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藝術是主要由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數字新媒體藝術組成的藝術族群,人類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傳統藝術」和「傳媒藝術」兩個藝術族群。影視藝術是傳媒藝術的核心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是傳媒藝術最新的藝術形式,而近年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又以短視頻為最突出的代表。
對於短視頻的火爆,當下已經有大量的思考和研究,這些研究中有詳實的數據,有產業的視野,有對困境的剖析,有對未來的展望,也有較為深入的社會、傳播和文化思考,不一而足。但本文想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戲劇性或許是短視頻火爆的相對本質的動因,在很大程度上說,正是因為短視頻戲劇性表達的釋放和撩撥,才帶來了後續的一系列的產業、社會、傳播、文化、藝術的火爆。
(一)戲劇性的釋放時長被極致性壓縮
戲劇性,是指在傳媒藝術作品中,因為情節和人物關係等的衝突,伴隨著敘事發展的起承轉合而產生的或緊張、或複雜、或反轉等的狀態;這些衝突常常具有不可預測、高懸念、糾葛、突發、激烈等特點。一個完整的戲劇性表達的釋放,需要一定的時長。如文學等傳統藝術作品中的戲劇性釋放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我們閱讀一部小說可能需要個把月的時間,以理解一個戲劇性的釋放);多數傳媒藝術作品中戲劇性釋放的時長也不短,如電視劇的戲劇性需要用數集、十數集來釋放(我們可能需要十幾天才能看完整部電視劇作品,以理解一個戲劇性的釋放),電影的戲劇性需要幾個小時來釋放,電視綜藝、紀錄片的戲劇性釋放常常需要個把小時,即便是微電影、微紀錄片的戲劇性也需要幾十分鐘來完成。
而自短視頻,特別是類似於最初抖音的15秒短視頻逐漸成為日常性觀看「爆款」之後,短視頻的戲劇性的釋放時長又陡然間被進一步壓縮,被極致地壓縮到十幾秒。而且就80、90、00後的短視頻觀看習慣而言,多數人在「刷」類似抖音短視頻時,因為視頻太海量、「刷」視頻行為太便捷,對新內容刺激的好奇心太強,導致在短視頻觀看時甚至連十幾秒也不捨得「浪費」——常常是在幾秒鐘之內引發不了興趣,這條短視頻就被「刷走」了。
如此,在當前的短視頻觀看行為中,留給短視頻戲劇性的釋放時長,甚至被極致地壓縮為3~5秒鐘。這對於人類藝術、影視藝術、傳媒藝術的創作和傳播來說,在相當程度上是一次帶有顛覆意義的挑戰,也是一次帶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這種實踐上的帶有相當大普遍意義的爆點現象,亟需在學理上進行觀察、判斷和思考。
(二)壓縮短視頻的戲劇性釋放時長的敘事學解讀
如上文所言,短視頻戲劇性表達的連續性不見了,原本的戲劇性的長時段、線性、多維展示不見了,只保留戲劇性中的「決定性」瞬間。那麼,這種戲劇性釋放的時長壓縮中,是壓縮了什麼,而保留了什麼,才使得「瞬間的爆款」得以達成?從傳媒藝術的敘事學上講,有如下三個維度可以解釋上述問題。
1. 從懸念角度說,取消「拖延懸念」環節,而是瞬間「設置懸念」+瞬間「解答懸念」。懸念是戲劇性釋放的至關重要的方式,懸念的實現分為三個階段:「設置懸念」(設懸)、「拖延懸念」(抑懸)、「回答懸念」(釋懸)三個環節。設置懸念常常需要循序漸進,甚至使懸念環環相扣,畢竟觀眾的「懸念感」的產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懸念逐漸設置完成後,根據實際情況,還需要適當通過抑制懸念的回答,來拖延同時也是增強懸念感,甚至有的時候還要「暫停懸念」以便能夠更好地在下一個敘事環節「激發懸念」。而回答懸念的時候,則有「逐漸回答」和「一次性回答」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顯然在短視頻的戲劇性釋放中,取消了「拖延懸念」環節,同時將「設置懸念」和「回答懸念」的時長大為壓縮,甚至是「秒設懸、秒釋懸」。而「回答懸念」時基本不用逐漸回答,而使用一次性回答的方式。
