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啟,「大帳」出場。只見臺上斜桌擺放,座下觀眾在高音鑼聲中似可聞得千年古戰場上風吹刁鬥。
「群英會」上,引詩、話白、唱念處處顯露真功;水袖、踢腿、舞劍,盡顯英雄銳氣。
「打蓋」一場,小選手冠服佩劍而出,臉帶「殺氣」,身段雖小,真氣卻足,與魯肅對走身段,最後口銜翎尾,身手不凡。
時光倒回去3年。安徽合肥市舉辦首屆「玉蘭杯」戲曲藝術節現場,臺上的小選手們唱念做打,一顰一笑演繹玉蘭風情,生旦淨醜唱響華彩樂章,盡顯傳統戲曲的魅力。
第三屆「玉蘭杯」戲曲大賽校園大賽時,合肥各區共推送58所學校的節目,演出單位從小學到高中,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選手,好戲連臺,精彩不斷。
如今,校園戲曲比賽和知識競賽專場已然成為合肥市「玉蘭杯」戲曲藝術節中的重磅環節。戲曲藝術正點滴浸潤青年一代。
2016年10月,合肥以前瞻性的眼光在全省率先啟動「戲曲進校園」工作。被列為安徽省「戲曲進校園」首批試點市以後,將「戲曲進校園」活動納入頂層設計,以「戲曲進校園十個一工程」為抓手,在全市928所大中小學全面開展試點工作。
依託戲曲藝術家、戲曲票友、專業戲曲演員,建立戲曲名家專家庫、校外專家指導中心、戲曲教育專業工作坊等,健全學校校外輔導員隊伍;依託學生戲曲興趣小組和戲曲社團,建立一支學生戲曲愛好者隊伍;通過優秀戲曲社團評選,著力提高戲曲社團標準化建設,不斷擴大學生戲曲愛好者隊伍。合肥率先在安徽省實現每年每生觀看一場優秀戲曲演出的目標。
經過近年來的精準實踐,「活化」戲曲在合肥正悄然步入暖春。
強隊伍——走出去、請進來雙向創新普及校園戲曲教育
欣賞戲曲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審美能力。讓戲曲走近孩子,首先從培訓老師的戲曲素養做起。
2017年7月2日至5日,新站高新區組織24名音樂教師開展為期4天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師專題培訓。
培訓採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突出互動式、體驗式教學。邀請了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所長朱為總,越劇尹派第六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王一敏,國家二級演員金彩芳三位大師親自為大家授課。
3年來,合肥市組織了3025名中小學教師,分赴浙江音樂學院、華南師範大學等地開展戲曲知識培訓416次,推進「戲曲學校」「學校戲曲傳承聯盟」建設,並調動安徽省內國有專業戲曲院團力量,讓高水平的戲曲演出與學生零距離接觸。
戲曲紮根校園的根基在於把握青少年的認知水平,發展校園戲曲得讓學生從看得懂戲開始。戲曲教學是重中之重。
合肥市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將戲曲藝術納入學校課程安排,全市各大中小學每學期每班至少開設一節戲曲課。其中,小學一、二年級每月每班至少開設一節戲曲課。
作為安徽省唯一的徽劇院團,徽京劇院早在2016年便與合肥師範附小第三小學、合肥南門小學籤訂了合作協議。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徽劇走進了小學生的課堂。
「『徽劇特長班』由於課時安排合理,不僅沒有影響學校正常教學,反而增添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在合肥師範附小第三小學校長李萍看來,這為學生提高文藝素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戲曲進校園」不是熱熱鬧鬧一陣風,合肥市教育部門特別組織專家,按照學生年齡結構編寫一套四冊《戲曲進校園普及讀本》教材分發到各個學校。同時,各縣市區還結合地方實際,研發了戲曲校本教材。如,肥西縣教育局會同縣文化館編印了《中國戲曲知識彙編》,長豐縣組織編寫了《非遺普及教材——安徽廬劇》,新站區編寫了《黃梅戲賞析系列課本》。不少學校也根據自身特點編寫教材,如合肥師範附小編寫了針對6至10歲年齡段小學生適用的《小學徽劇課程》,合肥一中編寫了校本教材《黃梅印象》。
合肥市踐行以美育人的理念,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戲曲教育的機會。在全省首創將學校少年宮納入「戲曲進校園」整體活動,全市177所學校少年宮均開設專門的戲曲普及與欣賞課,進一步豐富了廣大學生的戲曲視野。
