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_綜合...

2020-12-05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徐祥對記者說道。經營抖音一段時間後,顧芯瑜漸漸摸到了直播的技巧,也累積了一批粉絲,經常有人給她留言:「因為你才知道了淮劇」「什麼時候來我們這兒演出」。在上海越劇院註冊官方抖音帳號之前,王婉娜就已經在平臺上三不五時地分享些臺前幕後的精彩花絮。

舞臺上深情款款的滬劇演員與網絡熱門視頻主角竟是同一人——上海滬劇院的青年演員徐祥;白天在排練廳裡是俊雅溫順的「趙五娘」,95後青衣顧芯瑜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俏皮的主播,與粉絲分享起美妝心得;在抖音上發布臺前幕後的花絮和戲曲演員的日常,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

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而在這股浪潮中,也能見到不少上海戲曲院團年輕人的身影,傳統與流行是共存於他們身上的屬性,他們在前沿領域展示出獨特的才華和個性,也為所從事的戲曲行業添入更多朝氣。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就在上月,徐祥的抖音號粉絲數量突破了100萬。「沒想到,真的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一年10萬,沒想到九個月就收穫了這麼多關注。」對記者說起好成績,徐祥仍難掩興奮。今年2月,徐祥開設了個人抖音帳號,以上海話教學入手,配以詼諧的表達方式,吸引了一眾粉絲。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

「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如果100萬粉絲裡有百分之一的人買票看戲,那劇場一定會熱鬧很多。」徐祥對記者說道。在今年八月的滬劇評彈聯合展演中,徐祥第一次看見有粉絲在後臺舉著他的燈牌,「那一刻,非常感動」。

在走紅的路上,徐祥不是沒有遇到過爭議和批評。有人看了他的教學內容說他是「洋涇浜」,他便解釋自己是科班出身,內容都經過專業核實。有人說他有排外之嫌,但他認為發視頻的初衷始終是為了展示一個海納百川的上海,「視頻裡的徐先生不是我,他是生活在上海的老百姓的縮影」。

抖音號的簡介一欄,徐祥寫著「一個滬劇演員,一個滬語老師。」即使如今已然是實打實的大V,但他不喜歡把自己稱作「網紅」,這小半年來他也推掉了不少經紀公司遞來的合約。在他看來,正是傳統戲曲為個人創作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每當我沒有靈感的時候,我便去傳統裡尋找養分,」徐祥對記者表示: 「我始終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戲曲工作者。戲曲是傳統,抖音是新平臺,我就像個橋梁一樣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用我擅長的方式為滬劇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度。」他將王珮瑜和張軍視作偶像,「我和前輩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傳統文化再閃一次光,在年輕人之中再『引爆』一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也相當支持他的創作,叮囑他維護好粉絲,在傳播好滬語和滬劇的同時弘揚正能量。

最近,徐祥以滬語推廣人的身份參加了紀錄片《而立浦東》的首發式,也參與了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中的扶貧直播帶貨活動,伴隨這些光環一起到來的也有無形的壓力。內容質量、更新頻率都是需要考量的地方,徐祥給自己立下規矩,舞臺演出始終是第一位,線上平臺至少每七天更新一條視頻。

目前,徐祥正投入到《蘆蕩火種》緊鑼密鼓的排練中。明年,他將迎來加入滬劇院後首部挑大梁的作品《江姐》,他也將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如何在舞臺和自媒體平臺之間完成好角色轉換是徐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曾在抖音上發布過滬劇經典選段《為你打開一扇窗》、改編自《探清水河》的滬語戲歌《探黃浦江》,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創新的基礎是繼承好傳統,明年我的方向就是在視頻裡融入更多滬劇內容。」徐祥對記者說道。

提升戲曲行業關注度

1997年出生的顧芯瑜自認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起初做直播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今年2月,她發布了第一條戲曲視頻,播放量突破了370萬人次,大大出乎了意料。「起初我還擔心戲曲內容對於觀眾來說會不會太嚴肅了,沒想到這麼多人好奇。」她對記者表示。

經營抖音一段時間後,顧芯瑜漸漸摸到了直播的技巧,也累積了一批粉絲,經常有人給她留言:「因為你才知道了淮劇」「什麼時候來我們這兒演出」。從小就對戲曲化妝感興趣的她此前還作為主角加入了上海淮劇團「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直播,為大家科普基礎知識,收穫了30萬音浪。

