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2020-12-05 春眠的不覺曉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為什麼說藝術是虛?因為中國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即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育為詩」。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已經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的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的「意」的結果。

西方戲劇美學的正統是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當然,我們不能把亞里斯多德說的「模仿」理解為只是仿效事物的表象,他說:「如果以對事實不忠實為理由來批評詩人的描述,詩人就會這樣回答:這是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描述的」。所謂「應當有的樣子」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還是說戲劇來自對自然的模仿。

就是在這一戲劇美學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西方寫實戲劇的藝術體系。中國戲曲的美學思想則與之不同,明代的王驥德在《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上》中明確提出了戲劇應該虛用實。戲劇之所以稱為藝術,不在於求真模仿,而在於求夢(「虛」),沒有夢就沒有戲劇藝術。我以為構成虛用的關鍵在於藝術家的「意」在創作中所起的作用,借用玉弼的兩句話就是:「夫象者,出意者也。」「象者所以存意」。我們所說的「意」並不是唯心的東西,它是從作者的現實生活感受中孕育出來的,植根於生活。是藝術家長期的生活經驗(包括藝術實踐經驗)被某一事物觸動而生的想法,這當然不是把戲劇藝術說成藝術家唯心的產物。

王驥德特別指出「戲劇之道,出之貴實」。中國戲曲美學所追求的「虛」和「夢」也並沒有脫離「實」和「物」。它和模仿說的區別在於:一旦藝術家受「實」、「物」 觸動而產生「意」,他就不再拘泥於對「實」、「物」的模仿,而是按照「象者所以存意」的原則,虛用實以求出「意」,用「意」去統率戲劇藝術的諸「象」,使「象」服務於「意」。湯顯祖給《拍案驚奇》的作者凌濠初的信中說:「不佞啞然笑曰: 昔有人嫌摩詰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則冬矣,然非王摩詰冬景也。」就是笑那「割蕉加梅」的人只知求實,不懂「寫意」。

沈際飛《牡丹亭題詞》說:「當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王驥德也說:「臨川尚趣,直是橫行」;所著重的都在一個「意」字。湯顯祖的偉大傑作從情節結構到語言的運用,一切都被「意」統率起來了,真可稱得起是任意橫行。正是基於這種以意為主的原則,戲曲藝術才可能用歌、舞、臉譜去表現生活。總而言之,就中國戲曲藝術來說,沒有實,生不出虛來,沒有虛,不成其為藝術。概括起來,即以實為本,以虛為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或者說「戲是生活的虛擬」。這就是中國戲曲美學的「虛擬說」。

在這一戲劇美學思想的指導下,構成了中國寫意戲劇(戲曲)的完整藝術體系。它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程式化、裝飾化開拓了道路,可以說虛擬是產生程式化的理論根據,程式化是虛擬在藝術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虛擬說」和「模仿說」是中國戲曲美學和西方戲劇美學的根本區別。現在,我們是否把虛擬和程式化的關係搞清楚了呢?我認為還沒有。我們常常在概念上發生混淆,常常認為虛擬是一種可見的東西,常常把虛擬和程式分割開來,並列起來,好像舞臺上有兩種動作,有虛擬的動作,又有程式化的動作,虛擬的不一定是程式的,程式的也不一定是虛擬的。

有時又認為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名字,就好像張飛又叫張翼德,虛擬的就是程式的,程式的就是虛擬的。以上兩種認識有一個共同點,都把虛擬錯當作是和程式一樣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我們如果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虛擬和程式不是並列的,而是一種表裡的關係。虛擬和程式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程式是表,虛擬是裡。我們在舞臺上實際是看不到虛擬的,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唯一的程式,我們只有通過程武才能認識虛擬,離開了程式就不能認識虛擬。因為程式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物質的可見的東西。

而虛擬是一種非物質的屬於精神領域的藝術思想,虛擬只有附在程式的軀體上才能被人認識,立於程式之外的虛擬是沒有的。所以會產生上述概念上的混滑,是因為有人往往把戲曲藝術的虛擬和外國的「無實物動作」等同起來的緣故。外國人所謂的「無實物動作」是一種訓練演員的方法,在臺上是不用的。而中國戲曲藝術在演出中卻經常離不開「無實物動作」,例如我們在前面談過的開門程式,那就是在舞臺上沒有實物的門的情況下由演員作「無實物動作」,這當然就是虛擬了。