拓講臺——高質量戲曲演出開進全市大中小學
戲曲的傳承在於年輕人,年輕人的戲曲培育基礎在校園。
2017年12月13日下午,合肥近千名師生共同觀賞了「戲曲進校園」劇目展演首場演出。
一曲徽劇樸實粗狂,拉開了「戲曲進校園」優秀學生節目展演的序幕。優美歡快的黃梅戲,馥鬱著民歌小調的色彩。有唱、有舞、有對白的京劇聯唱,形神並茂,處處入戲。戲韻芬芳,激越明亮的豫劇,至今讓許多人難忘。
「戲曲進校園」劇目展演精選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廬劇《江姐》《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等精品劇目,在安徽大劇院和合肥大劇院集中上演,讓廣大學生能夠進劇場觀看高品質的戲曲演出。
粉墨繽紛,同唱梨園歡歌。當黃梅戲《女駙馬》經典的樂曲聲響起,臺下有不少孩子跟著旋律唱了起來。
為增強展演活動效果,在每場演出前,主辦方還特別邀請戲曲名家就相關演出劇目為大家作精彩講解。當天,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新德為臺下師生介紹了該場演出劇目——黃梅戲《女駙馬》。
「聽完過後更愛戲曲,第一次見到這樣多種形式的綜合戲曲演出。」9歲的陳沐可感嘆。來自168玫瑰園小學的三年級學生陳沐可,學習戲曲已經一年多,她學習的第一首戲曲就是《女駙馬》選段。
「通過這樣一個好的平臺和機會,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傳統藝術的薰陶,現在在演出前讓我們做個小小的講演,讓孩子們熟悉下大概的意思,這個形式非常好。」黃新德在後臺接受採訪時說,?「我看到臺下滿場都坐滿了孩子,他們是未來中華戲曲的潛在的巨大的生力軍。給孩子們這麼好的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傳統藝術的薰陶,這個活動開展得非常好。」
校園戲曲的根基在於把握時代脈搏,戲曲學習需要深淺適宜,錯落有致。
2016年11月,合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第一批演出劇目出爐,包括進大學演出的大戲20部,進中學的大戲9部和小戲折子戲8個,進小學的大戲5部和小戲折子戲8個。
其中既有廬劇《江姐》《孔雀東南飛》《梁祝》,黃梅戲《小喬出嫁》《徽州女人》《不越雷池》,徽劇《驚魂記》《徽班進京》等大戲名作,也有傳統京劇折子戲《三岔口》,黃梅小戲《六尺巷》《打豬草》,折子戲《天仙配》選段等經典劇目。
除這些大戲、小戲、折子戲外,合肥還組織各類戲曲院團,專門創作一批適合學生觀看的經典小戲、折子戲等,進校園演出。
合肥的各類學校將通過建立戲曲興趣小組和戲曲社團,鼓勵參與其中的學生自編自演一些反映現實題材和校園生活的戲曲作品,在創排和推廣優秀劇目傳承戲曲的文化基因。
搭舞臺——大賽比拼琢出「小戲骨」亮出「成績單」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受種種因素影響,戲曲後繼人才缺乏,年輕觀眾流失,成為擺在傳統戲曲面前的共同課題。
如何破題?變漫灌教學為主動求學是關鍵。
「覺得廬劇非常好聽,有一種吸引人的魅力,非常的有韻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學討論或者請教老師。」王子榕說,雖然學業比較忙,但由於很喜歡戲曲,她在每個周末均有兩次在學校或者課外學習戲曲。
在此前由合肥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合肥市2018元宵廬劇金曲音樂會上,還在上幼兒園的餘銘瑄,已經看過廬劇《情意緣》、《梁祝》的全場,《梁祝》選段「十八相送」更是張口就來。
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的音樂老師董玉芹告訴記者,學校組織了靈石之韻戲曲社團,有四五十名學生參加了社團學習戲曲。學校每周邀請專業院團演員給學生授課,每次一個半小時;同時積極組織學生觀看市區組織的戲曲展演活動,陶冶學生們的藝術情操。
