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藝術教育教你「照鏡子」

2021-01-08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張原

藝術像裝在花瓶裡的一朵花。

大多數人以為藝術為少數人專屬,只有這一部分人才有裝這朵花的花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藝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解決不了生計,也不能養家餬口。在普通人的印象裡,既然沒有裝花的花瓶,徒有花朵只會變成累贅。

是什麼讓藝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呢?

這是因為如今的藝術已經被高高的捧起,每當人們談起藝術,總是將它與高雅或尊貴掛鈎。這樣的高門檻自然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事實上,藝術本身並不區分高低貴賤,區分它的只是人而已。藝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或是欣賞藝術的權利。

雖然藝術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但是我們對於藝術的教育依然少之又少,這與現在教育理念過於利益化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的主流的教育思想是有用論,這種「有用」僅體現在職業、生活等日常價值中,而對於那些不能直接轉換為利益的則被貼上了「沒用」的標籤。這種形式深深地影響了這一代人。學校趕著教學進度,將知識塞入每個孩子腦中,再進行大規模的考試,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篩選優劣,並將優秀的孩子們送往更好的學校繼續學習。

家長們自然也不放過孩子們僅剩的一點時間去補習,而所謂的文學、繪畫以及音樂等藝術課成為他們最後的選項,就連書法這一門課程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在試卷上寫一手好字。家長們認為,這種方式篩選出來的孩子,也能夠通過自己來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這種簡單的教育模式儘管效率高,但是讓年輕一代丟失了藝術品味,而這種藝術品味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一、藝術欣賞能力是需要有人引導的

在這個缺乏藝術教育的時代,孩子們為數不多的接受藝術薰陶的機會,除了繪畫課與音樂課,便是語文課。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不能僅從成績來判斷學生,而應該教育學生去欣賞文學藝術。一本語文課本裡所擁有的價值不止是語法、修飾手法、段落意義……它的價值應該是讓學生接觸美、感受美,用文字的力量教育學生,該怎麼去判斷一篇文章的好壞,去辨別什麼是美。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學生對於教育工作者們選的文章少有興趣。在孩提時,會對課本中的故事產生興趣,長大後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品鑑文學作品。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不對等呢?

這與老師的這種應試教育的授課方式有關。

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們的文學藝術欣賞水平並沒有隨著年紀與年級的上升得到相應的提高。老師沒有引導學生欣賞更高層次的作品,去鑑別不同類型的作品之間的區別。

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將原本的教學用意發揮出應有的教學作用來。這是缺乏引導的後果,讓孩子們在寬闊的世界裡漫無目的地閒逛,卻不懂得如何正確地去尋找屬於他的花。

引導並不是教育孩子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引導是讓一個人,知道怎麼在花樣繁華的世界裡去選擇,讓他們知道,有這麼多的花,你最鍾愛哪一朵。

只有培養出擁有獨立藝術欣賞能力的人,才懂得怎麼去選擇美,並且懂得在今後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二、藝術與人的選擇

藝術是全人類的結晶,它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表達人類的內心。不同的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訴求,能引起共鳴的人也是不一樣的。

只有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深入,才能讓人們能夠透過一件作品的表面,去感受藝術作品裡創作者的內心。當人們能夠欣賞藝術的時候,便也能夠找到自己對於美的定義,並選擇出最適合自身個性的藝術。

最原始的藝術,並沒有太多的形式,慢慢地,藝術形式開始豐富,分為多種類型,不同的風格。也正因為這種多樣性,才更能體現出人的選擇性。

列夫·託爾斯泰說:「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從發掘藝術中去發掘生活,在藝術中尋找從而能夠在現實中尋找。當人能夠判斷美時,也說明了人能夠判斷什麼最合適自己。

一個人不會被潮流所左右的意思,並非特立獨行,而是一個人在潮流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在這個追逐利益的時代,追逐利益本身沒有錯誤,錯誤的是一味地跟隨不適合自己的潮流。

現實中,計算機、金融等吸金專業已達到人才飽和,這也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缺乏自我的判斷。人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想過它是否適合自己?未來該專業還吃香嗎?自己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嗎?