按照圖1傳媒藝術的一般性敘事流程,短視頻為了在短時間內出現戲劇性「爆點」,常常將起、承、轉三個階段合併,快速將這三部分交代完畢,然後儘快進入到「合」的部分。
不僅如此,短視頻的戲劇性釋放,在某種程度上說,與傳統的敘事創作產生了較大差異甚至部分顛覆。傳統的敘事常常是先鋪墊,經歷了起、承、轉,最終點燃敘事的高潮;而因為短視頻的戲劇性釋放,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所以不少敘事性爆款短視頻,常常首先在三五秒鐘內點燃敘事高潮(如展示或揭示懸念、奇觀、反差等),爾後再進行鋪墊(如交代原因、背景等)。即傳統敘事創作是「先鋪墊,後高潮」,而短視頻創作常常是「先高潮,後鋪墊」。
2. 從衝突角度說,減少使用鋪墊內心衝突的方式,更多直接使用外在衝突的方式。戲劇性的實現,需要衝突的參與,衝突分為外在衝突和內心衝突。內心衝突,顧名思義,就是主人公的內心活動,是主人公思想、情感、想像甚至是一些下意識的糾結、交織、鬥爭等活動。而外在衝突,則與隱形的內心衝突相反,是主人公之間、主人公與環境之間等有明確行為活動的衝突。
顯然,內心衝突往往需要一定的鋪墊才能釋放戲劇性意味,這是短視頻的十數秒、數十秒的時長所難以「容忍」的。因此短視頻的戲劇性更多使用外在衝突的方式營造。
3. 從進程角度說,讓激勵事件儘快出現,將觀看者儘快、儘可能地被「勾住」。激勵事件是戲劇性釋放的重要標識。激勵事件是「一切後續情節的首要導因,它使其他四個要素開始運作起來——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激勵事件必須徹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種力量的平衡」(見圖2)。
在傳媒藝術的戲劇性表達中,眾多敘事線索,必須在大大小小的激勵事件的推動之下,才能進展,並最終完成敘事,因此激勵事件是能夠使後續情節發生明顯變化的導因性事件和情節。例如,傳媒藝術作品中那些使主人公走向不歸之路,或者使故事走向轉折的情節和事件,那些「不歸點」「轉折點」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激勵事件;再如情節中的各種矛盾衝突的糾葛,也一定會因為一些激勵事件而累積形成。
激勵事件的闡釋者麥基還認為:「應該把主情節的激勵事件儘快引入……但務必等到時機成熟。一個激勵事件必須『勾住』觀眾,使之做出一種深刻而完全的反應。他們的反應不應只是情感的,還必須是理性的。」只是在短視頻的激勵事件安排時,恐怕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到「時機成熟」,而是需要儘快將激勵事件推出來,把觀看者盡最快的可能「勾住」。
短視頻的戲劇性之所以常常吸引觀看者,並且具有顯著戲劇性的短視頻作品常常成為如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當家內容,主要是因為「爆款」內容常常是不同戲劇性主題和類型的交叉、合理搭配,創意從而得以不斷迭新。
這些主題和類型,經過巧妙搭配,常常呈現出高懸念的特徵。根據海德的心理平衡理論,人總有消除心理不平衡的緊張狀態,從而恢復心理平衡狀態的心理需求和衝動。短視頻的戲劇性撩撥起觀看者的高懸念感,此時觀看者的心理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充滿了疑問、不解和期待,此時觀看者容易主動而積極地被短視頻的內容捲入,從而觀看下去,探尋懸念的結果,這是本能地追求「消除心理不平衡的緊張狀態,從而恢復心理平衡狀態」的心理過程。
(一)釋放短視頻戲劇性的主要主題
在短視頻的敘事中,一些主要而熱門的主題有:悲喜主題、對抗主題、考驗主題、救贖主題(從壞變好)、懲罰主題(從好變壞)、教育主題、毀滅主題、諷刺主題、社會主題、探秘主題、愛情主題、成長主題、歷史主題、記憶主題、紀實主題、驚悚主題、科幻主題,等等。在敘事中,我們可以聚焦使用某種主題,也可以交叉融合使用多種主題,無論如何組織,主題的取捨以及主題與下文所說的戲劇性類型的搭配,都是以調動觀眾的好奇心和感情為目標的。
(二)短視頻戲劇性表達的主要類型
短視頻戲劇性的類型,至少分為如下10種。