隨著「戲曲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孩子們每周花時間學習戲曲,家長們也都表示支持,認為「戲曲進校園」活動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機會,讓孩子從小接觸傳統藝術的薰陶,不僅沒有耽誤學業,反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在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提升了孩子的精氣神。
戲曲進校園不能停留在校內的層面,還要輔以戲曲專家的講學,真正實現戲曲文脈的傳承。
黃梅戲作曲家、黃梅戲音樂創作泰鬥時白林,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黃新德以及蔣建國、吳亞玲、王丹紅等一批戲曲名家,如今成為合肥不少學校的常客。他們紛紛走進校園,與青年學生面對面,普及戲曲知識,傳授戲曲技藝與梨園文化之藝,把中華優秀戲曲文化魅力,展示在學生們的點滴日常之中。
2017年3月初,倫先小學黃梅戲班迎來一位重量級指導專家——國家一級演員、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教授韋京東。
課上,從基礎的蘭花指、蘭花拳、蘭花掌,到「嘴笑」、「眼笑」、「臉笑」的「三笑」,再到「三眼」、「三口」等基礎知識和身段指導,韋京東用獨特的韋式幽默教學法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輕鬆掌握要領。
「可愛的孩子們也表現出極強的模仿和接受能力。僅一個小時的教學時間,教室內傳出的《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的唱段,讓人驚喜!」第一次來到校園見面授課,韋京東就喜歡上了孩子們。
1600多場各類戲曲知識講座,覆蓋學生超過21萬人次。邀請到了戲曲名家、知名戲曲票友、專業戲曲演員,普及了戲曲行當、服飾、道具、臉譜、身段、唱腔、念白等基本知識,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幫助青年人欣賞梨園之美。
增自信——戲曲「尋韻」校園 傳統文化在青年心中紮根
校園搭臺,選手唱戲。比讓孩子們看戲、聽課、學戲更深一步的措施,是讓讓他們親身參與戲曲活動。快樂中學習戲曲,更加符合「戲曲進校園」的傳播規律。
2018年8月14日下午,在風景秀麗的劉園,來自縣(市)區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80多名中小學生濟濟一堂,共同吹響合肥市2018年中小學生戲曲夏令營的號角。
學生們被分成黃梅戲、京劇、廬劇三個組。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全面了解了黃梅戲、京劇、廬劇的起源與發展、藝術特色、演出形式、藝術流派、角色程式、戲曲元素等地方戲曲的基本知識,進一步提升他們欣賞地方戲曲的能力和素養。
那些優秀的戲曲藝術家們是如何在舞臺上做到「假戲真做」的表現,達到「見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的傳神地步?培訓期間,學生們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更加感受到充滿詩情畫意的戲詞戲曲。
夏令營5天的學習與鍛鍊初見成效。8月18日下午3時,師生們共同奉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匯報演出。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演繹《十八羅漢逗悟空》,「武功」了得,「轉動金箍棒」的精湛技藝贏得臺下觀眾齊聲喝彩;黃梅戲《天仙配》《一彎新月掛滿天》和《民女名叫馮素珍》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廬劇《江姐》《借羅衣》和《瞧相》行雲流水、聲情並茂;《京劇串燒》新穎獨特、繪聲繪色,同學們在舞臺上輕移蓮步、輕甩水袖,極富感染力的演繹令現場觀眾拍案叫絕。
各類活動紛紛舉辦,梨園弟子遍地綻放。「文中有戲」徵文比賽、「畫中有戲」繪畫比賽、「鏡中有戲」攝影大賽,吸引了更多學生走近戲曲。
一方小舞臺,鍛造了一大批「小戲迷」「小戲骨」。越來越多的「00後」「10後」正成為戲曲這門古老藝術的「鐵粉」,「戲曲進校園」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為戲曲藝術的長遠發展增添了越來越多的有生力量。(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