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不論是舞臺劇、影視劇中的喜劇風格作品,還是喜劇類綜藝節目、脫口秀舞臺,東北籍演員都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短視頻興起並迅速佔領市場。從前些時候的劉一手到近期走紅的老四、張踩玲,短視頻領域的頭部創作者中,始終有大量東北人的身影。
根據「騰訊科技」2016年的調研,當時直播平臺粉絲量排名前20位的主播中,東北籍約佔半數甚至更多。2018年,伴隨「抖音」異軍突起,豎屏短視頻時代就此開啟,東北短視頻博主隊伍日益壯大、增速驚人。2020年,東北短視頻博主李雪琴通過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成功「出圈」,短視頻中的「東北風」成為持續引發關注的大眾文化現象。
東北短視頻博主的個人生活、表達內容並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人們喜愛他們,多出於東北方言、語言技巧的魅力。
東北短視頻博主時常給人留下既誇張、戲謔,又很接地氣的印象。比如,短視頻博主張踩鈴2020年3月發在「抖音」上的內容主要是個人生活、情緒的敘述和傾訴,幾乎是未經加工處理的生活原生態,但仍以其質樸、真實吸引了大批粉絲。無獨有偶,短視頻博主老四的內容創作很少刻意設計包袱,而是憑藉高超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用家長裡短展現生活的滋味,被東北籍網友評價為「看他的視頻就仿佛回到了老家」。
其實,擅長用短視頻展現個人生活、表達生活態度的博主,全國各地都有,為什麼偏偏東北籍博主表現如此出挑、備受關注呢?這其中,東北方言發揮了很大作用。東北短視頻博主的個人生活、表達內容並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人們喜愛他們,多出於東北方言、語言技巧的魅力。
東北方言與普通話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張力:二者差異不算太大,全國各地的人幾乎都聽得懂東北話,至少沒有什麼理解障礙,這成為東北短視頻博主在全國範圍內「吸粉」的基礎。同時,東北方言又有顯著區別於普通話的獨特語氣、語調和表達方式,直接、爽快、鮮活甚至辛辣,喜歡用韻律感強的語言、合轍押韻的順口溜,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喜感。
許多短視頻博主只要一開口,濃濃東北味兒就能立刻被識別,有人把東北話這種獨特的語音語調稱為「大碴子味」,倒也親切、接地氣。「拉倒吧」「嘚瑟什麼玩意」「忽悠,接著忽悠」等方言表達都曾隨著東北小品的演出而流行全國,「忽悠」「嘚瑟」等東北方言用詞還被收入了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如今,當這些詞出現在短視頻中,人們甚至意識不到它們是方言了。
東北方言出其不意又態度鮮明的表達邏輯為東北短視頻博主的創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短視頻博主「你的男朋友」在「抖音」平臺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問媽媽要五百元零花錢,媽媽回答:「我看你像伍佰。」這句話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卻清晰地表明了態度,出人意料而且頗有喜感。這類段子在東北短視頻博主的作品中十分常見,「我看你像自行車」「我看你像iPad」等類似的包袱總能獲得不少點讚,以致有人開玩笑說,東北孩子問父母要什麼,自己就會變成什麼。
「我看你像伍佰」的段子中還包含了另外一種東北人偏愛的表達習慣——諧音梗。東北籍脫口秀編劇、演員王建國對諧音梗堪稱迷戀,「『二十四孝』第一孝是仰天長嘯」「為了寫出新梗我差點心梗」等脫口秀舞臺上的諧音梗被人們熟知,並被製作成各種各樣的諧音梗集錦,在短視頻平臺廣泛流傳。心理學中的失諧理論用原本期待與實際信息的衝突失諧來解釋幽默感的產生,諧音梗之搞笑正來自一音兩意的意料之外。與「我看你像自行車」同理,東北語言、文化往往對這類令人意想不到的、帶有發散性思維特徵的包袱情有獨鍾。
地處「關外」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東北在文化上較少受到中原禮教傳統的束縛,相對自主、自由甚至大膽、散漫,東北文化的感性、直白乃至挑戰規則的衝動,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東北人普遍給人風趣幽默、會講故事的印象。過去,全國的說書名家中,遼寧籍所佔比重就不少。不過,傳統的評書、二人轉、喜劇小品等藝術形式,專業門檻相對較高,表演、觀看需要專門平臺,這些專業藝術領域註定是少數人的天地。而如今,網際網路觸手可及,其容納體量理論上是無限的,因而在網際網路短視頻時代出現了「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只要有意願和才能,便可以一人充當導演、編劇和演員,在短視頻平臺盡情展現自我,一大批東北短視頻博主就此脫穎而出,再一次展現了黑土地在培育幽默感和表達能力方面的某種優勢。