1.懸念型戲劇性。主要通過撩撥起觀看者的好奇、疑問、不解等強烈的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以及得知答案之後的快感,來實現戲劇性的釋放。這種類型的戲劇性甚至帶有「元」的特點,幾乎所有的戲劇性類別,大致都需要動用懸念來製造。
2.偶然型戲劇性。主打由意外的、不常見的人/事/物而引發的戲劇性,通過喚起觀看者強烈的非刻意的巧合感、非常態的偶然感、非設計的自然感而產生巨大的戲劇性張力。
3.反轉型戲劇性。主要指敘事的結果,與常規的預判、熟悉的情境、慣常的方式、正常的邏輯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例如抖音火爆的「摳腳大漢」通過美顏之後,秒變清純少女的短視頻系列。
4.爆笑型戲劇性。短視頻實現爆笑效果,既可以通過反轉、對比、偶然等戲劇性類型的釋放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視頻中呈現密集的笑點來實現,如今短視頻中這種密集笑點甚至苛刻到每隔三五秒就需要出現一次。
5.自虐型戲劇性。不少視頻的戲劇性的釋放,是短視頻的主人公通過「自虐」來刻意製造的,以主動而積極地尋求觀看者對自己的關注,這種自虐既包括赤裸裸地虐待身體,也包括去做明明不可為的事情。
6.對比型戲劇性。與反轉型戲劇性不同,對比型戲劇性主要展示人事物的「二元對比」的反差,如胖—瘦、美—醜、強—弱、貧—富、剛—娘、雅—汙、正—反、邏輯—反邏輯等的對比,甚至是極度、極致的對比,從而引發或笑點、或悲情、或震撼、或深思等感受。
7.奇觀型戲劇性。也可以稱作視覺型戲劇性,主要是指短視頻中呈現或表現出了難得一見的甚至是極致的景象,喚起觀看者對奇觀、視覺刺激的各種心理應激反應。例如視頻中極致的美麗、極致的齷齪、極致的暖萌、極致的炫酷、極致的遼闊、極致的精細,極致的能力,等等。
8.話術型戲劇性。除了視覺之外,通過語言表達的技巧,聽覺同樣可以呈現出戲劇性的效果。在不少短視頻平臺中,不少短視頻沒有視覺上的衝擊,甚至短視頻中只有文字字幕,但卻能夠因為視頻中的說話者「太會講話」,從而讓觀看者一句一句聽下去,欲罷不能。
9.知識型戲劇性。短視頻不僅給觀看者提供休閒娛樂,同時不少提供知識的短視頻也常常火爆於各個平臺中,這類短視頻常常通過對知識的精心組合,以及講解知識的話術的獨特,從而產生戲劇性效果,並以此深度捲入觀看者。
10.記憶型戲劇性。短視頻的內容,通過對人的回憶的撩撥和喚起,也會製造出戲劇性效果,且常常是通過撩撥觀看者的懷舊追夕、今夕對比的情感來實現戲劇性的釋放。
(三)豎屏表達和橫屏表達的區別
傳媒藝術也常被稱為「屏藝術」(screen based arts),屏幕問題是一個傳媒藝術的基礎性問題。因此,在討論短視頻戲劇性問題時,不得不稍加提及。
短視頻戲劇性釋放的視覺基礎是「豎屏」觀看,這與傳統的影視藝術「橫屏」觀看的狀態,有明顯的差別。橫屏展示更重屏幕中各內容點的邏輯、關係、氣勢、場面、環節等元素;而短視頻通過豎屏來釋放戲劇性,則更需要豎屏的內容裡多展示細節、人物、表情、情緒、交互等元素。橫豎屏的區別,以及找尋不同屏幕樣態的優長、規律和邏輯,是短視頻戲劇性能夠順暢、驚豔表達的基礎。
作為有「瞬間呈現爆點」特點的短視頻戲劇性,之所以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深度捲入觀看者,其中必然有特殊的傳播機制需要我們問尋和把握。對此,筆者認為如下五點值得關注。
(一)注意力傳播
在這樣一個信息技術發生巨大變革的媒介融合時代,信息不再匱乏而難以尋找,信息的「海量」已經不是剛需,而是我們日常熟悉的慣常。在這種信息狀況之下,比拼視頻的時長、數量,即海量傳播、「面」傳播已經不是這個時代受眾的迫切所需;反而能夠對個體注意力的強吸引的「點」傳播,成為一種「新剛需」。同時,與時代性信息狀況相關聯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接受而非尋找」的時代。也即,如今大體量、高密度的信息推送到受眾的面前,受眾都未必有注意力精力去閱讀、觀看,更不能期待受眾有多少日常性主動地尋找信息的行為。短視頻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播的爆款樣式,恰恰在於它適應了這個時代受眾的注意力方式,自覺而合理地主打「注意力傳播」。