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2021-01-09 騰訊網

科學求真,藝術求美;科學,在物質世界探秘,藝術,在精神世界尋幽。德文machtsichtbar 似乎清楚地表達它們的共同 追求,即「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與藝術來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科學與藝術相互啟迪,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在達成健康的人格、成就有價值的人生中,科學與藝術具有同等提升作用。

一、科學巨擘與藝術泰鬥,都有藝術情懷與科學素養 愛因斯坦是舉世公認的科學巨擘。

1905年,愛因斯坦以其天才般的睿智,在兩條基本假設下,建立「狹義相對論」,顛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還是一個造詣很深的藝術家,這一點很少人知曉;對愛因斯坦與藝術的關係,也幾乎很少人去關注。作為科學家中的藝術家,愛因斯坦是很有造詣的小提琴家,還能彈一手好鋼琴,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最意味深長的是,鋼琴演奏者是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小提琴演奏者則是相對論創始人愛因斯坦,而量子論和相對論共同構築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藝術為科學家提供攀登科學頂峰的靈感,給科學家帶來巨大的創造力,這是一段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佳話。

達文西則是古今罕有的藝術泰鬥,其名畫《蒙娜麗莎》所刻畫的神秘微笑,幾百年來令世人所仰慕,他的作品既展現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又科學地運用透視學、光學與解剖學原理,惟妙惟肖,生動自然,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其繪畫技巧及透視學、解剖學原理等至今還被廣泛地借鑑和運用。作為雕塑家、建築家和科學家,他比哥白尼更早提出「日心說」,他最早提出直升機的設想,他繪製的人體解剖素描出現在後世的醫學教材中,他對植物的組織結構與分類的研究成為植物學的先導。是科學的視野與情操,把達文西推升到常人不可企及的藝術巔峰。

在愛因斯坦和達文西心目中,藝術和科學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是因為它們是無限的、永遠也沒有止境的外在世界。愛因斯坦說,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像力,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正是藝術和科學有機融合,給了他們無限的創造力。兩位巨人,分屬不同的時代,他們所留下的思想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光耀科學與藝術的天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在兩位巨人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而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源於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

二、科學與藝術,都揭示表觀的多樣性與內質的統一性

當我第一次看到《老婦少女圖》時,看到的是微翹的鼻子、低垂的睫毛、恬靜的臉龐,心中不禁連呼:好美啊。再定睛細看時,又是一位老婦人,形容枯槁、神色黯淡。同一副圖像,給人以不同的美感與震撼,這就是畫家的意境,這就是藝術。

其實,這種現象存在於一切藝術之中,或者說,存在於一切詩之中。無論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喜悅,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憤,同是詩人對春的感受;抑或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浪漫,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落寞,都是人們對秋的理解。春秋未易也,感受全非也,但都是真實、合理的秋景。世界的豐富多彩,或許就體現於這種表觀的多樣性與內質的統一性之中吧。

科學中也存在這種多樣性和同一性嗎?即令嚴謹如物理學,答案也是肯定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同一個物理過程,不同的觀察者可以有不同的觀察結果,張三看到不同地點一前一後先後發生兩個事件,李四看到兩個事件同時發生,只要它們服從洛侖茲變換,這些觀察結果就都是正確和合理的。人類對光的認識也是如此,人們對光的研究起源很早,但對其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漫長的過程。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牛頓的「微粒說」與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從17世紀初開始,至20世紀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終,歷經三百餘年。

1864年,麥克斯韋運用其數學天才在對前人和他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綜合後,建立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並據此預言電磁波的存在,並根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得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從而完成物理學的電、磁、光的一次大綜合。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這也就證實光具有波的特性。赫茲在實驗中還發現光電效應,即在光的照射下物體會釋放出電子。後來愛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論完美的解釋這一效應,並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在傳播時表現出波動性,在與物質相互作用時表現出粒子性,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種性質不僅光有,任何物質都有。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實驗所證實。《老婦少女圖》不正是物質的波粒二象性的最好詮釋?

