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2020-12-05 夢香寒冰

一、「大一統」並不是董仲舒提出的

春秋大一統最常見的認識是董仲舒的見解,但是大一統並不是董仲舒獨有的見解,它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比如在《春秋公羊傳》就有表述。

春秋公羊傳

大一統的主張是春秋時期的多家主張,現在有人認為它屬於法家,根據「道法同源」,那麼是不是認為道家也有這種思想?荀子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孔子也有說法「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可見儒家也是堅持大一統的。而縱橫家的各種道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大一統。說個偏門的,農家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凡是開展農業的地區都應該大一統。

可以認為,春秋大一統是春秋時期經過中華長期思想碰撞,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統是中國特色,是中國區別其他國家的顯著文化特質。

二、時代選擇了董仲舒

董仲舒是漢代人,正巧遇到了漢武帝,推舉起了他的學說。事實上,若是董仲舒不說,在當時也有「宋仲舒」「張仲舒」會說,因為漢武帝是一定需要「大一統」學說。

董仲舒

三、歷史上的大一統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貫徹大一統的時代有漢朝、唐朝、明朝和清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一統」是華夏民族的主張,有很多少數民族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他們在歷史進程中,並沒有「大一統」概念。

1.漢朝

漢朝所謂統一天下的時候,雖然擊敗了項羽,實際上北方有匈奴,南方有南越。那麼憑什麼認為漢朝是大一統王朝呢?答案是漢朝皇帝有天子身份,這就是漢武帝要推崇董仲舒「大一統」的原因,也因此推崇了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天人感應等一系列主張。

在漢朝,匈奴首領是「單于」,是天子的意思。漢匈戰爭,本質上是爭奪「天子」之位。戰爭結果是匈奴放棄了「單于」,改稱「可汗」。相當於放棄天子,改稱國王。自此「天子」一脈在漢人手裡。

冒頓單于

南越是服從大漢王朝天子身份的,所以漢朝對於南越是「徐徐圖之」。這也為後來奠定一個基礎:若只稱王、不稱天子,在特定歷史條件是不會受到懲罰的。

2.三國

三國本質是曹劉兩家掙天子位,孫吳是獨立。需要注意的是,孫權雖然是皇帝,但是從來沒承認過自己是天子。

曹操的後代曹丕的帝位是禪讓

在三國時期有個特殊的存在:高句麗。高句麗是中國少數民族,但是他們沒參加春秋大一統討論,所以沒有「大一統」這個概念。所以高句麗國不支持大一統,卻無時無刻不追求擴展地盤,所以經常被打敗,其中有漢軍,有魏軍。這體現了大一統王朝的強大力量,遠不是偏域小邦可以理解的。

3.五胡亂華到隋

五胡亂華,從天子身份,只有北魏和東晉是有這個地位的。所以最後北方統一與北魏,東晉宋齊梁陳是一脈。北魏到隋其實是一脈相承,只是天子人家換了而已。

隋有個特殊身份:天可汗,等於是再次有了草原天子身份。這個身份其實在北魏時期就有了,北魏時期的天子對手除了南方諸國,其實更重要的是草原柔然。只是因為柔然沒有「大一統」概念,長期沒有強大。在北魏和柔然爭鬥中,柔然敗於內亂突厥。

北魏花木蘭抵抗的就是柔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北魏東晉,其他國家大部分屬於獨立,最後被歷史淘汰。最典型的是五個燕國,武將能打沒用,最終被歷史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羌族此時建立了涼國,也是獨立。

4.唐

唐是一個典型的大一統王朝。需要注意的是,唐更多運用的是天子身份,所以轄地很多國家,但是也歸大唐疆域。最典型就是渤海國,他們是高句麗的後人,因為沒有春秋大一統的概念,再次獨立,但是歸屬於唐朝。