再細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說戲曲藝術的開門程式,或者說戲曲藝術的一個無實物程式動作就是外國人所謂的「無實物動作」實在是似是而非。它們有本質上的區別,「無實物動作」雖沒有實物,但它要求演員心中有實物的物質感,既要明確實物的體積、質量、位置、重量、結構等等,並要通過動作把這些如實地表現出來。比如作「無實物動作」的外國演員表現自己拿一張紙,他就要明確表現出紙的厚度,紙的輕飄,紙的脆弱等等特點,一如有實物在手中一樣。

而中國戲曲藝術的無實物程式卻並不要求演員表現得如有實物一般,而只要求交代清楚,在意思上表現明白,點到為止,做到能夠使觀眾看懂就夠了,對瑣碎細節並不苛求,不去斤斤計較。換句話說:外國的「無實物動作」力求寫實,中國戲曲藝術的無實物程式則著重寫意而不拘泥於形似。中國戲曲藝術的這一特點正是在虛擬這種美學思想的指導下產生的,它和如實模擬生活的外國的無實物動作是兩種不同美學思想的產物。再進一步說,中國戲曲舞臺上不僅無實物的程式,就是有實物的程式,甚至其它一切形 式都是在虛擬這種美學思想指導下產生的。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其表演的程式不但用於動作表演,而且是用於舞臺藝術呈現的一個整體性,同時又是戲曲藝術教學程式動作的表演手段、技能的訓練方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一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是在把繁雜的生活動作經過加工、提煉、升華、舞蹈化、再度誇張甚至變形,成為戲曲表演特有的風格,同時以戲曲舞合特定的格式、規則等表演形式清晰、明確、有力地表達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節及劇情所設定的特有的規定情境,並形成戲曲特有的藝術風格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是戲曲存活下來的必然途徑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曲琪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1-15    [列印] [關閉]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
  • 從時代與生活的土壤提取藝術的DNA
    在我看來,除某些客觀因素之外,恐怕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創作者的藝術惰性。這種惰性,首先表現在對於西方元素的簡單套用上。我們最重要的問題是歌劇沒戲,缺少劇趣和立意,缺少動人的人物和故事。一些作曲家只會套用交響樂的曲式結構和技法,更甚者,拿詩歌劇、大聯唱的思維,用別人的模板來創作。這樣的作品中根本沒有自己,而是陳詞濫調,自己都不被作品和人物的命運感動了,何談共情和民心?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蘇州留園崑曲 《牡丹亭·遊園驚夢》現場因為戲曲舞臺上對環境的描寫,本質上不是寫實的。戲曲不追求對客觀現象的如實再現,而是通過劇中人的感受來表現。景物、事件、環境,一般都是由人物來呈現,是人物內心活動的對象化的結果。可以說,戲曲舞臺上出現的意象化的環境,本身滲透了強烈的主觀色彩。這一切都是由戲曲藝術公開承認舞臺假定性這一點出發的。戲曲老實承認自己是在演戲,公開宣布戲是假的,所以有人說戲曲是萍「虛」作「假「的藝術。
  •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藝術教育教你「照鏡子」
    現在的主流的教育思想是有用論,這種「有用」僅體現在職業、生活等日常價值中,而對於那些不能直接轉換為利益的則被貼上了「沒用」的標籤。這種形式深深地影響了這一代人。學校趕著教學進度,將知識塞入每個孩子腦中,再進行大規模的考試,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篩選優劣,並將優秀的孩子們送往更好的學校繼續學習。
  • 安徽合肥:「活化戲曲」 在涵育青少年一代中傳承傳統藝術
