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璞
「汝窯」一詞為後人所定,未見於北宋文獻中。原傳為北宋歐陽修所寫《歸田集》中汝窯花觚篇:「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後證實非歐陽修所寫,乃是清康熙年間的翰林學士高士奇所寫。北宋末官員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文中載: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亦未直接出現「汝窯」一詞,而寫「汝州新窯器」。
就目前所知,首次直接出現「汝窯」一詞是在南宋周輝撰寫的《清波雜誌》中,記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亦有提及,《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載:「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另有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也有文載:「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作為「貢窯」「官窯」或者「民窯」出現,「汝窯」一詞在北宋時都未被直接提及。然就文獻記錄和考古實物來看,汝州在北宋時期燒造出了名聞天下的「新窯器」卻是不爭的事實。汝州燒造陶瓷歷史悠久,陶器時代以仰韶時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最為著名,瓷器時代以汝窯青瓷成一代經典。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得天獨厚的陶土資源;二是世代相傳並不斷進步的制瓷技術。
陶瓷的發展是與文明演進同步進行的。一種技藝被發明之後,在服務人類生活的千百年中,不斷創新、融合與演化,逐漸完善並衍生出多種不同的製作手法和表現形式,同時培育出與之相輔相成的產業鏈,最後就成為一種完整的文化生態。就陶瓷而言,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配方和燒成方式的作用下,就能產生幾十、上百種不同的釉色,加上製作工藝的不同,最終製作出來的產品種類就會更多。這些產品光釉色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有黑色、白色、青色、紅色、棕色等等,多種多樣。它們的色彩會受人類的愛好影響而被不同的受眾個人或群體所接受、喜愛,甚至痴迷。但不管它以什麼形態存在,其最終目的就是服務人類物質或精神的需要。它們在創造、生產與改良的過程中,融合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喜好和先進科技,通過一代代製作人的努力,在泥與火的洗禮下,涅槃重生,以儘可能完美的形態呈現給我們,構成了我們民族代代相傳、賴以生存的多樣化生活陶藝。
每一件陶瓷都是涅槃重生的精靈,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多樣性的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和其它文化一起塑造了我們民族的品格,以及我們文化藝術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中的描述:「文化多樣性」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藉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藉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無論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在某一個地區,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豐富多彩的,也正是陶瓷文化的多樣性給予了陶瓷藝術無窮的藝術魅力。我們要認識和保護陶瓷文化的多樣性,為每一個精彩的陶瓷藝術種類保留最動人的藝術狀態,可以讓更多的後人使用和欣賞這些曼妙的藝術品。
汝州陶瓷文化的產生、演進與多樣化發展
汝州市位於豫西伏牛山餘脈的丘陵地帶,境內陶瓷礦產資源豐厚,陶瓷燒造歷史悠久,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中山寨遺址和槐樹伊遺址等均有原始陶器發現。特別是仰韶文化時期,汝州市紙坊鎮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伊川類型缸的傑出代表,做工考究,上面描繪的陶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大、最早、最完整的一幅陶畫。大張遺址中出土的陶器質地堅硬,採用輪制方法製造藝術的特點鮮明。漢墓群中,發掘出了常見的陶器和模仿銅器造型的器皿,施有薄釉,屬於陶器到瓷器的過渡類型。
