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及其創新意義高端論壇」。《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報告在本次論壇發布,報告顯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作為蓬勃發展中的影像敘事方式和話語敘事形態,既傳承傳統文化,也在持續促進中華文化的再創作。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認為,短視頻令傳統文化以新形式植根於人類交往的精神世界。
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流行無疑是2018年現象級事件。從文物國寶的抖音短視頻流行開始,京劇、國畫、敦煌藝術、國樂、詩詞、舞蹈、皮影、武術、傳統工藝等各種傳統文化變身「UGC」(用戶生成內容),融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日常交流,使得傳統、現代、後現代產生「交叉」,生發出獨具特色的傳播創新。
傳統文化短視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所謂網紅的負面意義,其全民參與、文化傳承、雅俗共賞的清新面目通過回歸傳統本意,把傳統理解為「集眾人之力,負文明之重」,從而把傳統還原到日常交流實踐,挑戰「精神的遺產」、「沉重的負荷」等各種或正或負的隱喻所建構的傳統文化存在狀態,即與過去相關,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入,存留於博物館、文獻典籍、古建築、老照片、傳統節日表演之中的文化記憶。
傳統文化成為「抖音網紅」無意中揭示了傳統文化的真相,它一直存在於人的日常交流過程之中,它在過去的日常交往中形成,沉澱在現代日常交流實踐,孕育著未來的民族交往理性及其表現。那些參與視頻內容生產的人以展示才華、品味、天賦、技巧等方式為傳統文化積累人氣、引起互動,通過非同尋常的傳播方式帶來一種全新的理解:傳統文化並不「堅固」,也沒有「煙消雲散」,而是流淌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的「活水」;而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生產似乎也不必然「碎片化」,因為平等、多元、開放的討論會消解單一、片面的理解,趨向於完整的文化理解。
流行於抖音的傳統文化短視頻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讓傳統文化媒介化,成為引起關注、交流的中介,其表現形式在於:一是在生活層面展示、理解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成為一個生活話題;二是通過復活傳統文化再現一種文化記憶,引起情感共鳴與共同討論;三是以傳統文化的某些元素或片段實現個性化表達,呈現對現代生活的某種反抗以及反抗中的存在感;四是通過專業性、趣味性表達文化達人身份,形成某種興趣群體。這樣一來,以傳統文化為媒介,形成多樣化的連接、分享、互動、對話,不同地域、空間的人在此「摺疊」,構成多種傳播關係。非遺文化在短視頻中的「活化」現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伴隨網際網路成長的公眾越來越趨向交往理性,他們正在創造真正屬於網際網路思維的平等、多元、開放的傳播關係,使傳統文化走進文化傳播、創新的世界。
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的流行無疑是一個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形態再次走進社會生活的中心。特別是在非遺文化的傳播中,短視頻將這些幾乎遠離現代生活,甚至被青年一代遺忘的文化又呈現出來,神奇地讓古代與現代建立視覺化的傳播連接,這種連接正在推動非遺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傳承。當然,短視頻的傳統文化傳播創新同時面臨挑戰,短視頻傳播創新同時也是傳播秩序重建的關鍵時刻,傳統文化短視頻還得繼續探索傳統文化分享與保護之間更好的平衡點。與此同時,用戶、粉絲也有必要從旁觀者成長為參與文化分享與創造的人,以及基於理性互動的文化社區成員。傳統文化短視頻傳播的不斷完善將有利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植根於人類交往的精神世界。
來源:消費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