一個地區的文化性格總是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東北人的幽默也深深根植於黑土地。安徽省演藝集團原副總經理、導演宇洪傑是遼寧人,在他看來,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冬季到來,東北人就要「貓冬」。即便在當代,東北許多鄉村地區的文娛生活也並不豐富,歷史上更是如此。被寒冷氣候困在室內的人們有自我娛樂、宣洩情緒的需求,說唱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久而久之,就發展出以二人轉為代表的、發達的說唱藝術。同理,從事漁獵、開礦等戶外作業的人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批聚集於此的產業工人,在勞作之餘也以口頭說唱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娛樂方式。二人轉名家、演員閆學晶有一首歌,名叫《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歌名充分表達了東北人對說唱藝術的喜愛,而這些說唱藝術的技巧、素材也不斷滋養著東北短視頻博主。
資料顯示,許多從事民俗、歷史研究的學者揭示了地理環境與東北文化性格的關聯。與溫暖溼潤的江南水鄉相比,東北乾燥寒冷的生存環境不僅稱不上友好,而且還有一點艱難,這樣的環境鍛鍊出當地人樂觀豁達、粗獷豪放的性格。外地人「闖關東」來到東北,背井離鄉討生活,對他們而言,樂觀頑強的精神意志甚至是一種生存需要。據公開報導,學者餘秋雨曾在某關於東北文藝的研討會上表示,二人轉把東北大地、東北人的苦難升華成藝術。與此同時,來自不同地域人口的匯集帶來不同方言、表達習慣的交融,加上東北本地語言、滿族等少數民族語言的融入,也造就了東北方言強大的豐富性、包容性,成為東北短視頻博主手中的一件利器。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江帆撰文指出,儘管環境、氣候給生活在東北的人們帶來挑戰,但是從資源負載力角度觀照,相對於東北的土地面積、物產資源,東北的人口密度始終不算太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東北人均可佔有的資源相對充足,這也養成了東北人大大咧咧的粗豪性格。可以聯想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往日榮光也加強、放大了這份豪氣。在日常生活中,東北方言裡「大」字的使用頻率很高,許多人的身邊都不難找到樂於請客的大方的東北朋友。當這種粗獷豪放融入短視頻內容生產,就成了東北方言魅力之下的文化底色,形成誇張、熱烈的表達風格。
知名學者張宏傑在《飢餓的盛世》一書中論及,清朝統治者在正統、禮教方面的敏感乃至嚴苛,與從「關外」入主中原所帶來的合法性危機有關。這一判斷也從反面說明,地處「關外」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東北在文化上較少受到中原禮教傳統的束縛,相對自主、自由甚至大膽、散漫,東北文化的感性、直白乃至挑戰規則的衝動,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這一特點的當代表達在東北短視頻博主的創作中不難找到。如王建國在脫口秀舞臺上表演的《爸媽,有話直說了》等段子從親子關係出發,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家庭關係、代際溝通的思考,但部分短視頻內容對大膽、直白的過度張揚,則滑向了低俗。
文化的概念有意無意地被人為局限為高雅文化,實際上,通俗文化也應該有其發展空間,一種文化產品的出現、流行必定是滿足了特定受眾的需求,而人的需求總是多元的,與其一刀切,不如善加管理和引導。
近年來,大批東北短視頻博主借鑑、延續著東北喜劇小品、二人轉等的技巧、風格,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吸粉眾多。根據數據服務提供商TalkingData的統計,截至2019年春季,全國範圍內短視頻滲透率冠軍是東北地區,滲透率高達驚人的56.6%。東北人喜歡看短視頻,同時也熱衷於創作短視頻,這既能加強自身與社會的聯繫,又能帶來經濟收入。
短視頻博主李雪琴憑藉自我介紹的方式召喚吳亦凡,吸引了大量關注。