大唐自李世民後就有天可汗的稱號

5.遼宋金

遼宋時期,遼宋是兄弟之國,遼為天下正統,是天子,但是遼宋都是皇帝。宋表示不服,提出三國正統是劉備的概念。

在遼宋時期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其他民族也紛紛獨立,但是因為當時沒有天下一統,所以他們的獨立也有法理性。有的回歸一統,比如錢越國歸於宋。有的就是獨立,但是不稱天子,比如西夏,他們是五胡時代羌人一支。

澶淵之盟表明遼宋是兄弟之國

金國的人大量是高句麗、渤海國的人,大概是千年失敗吸取教訓,在這個時期,金國也開始天下一統。這為後來清的一統天下做了極好基礎。若是金國始終藏在北方,恐怕就算是嶽飛去世,不久以後也會有漢人帶兵北上推翻他們。但是因為金國有了「大一統」的概念,從此走上了和高句麗和渤海國完全不同的道路。

6.元

元統治時期不到百年,不認為是大一統王朝。成吉思汗肯定沒有天子身份,成吉思汗是擁有四海的汗,只有陸地,沒有天。但是忽必烈的大元帝國是有天子身份的,大哉乾元說的就是天的意思。

大哉乾元就有天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元在明朝並沒有消失,在北方一直有北元,就是因為是忽必烈的後代身份,所以一直保有天子身份。

7.明清

明的法統來自於百姓,農民扶持起來了朱元璋,屬於典型的民間身份。需要注意的是,明並不追求土地一統,而是追求天下一統,所以明並沒有滅了蒙古,而是希望蒙古稱臣納貢。所以有明一代,就算是打蒙古也沒有滅族,而是希望稱臣納貢。

隆慶和議後明蒙關係和諧

清的土地上的人是高句麗、渤海、金的後人,但是在皇太極時代追求了大一統。所以皇太極取得北元大汗印後,繼承了北元的天子身份。自此清朝開始強大,明清之爭也從地方平叛變成了明清爭正統。

皇太極的帝位正統源自於北元

寒言冰語

在中國,大一統有幾個特點:

1.最高身份。大一統的思想來源於春秋戰國,那個時期沒有皇帝。所以大一統時代最高身份是天子,而不是皇帝。

2.法統依據。大一統的來源一定合法。在中國法統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自上而下是儒道墨法尊崇的繼承制度,屬於上層建築。自下而上是農家的農民,農民支持的人也有法理依據。

3.時間限制。若是只有暴力,那麼他是很難實現大一統的,就算他統一天下,時間也會很短。

4.大一統的方式。在中國大一統的方式有幾個:一統天下是;但是未能一統天下,也會以正統認證的方式選擇正統王朝。

本質上,大一統是春秋時代天子概念的延伸,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天子的概念是來源於天,是中國這片土地傳承了超過6000年的概念。

西水坡大墓表明天下含義有6000年以上

一直以來,西方都有疑問:為什麼歐洲沒有強大帝國,而東方有。確實是,西方國家有羅馬帝國,但是後來卻在未出現羅馬帝國,卻有完整的宗教和教皇。但是無奈的是,在神的化身和天的化身競爭中,神從未取勝,但是天卻取勝了。對於天,古代有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今天特別明顯能感覺到,西方更多認識是「不為桀亡」,中國則是「不為堯存」。

