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相互對立的實體。前者是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舊文化傳統,後者則是近百餘年才出現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出於西方。所以這兩者的衝突實質上也被理解為西方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與挑戰。

在這個一般的理解之下產生種種不同的觀點與態度,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是擁抱西方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生活的阻礙,另一方面則極力維護傳統,視西方的現代生活破壞了傳統的道德秩序。在這兩種極端的態度之間當然還存在著不同程度及模式各異的調和論。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並不是兩個不相干也不是相互排斥對立的實體。「現代生活」即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具體轉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變使其已經脫離了舊的軌道,並且不可否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但現代文化並不等同於西方文化,我們所接納的科技以及制度層面上的西方文化並不會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的核心部分。

提到價值系統的核心部分,我們便要說明價值的來源,以及價值是結合實際世界之間的關係。中國最早的觀念把價值歸源於「帝」或者「天」,所謂「不知不識,順帝之責」、「天生丞民,有物有責」,都是之中觀念的表現。孔子以後,「人」的分量重了,「天」的分量則相對減輕了。但孔子以「仁」為最高的人性價值意識,但其源頭仍然在天。道家也肯定人間一切價值的源頭是先天地而生的行而上的道體。不過這個超越性的源頭不是一般語言能講得明白的,只待每個人自己去體驗。然而,西方人的態度卻是迥然兩樣。他們認為至善的「上帝」是一切價值的共同來源。人格化的上帝集中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力量,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自然也就是所有價值的源頭。人必須遵循上帝所制定的法則,在個人實踐價值的過程中要聽從上帝的召喚。中國人沒有人格化的上帝,因此中國人雖認定價值之源出自於天卻實現在人心之中。儒家教人「深造自得」、道家要人「得意忘言」,都是讓把價值之源放在每個人的內心之中。追求價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的,不是等著上帝來「啟示」的。這種精神不但見之於宗教、道德、社會各方面,並且也同樣支配著藝術與文學的領域,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內傾與外傾兩種不同的價值特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傾特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確顯露出了許多不合時宜的弊端,但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而不斷卻也是這種內在的品質的韌力所賜。《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正說明了內傾文化的特性所在。十八世紀以來,「進步成為西方現代化的一個中心觀念。許多西方思想家如黑格爾看不起中國文化的主要根據之一,就是說中國文化從來沒有進步過。中國社會面對現代化進程,在科學、技術、經濟、教育等領域當然不能完全的「止」、「定」、「靜」、「安」。但今天西方現代社會的危機確正在於,「進」而不能「止」,「亂」而不能「定」,「動」而不能「靜」,「富」而不能「安」。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或是內傾文化價值精神與外傾文化價值精神的取向正可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精神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所正在發生或者可能會發生的作用。

一、人和天地的關係

我無法在這裡詳述中國人對自然的各種看法,只是想將重點放在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方面。李約瑟認為中國人把自然看作是一種有機體而不是一件機器,這個看法是被許多人所接受的。在西方先後有希臘時代的有機觀和十六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機械觀兩大類自然觀,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兩者又有所混合。但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過機械的自然觀的。就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我們大概可以用「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來概括中國人對自然的基本態度。這一態度可以說是中國各派傳統思想的共同觀念。天地萬物在所分化以前同屬一「氣」,分化後便形成了各種物類,「氣」是無法用現代西方觀念來解釋的,因為「氣」是有生命的,而不是所謂的「物」。中國人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天地萬物的運行是「氣」聚散生化的無窮過程。人也在天體萬物之內,是天地萬物之「靈」,所以能「贊天地之化育」所謂「天人合一」的含義就在此。從這一觀點出發,中國人發展出「盡物之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精神。中國人當然也在開發自然資源以求生存,具有「利用厚生」「開物成務」等觀念。但這種「利用」仍是儘量和天地萬物協調共存,而絕不同西方近代對於自然徵服的態度。

中國近兩三百年的科學技術是落後於西方的,然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式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特徵,中國人也要向西方學習,吸取西方的科技。西方文化的外傾精神是有助於系統科學的發展的。畢達格拉斯用抽象數學形式來解釋事物活動的外在結構是西方最早的一次科學革命,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用數學的觀點來解決物理問題。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可以轉動整個宇宙」。外在精神推動系統科學的發展,從阿基米德這句話中就可以生動而形象的表現出來。然而,中國幾千年也不是沒有過外傾型的思想,如荀子有「制天」「役物」的觀念,這在儒家思想中已是例外了。而西方也不是完全沒有內傾型的思想家,如斯多葛派強調德行自足,明顯的有由外轉內的傾向。但從大體而言,中國傳統思想是比較實際地貼切人生的,抽象化理論化邏輯化的思考方式不是中國的特色。內傾文化更注重人文領域內的問題,而外傾文化則更注重人文領域以外或以上,如自然及宗教等問題。