這便是潮流的可怕之處,它像一口漩渦,將沒有獨立思考的宛若落葉的人通通捲入,最終沉入水底。

因此普及藝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審美觀 ,只有培養出不同的審美觀,才能讓更多的人不會深陷潮流的漩渦中。

三、藝術教育是需要潛移默化的

藝術的教育是一種薰陶,而不是灌輸,而且在孩童時期是最容易影響的。我們要儘早讓孩子們接觸藝術,因為「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在孩子成長的時期,讓孩子們接觸到美,對於孩子們思想的成形有很大的作用。當然藝術教育對孩子來說,還太生澀難懂,但讓他們接觸美、認識美就可以了。

例如,將古典音樂穿插在深受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中,這種方式在歐美十分流行。對於大部分90後,《貓和老鼠》便是最主要的藝術教育片,這一部動畫片中穿插的古典音樂也深深地影響著這一代人。

藝術是需要靠潛移默化來進行教育,是一種不需要依靠灌輸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當他接觸到黑色便是黑色的,當他接觸到美,這張白紙便留下了美的痕跡。

然而大部分的家庭對於藝術的教育基本處於放任不管的狀態,孩子們能接觸到什麼便全靠造化。並且整個社會對於藝術的認可都不是很高,藝術氛圍低,人們能接觸到的藝術非常有限,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年輕人對藝術的認識普遍不高。

一個接觸過藝術的人,無論深淺,他對藝術都會有著一種神奇的接受能力。而這種接受能力需要在藝術氛圍高的時候被激發出來,並會與周邊產生強烈的共鳴。

提高這種藝術氛圍,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也是一點點傳播開的。像淅淅小雨落在湖面上,一滴一滴的雨滴與湖面接觸後傳播開形成的一圈又一圈的共鳴,慢慢的整個湖面都將會顫動起來。這便是美的力量,是藝術的力量。這種對藝術的認知,是人類的天性。

藝術隨處都在,街頭的藝人的一首音樂,可以在一個小孩的心靈裡寫上美,一場展覽的、一本書、一件手工,都能夠有機會直擊一個人的心靈。藝術是自由的,藝術可以用任何形式通過任何人來傳播。