這種短視頻的「注意力傳播」,至少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不拼單條視頻的長時間吸引注意力,而拼碎片化地、爆發式地集中瞬時注意力痛點,且這種「擊中」大多來自於「短平快」的短視頻戲劇性。這種細碎化的點狀觀看,在這個被信息淹沒的時代、在這個碎片化生存的時代,對用戶來說「性價比」非常高。「短小精悍、可隨時開始又隨時停止觀看的短視頻,正是新媒體產品填補了當代人碎片式生存需求,找準了當代人的時間和生活痛點,釋放了當代人冗餘和閒置的精力,滿足了當代人信息需求的結果。」
第二,不僅比拼單位時間內受眾看了多少條、多久的視頻,更比拼單位時間內受眾真正看了多少自己特別想看的視頻,凸顯受眾的個性化而非普遍性滿足。這就拜賜於「大數據+算法」的成熟。幾年前大數據出現後,已經讓我們驚呼傳播理念和方式的變革,但當智能媒體技術在近年來深入發展,我們發現只有大數據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智能「算法」將數據真正精確、精細地物盡其用。使得不少短視頻平臺、APP通過「千人千面」的方式吸引受眾,根據用戶的觀看習慣,「比用戶自己還懂自己」地大量甚至只是推送用戶喜歡看的短視頻。此時,前述的戲劇性主題和類型劃分,便大大地被派上用場,精確地滿足用戶對特定樣態戲劇性的期待,是短視頻注意力傳播機制的重要手段。
(二)時間性傳播
「短」視頻,顧名思義,其命名的要義在於一種時間問題。表面看,短視頻如此命名是因為此類視頻時長短;但深入地看,會發現短視頻傳播在傳播的時間性上,有不少值得思辨的問題。
第一,用戶的時間被分割,還是被整合?表面看來,短視頻因為時長零碎、短促,特別適合如今時間被分割了的用戶進行碎片化觀看。而且這種短視頻觀看,讓我們即時接觸,即時驚顫,即時離開,即時忘卻,似乎是沒有時間上的負擔。但深入來看,通過幾大短視頻平臺的後臺的數據,我們發現相當數量的用戶,每次停留在短視頻APP中的觀看時間很長;這也符合我們的日常性認知,我們常常發現在刷抖音時,因為短視頻戲劇性的高懸念、強吸引、爆款連連,從而常常不知不覺中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大數據+算法」的高戲劇性短視頻推送成為「殺死時間」的惡魔。由此我們奇怪地發現,我們原本被新媒體生存「分割」的工作、生活、休閒時間,竟然被短視頻觀看「整合」了,以至於我們一天中的一兩個小時竟然集中地幹同一件事:聚精會神地看短視頻裡的戲劇性表達,滿懷期待地刷下一條短視頻裡又會有什麼樣的戲劇性創意。此時,「短」卻引發了「長」。這是短視頻戲劇性的「千人千面」「信息繭房」「大數據+算法」傳播的重要結果。
第二,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是相一致還是有區別?正是由於上述刷短視頻時,因為內容的戲劇性吸引,時間不知不覺地大面積流逝,我們忽然發現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再一次出現了撕裂。在被短視頻的戲劇性吸引時,我們之所以不覺得時間流逝,是因為主觀上對時間的感受大大縮短了,此時「主觀時間 < 客觀時間」。在「殺死時間」的短視頻的作用下,如今我們只要有「手機+網絡+充電寶」便可以瞬間進入一個自在自主的時間,瞬間忽略客觀外在的環境。在這個自在自主的世界中,原本令人厭倦的冗長、冗餘、無趣、無味的通勤的時間、等候的時間、無聊的時間,似乎沒有那麼長了,一條一條的短視頻以其巨大的戲劇性,讓這些長時段的客觀時間轉化為主觀上「短促」的、「一閃而過」的時間感受。
(三)表演式傳播
短視頻的戲劇性,固然可以由未經雕琢的、客觀發生的偶然和懸念所引發,但同樣有相當數量的、甚至多數體量的短視頻戲劇性,是因為視頻中人的刻意、主觀「表演」而引發的。因此,短視頻因戲劇性而呈現出「表演式傳播」的傳播機制。這些戲劇性中的個體表演,以對正常生活的粉飾、對正常生活的變異尤為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第一,對日常生活的粉飾。此時,戲劇性要麼通過對日常生活進行張揚奢侈、張揚炫彩、誇大魅力、誇大美妙來實現,這是利用觀看者的認知反差機制在起作用;要麼通過對短視頻創作者個體進行誇大成就、誇大能力、偽裝生活、偽裝心情來實現,並通過短視頻創作者「個體印象管理」「視覺巫術效應」(個體缺乏認同時,通過炫耀性消費或展示,以提升想像中的地位)等機制來實現。