楊振寧教授出版一本著作《基本粒子簡史》時,將荷蘭人艾舍爾所畫《騎士圖》選作封面。這幅畫在反射加上明暗互換操作下保持不變,使物理學家著迷,因為它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有正物質就有反物質,有正粒子就有反粒子。顧名思義,反粒子是一般粒子的鏡像。每種反粒子和與它相應的粒子有相同的質量,但是電荷相反。正電子、反質子等在20世紀陸續被發現。 科學與藝術,都表現大千世界,表現大千世界之現象,如寒暑、晴晦、風雨、光聲等。科學用藝術的手法,藝術用科學的眼界,都揭示大千世界表觀的多樣性與內質的統一性,揭示大千世界諸種現象背後的規律與意義。

科學與藝術,都表現大千世界,表現大千世界之現象,如寒暑、晴晦、風雨、光聲等。科學用藝術的手法,藝術用科學的眼界,都揭示大千世界表觀的多樣性與內質的統一性,揭示大千世界諸種現象背後的規律與意義。

三、科學與藝術,都創造美、表現美,都用美改善人

科學與藝術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在審美方面交會。科學與藝術都仰慕與神往美,都鉤起人們對留住美、再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科學家與藝術家感受美的角度、留住美的方式或許不同,但享受美與再現美的意願是相通的。或許藝術家欣喜的是色彩斑斕,用巧妙的線條與色彩組合,構造成美麗的畫卷,從而再現美並讓美萬古流傳,讓同代人與後來者從美中獲得愉悅。而科學家則基於對美的渴望,探索物理手段,如發明分光器件或照相機等,實現美的重現與美的再創造。今天,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生活也得到極大豐富。置身於演唱會的現場,看那美侖美奐的燈光伴隨著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客們真分不清哪些是藝術家的創造哪些是科學家的構想。

實際上,在當今世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科學與藝術的分界漸趨模糊,科學探索插上藝術的翅膀,藝術創造增加科學的視域,不僅會使科學探索與藝術創造帶來更多的成果與更大的成就,而且會讓我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平添更大的樂趣,從而讓我們擁有更加健康快樂的人生。

科學與藝術都創造美,表現美,因為科學與藝術都具有追求美的動因,作為多樣性與統一性的綜合體,都具有創造美與再現美的欲望和行動力。因為都創造美、表現美,科學與藝術都用美改善生活的基調與品質,都用美增強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與精神,使人得到全面的改善。

教育的應然目標與功能,是「改善人」,是促進「人的心智力的發展」、是促進「人的理解力與判斷力的發展」與「人的理性力量、道德力量與精神力量的最充分發展」。促進理解力與判斷力的發展,是科學教育的應然目標與功能;促進道德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發展,是藝術教育的應然目標與功能。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同等重要,不止是對於科學與藝術兩大領域,而是對於全部領域。

