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8 18:16:45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藝術節上處處快樂
「當我們表示要表演相聲時,大家都好奇:誰敢在天津這個曲藝的故鄉說相聲?我開玩笑說:我們就是來踢館的!」7月25日下午,新加坡少年廣播演藝組的小演員們在中華劇院說起了相聲。口齒清晰,字正腔圓,加上充滿活力的表演,讓臺下的觀眾們樂開了懷。在臺上活靈活現的小傢伙們下了臺也是閒不住,追跑玩鬧,好不熱鬧。藝術總監馬業仙笑著做了總結:「這就是他們平時的表現,我們崇尚的是快樂教育。」
在近日落幕的2009年天津國際少兒文化藝術節上,30多個國家的少兒藝術團帶來了許多精彩節目,快樂氛圍一直環繞。不少藝術教育方面的專家也齊聚津門,藝術教育話題成了藝術節上另一個焦點。本報記者親臨教育論壇,並針對暑假時期格外火爆的本市青少年藝術培訓市場做了一番調查,走訪了相關人士。結果發現,唱歌跳舞這種最展示快樂的校外音舞類藝術教育背後,卻有著一群並不快樂的學藝術的孩子。
本版撰文 新報記者 劉德勝 實習生 陳偉光
藝術教育怪現象不斷
1、放假比上學還忙
「9點到11點學拉丁舞,13點到15點學水彩畫,16點到18點拉二胡,晚上複習一天的功課。」說起暑假生活,小學六年級的張媛表示比上學還忙。3歲習舞,5歲學畫,8歲接觸二胡,張媛「犧牲」業餘時間換來了全國少兒舞蹈業餘組6級、全國少兒繪畫業餘組5級、全國少兒二胡業餘組8級證書。「雖然功課挺重的,但每周仍要騰出時間去興趣班學習。有次我放學回來,晚飯還沒吃完,學習二胡的時間就到了,於是趕緊放下碗騎車去學二胡。學完二胡後,又做作業直到晚上11點多。」享受不了假期,張媛顯然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好在假期不用學習功課了,況且很多小夥伴也在上興趣班,想出來玩都沒時間。」
2、十級不懂五線譜
15歲的常健雙手在黑白鍵上飛舞,海頓的《C大調奏鳴曲》在耳畔響起。過了3分鐘,音樂戛然而止。由於沒有接到停止的命令,常健的雙手很自然地停下來了,表情有些不知所措,兩眼傻傻地凝視著考官——常健至今還記得去年在鋼琴業餘十級考場上的這一幕。他說當時考官給了他一個微笑,鼓勵他慢慢來。可音樂再次響起後,卻再一次戲劇性地在同一個小節止住。「考官問我怎麼停了,我當時本來想編個謊話的,可實在太緊張就說了實話:『老師就教我彈到這裡,他說去考級只要學這麼多就夠了。』」
3、小蝌蚪成了不發音符號
上周,家住和平區的孫女士沒有給女兒的鋼琴班續費。她發現在這裡學習了小半年,老師也沒有教會女兒認識五線譜。「一開班就直接讓孩子彈。孩子死記硬背五線譜上的『小蝌蚪』音符對應鋼琴哪個琴鍵,但如果不敲下琴鍵,她就唱不出『小蝌蚪』。」孫女士覺得老師應該講點樂理知識,這樣才有利於加強基礎,提高藝術修養。可當她向鋼琴老師提出請求時,卻被一口回絕。「這位老師說想學樂理知識就得報另一個班,這個班不教這些內容。」張女士非常困惑:難道學琴就是不停地彈嗎?視唱練耳是不是學琴的一部分?音符難道成了不發音的符號?
調查:八成學生接受藝術培訓,家長功利化心態嚴重
就本期話題,本報篩選小記者團50餘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八成學生接觸過校外藝術培訓。鋼琴、繪畫和舞蹈成為接受專項藝術類教育的首選項目。其中舞蹈所佔比例最高,超過三分之一,鋼琴其次,約為26%。在走訪中,幾乎所有家長認為讓孩子在課外接受藝術培訓,是為了接受薰陶,但一半家長承認,孩子學了幾年之後,如果沒看到「證書」,就會普遍感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