這裡需要有一定的反思,短視頻因為刻意營造戲劇性、可視性,而愈多地呈現著香車豪宅、奢侈之旅、珠光寶氣、貴族美食,從大眾文化角度來看有堪憂之處。因為觀看者對這樣的被仿造出來的虛妄世界接觸多了,便會不顧自己實際情況地追求它們,讓這種追求變成了個體實實在在的生活思維;問題是絕大多數人由於自身條件限制,他們所神往的這些生活方式不能實現,被大眾文化、傳媒藝術、短視頻改造了的情感與追求便沒有了落腳點,於是人們感到痛苦,感到絕望。
第二,對日常生活的變異。這經常見於為了營造戲劇性,短視頻創作者刻意地汙濁化生活,或虐待自我。汙濁化生活,常常是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人、事物的缺點單獨抽離出來,並極力放大。而對創作者個體的自虐,雖然能夠營造戲劇性,但常常讓人不忍直視。例如,一些短視頻中,小鎮青年為了吸引觀看者眼球,在一兩分鐘之內喝下2斤高度白酒,30秒鐘吃完一整個滷豬頭,15秒鐘吃下一盤瀝青。這讓短視頻的戲劇性,完全通過網絡表演來實現。
之所以有相當數量的短視頻創作者,願意虐待自己的身體,也常常是因為一種「存在感」誘惑。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平凡人佔大多數,他們中的大多數或許沒有金錢、權勢、知識,因而想得到他人的關注很難,甚至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邊緣、被冷淡、被棄置。而短視頻是他們通過「出位」而獲得關注的絕佳方式,他們沒有金錢、權勢、知識可利用,獲得存在感的唯一便捷方式,就是使用自己的身體,這種方式的「性價比」也很高。行文至此,短視頻戲劇性的表演式傳播機制也可見一斑了。
(四)創意化傳播
具有強吸引力的戲劇性,總是令觀看者充滿新奇感,深感認知的衝擊。這就需要戲劇性的營造手段最好是動態創意的、不斷更迭的,封閉、僵化的戲劇性營造方式自然難以持續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
如前所述,短視頻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戲劇性的拉動,而短視頻的戲劇性之所以讓「爆款」內容屢創傳播奇蹟,很大程度上來自其不斷創新、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方式和手段,而這又恰恰是短視頻平臺充分藉助、發揮以草根為主體的多元創作者的智慧來實現的。
在這樣一個網絡新時代,網民的創意是無限的。這種用戶個性化創意的張揚,一則使得短視頻的內容海量、豐富且可視性強,提升了短視頻的傳播效果;二則在創作上強力吸引用戶製作、上傳視頻的同時,也帶來了傳播上的用戶大量觀看視頻,形成草根網民之間的互動和對話,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升了用戶黏著度。
群體智慧是由大量個體智慧構成的,群體智慧具有個體智慧所不具有的高度、豐富性和完善性,更能夠補充個體智慧的缺失。如今,以戲劇性的創意製作和傳播為代表,短視頻讓無數個體思維能夠匯聚、展示,形成影響力,並最終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社會性」。
同時,由於草根支撐的短視頻快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草根的創意傳播的力量,當傳統的影視作品的吸引力甚至難以能夠抵擋短視頻的衝擊,我們也便正在迎接一個專業化創作和草根化創作平分秋色的傳媒藝術時代。
(五)後現代傳播
如果說,前文談到的戲劇化的短視頻傳播機制,更多著眼於微觀和中觀層面,那麼後現代傳播問題,則觸及到宏大的當代社會背景。從根本上說,後現代社會的整體特質、生態、狀況、氛圍,是短視頻能有如此傳播魔力的重要背景和來源;大多數草根創作的、具有高戲劇性的短視頻內容,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恰恰在於它們契合了這個時代中觀看者的視聽心理、價值、需求和欲望。