相關焦點

  • 在藝術教育的殿堂中漫步
    這些活動大都是以集體的形式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配合,培養了學生集體合作的良好品質。例如,從1994年起,我們就確定將藝術教育作為我校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成立了「小百靈」合唱團,也就是現在的「少藝團」。在成立的這14年裡,少藝團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培養出了許多藝術方面的人才。問:當初為什麼把藝術教育確定為教學的突破口?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前藝術管理系主任、美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AAAE)前任主席簡·傑弗裡(Joan Jeffri)女士在以《教育在藝術和文化機構中的多維角色》為題的發言中強調,教育是文化機構的本質,它可以促進批判的思維、創新、合作。「認識其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使命,並在社會和世界發展中扮演多維角色,是機構應當秉承的最重要的信條。」
  • STEAM教育中A的七種含義,美國藝術教育博士一次性說透了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持續的藝術教育對全社會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前田肯定藝術的重要,他表示,「所有卓越的創新都來自於把不同領域的東西聚合到一起。藝術不僅僅帶領科學達到美的境界,它更能給科學領域不同的啟發。」無獨有偶,陳怡倩也提到「藝術與科學研發,其實是相互依存的。因為藝術的存在,科學得已精進。」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更不了解孩子學了這些之後有什麼用,有些家長甚至覺得花了那麼多錢做這塊教育沒啥意義,對STEAM教育與STEM教育提出了各種質疑。針對大家的疑惑,專注於研究互動科技在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的應用,致力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化的發展的新法教育小編今日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STEAM教育與STEM教育。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如今,科學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續推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並重。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21世紀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理論
    2013年,以《框架》為基礎,美國成就公司提供資金,組織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美國科學教師協會、美國科學促進協會以及各州教育工作者共同制定了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GSS)。《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具有重視教學內容的整合性,強調K-12年級課程設置的連貫性,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及關注教育目的的人本性等特點。《標準》能夠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具有國際標準的科學教育。
  • 【群論】教育藝術是第一教學力
    秦餘教師,倡導的是:教育藝術是第一教學力。《說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作善也。這就是秦餘人對「教育」的理解,並且我們繼承、堅守、傳播、發揚。小學教育生涯是孩子們人生的起始和啟蒙。《易經》:「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童蒙養正,不能養歪——這是我們秦餘之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準則。
  •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藝術教育教你「照鏡子」
    這是因為如今的藝術已經被高高的捧起,每當人們談起藝術,總是將它與高雅或尊貴掛鈎。這樣的高門檻自然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事實上,藝術本身並不區分高低貴賤,區分它的只是人而已。藝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或是欣賞藝術的權利。雖然藝術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但是我們對於藝術的教育依然少之又少,這與現在教育理念過於利益化有很大的關係。
  • 印度尼西亞:為所有的人民促進基本的教育
    印度尼西亞的政府一直致力於為所有的人民促進基本的教育,我們國家的戰略也是要建立這樣一份新的印度尼西亞的教育體制,我們也不斷的推進這方面的改革,在印度尼西亞,我們致力於建立民主、良政,增強我們在國際領域的競爭力,我們通過教育,希望能夠促進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這種改革已經對我們的國家教育體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從科學教育到教育科學化:近代自然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對科學教育的傳播和教育科學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使人們對自然、人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人們探索科學教育的興趣;它給人們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和新原則,引導教育走向科學之路;它為教育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鼓勵人們探索教育科學規律的勇氣。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對於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具有特殊及深遠的意義。    相對於高校其他課程,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藝術課程中都蘊含著獨特的思政教育價值,但是究其根本,最大的特點在於文藝的價值追求和思政教育目標的內在統一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
    11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並全程直播。
  • STEAM教育創造科學和藝術之美
    提起科學,大家自然會想起理工科男生,提起藝術,大家自然會想到藝術館裡束之高閣的藏品,對理工科的刻板印象是理性、嚴謹、不苟言笑,沒有藝術細胞,還不懂浪漫。顯然很難把這兩者聯想到一起,格物斯坦小坦克覺得或許是我們不懂理工科男生的藝術和浪漫呢?
  • 讓孩子在音樂藝術教育的滋養中快樂成長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記者 王啟慧)音樂藝術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促進兒童大腦身心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學前教育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存在重視技能而忽略感知、欣賞等問題。
  • 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實現STEM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編者按:前兩天,STEAM在線推出的這篇文章【《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出版,強烈推薦STEAM教育者應人手一本】引發一些STEAM教育交流群的討論,東南大學柏毅教授和山東大學馮力駿教授覺得,《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GSS)更像個操作手冊或索引,想真的了解NGSS還是應該看《 K-12科學教育框架》,它更像課程指導大綱。
  • 珠江鋼琴&埃諾教育合資設立在線藝術教育公司
    、加盟管理及周邊產品銷售等業務,以貫通網際網路教育平臺和實體培訓機構的一體化運營體系,加快向綜合文化企業的戰略轉型,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合資公司中,教育基金將持有51%股權,埃諾教育持有49%股權。埃諾教育是一家以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為消費群體的教育及研發機構,主要業務包括開發三歲以上幼兒藝術教學課程、課程教學軟體及線上線下APP輔助學習系統、課程加盟推廣及銷售教材等,致力於將臺灣的優質幼兒課程引進大陸地區。
  • stem學校教育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科技教育做得不夠,根本問題在於升學考試制度的壓力。進入初中和高中的孩子沒有太多時間上動手課程,通用技術等課程雖然都已經進行了十年了,格物斯坦認為:通用技術課是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雖然每年對初高中的科技教育政府的採購挺多,但如果現有考試升學不發生變化,動手實操課程的發展還是有瓶頸的。中國家長對科技教育的態度也有所改觀,但現在還是矛盾心態。最早,家長們只有很少的比例願意讓孩子在科技教育方面花精力,但絕大多數還是熱衷於升學考試培訓。慢慢地,年輕一代的家長肯定了科技教育的價值,開始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科技素養,但等孩子小學畢業,科技教育就又幾乎被放棄掉了。
  • 小天鵝藝術中心榮獲2020中國好教育盛典「中國影響力教育培訓集團...
    評選獎項面向教育培訓機構,涵蓋k12、素質教育、兒童早教、國際教育、STEM、少兒英語、教培服務等領域,共四大類、20個獎項。(右二為小天鵝教育科技集團運營總監:蘇蘇老師)小天鵝藝術中心在眾多教育品牌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年中國好教育盛典「中國影響力教育培訓集團獎」!
  • 童模培訓能否躋身少兒藝術教育「T臺」新秀?
    童模培訓能否躋身少兒藝術教育「T臺」新秀?圖片來源:unsplash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興起,少兒藝術教育市場的日漸紅火,各種教育組織、個人和投資機構也紛紛看好這一市場,少兒模特教育作為少兒藝術中的一個細分領域也受到了全行業的廣泛關注,目前相對於兒童音樂、美術、舞蹈等兒童美育類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