距作用。他老人家也表示,自己是不願意相信物體之間沒有介質而隔空作用的。

可是牛頓那個年代並沒有明確的場概念,於是牛頓引入以太來解決這個問題。在牛頓眼中,以太絕對靜止,並均勻填充在宇宙中。引力正是通過以太來傳播相互作用的,並且是瞬時的。

牛頓死後,人們發現了電磁力。在一塊磁鐵周圍放許多小磁屑,會發現磁屑呈現出一種曲線形式,這也是磁力線的啟發來源。

法拉第解釋到,這表明在磁鐵周圍的空間存在一種均勻分布的場,磁鐵對磁屑的作用正是通過這種場作用的。

這就是場論的最早思想。直到麥克斯韋提出電磁理論後,場論才得到科學界的重視。

當然,這時候的科學家還都認為場是均勻彌散在空間中的。其空間某點的場強度隨著與場源距離的拉大而減弱。

以上都是經典的場論思想。直到愛因斯坦,經典場理論才過渡到量子場論。

經典場論和量子場論的根本區別在於:量子場論並不認為場是均勻分布的,而場是不連續的,其數值取分立值。比如,經典場論描述連續空間的場強度可以表示為1、1.00...1、100...2,其數值就是實數的連續表達。

而量子場論卻只能在量子的基礎上取分立值。如果量子用2表示,那麼場的表達就是2、4、6...等。因為能量的不連續決定了場的不連續。

量子場論又經歷了兩次大落和一次困境。

量子場論的兩次大落已經被解決,而現在的最大困境就是無法解釋引力

在愛因斯坦中年之前,科學家們僅知道自然界存在兩種力,一種是引力,另一種是電磁力。

當時科學家第一次用量子場論解釋電磁場。認為光子是電磁力的傳播子,而光子就是被電磁場激發出來的。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四大作用力都對應一種場,而每種力還都有一種傳遞力的介質粒子,也就是傳播子。每種力的傳播子是在該力的場中激發出來的。

在1920年的時候,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強弱相互力。那時候科學家僅想著統一引力和電磁力就行。在愛因斯坦眼中,引力的傳播速度已經被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那就是光速。引力和電磁力的速度都是光速,而電磁力有電磁場,傳播子有光子。引力也有引力場(引力場是時空曲率的表徵形式),但怎麼就找不到引力子?引力子和光子有什麼內在聯繫?愛因斯坦深信既然引力和電磁力對應統一的光速,那麼它們之間勢必存在內在聯繫。可是這個問題直到他離世都沒有解決。

這個問題就一直擱淺著。

量子場論一開始就是為了解釋電子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而提出的,而光子的吸收和激發都是一份一份的量子形式進行的,所以電子和光子的場論也必須在量子力學的框架中統一起來。

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電子總是在不斷的運動。運動的電子就造成了電磁場的存在。而電子總是會自發輻射出能量,這個能量通過質能方程轉化成光子。就這樣,科學家很好地將光子,電子,電磁場統一結合起來。

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陸續發現了強弱相互作用力。

為了使量子場論自洽,科學家建立起來規範場論,不僅解釋了強力和弱力,還把電磁力拉了進來。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在建立規範場論時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根據規範場論,我們知道夸克之間的強力靠膠子傳播。電磁力靠光子傳播,弱力靠W和Z玻色子傳播。不管是膠子還是光子還是W和Z都屬於玻色子。

按照量子場論的標準模型,既然大家都是力,憑什麼你引力就搞特殊。其他三種力的相互作用,傳播子都被標準模型完美解釋,那引力沒必要還藏著掖著的。

於是科學家預言了引力子的存在,並且它屬於玻色子的一種。

到現在,科學家才認為引力子或許和希格斯場有關

希格斯場是一種能量場,這種場的振動產生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上帝粒子。有些粒子本來不具有質量,正是由於希格斯場的存在,才讓某些粒子獲得了能量,這種能量又轉化成粒子的質量。比如傳遞弱力的W和Z玻色子的質量就來源於希格斯場。隨著我們對希格斯場和上帝粒子的進一步研究,或者就能搞清引力子的本質。

有的讀者會說,既然引力在廣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時空彎曲是完美的,為什麼還需要融合到量子力學中呢?把引力歸相對論管,把其他三種力歸量子力學管,井水不犯河水就行。

