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演員拍抖音圈粉百萬: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2020-12-08 中華網科技

舞臺上深情款款的滬劇演員與網絡熱門視頻主角竟是同一人——上海滬劇院的青年演員徐祥;白天在排練廳裡是俊雅溫順的"趙五娘",95後青衣顧芯瑜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俏皮的主播,與粉絲分享起美妝心得;在抖音上發布臺前幕後的花絮和戲曲演員的日常,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

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而在這股浪潮中,也能見到不少上海戲曲院團年輕人的身影,傳統與流行是共存於他們身上的屬性,他們在前沿領域展示出獨特的才華和個性,也為所從事的戲曲行業添入更多朝氣。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就在上月,徐祥的抖音號粉絲數量突破了100萬。"沒想到,真的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一年10萬,沒想到九個月就收穫了這麼多關注。"對記者說起好成績,徐祥仍難掩興奮。今年2月,徐祥開設了個人抖音帳號,以上海話教學入手,配以詼諧的表達方式,吸引了一眾粉絲。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

"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如果100萬粉絲裡有百分之一的人買票看戲,那劇場一定會熱鬧很多。"徐祥對記者說道。在今年八月的滬劇評彈聯合展演中,徐祥第一次看見有粉絲在後臺舉著他的燈牌,"那一刻,非常感動"。

在走紅的路上,徐祥不是沒有遇到過爭議和批評。有人看了他的教學內容說他是"洋涇浜",他便解釋自己是科班出身,內容都經過專業核實。有人說他有排外之嫌,但他認為發視頻的初衷始終是為了展示一個海納百川的上海,"視頻裡的徐先生不是我,他是生活在上海的老百姓的縮影"。

抖音號的簡介一欄,徐祥寫著"一個滬劇演員,一個滬語老師。"即使如今已然是實打實的大V,但他不喜歡把自己稱作"網紅",這小半年來他也推掉了不少經紀公司遞來的合約。在他看來,正是傳統戲曲為個人創作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每當我沒有靈感的時候,我便去傳統裡尋找養分,"徐祥對記者表示: "我始終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戲曲工作者。戲曲是傳統,抖音是新平臺,我就像個橋梁一樣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用我擅長的方式為滬劇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度。"他將王珮瑜和張軍視作偶像,"我和前輩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傳統文化再閃一次光,在年輕人之中再'引爆'一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也相當支持他的創作,叮囑他維護好粉絲,在傳播好滬語和滬劇的同時弘揚正能量。

最近,徐祥以滬語推廣人的身份參加了紀錄片《而立浦東》的首發式,也參與了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中的扶貧直播帶貨活動,伴隨這些光環一起到來的也有無形的壓力。內容質量、更新頻率都是需要考量的地方,徐祥給自己立下規矩,舞臺演出始終是第一位,線上平臺至少每七天更新一條視頻。

目前,徐祥正投入到《蘆蕩火種》緊鑼密鼓的排練中。明年,他將迎來加入滬劇院後首部挑大梁的作品《江姐》,他也將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如何在舞臺和自媒體平臺之間完成好角色轉換是徐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曾在抖音上發布過滬劇經典選段《為你打開一扇窗》、改編自《探清水河》的滬語戲歌《探黃浦江》,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創新的基礎是繼承好傳統,明年我的方向就是在視頻裡融入更多滬劇內容。"徐祥對記者說道。

提升戲曲行業關注度

1997年出生的顧芯瑜自認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起初做直播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今年2月,她發布了第一條戲曲視頻,播放量突破了370萬人次,大大出乎了意料。"起初我還擔心戲曲內容對於觀眾來說會不會太嚴肅了,沒想到這麼多人好奇。"她對記者表示。

經營抖音一段時間後,顧芯瑜漸漸摸到了直播的技巧,也累積了一批粉絲,經常有人給她留言:"因為你才知道了淮劇""什麼時候來我們這兒演出"。從小就對戲曲化妝感興趣的她此前還作為主角加入了上海淮劇團"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直播,為大家科普基礎知識,收穫了30萬音浪。