它不關乎貧富,不局限於社會形態,只需要一顆真誠的內心,藝術便可以存在,並且永恆。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藝術的教育,能促進人內心的成熟,能培養出獨特的思想。藝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古代鏡子的藝術(下)
    上文說到,鏡子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運用於生活之中,鏡子普遍由青銅和一些化學物質構成,以及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造就其尊貴的氣息,和高超的藝術觀賞性。正是鏡子的這些特性,在鏡子發展初期,主要由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持有。
  • 孩子喜歡照鏡子?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讓孩子愛不釋手
    桃子妹5個多月的時候,把她抱在鏡子前,我們對著鏡子誇張地笑,她也會跟著笑起來,做鬼臉,她笑得更開心啦!到她1歲的時候,她可以分辨出鏡子裡誰是爸爸,誰是媽媽。有時候,她坐在餐椅上,把餐椅挪動到穿衣鏡前,她自己還會手舞足蹈,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輕輕搖搖手,大力揮手做拜拜等等,看著鏡子裡的寶寶以同樣的表情動作回應她,開心極了。
  • 在藝術教育的殿堂中漫步
    正是藝術教育的這些特點,能夠很好地糾正應試教育形成的僵化、呆板、機械等弊端;能夠使學生在牢固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基礎的同時,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更深刻領悟學習的真諦、感受社會的多姿、體味生活的冷暖、從而達到人文修養的目的。
  • 鏡中奇遇記——那些和「鏡子」有關的藝術
    在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2》當中,愛麗絲穿過一面鏡子回到了她的wonderland,而類似以鏡子為「穿越通道」的情節在小說、電影當中並不少見。《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子反映現實世界,也許在你凝視鏡子的時候,也曾想過,每一面鏡子之後會不會存在一個平行時空。在藝術史上,鏡子也往往和「自我」、「本真」這些主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群論】教育藝術是第一教學力
    秦餘教師,倡導的是:教育藝術是第一教學力。《說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作善也。這就是秦餘人對「教育」的理解,並且我們繼承、堅守、傳播、發揚。小學教育生涯是孩子們人生的起始和啟蒙。《易經》:「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童蒙養正,不能養歪——這是我們秦餘之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準則。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說過,教育是「我們能用以改變世界的最強大的武器」,中國著名學者王國維亦云「然其教人也,則始於美育,終於美育」。以《藝術融入智慧城市:規劃與管理》為題,昆特·皮特爾詮釋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它由智慧商業(Smart Business)、智慧生活(Smart Living)、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智慧社區(Smart Citizen/Smart Community)、智慧政府(Smart Government)、智慧基礎設施(Smart Infrastructure)、
  • 三位政協委員開啟藝術教育的「知而行之」:教何為,育為誰?
    11月23日,在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藝術教育協會的支持和推動下,滬上著名的教育品牌「上海小熒星」與申城教育界國際教育領跑者「協和教育中心(集團)」正式「牽手」共建。籤約儀式上,市教委有關領導為共建基地揭牌。
  • 人在照鏡子時,會越來越好看,如果動物照鏡子會發生什麼?
    人在照鏡子時,會越來越好看,如果動物照鏡子會發生什麼?對於人類來說,照鏡子是日常生活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行為,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只要看到可以反光的東西都會低下頭照一照鏡子,從早上起床之後在洗手間裡洗漱的鏡子,商場裡面的試衣鏡,馬路邊可以反光的車窗等等。
  •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以及它的藝術基因
    9月的一天,當我走進芝加哥半島酒店的底樓電梯間時,我無法不被牆上的一面鏡子吸引。說是一面鏡子也並不準確,它像是由鏡子組成的隧道,霓虹燈管在鏡框內幽幽閃著綠光。我站到鏡框前一探究竟,在鏡子的反射下,這道螢光綠的隧道像是永無盡頭,連接著神秘的平行世界。
  • 不快樂的藝術教育難成功_行為習慣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不快樂的藝術教育難成功2010-02-08 18:16:45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藝術節上處處快樂  「當我們表示要表演相聲時,大家都好奇:誰敢在天津這個曲藝的故鄉說相聲?我開玩笑說:我們就是來踢館的!」