汝州瓷器燒造始於唐、盛於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地位顯赫。唐宋時期,汝州境內窯廠密布。特別是北宋時期,汝州成為北方燒造青瓷的中心,因當時汝州管轄有魯山縣、寶豐縣、郟縣、伊陽縣等地,四方燒造瓷器的古窯遺址眾多,僅青釉色系就有天藍、月白、天青、豆綠、翠綠等豐富多彩的釉色。尤其以「官命燒造、瑪瑙入釉」,燒成後青如天、面如玉,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的天青色汝瓷最為珍貴,成為一代名瓷,使汝州陶瓷的發展迎來了鼎盛時期。
1.汝州陶瓷藝術的多樣化演進與科技貢獻
歷史上任何技術的進步都與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一個朝代的新科技和科技進步都會在促進本行業發展的基礎上,對其他行業也產生促進和影響。當人們在原始社會學會利用火時,不僅改善了夥食,同時也催生了陶器的誕生。通過泥做火燒之後產生的可以盛放食物和水的器皿被人們稱為陶器。在陶器上面裝飾圖案後,既可以使千篇一律的陶器有所區分,又能滿足人們對於審美和特殊地位彰顯的需要。在長期的陶器燒造過程中,由於窯爐結構改善帶來的溫度升高,使陶器更加堅硬。人們發現,在燒造陶器過程中,飛起的草木灰與窯爐頂部的泥土在高溫下結合後滴落在陶器表面,形成釉面,使陶瓷光滑、實用和美觀,欣喜若狂,原始釉就隨之誕生了。伴隨著科技的飛躍,當人們很好地控制氧化氛圍燒制瓷器時,白瓷應運而生。而當人們又通過不斷的實驗,熟練掌握還原氛圍燒制時,青瓷就迎來了完美的春天。再後來,當人們學會用色彩迥異的無機顏料在陶瓷表面隨心所欲地描繪豐富多彩的畫面時,陶瓷的世界變得色彩斑斕。
汝州陶瓷的燒造成就,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充滿智慧的勤勞先民的創造。在形式多樣的汝州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創燒了陶器時代與瓷器時代最頂尖的兩件代表器物「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和北宋汝窯。汝州陶瓷人通過千百年的辛勤努力,書寫了中國陶瓷史上半部最輝煌的篇章。彩陶缸的燒制技藝十分成熟,彩繪藝術開啟了中國畫藝術的先河,簡約的圖案表達了我們祖先在那個啟蒙時代的藝術理念,也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審美基調。
人類製作陶瓷的過程從拍打成型到慢輪製作,從原始坑燒到窯爐技術的成熟,從粗泥製作到精泥提煉,從無釉裸燒到滿釉匣缽精製,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技術的成熟才能使宋人塑造出「青如天、面如玉、薄如紙、芝麻釘」的北宋汝窯。汝州陶瓷所創造的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帶動生產力提升的基礎上,持續影響到周邊瓷區的生產技術提升。同時,在由戰爭帶來的南北民族大融合中,汝州的先民們帶著這些先進科技,走到更遠的他鄉,創造了更多的陶瓷藝術財富。
2.歷史文化融合帶來的陶瓷藝術創新與多樣化裂變
文化融合是指本地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以其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汝州地處中原,戰亂頻發,歷經國家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在人口遷徙過程中,陶瓷製作技術也隨著技術工人的流動,不斷引入和輸出。南方的青瓷燒造技術與北方的白瓷燒造技術在戰爭中開始流亡,形成跨區域的交流。當大一統時代來臨時,就會在安定的環境中孵化成熟,極大地提升技術的演進。又由於審美理念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裂變出多種多樣的新釉色、新品種,開啟陶瓷藝術豐富多彩的新局面。
汝州的很多陶瓷窯口都不僅僅燒制一種瓷器,兼燒青瓷、白瓷、黑瓷和其它品種。陶瓷造型也豐富多彩,隨著時代審美和實用需要而不斷變化,從產業化、多樣化的角度服務當時的社會生活。即使是被定為官窯性質的窯口,也在官窯燒造時期前後燒造很多多樣化的陶瓷品種,清涼寺窯遺址、張公巷窯遺址都出土有很多不同的陶瓷品種。這種陶瓷藝術的科技含量與文化多樣性也是汝州能成為陶瓷之都,在宋代達到登峰造極的關鍵基礎。
汝州陶瓷、汝窯與汝瓷的概念和格局
汝州陶瓷、汝瓷與汝窯的概念一直語焉不詳,爭議頗多。究其原因,無非是北宋末年汝窯器的名聲太盛,甚至蓋過了整個汝州千百年來的所有陶瓷之和。然而,從根源上來講,無論北宋末年汝窯器有多輝煌,它也只是汝州陶瓷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不是全部。猶如,一個家庭,有四個兒子,北宋末年的汝窯器算是最有出息、名氣最大的兒子。由於北宋末年汝窯的成就和特殊地位,所以自南宋以來,世人只知有這個名氣最大的兒子,而忽略了其餘諸子。世人談「汝窯」皆指北宋末年汝窯器。「汝窯」誠然可貴,但如何讓這個傑出的大兒子帶動相對羸弱的其他兒子,補其短板,使汝州陶瓷全面發展,保護汝州陶瓷大家庭的文化多樣性,促進產業均衡發展,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汝州陶瓷、汝窯與汝瓷的定義淺析及意義