在宇洪傑看來,東北短視頻博主的諸多內容創意目前雖算不上嚴肅的文藝創作,但不妨看作二人轉演出市場遇冷後,二人轉文化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變種。與東北的其他藝術形式不溫不火形成鮮明對比,短視頻創作方興未艾,與當地經濟發展、社會轉型等複雜情況有著深層次的聯繫。如果說歷史上東北說唱藝術的發達與人們「貓冬」時擁有大把閒暇時光有關,那麼短視頻在當下的流行,也異曲同工。
在很多人看來,東北短視頻博主及其創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東北文化的特徵。但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不這麼看。吳文科認為,借鑑了一定藝術手段的泛文化產品脫口秀、短視頻等並不屬於藝術範疇,不具備充分的審美價值,與地域文化也沒有必然聯繫,更不能把東北籍演員、博主的表演視為東北文化的代表。「東北大地英雄輩出,他們的錚錚鐵骨、家國情懷更能代表東北文化。」吳文科說,「脫口秀、短視頻等作為一種個人表達無可厚非,但個人表達一旦公共化、對他人產生影響,就更應該追問其意義,呼籲其道義、擔當、責任、價值的回歸。」
同時,也有人對短視頻的態度相對輕鬆很多。在不少東北本地的文藝工作者眼中,東北人的幽默、善於表達在短視頻中得到展現,雖說未必都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只要視頻內容呈現、價值立場不出問題,其存在就不是問題。宇洪傑認為,文化的概念有意無意地被人為局限為高雅文化,實際上,通俗文化也應該有其發展空間,一種文化產品的出現、流行必定是滿足了特定受眾的需求,而人的需求總是多元的,與其一刀切,不如善加管理和引導。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劉洋認為,從歷史上看,許多戲曲、曲藝形式的演出平臺都經歷過由「撂地」到園子、劇場,由劇場到廣播、電視再到網際網路的變化,演出場域、傳播介質的改變造成演出形式、觀演關係的改變,進而倒逼內容創作生產隨之做出調整和創新。依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短視頻是當今時代出現的新的文化形態,短視頻與深受當地說唱藝術傳統滋養的東北博主相遇,網絡文化短、平、快的特徵與東北方言、文化中的爽利、豪放有著某種契合,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商業價值,未來是否能夠碰撞出藝術火花、催生新的藝術樣式,不妨進一步觀察。「泛娛樂、泛文化產品能否躋身藝術領域,需要從其自覺性、自律性、範式建構、審美價值、社會接受等多種層面考察、觀照,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洋說,「做上述思考,未必是短視頻從業者之所長。但目前,他們的作品能夠讓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抽離片刻、笑上一笑,總歸不是壞事。」
徐 漣
新技術創造人人可用的便捷性,網際網路推動人人可及的連接性。技術無門檻,也由此催生了五花八門的內容生產者,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找不到的。在海量的短視頻創作者中,李雪琴、張踩玲、老四、「我是田姥姥」等人氣博主出現,而且佔多數的都是東北人,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娛現象,也不禁令人好奇:短視頻+生活秀,會不會孵化出網際網路時代的大眾文藝新形態?
乍看起來,這似乎沒有可能。這些短視頻的內容不過是些家長裡短,純粹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甚至還帶著情緒的宣洩;視頻拍出來,大多數沒有經過處理,鏡頭語言和構圖、色彩、化妝等與形象相關的技術處理更少見。但就是這些短視頻,引起了百萬、千萬量級的粉絲關注:張踩玲疫情期間拍攝的視頻,不過就是自己對著鏡頭「嘮嗑」,單條播放量超過5000萬次,半年圈粉367萬。「我是田姥姥」說的是「調皮外孫與碎嘴姥姥」之間的逗趣故事,外孫當博主,70多歲的鞍山農村老太太半年漲粉2000萬,到現在粉絲超過3000萬。快遞小哥以「老四」的名字上傳視頻,一個人扮演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講的是生活瑣事,卻成了不折不扣的網紅,收穫大量粉絲。
但轉念一想,這種短視頻沒準還真能孵化出大眾文藝新形態。不妨將它稱為「原生態生活劇」,或者乾脆就叫「生活秀」:來自生活,超接地氣,往往以創作者自身為原形,說的是他們的喜怒哀樂,以語言或形體表演刻劃形象,跟小品、脫口秀、單口相聲同出一門,可以算作喜劇家族中的一員,而且天然具有網際網路的特質。
