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疫情未消,洪水侵襲。自入汛以來,長江流域多地發生洪澇災害;隨著秋汛的來臨,黃河流域也進入了洪水防禦攻堅戰……
若將時間軸拉長,放眼中國歷史,會意識到中華民族已同水災鬥爭數千年,但中華文明從未因水災而中斷過。
就治水一事,觀察者網採訪了曾考察過多項水利工程,並於2017年系統走讀了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本文根據採訪整理而成,已經作者本人校訂。
【文/房寧,採訪/觀察者網 李泠】
今年長江淮河流域發生了較大洪災,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一定關係,但中國境內水旱災頻繁,某種意義上也可算是我們的「宿命」。
從古代到當下,我們中華民族一路走來,始終在努力地適應生存環境,而治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都和治水有關;歷史上,治水一直是中國社會生活,乃至國家治理中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自然條件
世界其他地方也有治水問題,但是這問題在中國尤其突出。之所以如此,和中華民族形成、成長的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有關。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我們中華文明延綿數千年至今不斷,其中一個基礎性原因,就是我們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我將此稱為:「華夏空間」。
所謂「華夏空間」,中國東面、南面是浩瀚大洋,西面、北面是高原、荒漠,山海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自然屏障能夠有效抵禦外部因素的幹擾——雖然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常常襲擾中原地區,但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保持了不斷的血脈。
中國地形圖
華夏空間內部主要有七個大河流域:北方有永定河、海河、黃河,南北方交界是淮河,再往南有長江、錢塘江及珠江等等。以長江、黃河為主的七個流域加上三個氣候帶,構成了華夏空間的水文氣候條件。
這個華夏空間總體上可算得是平坦富饒,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華北大平原。北京有一處名勝「八大處」,在八大處朝東的山腰上有一塊鐫刻著乾隆皇帝詩句的石碑——「至此無山」碑。此言出自乾隆皇帝詩詞:「西山至此更無山,故是以當結局處。南臨平野千裡餘,北鮮林巒蔽太素。……」確實,從北京一直到長江中下遊流域中間幾乎是一馬平川。
從「至此無山」碑處遠眺(資料圖/TripAdvisor)
·政治制度條件與制度功能
縱跨三個氣候帶,再加上幾條大江大河中下遊地形平坦,華夏空間內部非常適合農業生產,但也會經常發生水旱災害。像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1998年大洪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嚴重洪災之一,今年長江中上遊又發生了大洪水。但是,因為中國地跨三個氣候帶,所以全國各個流域同時發生災難的可能性不大,長江、黃河流域同時發生洪災的概率也很小。
這樣的地理環境,總體是有利於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但需要一個重要的社會條件,即國家要在三大流域之間調劑餘缺,周濟四方。為此,中國從古代開始逐漸建立了一條能夠在「華夏空間」中實現南北互濟、溝通國家的治理體系和調節機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而把國家這樣一個行政共同體變成了一個經濟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乃至文化共同體。正是在行政、經濟、社會、文化這四個共同體的意義上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講到中國,人們總愛說:大一統。可是為什麼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呢?是什麼構建了「大一統」?當然不僅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建構起了共同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