汝州陶瓷是指歷史上在當時汝州範圍內燒造的所有陶瓷的統稱,包括陶器時代和瓷器時代的所有陶瓷品種和類型。汝窯的定義相對複雜,按類型,可分為廣義的汝窯、狹義的汝窯。廣義的汝窯與汝州陶瓷的概念相同,狹義的汝窯則專指北宋末年進貢皇室的專用汝窯器,即所謂傳世汝窯器。汝瓷的定義,廣義上講是指汝州陶瓷概念裡的瓷器部分,與汝陶概念相區分,狹義層面與汝窯相同。
汝窯的概念之所以眾說紛紜,主要是在理解、站位、關注點和欣賞角度的不同,對汝窯概念的認知產生了影響。誠如上文所述,北宋並無「汝窯」的明確指向。自南宋始,世人就因對北宋末年汝窯器的青睞,而將「汝窯」定義明確為北宋末年進貢皇宮的汝窯器。而對當時汝州產量很大、品種很多的其它瓷器則少有專有名詞作為記載。時至今日,已造成這些同時期的優秀陶瓷品種無名可用,影響文化傳承和產業多元化發展。當我們以保護文化生態的理念,站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促進產業發展的角度思考,就非常需要明確和確立汝窯的定義。
2.汝窯文化發展的走向與汝窯系格局
從「葉寘《坦齋筆衡》中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汝窯為魁」和「據傳為徽宗皇帝所要求的汝窯釉色詩句:『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兩則歷史信息來解讀,汝窯之所以被皇室和世人青睞的重要原因是其釉色和工藝,並非語焉不詳的保健養生。以經典釉色和特殊工藝為切入點,創新表現形式,按照宋人的極簡風格再造汝窯是可行的思路,因為宋人喜歡的也是國人骨子裡最喜歡的,血脈相通。
汝窯的仿燒始於明代宣德年間,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達到高峰,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鎮燒制。雖然所仿燒的汝窯均不如宋代汝窯,但由此衍生出了很多新的青釉品種,蔚為大觀。近世仿燒始於解放後,以汝州國營汝瓷廠為基礎,在一代代汝瓷人的努力下,時至今日,成果斐然,汝州、寶豐等地已有汝瓷企業數百家。近年來,日本、中國臺灣和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潮州,以及景德鎮仿燒汝窯企業層出不窮,產值規模和經濟效益都很可觀。其實,無論是原產地還是海內外瓷區,所有的企業、匠人和汝瓷愛好者因為喜愛汝瓷藝術,對汝瓷仿製所做的所有嘗試都是「汝窯系」逐漸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汝瓷重新影響和引領世界陶瓷藝術的信號塔。
保護文化多樣性對汝州陶瓷傳承發展的意義
保護文化多樣性有利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汝州是陶瓷歷史名城,要想擦亮「汝窯」這塊金字招牌,政府和行業內部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在堅定保護好「北宋末年汝窯器」這個寶貴歷史品牌的基礎上,多元發展,深挖歷史上其它優秀本地陶瓷文化資源,保護文化多樣性,豐富陶瓷藝術品種,支撐「瓷都」品牌。
當下,汝瓷產區一些企業囿於技術和能力的限制,非常喜歡與相對發達的瓷區進行合作,以脫胎換骨的方式牽強附會原產地汝瓷的外在形象,以博取賣點,這是不可取的。汝州陶瓷企業應該學會利用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多種優質資源,在學習和借鑑發達瓷區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傳承和優化汝州歷史陶瓷品種,既保護了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又可以謀求多元化發展。企業與企業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要差異化、獨特化創新發展,讓汝瓷產業在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基調內,結合時代發展,創新出具有時代意義並與宋人遙相呼應的當代「汝州新窯器」。
作者簡介
趙俊璞,河南鄲城人,青年陶藝家,碩士,先後畢業於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2015年,作為汝州市引進人才,任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具體分管陶瓷文化產業和汝瓷小鎮規劃建設工作,曾榮獲汝州市五一勞動獎章、2016汝州市重大項目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個人、2016、2017年度汝州市招商引資先進個人、2017年度汝州市先進科技工作者、2018年度汝州市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個人三等功、突出貢獻個人三等功等10多項榮譽。
□本版選題策劃、統籌:大河報汝州運營中心張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