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張原
藝術像裝在花瓶裡的一朵花。
大多數人以為藝術為少數人專屬,只有這一部分人才有裝這朵花的花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藝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解決不了生計,也不能養家餬口。在普通人的印象裡,既然沒有裝花的花瓶,徒有花朵只會變成累贅。
是什麼讓藝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呢?
這是因為如今的藝術已經被高高的捧起,每當人們談起藝術,總是將它與高雅或尊貴掛鈎。這樣的高門檻自然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事實上,藝術本身並不區分高低貴賤,區分它的只是人而已。藝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或是欣賞藝術的權利。
雖然藝術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但是我們對於藝術的教育依然少之又少,這與現在教育理念過於利益化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的主流的教育思想是有用論,這種「有用」僅體現在職業、生活等日常價值中,而對於那些不能直接轉換為利益的則被貼上了「沒用」的標籤。這種形式深深地影響了這一代人。學校趕著教學進度,將知識塞入每個孩子腦中,再進行大規模的考試,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篩選優劣,並將優秀的孩子們送往更好的學校繼續學習。
家長們自然也不放過孩子們僅剩的一點時間去補習,而所謂的文學、繪畫以及音樂等藝術課成為他們最後的選項,就連書法這一門課程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在試卷上寫一手好字。家長們認為,這種方式篩選出來的孩子,也能夠通過自己來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這種簡單的教育模式儘管效率高,但是讓年輕一代丟失了藝術品味,而這種藝術品味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一、藝術欣賞能力是需要有人引導的
在這個缺乏藝術教育的時代,孩子們為數不多的接受藝術薰陶的機會,除了繪畫課與音樂課,便是語文課。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不能僅從成績來判斷學生,而應該教育學生去欣賞文學藝術。一本語文課本裡所擁有的價值不止是語法、修飾手法、段落意義……它的價值應該是讓學生接觸美、感受美,用文字的力量教育學生,該怎麼去判斷一篇文章的好壞,去辨別什麼是美。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學生對於教育工作者們選的文章少有興趣。在孩提時,會對課本中的故事產生興趣,長大後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品鑑文學作品。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不對等呢?
這與老師的這種應試教育的授課方式有關。
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們的文學藝術欣賞水平並沒有隨著年紀與年級的上升得到相應的提高。老師沒有引導學生欣賞更高層次的作品,去鑑別不同類型的作品之間的區別。
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將原本的教學用意發揮出應有的教學作用來。這是缺乏引導的後果,讓孩子們在寬闊的世界裡漫無目的地閒逛,卻不懂得如何正確地去尋找屬於他的花。
引導並不是教育孩子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引導是讓一個人,知道怎麼在花樣繁華的世界裡去選擇,讓他們知道,有這麼多的花,你最鍾愛哪一朵。
只有培養出擁有獨立藝術欣賞能力的人,才懂得怎麼去選擇美,並且懂得在今後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二、藝術與人的選擇
藝術是全人類的結晶,它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表達人類的內心。不同的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訴求,能引起共鳴的人也是不一樣的。
只有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深入,才能讓人們能夠透過一件作品的表面,去感受藝術作品裡創作者的內心。當人們能夠欣賞藝術的時候,便也能夠找到自己對於美的定義,並選擇出最適合自身個性的藝術。
最原始的藝術,並沒有太多的形式,慢慢地,藝術形式開始豐富,分為多種類型,不同的風格。也正因為這種多樣性,才更能體現出人的選擇性。
列夫·託爾斯泰說:「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從發掘藝術中去發掘生活,在藝術中尋找從而能夠在現實中尋找。當人能夠判斷美時,也說明了人能夠判斷什麼最合適自己。
一個人不會被潮流所左右的意思,並非特立獨行,而是一個人在潮流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在這個追逐利益的時代,追逐利益本身沒有錯誤,錯誤的是一味地跟隨不適合自己的潮流。
現實中,計算機、金融等吸金專業已達到人才飽和,這也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缺乏自我的判斷。人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想過它是否適合自己?未來該專業還吃香嗎?自己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嗎?
這便是潮流的可怕之處,它像一口漩渦,將沒有獨立思考的宛若落葉的人通通捲入,最終沉入水底。
因此普及藝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審美觀 ,只有培養出不同的審美觀,才能讓更多的人不會深陷潮流的漩渦中。
三、藝術教育是需要潛移默化的
藝術的教育是一種薰陶,而不是灌輸,而且在孩童時期是最容易影響的。我們要儘早讓孩子們接觸藝術,因為「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在孩子成長的時期,讓孩子們接觸到美,對於孩子們思想的成形有很大的作用。當然藝術教育對孩子來說,還太生澀難懂,但讓他們接觸美、認識美就可以了。
例如,將古典音樂穿插在深受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中,這種方式在歐美十分流行。對於大部分90後,《貓和老鼠》便是最主要的藝術教育片,這一部動畫片中穿插的古典音樂也深深地影響著這一代人。
藝術是需要靠潛移默化來進行教育,是一種不需要依靠灌輸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當他接觸到黑色便是黑色的,當他接觸到美,這張白紙便留下了美的痕跡。
然而大部分的家庭對於藝術的教育基本處於放任不管的狀態,孩子們能接觸到什麼便全靠造化。並且整個社會對於藝術的認可都不是很高,藝術氛圍低,人們能接觸到的藝術非常有限,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年輕人對藝術的認識普遍不高。
一個接觸過藝術的人,無論深淺,他對藝術都會有著一種神奇的接受能力。而這種接受能力需要在藝術氛圍高的時候被激發出來,並會與周邊產生強烈的共鳴。
提高這種藝術氛圍,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也是一點點傳播開的。像淅淅小雨落在湖面上,一滴一滴的雨滴與湖面接觸後傳播開形成的一圈又一圈的共鳴,慢慢的整個湖面都將會顫動起來。這便是美的力量,是藝術的力量。這種對藝術的認知,是人類的天性。
藝術隨處都在,街頭的藝人的一首音樂,可以在一個小孩的心靈裡寫上美,一場展覽的、一本書、一件手工,都能夠有機會直擊一個人的心靈。藝術是自由的,藝術可以用任何形式通過任何人來傳播。
它不關乎貧富,不局限於社會形態,只需要一顆真誠的內心,藝術便可以存在,並且永恆。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藝術的教育,能促進人內心的成熟,能培養出獨特的思想。藝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