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生產即時化傳播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科普更走心

2020-12-05 人民網

重慶市地震局製作的科普短視頻截圖。

「玩骨頭的盧老師」盧靜把吃過的魚頭、黃燜雞、北京烤鴨的骨頭,拼成整幅骨架,產生一種「古生物博物館既視感」。

「泥石流」教授戴建業眉飛色舞地講著李白、杜甫、高適攜手遊名山、訪仙人、煉神丹的故事,把盛唐時光重現。

只出聲不露面的宮殿君,帶著大家遊覽紫禁城的各個角落,引經據典地講述故宮的冷知識、小趣事。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湧現出越來越多分享知識、傳播知識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是擁有知識、熱愛分享、熟諳技巧的科普達人。這些優質的內容供給,滿足並創造了巨大的知識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小而精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

「唐玄宗把李白放出了宮廷,就是給他一筆錢,讓他滾蛋:你不是當宰相的料。李白從長安到了洛陽,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慕名求見。李白賞臉讓他見了一面,見了以後,他對李白佩服死了。不知是李白牛皮吹得好,還是風度迷人,反正杜甫聽了他的話,就跟著大哥一起從河南洛陽出發,到河北、山東。幹什麼?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半路上又遇上高適……」這便是發生在公元744年,被聞一多稱為中國文壇日月相會,唯有孔子見老子可與之媲美的故事。

儘管聽起來似乎不太正式,但這番話絕非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的杜撰,李、杜、高三人求仙修道的經歷,在杜甫的幾首詩作中均有體現。戴建業感嘆,那真是一代浪漫的人。

這段講課視頻被放上抖音時,戴建業還不知道後者是什麼。一年多以後,他成為被稱為泥石流的網紅教授,抖音號擁有近400萬粉絲,上千萬點讚。

生活在合肥的「珍大戶」,則是一名有著近10年金融工作經歷的律師。她在業餘時間利用短視頻給網友們科普經濟學常識。

「珍大戶」發現,大眾的求知慾很強,但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經濟學教育,缺乏對財富的基礎認知,對於風險和收益沒有概念。如果大眾可以多了解一些經濟學常識,可能就能避免一些損失。有網友在她發布的短視頻下留言:「幸虧看到了你講龐氏騙局那段才沒有被忽悠,身邊的朋友在某理財平臺壓了幾十萬元。」

在短視頻時代,知識層次多元共生,既有權威的科學理論,也有生活小竅門、職場辦公技巧,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知識需求。知識的分享者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學者,還可能是熟悉自身領域的生活達人。

相較於傳統的圖文形式,短視頻傳播知識具備四大特性:知識傳播的即時化、知識呈現的人格化、隱形知識的顯性化、複雜知識的通俗化。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趙彥表示,一條15秒至1分鐘的短視頻,濃縮了平日裡的嚴肅知識,以更加顯像化的形式傳遞給受眾,一改知識艱深枯燥的外貌,拉近了大眾與文化知識之間的距離。以短視頻為紐帶的知識分享和連結,在拓寬知識邊界的同時,也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

推動網際網路內容行業價值轉向

在知識創作者看來,短視頻已成為他們傳播知識、交流知識的首要工具。

本職工作是四川省廣元中學一名化學老師的向波表示,原本自己一堂課只能影響到教室裡的四五十名學生,「但現在我是600多萬粉絲共同的老師。用好傳播工具,能夠消弭知識傳播的時空壁壘,點亮更多人對於化學的熱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覺得,在短視頻上做科普是一種「全新的奇妙體驗」。在此之前,她沒有預想過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可以向她這樣的嚴肅知識創作者和內容傾斜資源,短視頻讓自己找到了一條與世界進行知識分享的超級連結,「粉絲」的反饋也成為了自己堅持做科普的動力,「感覺短視頻讓在網際網路上做知識的路子越來越寬了」。

人們最初使用短視頻軟體的目的多是娛樂休閒,但在高度碎片化、娛樂化的觀看環境中,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空虛感和審美疲勞。知識類內容的出現,像一股清流,可以填補人們內心的空白。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曉紅指出,隨著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相繼推出了服務知識傳播的舉措,「知識內容在網際網路行業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這種趨勢體現了網際網路內容在從以往的單一娛樂化向知識化升級,可以說,短視頻平臺帶動了網際網路內容行業的價值轉向」。

對於用戶而言,短視頻打破了知識攝入原有的時空限制,讓人們能夠利用業餘時間,隨時隨地學習。同時,短視頻將知識以簡潔清晰的知識點形式呈現,點燃用戶進一步深度學習的興趣。

於是,一方面,短視頻大大降低了知識接收的門檻和難度,調動了大眾創作與傳播知識的熱情,實現共創;另一方面,短視頻以社交為紐帶,打破了知識傳播的壁壘,讓知識觸達更多人群,實現共享。

