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大一統,歐洲人是否羨慕中國的大一統?

2020-11-23 騰訊網

我們能夠大一統,根本原因是我們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西漢疆域

歐洲的情況像極了中國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嚴格說是春秋其實,不包含戰國)。

周王朝建立後限於當時的時代,周王室無法管理到全國各地。只能大量分封諸侯國,各國諸侯前往封國進行管理,如果要打戰再召集大家一起出兵。周王室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無法管理到封國,封國只需要每年進貢即可。如果那個封國不聽話,周王室就會出兵討伐,前期周王室實力強大維持這種平衡沒有問題(《周禮 夏官》稱「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可惜到了後期這種國家體制考驗的是人心,而恰恰人心是最不能經受考驗的。當周王室實力衰落各地諸侯便不聽號令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名義上是全國首領,但是王令已不能出王京畿。

西漢武帝時期,認識但是分封制的弊端。果斷實行的推恩令,即王有二子,那麼封國就一分為二,子有二孫就這樣一直分下去,幾代之後各地封國就無力和西漢王室對抗了。推恩令成功的弱化了封國實力,至此之後諸侯王叛亂導致的帝國崩潰時代終結了。中國人也是從此自稱漢人漢族。

漢武大帝

現在我們來看歐洲。

最初的羅馬帝國是一個聯邦體制國家,各個小國都是獨立的國家,被羅馬的武力而誠服。這種體制註定羅馬實力衰落國家便會分裂。

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法蘭克帝國(全盛時期稱為查理曼帝國)。751年-843年查理曼帝國全盛時期統一了整個西歐,南歐(具體區域是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義大利北半部,可以看到覆蓋了現在整個核心歐)。

查理曼帝國擴張圖

查理在806年就已經規定了他死後王國按日耳曼傳統由他的兒子瓜分(查理在他的遺囑中規定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於丕平和小查理於810年和811年去世)。

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後,由於他兒子只剩下路易,所以路易繼承了皇位。路易決定不分王國後與他的兒子們交惡,雙方發生戰爭。830年代初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路易被他的兒子們扣押,喪失實權,而他的兒子們則在各自的領地中越來越獨立,路易實際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

路易死後三年,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在843年的《凡爾登條約》裡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結束,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經過一系列權力鬥爭,843年他的三個兒子將帝國三分,也就是現在的法國,德國,義大利雛形。

三分查理曼帝國

自比以後歐洲一直沒有過統一。因為歐洲古代的制度原因,導致人民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家認知。

時至今日歐洲如果想統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當今的歐 盟更加像一個經濟組織,各國為了利益走到一起的,想依靠這種鬆散的組織讓全歐洲實現統一的民族意識,其能否成功可想而知。

放眼全世界,像我們這種大一統國家能有幾個?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
    為什麼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要強調一下,這裡說的大一統,是長期維持大一統,一段時間的大一統,歐洲也曾做到過,比如羅馬帝國,不過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能統一起來。之後,個別強人也短暫地做到,比如近代的拿破崙和希特勒,但很快大一統的局面就會瓦解掉。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遊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得國家,在這幾千年的歲月當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分裂,但是,每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都以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所告終。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說個偏門的,農家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凡是開展農業的地區都應該大一統。可以認為,春秋大一統是春秋時期經過中華長期思想碰撞,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統是中國特色,是中國區別其他國家的顯著文化特質。二、時代選擇了董仲舒董仲舒是漢代人,正巧遇到了漢武帝,推舉起了他的學說。
  • 為何歐洲無法真正走向大一統?從地理發生學角度看東西方文明差異
    既然大一統這個思想和詞語來自中國的觀念,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提出的,所以先得解釋清楚我們這邊的大一統是怎麼回事,理解了自己這邊的大一統定義以及為什麼發生,我們才能講清楚歐洲為什麼沒有大一統。地球上的土是從哪裡來的?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2「大一統」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和心理基礎。在關於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統」同樣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秦漢以後,實現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既是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內容」。3可以說,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既表現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國家治理體系。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什麼?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後世公認的有最悠久歷史的四個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對應國家是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中國。為何前三個文明發源地都有古字,而中國沒有,那是因為只有中國歷史和文明沒有斷層,一直延續和保留下來。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大一統」思想發微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即「大一統」除了在政治和思想上統一,還要在曆法、禮樂,甚至國家的代表顏色等方方面面都要統一。內容和形式的一致,才是真正的天下一統。考諸《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可以發現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超越了《公羊傳》統一曆法的意義,賦予了國家政權統一和國家意識形態統一的含義,即政治上的一統和思想上的一統。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中國能維持2000多年大一統,全靠秦始皇一道命令,而歐洲不行
    ,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歐洲在我們看來,它的疆域和我們差不多大,大統的局面也曾有過,但是並沒有像中國這樣長久延續下去。直到現在,還是由很多個國家組成。那為何中國就能將統一局面維持兩千多年呢?原來都是秦始皇的功勞。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 董仲舒與大一統 - 河南日報
    特別是當「大一統」思想經過董仲舒融合眾家思想的詮釋後,意義獲得了極大的擴展,成為專制王權獲取自身合法性的基石。  「大一統」的核心是王權一統,類似觀念在先秦就已形成。《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董仲舒系統地對這種觀念進行了論證,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把「大一統」的理念擴展到與宇宙、社會、自然、人生等相關的各個領域。
  •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說說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2019年05月13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雲田 字號 內容摘要:「大一統」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大一統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文/魚尾 自秦漢以後,中國大部分政權的初創者、領導者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不管是漢人領袖、還是入主中原的異族領袖,皆是如此。似乎,能不能統一天下,是評判這些政權領導者是否合格或者能不能凝聚天下人心的一個重要標準。
  • 大一統理論真的存在嗎?
    大一統理論,有可能明天就被發現,也可能永遠不會出現。我們先來看看大一統理論的基礎是什麼。大一統理論,事實上就是將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完全統一的理論。宇宙中的所有力,都可以分為——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通過先秦時期的實踐,我們大致可以將先秦時期「大一統」觀念萌芽的主要內容做如下歸納: 一是「周王」是「大一統」政治秩序的核心,其所在的「王畿」被視為「中國」,進而催生了「中國」概念的形成。
  • 房寧:中國為啥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
    【文/房寧,採訪/觀察者網 李泠】 今年長江淮河流域發生了較大洪災,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一定關係,但中國境內水旱災頻繁,某種意義上也可算是我們的「宿命」。 從古代到當下,我們中華民族一路走來,始終在努力地適應生存環境,而治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實現大一統,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做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實現了大一統,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具有絕對性的影響。他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局面,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開創統一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