其實大一統理論不僅是人類的美好預期,其中還可能潛藏著巨大的秘密。縱觀物理學史,對立的事物總是隱含著統一。如果當年牛頓當年把行星的橢圓軌道和蘋果落地看成是兩個獨立的事情,那麼萬有引力理論還會被發現嗎?電與磁曾經也被當做是兩個獨立的自然現象,最後也不是被認為同一種事物的兩種表達形式。

其實,弱相互作用和電磁力也是統一的,這就是電弱理論。能量低的情況下,電磁力和弱力差異很大。可如果在高能量情況下,電磁力和弱力就統一成電弱相互作用力。

物理學的每一個分裂必然蘊藏著更大的統一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並肩為現代物理學。而引力無法被納入到量子力學中,這也導致現代物理學無法自洽。這個問題的解決必然導致物理學在更高層次上的統一。

相關焦點

  • 是時空彎曲還是引力子?
    為什麼只說了三個,傳遞引力的引力子呢?被吃掉了嗎?實在抱歉種花家根本吃不了引力子,但也不能憑空創造出一個引力子,至少在現在,它還沒有在標準粒子模型中出現的資格,因此對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化道路上仍然很漫長哦。介紹引力,我們還是得從牛頓經典力學開始!
  • 是時空的彎曲還是引力子?
    其中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的存在,保證了物質的存在,說白了,它們就是粘合劑,把基本粒子粘合起來,這才構成了物質。為此,科學家構建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其中費米子就是基本粒子,而玻色子則是傳遞這三種作用的粒子。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核的形成,膠子傳遞的強相互作用束縛住夸克在質子和中子等強子中,介子傳遞的強相互作用束縛住質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
  • 引力子還是時空彎曲?
    這種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加上顛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少不了專業性的物理學知識,讓愛因斯坦提出了「時空彎曲」的概念,他認為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彎曲」!就像一塊彈性布料上放一個重球,這個球就會壓縮布料變形彎曲,如果這時候在布料上放一顆小玻璃球,這個玻璃球就會感受到布料的彎曲,向重球壓縮點的方向運動。不過這種通俗的方式雖然很容易理解,但也容易造成誤解,畢竟在太空中沒有上下的概念,時空也不可能只朝著一個方向彎曲。
  • 引力子還是時空彎曲?
    這種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加上顛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少不了專業性的物理學知識,讓愛因斯坦提出了「時空彎曲」的概念,他認為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彎曲」!用通俗的方式理解時空彎曲,是這樣的。就像一塊彈性布料上放一個重球,這個球就會壓縮布料變形彎曲,如果這時候在布料上放一顆小玻璃球,這個玻璃球就會感受到布料的彎曲,向重球壓縮點的方向運動。不過這種通俗的方式雖然很容易理解,但也容易造成誤解,畢竟在太空中沒有上下的概念,時空也不可能只朝著一個方向彎曲。
  • 把引力融合到量子力學中,這就是大一統理論,但必須先找到引力子
    然而物理學家們從不滿足於這種現狀,從愛因斯坦的時代開始,科學家們就試圖將幾種基本力融合統一,創造出大一統理論。在一開始,大一統理論的實現似乎並沒有現在這樣複雜,因為開始的時候人們並沒有發現強核力和弱核力,大家想的只是要把引力和電磁力相統一。
  • 是時空彎曲還是引力子作用
    大家都知道物質世界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若相互作用力,它們應對的範圍各不相同,在各自的崗位上各司其職。在天體層面上主導的的引力在分子和原子的尺度下主導的是電磁力,原子核和強子的尺度,主導的是強作用力,在輕子和夸克的尺度內,主導的是弱項作用力,當然引力可囊括一切,這理解並沒有錯,但在微觀尺度下,引力的作用基本是可以忽略的。
  • 引力波的發現是不是證實了引力子也是存在的?
    1916年愛因斯坦給出了廣義相對論,按照廣義相對論,引力的本質是有質量的物體使時空發生了彎曲。物體運動時會給時空帶來擾動,這就會激發出引力波。2016年,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捕捉到引力波,引力波的存在得到了正式確認。
  • 引力子存在嗎?看完證明,恍然大悟
    牛頓力學中,引力被視為超距作用,與時空無關。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引力由四維時空的彎曲造成。目前尚未完善的量子引力理論指出,引力由場的激發態——引力子所傳遞。同樣一個力,卻可用三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去描述,這在物理學中是一個奇蹟。 牛頓的引力定律表明,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引力,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取決於它們的質量與距離。
  • 宇宙引力的秘密:引力子是如何逃出黑洞的?
    如果不知道附近存在巨大天體,為什麼會出現時空彎曲呢?這些問題已經困擾我19年了。按照廣義相對論的術語,萬有引力僅僅代表著圍繞著黑洞的時空曲率。黑洞只是時空中很彎曲的部分,它不需要向宇宙中的其它部分傳遞信息,因為它已經呆在那裡等待著路過的實驗粒子。這個區域(按照傳統力學)被認為是一個「化石場」,它由不斷隕落的恆星構成。對外部的觀測者來說,由於時間膨脹,這些恆星從來沒有真正跨越穹界。
