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49)
《人類需要感知論嗎?》
高度文明發達的人類早已經具備智慧與理性,思想理論疊卷浩繁、堆積如山,在當今信息流通高度發達,人人都資訊滿溢的情況下;在人人都在竭盡全力,為自己謀取利益的生活中;在人與人的關係親疏分明、愛恨交織的情境中;在集團性衝突越演越烈,國際局勢劍拔弩張的格局中;在財富積累加劇、資源匱乏日益嚴重的趨勢中;在各種可能的選擇湧現,個人卻茫然無措的當下;在及時行樂盛行,人的健康狀態每況愈下的生活環境中;在生活喧囂嘈雜、個人孤獨無依的心態中;在生活日新月異、人性日漸惡化的社會環境中;在生存目的缺失、生活意義含混的當今時代……人類需要一種迥然不同的思想理論、需要另外一種意識模式、需要一種不同於既有觀念的參照體系嗎?我們需要能夠根本性地改變自己的理論嗎?我們需要能夠說服自己、瞭然事物、讓自己心安理得重新生活的理論嗎?當我們以懷疑的眼光注意到感知論的時候,你發覺了什麼不同?
我們需要感知論嗎?在我們厭倦了理論說教的態度下,我們能接受這種顛覆了所有理論的理論嗎?感知論出現的時機是萬論興起、莫衷一是的時代,人們會在乎名不見經傳的感知論嗎?我們會有耐心理解這與我們的思想觀念大相逕庭的另類思想嗎?絕大多數人需要的是成功的經驗和競爭的策略,是積攢財富的秘籍和如何獲得各種機遇的方法。人們大多需要的是教誨、勸導、補充和提升自己的認知資訊,面對當頭棒喝的感知論皆不知所措,人們想像不到還有這樣的觀點及理念,感知論將一切顛倒過來的種種說法讓人大為吃驚。與萬論不同的感知論有什麼作用?這種逆向思維式或另向思維式的思考作用在何處?在文明的大潮中順流而下的人類還能夠逆轉嗎?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客觀存在的不可知處,有感知論的感知運動說;在生存競爭邏輯的終止處,有感知論的共同存在說;在人與人彼此互為地獄的分裂處,有感知論的他人即我說;在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爭執處,有感知論的整體存在說;在無限無窮的悖論中,有感知論的感知為限說;在真理何在的迷惑中,有感知論的回歸本來說;在人性善惡的衝突處,有感知論的生物天性說;在生存目的的缺失處,有感知論的感知愉悅說;在終極存在的無理處,有感知論的非感知說……在我們意識與行為的荒謬處,終於出現了感知論。在文明方向的迷茫處,終於出現了感知論。在人類找不到出路時,終於出現了感知論。
感知論是不是出現在我們恰好需要的時候?這並不能確定。但客觀存在的唯物理論在量子科學的挑戰下難以繼續;我們無目的無意義的生活在文明智慧高速發展中難以繼續;人與人殘酷的競爭關係在精神必須統一中難以繼續;唯物與唯心的對峙在人們新的認知中難以繼續;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在人心期待和諧美好的意願中難以繼續;人與人互為地獄的狀態在人性人心本質相同的概念中難以繼續;物與人、人與人的分離關係在事物長期變化的形態中難以繼續;在善惡對立關係中備受煎熬的人性難以繼續;人的生存在求存與求悅的矛盾選擇中難以繼續;我們在生命挾持下的苦難生活難以繼續……在這樣的情況下,感知論為這一切的困境提供了逆轉的可能,南轅北轍的人類在感知論的喝止中掉頭而返,這難道不是一樁幸事?
在眾論文不對題、藥不對病的當今時代,我們很需要感知論對存在的本質作出新的解釋,我們很需要感知論對人的本質作出新的解釋,我們很需要感知論對人與人關係的本質作出新的解釋。我們很需要感知論統一人們紛亂的認知,我們很需要感知論對我們與世界的存在關係作出終極的解釋。人心的浮躁在文明社會的高速運轉中尤為嚴重,人對自己了解的渴望日益加劇,當既有的一切思想理論在人類不斷變化的新要求中變得不合時宜,當所有局部的片面的觀念與理論不能給人以根本的和終極的解釋,人們就會需要感知論。當人們對苦難的命運已經產生厭倦,當人們開始對生活產生了更高更具想像力的要求,人們就會需要感知論。當人們對生存競爭邏輯模式已經失去了繼續下去的信心,當人們不想再彼此爭鬥下去,人們就需要感知論。
當我們意圖從身處的困難中掙脫出來,我們就需要感知論。當我們準備以全新的姿態面對未來,我們就無法不需要感知論。(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