「我不是一個隔著屏幕的網紅,而是在舞臺上能夠接受觀眾檢驗的演員,」對於淮劇演員顧芯瑜來說,線上是舞臺的延伸,是推廣地方劇種的試驗田。在下月即將與戲迷見面的《趙五娘》裡,顧芯瑜將挑起主角的大梁。不同於此前的《白蛇傳》《楊門女將》,這齣新創的大文戲需要她對角色投入更多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同時戲中的清板、小悲調、大悲調等唱段對她也是不小的挑戰。「希望向觀眾展現一個有深度並且屬於顧芯瑜的『趙五娘』。」她對記者表示。

「可能每一條評論都能成為未來買票進劇場的觀眾。」上海越劇院的90後演員王婉娜對記者說道。在上海越劇院註冊官方抖音帳號之前,王婉娜就已經在平臺上三不五時地分享些臺前幕後的精彩花絮。為了拉近與戲迷的距離,她自己拍攝剪輯了通勤路上「自言自語」練習唱段的視頻,專業人士感慨「有共鳴」,更多則是大呼「原來戲曲演員是這樣的」。

在上海越劇院最新創排的現代戲《山海情深》裡,王婉娜飾演一名苗族姑娘。這部扶貧主題作品以西部山區某苗族苗嶺寨為背景,通過一對上海援黔父女從疏離到理解的情感歷程,貫穿起一群苗家女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劇中巧妙的舞臺設計和演員精美的服飾吸引到不少關注,王婉娜便以此為靈感,在抖音上發布了逗趣的「一鍵變身」。

「一個帶貨直播能有一億人同時觀看,影響力太驚人了。」她最近在向院團的創作人員討教,正計劃著邁出個人直播的第一步:「我想給觀眾帶去戲曲『乾貨』,讓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自其他媒體或為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具體行為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郵箱:783207631@qq.com

