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人們一談到戲曲的表演特性時,就必然會涉及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寫意性等。正因為是這幾點特性構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美學特色。其實,戲曲的美學特性最終都歸結到了「程式性」這一點上。
戲曲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經過了藝術的加工提煉後,成為搬上戲曲藝術舞臺的、被藝術化了的相對固定的生活表演方式。通過它對生活進行了特殊的加工和改造後,貫穿於戲曲表演的唱、念、做、打、舞等各個方面,賦予其表演動作以規定的情景內容,既能傳情達意,又能被人們所理解,還能將觀演者帶人劇情。這種高技術含量、具有深厚藝術造詣的「表演語彙」即為程式。而戲曲程式中的「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已經成為了戲曲表演的固定模式,居於首位的是能夠在戲曲舞合上集中反映戲曲表演形式的特點。
它首先講究表演技法、重視思想內涵、合理運用技巧,三者缺一不可。戲曲表演「程式」具有自己獨有的格式與規律。其表演的程式不但用於動作表演,而且是用於舞臺藝術呈現的一個整體性,同時又是戲曲藝術教學程式動作的表演手段、技能的訓練方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一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是在把繁雜的生活動作經過加工、提煉、升華、舞蹈化、再度誇張甚至變形,成為戲曲表演特有的風格,同時以戲曲舞合特定的格式、規則等表演形式清晰、明確、有力地表達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節及劇情所設定的特有的規定情境,並形成戲曲特有的藝術風格。
而程式並非是戲曲所獨有的。廣義地說,一切「規範的、模式的」都可稱之為程式。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在相對的固定下來之後又不斷地加以重複,形成了一種程式。戲曲藝術形式和表演方法的程式化特點極為鮮明突出,尤其是戲曲表演的程式,它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方法,在傳統劇目和歷史劇的表演中尤為突顯。無論是劇本、角色行當、舞蹈表演、音樂、唱腔、服裝、化裝、道具、裝置等諸多方面,戲曲的程式無所不在。正是在程式性的基點上,才衍射出以上的戲曲特性。
在我們明確了程式的基礎上,讓我們再談談表演美學的其他的個性特徵,在教學實踐中也是至關重要的。虛擬動作是指戲曲舞臺上的人物不用任何道具物品,做出完整的生活動作,完成對生活動作的一種模擬表演。是演員在表演時本來需要附著實物來做的活動,而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所做的虛擬舞蹈動作。虛擬是戲曲藝術的特徵,虛擬動作在教學實踐中是戲曲演員進行藝術創作的一項主要手段。在戲曲舞臺上把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表現出來,必須是生活被藝術化了的一種反映。如「騎馬奔走」,完全以人體虛擬,用馬上舞蹈動作來表現馬的奔騰和人在馬背上的顛簸。
而划船的固定化程式,同樣也是用人體虛擬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划船時人體的狀態和船在水中的行進。所以說,虛擬表演是一種直接的敘事性舞蹈動作,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形。而舞臺上的程式動作是效仿生活動作,又虛化了動作的對象,採取了以虛擬實的表演方法,稱之為虛擬動作。正是以虛擬的手法表現客觀實在的事物,如入物行動、內心情感、外部環境,等等。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的表演都是以虛擬為出發點而表現的。它不像西方戲劇所推崇的模擬、再現,而是以虛擬的手法,「虛其形,擬其神」。
在戲曲表演藝術教學中,要使學生知道虛擬的表演使觀眾看到的並非人物在現實生活當中的行動,而是一種通過精練、加工、抽象化以後所形成的虛擬動作。從外形上看,虛擬的動作與現實動作之間,有一種似像非像的感覺,這正是戲曲藝術的獨特之處。所謂「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它對於現實生活不是採取一種簡單的模仿,而是通過藝術加工之後的一種精妙的表現。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通過努力已經使表演藝術學習者養成了在接受戲曲藝術教育的同時,用虛擬的手法把生活中的一切表達出來。與此同時,更是上升到一種審美理念。戲曲虛擬化的審美特性,是源於客觀事物的神形化探索。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念中,事物內在的「神」,比事物外在的「形」更能體現事物的特性。所以中國戲曲重視刻畫對象的「神」,這正是事物的真正區別所在。把「虛擬化」這種戲曲審美特性與「程式化」相互對照,我們便能發現,戲曲的虛擬性之所以能夠得以形成、體現、發展,其實質是程式化功用所造成的。戲曲中的開門、關門、騎馬、划船等等一系列虛擬的表演,若脫開了程式化這一核心美學原則,又何以能夠存在呢?我們談論了許久的虛擬化,其實,卻讓人們更進一步認清了戲曲程式化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