  • 愛因斯坦和牛頓誰更正確?
    太陽東升西落,生物的運動和生長,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引力和重力,引力是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它的存在維持著物質世界的運動平衡,以及宇宙中天體的運動。但是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時空的彎曲還是基本粒子的傳遞交換?
  •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百年矛盾!超弦理論能否使其化幹戈為玉帛?
    長久以來,超弦理論被視為萬有理論,很多人把自然規律的大一統寄托在超弦理論上。愛因斯坦在完成廣義相對論之後才36歲,可是愛因斯坦一共活了76歲,可以說愛因斯坦在中年以後的40餘年內一直致力於大統一理論。可他至死都沒有完成大一統理論。愛因斯坦的遺憾後人能否彌補?看來最有希望的還是弦理論了。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宇宙四力「大一統」?萬有引力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從推導出來的公式上看,吸引力的大小,取決於兩個物體的質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質量的乘積越大,距離的平方越小,引力越大。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一種時空彎曲造成的幾何效應,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彎曲的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 真的存在引力子嗎?我們有可能找到引力子嗎?
    這些粒子通過交換耦合到其各種電荷的特定類型的量子進行交互。膠子介導強大的核力,與具有色電荷的粒子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介導了弱力,耦合到具有弱高電荷和同位旋的粒子。而且,光子介導電磁力,作用於帶電粒子上。但是,引力顯得與眾不同。我們的引力理論是經典的:廣義相對論。但是,從理論上講,應該有一個量子對應物,由一個稱為引力子的假設量子粒子介導。只有,我們能找出引力子是否確實存在嗎?
  • 引力波被探測到了,但引力子可能並不存在!
    年輕人問道:「愛因斯坦老師,可是您相信引力子走一億年不與其他星系,粒子發生作用,而失去原有方向或者丟失信息嗎?如果是。那麼中斷作用的時間該怎麼算?如果不是,那麼又意味著什麼呢?」各位我相信你此刻應該可以理解我為什麼在上面說,宇宙是個王八蛋了!相信牛頓,顯的我們無知,顯的上帝機靈。相信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本人都不敢相信他自己。
  • 上帝粒子已幾近確認 結構緊密無內稟自旋
    希格斯玻色子是為什麼物質擁有質量的根源所在,這種粒子是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義大利的物理學家近日表示,其在去年的發現已幾乎可以確定是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謂的「上帝粒子」。接下來科學家們將做最後一步的其他可能性排除。  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擁有質量的根源所在,這種粒子是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
  • 質量與引力,誰讓空間彎曲了?相對論認為是質量,弦論認為是引力
    這是大多數朋友的理解,但其實引力和空間彎曲都是一個現象的兩種不同說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時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我們在解釋「引力」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時必須要和時空一起說明,否則這個觀點就是不完整的。
  • 這種猜想可能將實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大一統!
    而當物體被縮小到粒子層面時,牛頓力學基本上完全指望不上了,神奇的量子世界需要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黑洞——是相對論的產物。(千萬不要手賤去百度搜索關鍵字「黑洞」,你會被吸進去的!)量子纏繞——是量子力學的產物。號稱世間最鬼魅的事情,指的是兩個相互纏繞的粒子,無論隔得多遠,都能夠產生瞬間的聯繫。一個粒子的坍塌,另一個粒子會做出相應的動作,即便隔了一千萬萬萬光年,也能在一瞬間得到感應,連愛因斯坦都不願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卻已經被證實。
  • 愛因斯坦說引力不是力,那引力子又是咋回事?
    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反直覺的論點:萬有引力不是力,只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應。不少網友表示依然無法接受這種說法,並且還有大量網友表示:如果引力真的不存在,那麼為啥我們還要尋找引力子呢?今天針對這些問題我來做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