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董仲舒繼承、吸納、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陰陽家等諸多學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於統一集權、尊君愛民、安定社會的主張,以及關於社會發展變化的思想,根據時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總結,從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順應了春秋戰國以後百家思想的「合流」趨向,是學術思潮演變的必然結果,也是兼收並蓄和「與時俱進」的產物。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摘 要: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標理念,也是歷代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2「大一統」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和心理基礎。在關於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統」同樣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秦漢以後,實現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既是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內容」。3可以說,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既表現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國家治理體系。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先秦時期「大一統」思想的萌芽源自在夏商基礎上形成的周朝的服事制統治理念和族群觀念。 「大一統」之詞,首見《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與中國歷史發展相伴相隨的「大一統」理念,無論是人文範圍還是地理範圍都是不斷擴展的。「大一統」的人文範圍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眾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統稱為「中華民族」,其地理範圍在歷史上是指秦漢唐元明清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國際法中國所管轄的所有主權領土。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董仲舒繼承了前代的聖王理念,通過《春秋》公羊學的合法性敘事,把儒家的價值觀念與神聖性的「天」結合來,實現了聖與王的邏輯統一,為漢代「大一統」王權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論證明。 《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就連鄒衍的大九州論也包含著大一統思想要素。 對於戰國時期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原因,一般的解釋是人民苦於戰爭和各國以鄰為壑等災難而迫切希望統一。我以為這隻說出了一個方面,但並未觸及問題本質。問題的實質在於夏商西周時期的「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形態結構」及其傳統理念已經為戰國時大一統思想的發展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如果從三代再往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堯舜禹時期相關思想的萌發也不可忽視。
-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舉行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在穗舉行 常澤平 攝中新網廣州8月12日電 (唐貴江 常澤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作《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見面會12日在南國書香節廣東館亮相,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成員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伴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體現的環保理念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入手,圍繞自然觀、生命觀和理想觀等環保理念所涵蓋的內容來探討佛教與其環保實踐問題。佛教自兩漢之際傳人我國以來,教義、宗派都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它高度關注人類社會發展,以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人類社會相適應的現實主張與關懷眾生的深刻內涵。
-
蘭克的世界史理念及實踐
因蘭克在其晚年撰寫過多卷本《世界史》,所以其世界史理念及實踐也是人們繞不過去的一筆史學遺產。 世界史應該是人類關聯史 蘭克在82歲高齡時宣布要撰寫一部《世界史》。作出這一決定,並非一時興起。 不僅如此,蘭克一直懷有撰寫一部符合自我史學理念的《世界史》的學術雄心。這一雄心源自他對19世紀初歐洲世界史書寫的不滿。從1736年起,英國史學界推出了60多卷本以各民族史為單位的世界史巨著,徹底改變了歐洲學術界以往受《聖經》影響的狹隘的世界史觀念。德國學者紛紛效仿,並試圖超越這部巨著。
-
「大一統」思想發微
《尚書·禹貢》把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域,稱為九州,九州思想的出現標誌著嚮往「大一統」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已經逐漸具象化。到商周時期,「天下一統」意識已十分明確,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便是這種思想的表現。春秋時期,孔子對「大一統」思想更是高度認可,這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可見一斑。
-
西宅小學:集理念與實踐於一體,從科學走向STEAM
西宅小學:集理念與實踐於一體,從科學走向STEAM源稿: |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13日 08:33:44 | 作者:吳曉婷 | 編輯:董之震 「小朋友,你們知道降雨形式有哪些嗎?根據降雨的多少不同,雨又可以怎麼分呢?」
-
大一統理論真的存在嗎?
大一統理論,有可能明天就被發現,也可能永遠不會出現。我們先來看看大一統理論的基礎是什麼。大一統理論,事實上就是將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完全統一的理論。宇宙中的所有力,都可以分為——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關鍵詞:通識教育;傳統;新理念;新實踐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回顧與反思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這種模式雖然滿足了當時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因此,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啟了新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實踐。1981年,學校頒布了《關於改革本科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又重新回歸通識教育的理念,標誌著通識教育復甦的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程的設置。1982年,學校開始開設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到1986年增加至34門。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明朝和清朝。只是因為柔然沒有「大一統」概念,長期沒有強大。在北魏和柔然爭鬥中,柔然敗於內亂突厥。但是因為金國有了「大一統」的概念,從此走上了和高句麗和渤海國完全不同的道路。6.元元統治時期不到百年,不認為是大一統王朝。成吉思汗肯定沒有天子身份,成吉思汗是擁有四海的汗,只有陸地,沒有天。但是忽必烈的大元帝國是有天子身份的,大哉乾元說的就是天的意思。
-
阻礙大一統的「引力子」,或和「上帝粒子」有關
我強調一下:有的科學家認為大一統理論就是可以用單一現象解釋引力以外的所有力學現象。而大一統理論和引力的融合才被稱為萬有理論。從愛因斯坦青年時期開始,大一統理論就被科學家提上議程,愛因斯坦後半生為了大一統理論也算是鞠躬盡瘁了。可很遺憾,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未實現愛因斯坦的夙願。
-
關鍵在做——學習河南省委關於務實實踐理念的認識與體會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關鍵在做」,就是強調實踐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實踐方向;生態經濟基礎;綠色發展;民生幸福正當我國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卻遭遇著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引發的種種嚴重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化危為機,既能立足當前「穩中求進」,又能著眼未來保持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方向、原則,面臨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