    「戲曲進校園」不是熱熱鬧鬧一陣風,合肥市教育部門特別組織專家,按照學生年齡結構編寫一套四冊《戲曲進校園普及讀本》教材分發到各個學校。同時,各縣市區還結合地方實際,研發了戲曲校本教材。如,肥西縣教育局會同縣文化館編印了《中國戲曲知識彙編》,長豐縣組織編寫了《非遺普及教材——安徽廬劇》,新站區編寫了《黃梅戲賞析系列課本》。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戲曲演員以「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戲曲演員採用一種「寫意」的方式解決真與美的矛盾,在有些地方強調與生活某一細節的接近, 但在更多的地方強調靠觀眾想像完成。戲曲演員的表演衝破生活細節真實的約束,大處落筆,只要能夠「意到」就行。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戲曲表現騎馬的趟馬程式既不同於生活中躍馬揚鞭,也不同於單純馬舞,而是用踢腿、耍鞭、翻身、轉圈、蹉步、圓場等一套動作來表現, 這種騎馬已經遠離了生活真實,但在全身線條的韻律上卻更見意境,達到了神似。如果真要完全追求寫實,總會有捉襟見肘的時候,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求與生活一樣寫實,那所有的尷尬都會解除。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而且激情地力求刻出你所捉摸得到那種藝術效果來。這樣你就不會拘泥於畫稿上的一筆一線,或照搬某一技法的範本,而是具有與自己表現意欲相吻合的表現效果了!這中間,有著作者很強烈的「自我性」。然而作為技法練習,同時還有一個作者的「非我性」問題,就是要出境地看。就是作者要作為一個客觀的非我者來審視自己刻的效果,它能充分達意嗎?能符合刻作的基本規律嗎?能有美的組合嗎?
  •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2020-12-03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抒我讀」投稿|生活與藝術的統一
    最初,我是抱著感受文人氣息的心態讀一讀《閒情偶寄》的,但沒想到這本書會如此吸引人,讀罷,內心十分欽佩文人的優雅生活。清代人李漁所撰寫的《閒情偶寄》,是養生學的經典著作,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闡發了自己的主張,內容極為豐富。仔細閱讀整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漁對生活中小物件的新穎而理性的評價,還有他對生活飲食方面的態度。
  • 王小慧:藝術能夠洞見未來的生活方式
    在王小慧看來,《我的視覺日記》暢銷,不僅僅是因為她所記錄的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而是給予了人們精神鼓舞,「這種勵志並不是說教式的,而是可以看到一個女人如何沒有被人生的挫折打垮,如何一點點重新站起來,好像鳳凰涅槃」。《我的視覺日記》如今將被改編成電影,目前的劇本正在好萊塢編劇手裡打磨。
  • 藝術即生活 生活即藝術——畫家劉俠作品賞析
    中華詩詞會員、鄭州市青少年詩詞協常務理事、河南愛心之家會長 、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榜書委員會副秘書長、鄭州大學西亞斯慈善大使,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各級展覽,散文、詩詞在各級報紙上發表。劉俠繪畫, 其畫風清新灑脫 ,氣韻沉鬱內斂,集"立意、造型、筆墨"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俠風"。
  • 1951年至1977年林風眠在上海的藝術之路
    早在1926年,林風眠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中就寫道:「藝術為人類情緒的衝動,以一種相當的形式表現在外面,由此可見藝術實系人類情緒得到調和或舒暢的一種方法。」「中國藝術之所長,適在抒情。」在上海的27年中,林風眠始終處於一個向內的探索與創作的狀態,儘管也參與一些深入生活的創作,但在更多的私人空間與時間裡,在更緊迫和壓抑的歷史關頭,他始終沒有放棄「抒情的繪畫」。
  • 張敏鈞——生活在藝術之中,最難得是藝術地生活
    這句至理名言,正是對張敏鈞藝術人生的高度概括。二十多年來,在國內媒體,關於著名書法家張敏鈞的報導不計其數。報導內容多為張敏鈞先生在書法領域取得的成就。但對於張敏鈞另一方面酷愛收藏,且成就不凡,卻是鮮為人知的。今天,筆者向大家介紹張敏鈞的收藏藝術,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藝術世界。
  • AI技術,讓普通人生活更「藝術」
    《智聯家園》是全球首支人工智慧作曲並由虛擬形象合唱的歌曲,這讓人們意識到人工智慧(AI)與藝術結合可能碰撞出的火花。AI邂逅藝術會產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7月10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AI夜話·智匯浦江——當AI邂逅藝術,聊起了AI和藝術的那些事。AI藝術不等於藝術AI可以成為藝術家、取代藝術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