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過沙家浜好幾次,今天第一次拉風箱,當年丁是娥老師深入生活,不斷琢磨,才有了傳神的阿慶嫂。」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邊說,邊攙扶年近九旬的上海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劉石安走進春來茶館。7月1日,上海滬劇院經典《蘆蕩火種》在故事原型誕生地沙家浜進行沉浸式實景演出,「擺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爐,全靠嘴一張……」《蘆蕩火種》經典唱段「智鬥」在春來茶館響起,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上海滬劇院和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的共建活動,演出截取《蘆蕩火種》智鬥、開方、堅持、審沙等多個經典唱段,以春來茶館、蘆葦蕩等實景為舞臺展開,直播引來刷屏,「戶外演唱,水平和舞臺沒有兩樣」「好玩,看見真的茶館和蘆葦蕩」「這樣演出多來幾次」。當6歲的小阿慶嫂何凌芯在「審沙」一段出現時,現場爆發掌聲與笑聲。
演出間隙,茅善玉分享《蘆蕩火種》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蘆蕩火種》創作於1959年,由文牧執筆,根據崔佐夫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改編。在抗日戰爭時期,沙家浜鎮大大小小茶館有三十多家,新四軍經常利用茶館作掩護傳遞情報。當時有沒有春來茶館,無從考證,直到上世紀70年代,沙家浜鎮老地下黨員獻出一隻刻有「春來」字樣的茶壺,證實當年確有名叫「春來」的小茶館存在。如今在沙家浜景區裡共有三代春來茶館。第一代春來茶館是歷史上遺存的茶館,演出在第二代春來茶館,演員與觀眾在最正宗的「八仙桌」、燒水用的「七星灶」和胡司令避難的「大水缸」間穿梭,新奇有趣。
「重回沙家浜,重溫藝術之旅,我們感受老一代藝術家留下的珍貴精神財富。」茅善玉感慨,當年從劇組主創、主演到群眾演員、後勤人員集體前往常熟,在部隊體驗生活長達三個月,完全按照新兵標準要求與真的戰士們一同訓練,摸爬滾打,實彈演習。刁德一的扮演者邵濱孫還當過三個多月營長,阿慶嫂扮演者丁是娥等被評為「五好戰士」。直到暮年,邵濱孫還表示,《蘆蕩火種》創作歲月,讓他深切體會到文藝創作必須要走進群眾、深入生活。
《蘆蕩火種》1960年上海首演,從北京載譽歸來後在美琪大戲院向上海觀眾作匯報演出。一開始只是打算作短期公演,誰知欲罷不能,一演就是9個月,總共演了310場,觀眾達51萬多人次。近年來,《蘆蕩火種》幾度恢復上演,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據不完全統計,自《蘆蕩火種》誕生至今,已先後演出700餘場,觀眾人數超過100萬。
1日,劉石安為演員、觀眾、網友講述「沙家浜部隊」這支從蘆葦蕩中走出來的革命隊伍的發展歷程,「經典劇目再度演繹,讓大家緬懷革命歷史,傳承紅色記憶,喚起初心和使命、責任和擔當。」每一個片段演出前,滬劇院安排由青年演員介紹唱段的環節,這也象徵了沙家浜「火種」精神的傳承。
地因戲出名,藉助戲的影響,沙家浜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蘆蕩火種》作為一個歷久彌新的經典劇目,越來越深地刻印在廣大群眾的心中。如今沙家浜景區內恢復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來茶館、江南小漁村等一批紅色遺蹟,進一步提升紅色旅遊的承載能力,增強紅色景點的可看性和教育性,接待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
這一獨特有趣、發人深省的文化現象證明,優秀的戲曲現代戲擁有強大持久的生命力,能夠代代相傳。
活動中,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趙紅與上海滬劇院領導共同為「上海滬劇院沙家浜體驗創作基地」揭牌。「我們從學習沙家浜部隊新四軍史開始,加強『四史』教育,汲取紅色力量。」茅善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