"我不是一個隔著屏幕的網紅,而是在舞臺上能夠接受觀眾檢驗的演員,"對於淮劇演員顧芯瑜來說,線上是舞臺的延伸,是推廣地方劇種的試驗田。在下月即將與戲迷見面的《趙五娘》裡,顧芯瑜將挑起主角的大梁。不同於此前的《白蛇傳》《楊門女將》,這齣新創的大文戲需要她對角色投入更多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同時戲中的清板、小悲調、大悲調等唱段對她也是不小的挑戰。"希望向觀眾展現一個有深度並且屬於顧芯瑜的'趙五娘'。"她對記者表示。

"可能每一條評論都能成為未來買票進劇場的觀眾。"上海越劇院的90後演員王婉娜對記者說道。在上海越劇院註冊官方抖音帳號之前,王婉娜就已經在平臺上三不五時地分享些臺前幕後的精彩花絮。為了拉近與戲迷的距離,她自己拍攝剪輯了通勤路上"自言自語"練習唱段的視頻,專業人士感慨"有共鳴",更多則是大呼"原來戲曲演員是這樣的"。

在上海越劇院最新創排的現代戲《山海情深》裡,王婉娜飾演一名苗族姑娘。這部扶貧主題作品以西部山區某苗族苗嶺寨為背景,通過一對上海援黔父女從疏離到理解的情感歷程,貫穿起一群苗家女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劇中巧妙的舞臺設計和演員精美的服飾吸引到不少關注,王婉娜便以此為靈感,在抖音上發布了逗趣的"一鍵變身"。