為知識內容創作提供更好環境

「信息創造價值,在信息創造的諸多價值中,尤以知識傳播的價值最為高遠。」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認為,對知識內容的持續投入,將有利於整個網際網路內容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為一個平臺或技術,如果優質的內容不去佔領,那麼有害的內容就會去佔領。」戴建業說,「短視頻既有畫面又有聲音,還可以加上文字,肯定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途徑。算法和流量告訴我們,哪類文章和視頻最受歡迎,哪類人群喜歡哪類知識,這不僅使作者可以精準地『量身定製』,也使網絡可以定時定量地『送貨上門』,深刻地左右了知識生產,那些受人歡迎的知識會大量炮製出來,而受人冷落的知識就無從產生。」

戴建業的觀點正在被實踐所驗證。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張羽介紹,截至2019年12月2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7.4萬名,累計創作了1985萬條優質知識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9萬億;每一條知識短視頻,觸達了近10萬人次。

目前,各大短視頻平臺都構建了專屬的內容池,側重為青少年提供課程教學、書法繪畫、親子教育、人文歷史、傳統文化、手工製作、自然科普等寓教於樂的優質內容。如快手發起的知識標籤專區「百科全書」、抖音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等單位發起的「DOU知計劃」「非遺合伙人計劃」等。

但是目前這些內容的總體佔比仍較低,總量仍然不足,未來仍然需要各個短視頻平臺持續發力,為知識內容創作提供更好環境、更多支持。

此外,對於短視頻學習碎片化的觀點,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陳徵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短視頻確實無法達到系統授課的效果,也不能培養出專業人士,但是起碼能做到一點,那就是打開一扇門。我是教物理的,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拼圖,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展示給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當他們收集了足夠多『碎片』時,就掌握了它們內在的聯繫,也就能拼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