  •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愛因斯坦說,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像力,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正是藝術和科學有機融合,給了他們無限的創造力。兩位巨人,分屬不同的時代,他們所留下的思想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光耀科學與藝術的天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在兩位巨人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而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源於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
  • 藝術即生活 生活即藝術——畫家劉俠作品賞析
    劉俠,筆名蓼城女,教育工作者,原籍河南固始人,現居住鄭州,慈善家。擅散文,詩詞,繪畫創作。中華詩詞會員、鄭州市青少年詩詞協常務理事、河南愛心之家會長 、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榜書委員會副秘書長、鄭州大學西亞斯慈善大使,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各級展覽,散文、詩詞在各級報紙上發表。
  • 藝術就是「臭美」?
    如果在畫室,老師說你的作品漂亮,那絕對是批評,是說你畫的俗。美也不等於藝術,美只是藝術進入大眾眼裡的某個方面,孤獨的美是單薄的,稱不上藝術,單薄的美即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藝術家們都致力於怎樣做到這條線的最上方,隨著一系列藝術史上重要事件的發生,在誕生了對寫實繪畫影響的攝影技術,如何畫得「好看」如何畫得「像」,已能不再是藝術家們所追求的目的。藝術家們漸漸不再在乎這條線,甚至有些藝術家,刻意想在這條線之下遊走。 美與醜是抱在一起的,你必須學會看到美與醜的擁抱,藝術就是敢於描寫這種擁抱著的真實。
  • 「工學商一體化」——廣輕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張名片
    ;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教學資源庫被立項為國家級教學資源庫;「職業教育藝術設計類專業『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院在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影響力和知名度與日俱增的同時,也越來越受行業巨頭的青睞。
  • 小天鵝藝術中心榮獲2020中國好教育盛典「中國影響力教育培訓集團...
    評選獎項面向教育培訓機構,涵蓋k12、素質教育、兒童早教、國際教育、STEM、少兒英語、教培服務等領域,共四大類、20個獎項。(右二為小天鵝教育科技集團運營總監:蘇蘇老師)小天鵝藝術中心在眾多教育品牌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年中國好教育盛典「中國影響力教育培訓集團獎」!
  • 張敏鈞——生活在藝術之中,最難得是藝術地生活
    這句至理名言,正是對張敏鈞藝術人生的高度概括。二十多年來,在國內媒體,關於著名書法家張敏鈞的報導不計其數。報導內容多為張敏鈞先生在書法領域取得的成就。但對於張敏鈞另一方面酷愛收藏,且成就不凡,卻是鮮為人知的。今天,筆者向大家介紹張敏鈞的收藏藝術,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藝術世界。
  • 七彩雲課堂 在線藝術教育課堂
    在穿著睡衣就能收穫知識的這段日子裡,我們發現了身邊一群可愛的人,日常上課嚴肅的老師,紛紛變身成為了主播,為了上好每一節課,使出了渾身解數……網課中各種的大型翻車現場,你見過幾種?七彩雲課堂,不一樣的網課與其他網課的區別在哪裡01專注藝術教育,教材體系規範化專注少兒藝術教育十八年
  • 與多家院校達成藝術教育項目合作,ATC藝術中心是怎麼做的?
    ATC藝術中心隸屬於壹藝國際教育諮詢(深圳)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藝術留學作品集指導、藝術留學規劃、國際藝術課程研發和設計行業資源整合,匯集了100+國際知名院校海歸導師、行業優秀藝術家及設計師為師資力量,致力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及跨學科應用能力,接軌海外院校的教育理念與課程體系,鼓勵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及創造力
  • 科普童話劇走進偏遠鄉鎮幼兒園,傳播科學思想,弘揚藝術之美
    《萬華奇境-鬧鬧歷險記》的主人公鬧鬧是一個調皮、不愛學習但非常聰明的小學生,有一天,他突然進入到一個神奇的空間——萬華奇境,為了拯救奇境,也為了儘快回到自己生活的世界,鬧鬧答應幫奇境裡的精靈們度過危機。於是,一場場科學考驗接踵而至……「如何利用鏡子將數不盡的花朵裝進筒中?」「如何利用兩面鏡子照出5個分身?」......
  • 鏡子這個都見過,是藝術的結晶,誰知道他們的歷史呢
    子製作和普及在漢代的時候達到了一個小高潮,製造的鏡子有明顯的漢代風格特徵,故而後來人們將這個時期的鏡子統稱為漢鏡。當人們從水鏡裡看到另一個一模一樣的自己的時候。有著深厚原始崇拜的人民就以為水鏡中有著另外的世界,這時候祭祀、薩滿、神學者們,就借用水鏡來完成他們的祭祀活動和神秘學理論,到了青銅時代人們用青銅鏡代替了水鏡,到了漢代,人們的自我意識提高,社會經濟穩步上升,人民追美麗的東西,光禿禿的銅鏡就不能滿足人們的對美麗的追求了於是人們將蟲鳥、飛花等東西雕刻在鏡子周圍來增添鏡子的美感,祭祀更是講鏡子周圍雕刻上鬼怪神魔來震懾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