"一個帶貨直播能有一億人同時觀看,影響力太驚人了。"她最近在向院團的創作人員討教,正計劃著邁出個人直播的第一步:"我想給觀眾帶去戲曲'乾貨',讓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_綜合...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 戲曲 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理。整理者文牧將其內容改為「拾包」「尋包」「戲嫂」「逼嫂」「嫂告」等情節。主要保留了賦子板一段。導演王興仁結合傳統表演增加了舞蹈身段。由向佩玲、許幗華分飾姑嫂,參加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獲導演獎及青年演員獎。劇本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8年上海滬劇院參加香港』88中國地方戲曲展時,由學館畢業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
  • 上海六大戲曲院團青年演員同臺展夏訓成果
    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和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六家院團舉辦的「不負韶華——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展演暨『戲·聚精典』演出季」今晚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季首次聚焦青年演員,以連續四場演出呈現六家院團夏季集訓的成果。通過集訓和演出,中心和所屬院團積極促進青年戲曲人把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作為奮鬥目標,以昂揚的精神、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為青春喝彩,譜寫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 有模有樣!這場戲曲大賽,臺上的「角兒」不少還是娃娃
    有模有樣!>戲曲萌娃你方唱罷我登場。7歲的齊悅迪的參賽節目是京劇《三家店》,舞臺上的他有模有樣,小小身軀有著大大能量。他告訴記者,自己5歲時偶然間聽到京劇,「仿佛是天籟之音」,從此難以忘懷,踏上了學習京劇之路。
  • 上海藝術家「西行」採風展現海派戲曲魅力
    在九天5000公裡的行程中,包括尚長榮、蔡正仁、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王珮瑜、錢惠麗、高博文、華怡青、張華在內的上海藝術家,帶著京劇、崑曲、滬劇、越劇、淮劇、評彈等藝術形式,來到寧夏銀川、陝西西安以及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走進舞臺、企業、草原、社區。他們用演出將海派戲曲的魅力展現給廣袤的大西北,同時也在實地考察中,了解當地的民俗與生活,學習各地同行的經驗。
  • 評彈、滬劇、蓮花落、宣卷、說唱……原創抗疫新作合集新出爐
    評彈、滬劇、蓮花落、宣卷、說唱……原創抗疫新作合集新出爐 上海戲曲廣播微信公眾號 2020-01-30 16:11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今天,蘆葦蕩邊唱「蘆蕩火種」,沙家浜響起上海滬劇院紅色經典之聲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邊說,邊攙扶年近九旬的上海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劉石安走進春來茶館。7月1日,上海滬劇院經典《蘆蕩火種》在故事原型誕生地沙家浜進行沉浸式實景演出,「擺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爐,全靠嘴一張……」《蘆蕩火種》經典唱段「智鬥」在春來茶館響起,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安徽合肥:「活化戲曲」 在涵育青少年一代中傳承傳統藝術
    一曲徽劇樸實粗狂,拉開了「戲曲進校園」優秀學生節目展演的序幕。優美歡快的黃梅戲,馥鬱著民歌小調的色彩。有唱、有舞、有對白的京劇聯唱,形神並茂,處處入戲。戲韻芬芳,激越明亮的豫劇,至今讓許多人難忘。  搭舞臺——大賽比拼琢出「小戲骨」亮出「成績單」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受種種因素影響,戲曲後繼人才缺乏,年輕觀眾流失,成為擺在傳統戲曲面前的共同課題。
  • 第八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揭幕 瓊韻飄揚引人入勝
    崔延哲 攝   中新網巴黎11月27日電 (記者 李洋)第八屆巴黎傳統中國戲曲節當地時間26日晚在馬拉可夫71劇院開幕。為原汁原味地呈現戲曲韻味,一個半小時的演出,演員在樂隊現場伴奏下,全憑天然的嗓音完成,《百花公主》憑藉著豐富曲折的劇情,極具張力的表演,婉轉悠揚的唱腔,贏得了法國觀眾熱烈的掌聲和廣泛的讚譽。演出結束後,劇院裡的掌聲經久不息,演職人員連續六次致禮謝幕才結束演出。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戲曲演員以「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戲曲演員採用一種「寫意」的方式解決真與美的矛盾,在有些地方強調與生活某一細節的接近, 但在更多的地方強調靠觀眾想像完成。戲曲演員的表演衝破生活細節真實的約束,大處落筆,只要能夠「意到」就行。只有想像中的事物才有可能完美無缺,戲曲演員的虛擬寫意表演中蘊藏有豐富的信息量,為審美想像提供了極為廣闊的藝術空間,便於充分調動和發揮觀眾的想像力,填補進無限美妙的內容。《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用臥魚的身段做出聞花的姿態,卻只是一個無實物的虛擬動作。這樣,觀眾有了想像空間,自然會把自己最喜歡的花賦在楊貴妃所聞之花上,在各自心中形成一幅最美的貴妃聞花圖。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開幕大戲《一蓑煙雨》開創獨特視角,把以蘇東坡為題材的京劇作品搬上舞臺;新編京劇《西子在望》保留傳統京劇的表演與唱腔、打破當代小劇場審美觀的舞美設計、服裝設計、光影語彙和導演手法;在京劇《荊軻》的表演中加入了全新嘗試、部分唱段加入崑曲元素...人與物,人與人的微妙關係,將荊軻之死描繪的壯烈璀璨;《老人與海》作為一個演員的獨角戲,用京劇語言講述西方經典名著;作為李卓群工作室成立後的首部作品,《鑑證》由北京
  •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是戲曲存活下來的必然途徑 程式化?生活化?該劇近日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中國電視藝委會和中國評劇院為此聯合在京召開研討會,仲呈祥、李準、彭吉象、路海波等數十位專家現場把脈,圍繞著「戲曲如何與影視劇結合」這一主題各抒己見,為戲曲如何藉助影視這一大眾傳媒逐漸由小眾走向大眾支招。    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離不開紮實的文學基礎,評劇電視劇《生死場》正是看中了作家蕭紅這部給無數人以震撼力的作品的文學魅力。
  • 國際博物館日|一個奇妙夜:摸蠶絲、聽民歌、看滬劇
    集齊10個裡邊的6個福袋照片,並拍攝交給展廳志願者,就有機會隨機回答一個問題,答對者可以領取小獎品。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尋找福袋」活動據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天他們接待了351位參觀者,其中有兩百餘人參與了這項夜場活動,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參與者以親子家庭居多。而通過這樣活動,也可以讓參與者更好的了解國際博物館日的由來,探索吳淞江流域的歷史。
  • 「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
    為弘揚傳統文化藝術,推動國粹文化傳承,10月30日下午,2020茂名市「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為學生們普及戲曲知識,將戲曲藝術引進校園。演員現場示範基本動作。此次戲曲進校園活動由茂名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教育局、財政局和茂名開放大學主辦,茂名市粵劇團承辦。在做好常態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現場來自茂名市粵劇團的演員們用清脆鏗鏘的梨園雅韻為同學們帶來一場精彩的戲曲國粹視聽盛宴,讓廣大師生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讓師生們看得如痴如醉,演到精彩處,掌聲、叫喊聲不絕於耳。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還欣賞到精美絕倫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