相關焦點

  • 上海六大戲曲院團青年演員同臺展夏訓成果
    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和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六家院團舉辦的「不負韶華——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展演暨『戲·聚精典』演出季」今晚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季首次聚焦青年演員,以連續四場演出呈現六家院團夏季集訓的成果。通過集訓和演出,中心和所屬院團積極促進青年戲曲人把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作為奮鬥目標,以昂揚的精神、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為青春喝彩,譜寫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 滬劇演員拍抖音圈粉百萬: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舞臺上深情款款的滬劇演員與網絡熱門視頻主角竟是同一人——上海滬劇院的青年演員徐祥;白天在排練廳裡是俊雅溫順的"趙五娘",95後青衣顧芯瑜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俏皮的主播,與粉絲分享起美妝心得;在抖音上發布臺前幕後的花絮和戲曲演員的日常,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直播、
  • 國家京劇院掛帥,19家戲曲院團名家經典「致祖國」
    9月30日至10月31日,國家京劇院聯合全國共19家戲曲院團、院校,組派強大演出陣容、甄選劇目推出的「致祖國——名家經典劇目展演」活動,將以優秀作品獻上京劇人對祖國最誠摯的祝福。 此次展演採用「線上+線下」演出模式,依託現代科技和多媒體傳媒手段,推動戲曲藝術傳播方式升級。
  • 從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
    B站,被稱為「Z世代」(90後、00後統稱)的文化聚集地。年輕人特有的文化活力、創造能力,一旦「破圈」,總會引來好奇和打量,也越發得到社會關注。中國青年文化究竟在「玩」些什麼?我們從B站幾個頗受歡迎的文化標籤入手,觀察它的特徵,也是對面向未來的新生代文化展開想像。
  • 安徽合肥:「活化戲曲」 在涵育青少年一代中傳承傳統藝術
    除這些大戲、小戲、折子戲外,合肥還組織各類戲曲院團,專門創作一批適合學生觀看的經典小戲、折子戲等,進校園演出。  合肥的各類學校將通過建立戲曲興趣小組和戲曲社團,鼓勵參與其中的學生自編自演一些反映現實題材和校園生活的戲曲作品,在創排和推廣優秀劇目傳承戲曲的文化基因。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2020「兩會聲音」追蹤十堰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後繼有人
    市藝術劇院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為師生送去精妙絕倫的戲曲盛宴。我市歷史文化悠久,戲曲資源豐富。2017年12月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專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文化部公布了全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十堰地方戲曲劇種鄖劇、山二黃、鄖陽花鼓戲列入其中。「鄖劇」成功列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名錄,標誌著十堰文化事業尤其是地方戲曲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果。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跨南北東西劇種,享戲曲之魅力第七屆戲曲藝術節雲集了北方崑曲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南京京劇團、雲南省玉溪市滇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凌空評劇團、繁星戲劇村等參演院團,匯集了京劇,崑曲,評劇、滇劇、川劇、粵劇、京劇兒童劇
  • 上海藝術家「西行」採風展現海派戲曲魅力
    昨天,「循絲路花雨,弘東方之韻」滬寧陝蒙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獎藝術家「深入基層、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圓滿結束,上海藝術家離開最後一站內蒙古返滬。  「走出熟悉的舞臺,走入更加廣闊的生活,不僅在大西北收穫了海派戲曲的知音,更拓寬了我們的眼界與創作理念。」臨行前,許多人意猶未盡,拍照發朋友圈。
  •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夢之藍《國家寶藏》的背後,是用歷史關照個體和生活,讓每個當代人能夠主動發掘和參與到歷史文化之美的構建中;也只有這樣更平等的雙向互動關係,電視所承載的文化傳播使命,才能真正走出「曲高和寡」,完成一場盛況空前的大眾合唱。
  • 從舞臺到銀幕 戲曲如何牽手電影 _周刊文化首都演藝_北京商報_財經...
    《貞觀盛世》只是傳統戲曲化身為戲曲電影的縮影之一。作為將兩種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特殊電影類型,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戲曲電影相繼出現,且不只是京劇走上大銀幕,崑曲、評劇等傳統戲曲的經典作品也被拍攝為電影,而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越劇電影《西廂記》、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等還曾分別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日本東京、義大利威尼斯等國際A類電影節上亮相。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國風青年:文化傳承 鮮衣怒馬
    興趣廣泛是當代國學青年的又一個特點。B站成國風青年基地古風服飾引領風潮短視頻的興起讓國風活動的傳播途徑更多元,線上數千萬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齊聚B站,足見國風之潮正當時。漢服走紅的背後是中國文化思潮和國粹的復興,國風青年對漢服的熱愛,正是對此最好的彰顯。國風審美復甦博物館文創受追捧過去幾年,故宮博物院多次跨界擦出文創火花,多款「網紅」產品「圈粉」國人、引話題無數,尤其深受年輕一代青睞。
  •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是戲曲存活下來的必然途徑 程式化?生活化?該劇近日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中國電視藝委會和中國評劇院為此聯合在京召開研討會,仲呈祥、李準、彭吉象、路海波等數十位專家現場把脈,圍繞著「戲曲如何與影視劇結合」這一主題各抒己見,為戲曲如何藉助影視這一大眾傳媒逐漸由小眾走向大眾支招。    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離不開紮實的文學基礎,評劇電視劇《生死場》正是看中了作家蕭紅這部給無數人以震撼力的作品的文學魅力。
  • 水井坊再度攜手《國家寶藏》續文化傳承之道
    而作為節目第一季獨家冠名方,有著「第一坊」之稱的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憑藉其攜手央視,開創傳統文化活傳承之先河的創舉,亦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在與《國家寶藏》同行的過程中,水井坊600年如一日守護傳統非遺技藝的初心,與傳承華夏文明的九大博物館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少網友都將水井坊博物館視作是節目的「第十家博物館」,將水井坊看作是「國家寶藏」中的一員。
  • 戲曲 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導演王興仁結合傳統表演增加了舞蹈身段。由向佩玲、許幗華分飾姑嫂,參加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獲導演獎及青年演員獎。劇本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8年上海滬劇院參加香港』88中國地方戲曲展時,由學館畢業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借黃糠滬劇-戲劇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一。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光明日報》5月26日頭版刊發「兩會光明視角」《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國家寶藏》節目作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踐行者,再次成為熱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