這些短視頻以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出現,卻不完全是生活本身。從內容選材、語言表述到情緒抒發等,都經過選擇與思考,又以自然方式呈現,特別是作為主要呈現內容的「我」,本身就是博主的人設,絕非生活中的真人。說白了,這就是生活中的真人秀,說到底還是「秀」。
不認識李雪琴的人看她的視頻,以為她就是一個「又喪又慫要死不活的天生喜感的」東北人,說話「大碴子味」,其實這只是她的人設。實際上,她是北大新聞學院畢業的學生,還曾在美國留學兩年。而「我媽」「我老闆」完全就是她創作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說李雪琴在脫口秀中,已經從網紅變為演員,那麼張踩玲的「大胖媳婦兒」,以及老四視頻中的人物,都不過是他們創作的人物形象罷了。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田姥姥」,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幾十、上百條視頻塑造出來的人物。更寬泛地說,即使是火遍全球的李子柒,在真山真水裡砍柴種地、生火做飯,也是一種「生活秀」的表演形式,哪怕這就是她的日常,也是一種刻意展現於人前的「秀」。
這些「生活秀」,算不算得上是一種藝術形式?要討論的重點是,它有沒有門檻。錄製視頻沒有門檻,但藝術有門檻,而且門檻不低。二人轉演員、小品演員、單口相聲演員需要具備的條件與能力,與任何其他行業的佼佼者一樣,需要經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能夠脫穎而出的,絕非等閒之輩。戲曲、工藝、繪畫、音樂任何一門藝術,如果沒有進入的門檻,也稱不上是藝術。那麼,老四扮演生活中不同角色,你能說他沒有藝術表演細胞嗎?他的觀察能力、摹仿能力、表現能力,以及他敏銳發現生活矛盾的概括提煉能力,就是他藝術天賦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他目前還沒有經歷其他藝人那樣長時間的學習、磨鍊的過程。再細想想,短視頻被東北人「霸屏」,也正在於他們骨子裡的藝術天賦。不說東北多出喜劇人才,就是音樂、舞蹈這些高雅藝術,也有太多東北人的身影。黑土地的傳統文化積澱、近代以來屢屢走在時代前列的現代工業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後從「共和國工業長子」到老工業基地的衰弱,使得這「疙瘩」的人不得不在艱難的轉型中重新尋找自我定位,調侃、自嘲、自黑以一種看似幽默實則樂觀的方式呈現,恰恰迎合了現代社會同樣生活不易的平民心態,東北的語言優勢則將深層的文化心理外化為喜劇,在二線、三線、四線城市觀眾蜂擁追捧的短視頻領域,不火也難!
接下來就要說到網際網路的特質了。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視頻生產者,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畢竟有限。網際網路的特質就是有海量的樣本可供選擇,而短視頻平臺的出現,則強化了這樣的選拔淘汰機制,從中選出有天賦、有潛質、獨一無二、無法歸類的有趣的靈魂和人設,除此之外的絕大多數視頻生產者被自然淘汰。另一方面,伴隨著視頻內容生產機制的建立,源於美國的MCN成為中國多渠道網絡服務的商業模式,為有潛力的內容生產者提供從再加工到包裝運營的一條龍服務,使爆款網紅能夠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與專業化的運營成為真正有效的IP,最終實現商業價值與大眾文藝的雙重成功。如此完整的商業鏈條設計,完全可以為「生活秀」這樣的大眾文藝新形態提供孵化成功的可能。
很有可能,「短視頻+生活秀」的出現不只是多一種影視、網絡劇以及所有傳統藝術形式之外的又一種娛樂方式,它完全有可能通過短視頻博主的人設,去發現、養成、創造真正有趣的靈魂。鄉土社會裡,不需要人設,你的人設早已經設定,想裝也沒有用,生活圈裡的每個人都對你知根知底;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你的人設可以由你自己選定,只要這位博主的帳號存在,人設不崩,就可以一直成功地演下去,演完一輩子,你也就成為你所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這就是生活秀的最高境界吧!按照這個邏輯,也許還真能期待這個世界上有趣的靈魂越來越多。如果真是這樣,「生活秀」就不僅僅是一種網際網路世界的新的娛樂方式,也是未來具有深刻哲學意義的存在方式。
在無限可能的虛擬世界裡,誰說沒有這一種可能呢?萬事俱備,也許只差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