然而這並不是說中國的文化發展是沒有科學背景的。中國近代因實用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的研究是不以使用為最高目的,而是為真理而真理,為知識而知識的,是運用理性來解釋世界認識世界的。四百多年前,培根曾提出兩個關於科學的夢想,一是用科學的力量來徵服和主宰自然,一是通過科學知識已認識世界的真面目。而培根真正的興趣是在於用「科技」來徵服和主宰自然。所謂「知識即權力」的口號便來源於培根,培根對待自然的這種態度正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主要態度之一。然而今天的西方人已愈來愈看到了「科技」的負面價值,原子毀滅的危險,自然生態的破壞,能源危機等都是對人類文明的威脅,最可怕的是「科技」不但徵服了世界而且也主宰了人類,這是培根當年無法預料到的後果。人已經成為「科技」的奴隸,而不是「科技」的主人了。西方思想家現在也已經從多種角度來指責這種「科技」主宰世界的危機了。莊子說「由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這裡所說的機械是指汲水用的桔槔,是一種最簡單的原始工具。道家非不知其便利,還要預防「機心」。「科技」主宰了人正是「機心」代替了「人心」,也就是現代西方所謂的「疏離」或「異化」,用道家思想否定科技的態度並不是要無條件地排斥現代科技,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愚蠢的。但是在「戡天役物」的觀念已瀕臨破產的今天莊子的話確足以發人深省,「人於天地萬物一體」的態度誠然不是現代的,然而卻可能是具有超現代意義的新啟示。

相關焦點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在這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裡,中國人民逆風破浪開新局,取得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成就。國家在復甦之後的一切仿佛一鍵重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文化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
  • 單波: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流行的傳播意義
    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及其創新意義高端論壇」。《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報告在本次論壇發布,報告顯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作為蓬勃發展中的影像敘事方式和話語敘事形態,既傳承傳統文化,也在持續促進中華文化的再創作。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這一時期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思想和生態文學作品已經由最初零散的翻譯變為有體系、有系統的譯介,中國生態文學作家的生態意識逐漸變得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中國古代、現代尋找著生態精神資源,創作出了一些有明確生態意識的文學作品。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   大家好!近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知識界甚至廣大民眾的關注。關於國學與傳統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這次我想講的是,在傳統文化與國學熱興起的背景下,當代中國傳統和現代之間的一種張力和互動。現在大家已經逐步意識到傳統資源並不是現代化的障礙,而是它的有益補充。
  • 現代奧運會是對古代奧運會的精神繼承和文化突破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核心精神文化上又有所不同,可以說,現代奧運會突破了古代奧運會的局限。核心精神一脈相承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是一脈相承的,兩者之間有著緊密而傳承的聯繫。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楊開華從三方面論述如何推動彝族傳統環境法律文化現代化:一是要加強對彝族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科學甄別彝族傳統環境法律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和科學內容,對彝族傳統環境法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加以積極利用;二是要對彝族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合理因素進行積極改造,使其符合現代環境保護的要求;三是要促進現代環境法律與彝族宗教信仰的融合,將現代環境保護內容融入彝族的宗教信仰之中。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關 鍵 詞:山嶽文化 文化認同 文化自覺民族精神 精神紐帶作者簡介:呂韶鈞,男,博士,教授。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鄉土社會為主體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必然凸顯鄉土文化的基本特徵。山嶽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或隱或顯地折射出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生態。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中華文化傳承是國人生生不息的「中國夢」近代以來,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整個中國社會也越來越現代化,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七零八落。特別在當代整個的教育體系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佔份額極少,更多的時間是被諸如英語之類的學科佔據,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精髓。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三、科學和理性精神的呼籲從儒家傳統的深層文化結構上可以看出,儘管歷代學者對於鬼神觀念進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中國文化事實上缺乏真正的從學理深層次的對鬼神迷信觀念的反思,因此在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之下,鬼神迷信的現象長期大量的存在於中國民間社會之中。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不管這種行動目標是經濟的、社會的或政治的,它所能調動的資源絕不僅僅是"文化的"。所以用一神論式的確定性、單一性眼光就無法有意義地發現多樣性現實,從而無法有意義地面對真實的與多樣性有關的社會問題。即使是強調用中世紀教法規訓人的生活的激進宗教運動,其運動組織方式也是非常現代的,其行動目標仍然是建立一個單一文化中心的政治秩序。
  • 夏慧君:中華宗教康養文化旅遊產業領路人
    武漢聯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科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華宗教康養文化倡導人、佛教文化傳播老師夏慧君應邀出席,並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聘為特約研究員。慧君聰敏好學,在國立中山大學深研了市場營銷管理,現代管理科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進一步擦出了智慧的火花,「感恩曾經栽培過我的恩師們」慧君在不斷自學和恩師的提點下發現,雖然管理學來自西方,但中華傳統文化與宗教文化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企業的歷史都要長,其中蘊藏著無數的管理智慧。這一「開竅」令慧君豁然開朗,也埋下了他命運轉折的伏筆。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比較他們在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各異的精神文化核心內涵。孔子和蘇格拉底,對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影響人類精神文化的以宗教為開端,這是當今史學界的共識。宗教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對超自然的神靈的頂禮膜拜、狂熱信仰,幫助人們解脫對現實社會的痛苦和對世界的迷惑。所以,在各個文化形成期,擺脫宗教的、神的權威,就是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之後才形成各自的文化核心精神。
  • 淺談: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豐富的遺產為我們現代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符號素材,這些的素材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從新月與滿月看傳統文化與現代佔星學、天文學的聯繫
    新月代表開始,又稱「朔」,傳統文化中對應農曆初一,此時月球恰好運行到與太陽黃經相等的合相位置。滿月是指月亮和太陽的黃經差達到180度時的瞬間,也稱望月。基本上每次新月後約14天左右,就會出現一個滿月,因此在傳統文化中對應農曆十五。在佔星學中,滿月往往象徵一種巔峰或結果。02.
  • 文化:精神是什麼意思?
    【文化:精神是什麼意思?】我相信當人們稱自己為精神時,他們基本上發出三件事:第一,他們相信世界上的東西比眼睛看到的更多,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物質。其次,他們試圖關注他們的內心生活,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希望獲得某種自我認識。第三,他們重視以下美德: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和開誠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