相關焦點

  •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大眾化生產 即時化傳播 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玩骨頭的盧老師」盧靜把吃過的魚頭、黃燜雞、北京烤鴨的骨頭,拼成整幅骨架,產生一種「古生物博物館既視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小而精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  「唐玄宗把李白放出了宮廷,就是給他一筆錢,讓他滾蛋:你不是當宰相的料。
  • 好看好玩 南方健康帶你解鎖健康科普新姿勢
    用戶健康意識的覺醒和巨大需求,也讓眾多專業醫務工作者、醫療相關從業者走到前臺,普及健康知識,傳遞正確的健康價值理念。從美食美妝到健康科普,短視頻正逐漸從大眾化、娛樂化走向轉向知識導向為主的精品化、垂直化方向發展,知識科普類短視頻漸成熱門領域,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讓科普更個性化、場景化,也使知識的普惠、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 「知識+短視頻」助推 「硬核」科普走向全民時代
    一年來,抖音科普類內容(囊括天文、地學、動植物學、物理和化學等科學門類)創作者共發布超過132萬條科普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678億次。  新渠道拓展「知識邊界」  近年來,「信息流+短視頻」掀起數字內容發展新浪潮。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18年,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在移動網際網路總使用時長佔比超10%,僅次於即時通信。
  • 讓知識更鮮活 百度百科籤約植物學家顧有容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百度百科籤約作者顧有容老師在短視頻中說,這實際上是「人為」的,是一種農作物間的套種技術,而在自然界植物和植物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的互利共生現象。像這樣挖掘植物背後有趣的故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並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給大眾,已經成了顧老師的日常。
  • 揭秘爆款短視頻傳播規律
    培育持續短視頻生產能力:文化「轉基因」,生產「轉模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教授彭蘭從文化演變、大眾傳播、公共敘事策略等角度剖析了短視頻的特點。彭蘭認為,短視頻既有「火山爆發」,又有「細水長流」,絕不會是一個短暫的「風口」。
  • 2021年眼視光健康科普短視頻大賽正式啟動
    為了讓眼視光健康知識的社會化科普走近每一位公眾的身邊,提高全民的眼視光健康意識,"2021眼視光健康科普短視頻大賽"於2021年1月1日正式開啟。本次大賽由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康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眼科領域專業科普賽事,大賽緊貼信息傳播趨勢和大眾閱讀習慣,以當下主流的短視頻平臺為載體和形式進行比賽。推動眼視光醫學科普作品的創新,持續提高醫療機構及醫生個人的信息化應用和創新水平、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意識。
  • 短視頻可能成為行業標配
    今年3月底,視知對外宣布獲得來自新東方的數千萬元A+輪戰略投資,這也是「資本寒冬」之下,知識類短視頻領域近一年中公開的最大規模融資。「我們相信新東方看重的是未來短視頻和教育結合的必然前景,知識短視頻在匹配碎片化時間、場景化焦慮和可視化需求方面顯然有著廣闊的未來,而大規模的知識短視頻則可以提供產業賦能。」馬昌博說。
  • 劉 俊 | 瞬時的爆點:短視頻的戲劇性表達及其傳播機制研究
    短視頻不僅給觀看者提供休閒娛樂,同時不少提供知識的短視頻也常常火爆於各個平臺中,這類短視頻常常通過對知識的精心組合,以及講解知識的話術的獨特,從而產生戲劇性效果,並以此深度捲入觀看者。 10.記憶型戲劇性。
  • 科學實驗大玩家陳徵:短視頻科普,用自然之美打動人心
    愛因斯坦關於科學發展的兩大基礎理論是陳徵創作科普短視頻的最初動機。物理學同樣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將科學實驗通過短視頻這一更具顯像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可以提升觸達人群的廣度,也可以降低知識接收的門檻,助力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語言是抽象的,有些東西視頻可以表示,但語言無法形容。 隨著科普實驗類小視頻逐漸登陸抖音平臺,2018年陳徵也開通了自己的抖音帳號「陳徵博士——科學實驗大玩家」,開始分享自己的「科學實驗」。
  • 2100萬詞條背後:百度百科和700萬分享者知識傳播進階之路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數位化信息生產、傳播的便捷化,越來越多人通過網際網路生產和分享知識。各行各業的有趣知識不僅滿足了大家的求知慾,也充滿了十足的趣味性,這給整個網際網路內容產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方向。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類似於晉宏逵這樣的700多萬專業知識分享者聚集到了百度百科平臺。
  • 短視頻要有意義還是要有意思?
    這大大豐富了中小學生的課餘生活,也彌補了學校及家庭在才藝教育方面的不足;輔導學習類的知識也佔比很高(64.1%),位居中小學生通過短視頻獲得知識的第二位。短視頻可以把課程內容做成碎片化的知識點,供中小學生在零碎時間裡補充和強化學習;另外,健身、廚藝、美容等生活技能類知識和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科普類知識也分別佔比60.0%和59.3%。
  • 《短視頻與社會創新研究報告》:抖音以共享共創助力社會創新
    《報告》指出,相比文字、圖片、長視頻,短視頻是一種更為豐富的、更具分享精神的文化語言、知識系統與信息方式。在抖音記錄美好生活, 實質上是在全民參與協作、搭建一個共享共創的短視頻生態:在這個生態內,每個人的微小創見都可以被看見,從分享到共享,從獨創到共創,從傳播的可見到創新的可見,短視頻照亮了每一個人都有的創新種子。
  • 百度移動生態下一幕:服務化、人格化
    「只有當這種技術(無線通訊)得到廣泛傳播時,『自我移動』令世界變平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們才真正可以使用一切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和交流。「  十多年前,託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寫下這樣的話時,移動網際網路才剛剛萌芽,而弗裡德曼篤信,開放原始碼、離岸生產、供應鏈、搜索技術、數字移動化等會成為剷平世界的十大動力。
  • 單波: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流行的傳播意義
    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及其創新意義高端論壇」。《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報告在本次論壇發布,報告顯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作為蓬勃發展中的影像敘事方式和話語敘事形態,既傳承傳統文化,也在持續促進中華文化的再創作。
  • 知艾防艾在快手,快手以短視頻+直播+微電影多元形式科普愛滋病常識
    鞭牛士BiaNews消息:在12月1日第三十三屆世界愛滋病日來臨之際,快手、快手健康聯合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發起「防艾不防愛,檢艾不減愛」世界愛滋病日系列短視頻科普宣傳活動,並邀請開心麻花、防艾大使--演員馬麗、皮膚科專家高廣程主任等,以短視頻、直播、微電影的多元形式,向廣大快手用戶科普愛滋病相關知識,呼籲大家用愛關艾、用心防艾
  • 婁底市短視頻協會成立
    紅網時刻婁底12月2日訊(記者 肖銀資 通訊員 邱群立)如何借力短視頻與直播為婁底地方經濟發展賦能和突圍?如何運用短視頻打造婁底城市地標記憶點?如何助力本土工業品、農產品直播帶貨?短視頻和直播行業如何規範、健康、有序發展?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和課題,婁底市短視頻協會順勢而生,因勢而存。
  • 我市舉辦優秀健康科普知識短文或短視頻徵集活動
    為此,濟南市衛生健康委、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開展健康濟南行動優秀健康科普知識短文或短視頻徵集活動,並將聘任其中的優秀獲獎者作為健康濟南行動健康科普宣傳員,為做好健康濟南宣傳匯聚更大力量,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據悉,本次徵集活動以「健康濟南愛衛同行」為主題,為非命題徵集,題目自擬。
  • 王峰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入」與「淺出」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入」與「淺出」 理論的時代化不等於迎合時尚,理論的大眾化也不等於迎合大眾。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 13名院士把關「科普短視頻」,糾正不準確甚至是偽科學內容
    短視頻有望助推科普了。昨天下午,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協科普部、字節跳動等攜手,聯合發起名為「DOU知計劃」的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據介紹,「DOU知計劃」一期行動內容包含:成立一個科普顧問團、發起一次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和推出一項知識增容行動。「抖音科普顧問團」首批成員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等13位兩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濤等25位知名學者和科普創作者。
  • 大調研 | 短視頻風口下,總體國家安全觀宣傳如何創新?
    現階段短視頻宣傳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優勢短視頻的優勢在於用戶基數大、內容生產和內容消費門檻低、視頻製作的準入門檻低。從傳播現狀來看,利用短視頻進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宣傳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優勢。人群覆蓋面廣。短視頻可採用多種傳播形式,包括聲音、圖片、特效和視頻等,突破了以往傳播媒介高度依賴一種感觀的局限,彌補了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幫助媒介素養較低的群眾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