在後現代社會的後現代式傳播中,似乎一切都在向下、向外、向多元、向自由、向未知轉移。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消解權威、消解宏大、消解中心、消解深度,去歷史化、去本質化、去純粹化、去和諧化,反烏託邦、反元語言、反意義確定、反體系結構,擁抱世俗、擁抱淺平、擁抱內爆、擁抱歡愉,走向相對主義、犬儒主義、反理性主義、悖論主義。在後現代社會裡,「能指」自由而狂飆地散漫開來,既「是此是彼」,也「非此非彼」;「能指」與「所指」的關係不再確定,而且經常是很不確定,能指「漂浮著」。似乎不再有穩定鏈條中的確定關係,也便不再有哪裡是中心、哪裡是源頭、哪裡是末梢、哪裡是高處、哪裡是低端,後現代氛圍裡的人們永遠都懷有一種「無法窮盡」感,流淌的、爆炸的、多義的符號沒有統一的、最終的解釋]。這正是短視頻的戲劇性中那些離奇、刺激、錯置、消解、世俗、歡愉、奇觀、反差、逆襲、反轉、變異、搞怪等內容之所以能夠有巨大觀看吸引力的社會性、文化性背景和氛圍。
大眾在後現代社會氛圍中,不斷將精英藝術的審美霸權扯下聖壇,用自己的方式評判所謂的「高品級」藝術。只要符合大眾的訴求,便是容易成功的;只要偏離大眾的口味,便是容易被棄置的。這種來自大眾的評判,不再偷偷摸摸、謹謹慎慎,而是高揚著、歡呼著。
當然,我們不得不對短視頻的傳播有一些必要的提醒,那就是謹防信息、藝術、文化的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表現在文化藝術上,就是放棄應有的等級和標準,把底層觀眾的現場快感當做第一坐標。(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美學都告訴我們: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對人的提升。……民粹主義拆掉了所有的階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鬧。當然,嬉鬧也可以被允許。但是應該明白,即使普通民眾,也有權利尋求精神上的攀援,也有權利享受高出於自己的審美等級。……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文化藝術一旦受控於民粹主義,很快就會從驚人的熱鬧走向驚人的低俗,然後走向驚人的荒涼。」可惜的是,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裡,在後現代生態中包裹著的短視頻的戲劇性表達和傳播,除了前述的一些時代性開拓,似乎也正在更多地、平面化地走向「嬉鬧」。而且我們尚對因文化藝術的民粹而導致的「驚人的荒涼」認識不足。這些將極為有礙新興的如短視頻這樣的信息樣態對社會整體心智的提升。
行至文末,還需要說明的是,短視頻的戲劇性表達的火爆動因,自然還有強烈的經濟、市場、產業動因,這些動因來得甚至比上述的傳播機制動因還要直接,比如資本驅動、消費導流、平臺建設、用戶規則等都是其可持續吸引的重要原因。我們期待短視頻的發展能夠趨利避害,不僅釋放娛樂休閒功能,也能釋放審美文化功能,更能夠在社會溝通和交往中起到良好作用,走上一條有內容、有活力、有質感、有創新的發展之路。
(本文原載於《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3期)
劉 俊 1985年生,中國傳媒大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責任博導組成員,傳媒藝術學博士。曾獲第十屆全國廣播影視學術著作獎一等獎、中國電視文藝最高獎「星光獎」文藝評論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論文類一等獎、中國傳媒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等各級獎項。2017年入選中國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榜(信息管理與傳播交叉學科)」。在本刊發表的論文有:《瞬時的爆點:短視頻的戲劇性表達及其傳播機制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