需要注意的是,伊斯蘭教的信仰「真主」正好是在神和天之間的一種情況,伊斯蘭教不拜偶像,非常像天。但是伊斯蘭教也有安拉的稱呼,又和西方宗教很像。

天下和大一統是一個時期的概念

#歷史往事#

相關焦點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董仲舒繼承了前代的聖王理念,通過《春秋》公羊學的合法性敘事,把儒家的價值觀念與神聖性的「天」結合來,實現了聖與王的邏輯統一,為漢代「大一統」王權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論證明。  《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一、「大一統」的治理目標理念與「夷夏之防」和「華夷一統」  現存的文字記載表明,在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初期,便對不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族之別有所認識。而西周時期所形成的「天下」「中國」「四方」等觀念,也逐漸演變為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和「華夷」觀念的認識基礎。  公元前8世紀後,西周在犬戎攻擊下被迫東遷,王室衰微,諸侯之大者紛紛稱霸,齊桓公首先以「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天下。
  • 「大一統」思想發微
    (《論語·憲問》)孔子對管仲的肯定實質就是對「一匡天下」的肯定,孔子之後孟子的「定於一」、荀子的「一天下」同樣都體現了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是《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在《春秋》中得到了比較集中的體現。
  • 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大一統,歐洲人是否羨慕中國的大一統?
    我們能夠大一統,根本原因是我們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西漢疆域 歐洲的情況像極了中國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嚴格說是春秋其實,不包含戰國)。
  •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2019年05月13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雲田 字號 內容摘要:「大一統」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大一統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是先有了漢武帝「漢為天下宗」的意識,才有了董仲舒等對《春秋公羊傳》「大一統」的詮釋,而漢武帝的意識在傳統「大一統」觀念基礎上是有突破的,其視野已經不再局限於「中國」這一核心區域。董仲舒從天、地、人和諧的視角解讀以「皇帝」為核心的天下秩序的正當性,可以視為是對「漢為天下宗」觀念做出理論上的進一步完善。董仲舒的詮釋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是被後人忽視且幾乎沒有人提及的歷史事實卻是漢武帝在董仲舒詮釋《春秋公羊傳》「大一統」的同時即開始將「大一統」思想付諸構建「大一統」王朝的實踐。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因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奠定了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班固在《漢書》中稱其為「群儒首」。簡單說,董仲舒就是一個儒學大師,在孔子之後,朱熹之前。  《史記·儒林列傳》稱:「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
  • 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
    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嬴姓,名政。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出身大都認為其乃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也有人認為其乃呂不韋之子,眾說紛紜。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嬴政的出身,而是他的功與過。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這個特定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即佔據了中原,才具有正統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一、「大一統」的概念     《辭海》「大一統」詞條的解釋為:「大,猶言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統一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能統治全國為大一統。」「大一統」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仿佛就紮根在他們心靈深處,紮根在歷朝歷代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
    為什麼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要強調一下,這裡說的大一統,是長期維持大一統,一段時間的大一統,歐洲也曾做到過,比如羅馬帝國,不過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能統一起來。之後,個別強人也短暫地做到,比如近代的拿破崙和希特勒,但很快大一統的局面就會瓦解掉。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什麼?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後世公認的有最悠久歷史的四個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對應國家是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中國。為何前三個文明發源地都有古字,而中國沒有,那是因為只有中國歷史和文明沒有斷層,一直延續和保留下來。
  • 這些中國獨有的水果,除了圖4,別的一種都沒有見過,你認識啥?
    【這些中國獨有的水果,除了圖4 ,別的一種都沒有見過,你認識啥?】中華鈣果,屬薔薇科櫻桃屬歐李種植物,是一種矮小的灌木果樹,為我國所特有。株高僅0.5-1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木本果樹。【這些中國獨有的水果,除了圖4 ,別的一種都沒有見過,你認識啥?】
  • 「大一統」如何影響近代中國思想 楊念群開講嶽麓書院
    3月30日(周五)下午兩點半,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特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楊念群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大一統』觀與近代中國思想之演變」,通過梳理「大一統」觀的源起與流變,討論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的影響。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近年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國內外興起一股研究中國歷史的潮流,特別是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大一統格局,為世間獨有。文明的發源地亞歐大陸還有兩處地方與中國相似,一處是歐洲,在羅馬帝國後就再沒有統一過,各國民眾不得不經歷混戰不斷的漫長中世紀,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長達千年。
  • 蘇秉琦丨繞過中華大一統觀念,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要以考古學修國史,探索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起源,說來簡單,做起來難。王國維比較高明,他沒有被大一統承接的觀念套住,所以他講殷周制度論時,不僅講商朝和周朝史,而且講兩種文化的歷史,所以能認識到商周不同源。傅斯年雖也提出過「夷夏東西說」,但已經有了正統(夏)和非正統(夷)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