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們在歌聲中重溫豪邁的創業年代

2020-10-11 大慶日報

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們在歌聲中重溫豪邁的創業年代——

聯誼慶國慶 盛世知青情

老知青們精神矍鑠,節目豐富多彩。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歡聲笑語慶國慶,秋風送爽迎中秋。國慶前夕,在千年名城蘇州,數百名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熱情洋溢為祖國慶祝生日。他們簇擁著一面碩大的五星紅旗,滿懷深情齊聲唱起了這首名揚四海的《我和我的祖國》。

這,是上海大慶知青聯誼會為慶祝建國71周年而舉行的大型活動。濃濃的愛國情,寄託著老知青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一代知青用青春和熱血演繹著奉獻祖國的壯麗詩篇,飽含著對祖國最深沉有力的愛。上海大慶知青聯誼會的老知青們自1994年在大慶成立聯誼會以來,每年都要舉行有意義的大型活動。

活動在一曲熱烈歡快的東北秧歌舞曲聲中拉開帷幕,兩百多名老知青欣然落座。常務副會長陳和平隨即宣布「上海大慶知青聯誼會2020慶祝國慶71周年活動」正式開始。

更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當天,還為25位70歲生日的老知青一起過生日。他們與祖國母親同慶同樂。聯誼會會長陳強做了一首小詩:「壽福祥來映日月,東海南山祝長壽,再過十年八十歲,滿堂歡樂再聚首!」25位壽星被請上舞臺,常務副會長丁筱琴代表聯誼會向壽星們獻上了生日蛋糕,讓壽星們感動不已。歌聲與祝福聲久久迴蕩。老知青們感受到愛意滿滿,幸福滿滿。在壽星代表肖重平致答謝詞後,老知青們呈現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

老知青們精神矍鑠,多才多藝,節目豐富多彩。既有男女聲獨唱、舞蹈、旗袍走秀、琵琶、葫蘆絲演奏,還有滬劇清唱、繞口令、詩朗誦以及功夫扇等。他們用才藝,展示了一代知青的別樣風採!

當宮寶玉的女聲獨唱《今天是你的生日》的美妙歌聲唱響時,全場萬分激動,大家情不自禁地用手和著拍子唱起來,頓時,臺上臺下,揮手互動,高潮迭起。不少知青,飽含熱淚,揮舞著小紅旗向歌唱演員致敬,向舞臺致敬,向活動組織者致敬。當耳熟能詳的《踏著鐵人的腳步走》歌聲響起時,嶽明亞朗誦的《大慶,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如歌如泣,聲情並茂,傾情訴說了知青當年在大慶的成長曆程,仿佛把大家帶回了那個鑽井轟鳴的火紅年代,帶回了豪邁的創業年代……

夕陽燦爛,與歡歌笑語交融在一起,充滿激情的老知青們用獨特方式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同時也在千裡之外,向他們的故土大慶送上祝福與問候。

本報記者 徐子晴 (照片由被採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街面上的建築多為土坯房,在街道最西頭,有一棟兩層樓,這棟樓和河西的將軍樓隔河相望,成為當年格爾木最豪華的建築。現在的中山路和金峰路交界地帶是當年的漁水河所在地。漁水河是蚊蠅的孳生地,在8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已被填平變成公路。60年代的高原生存來自山東青島的4000名知青,在「農建12師」中比重最大。
  • 狼來了!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城市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潮,讓好多大中城市的知識青年走進了東北的長白山、興安嶺、北大荒,並生平第一次與狼邂逅,以致生發出許多狼故事來。然而在知青們出生的城市中,他們只是在公園中見過耷拉著尾巴垂頭喪氣的狼,總覺得公園中這打眼一看像老狗的狼,沒有野性,沒有鬥志,實在沒啥可怕的。即便那些聽來的千奇百怪的狼故事,也畢竟是瞎話,大概連女生都不會真正害怕。
  • 「踐行新使命 忠誠保大慶」誦歌紅色經典 續寫忠誠使命 這場「詩...
    一首首振奮人心的詩篇,一曲曲盪氣迴腸的紅歌,在各黨支部民輔警激昂的誦讀聲和歌聲中,凝聚起團結奮進的時代力量,展現出阿拉善公安忠誠擔當的正能量形象。副盟長、盟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賈境文,盟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革命,盟委組織部副部長阿拉騰其木格,與阿盟公安局黨委班子在家成員、處級領導和18個黨支部的民輔警們,一同觀看並參加了活動。
  • 白山市強制隔離戒毒所重溫入警誓詞慶祝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
    1月8日上午,白山市強制隔離戒毒所召開慶祝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座談會,進一步激發廣大民警幹事創業的勇氣和決心。會議在重溫入警誓詞中拉開序幕。我宣誓:「我志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面對嶄新的人民警察警旗,全體民警緊握右拳,重溫入警誓詞,感悟從警初心。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李秀春不光做飯麻溜,她做的飯還好吃,兩大碗菜被三名知青吃了個精光。給知青們刷洗完碗筷,李隊長就把李秀春接回了家。李秀春幫著三名男知青做了幾天飯,王振華第一個跟著李秀春學會了貼餅子,學會了燉菜熬大碴子粥,看知青們自己會做飯了,李秀春也就不來場院屋幫知青們做飯了。
  • 感謝當年程琳歌聲的陪伴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大眾娛樂項目單調貧乏的時代,也是大陸流行音樂剛剛起步的階段。老百姓對程琳歌聲的喜愛是阻擋不住的,那時電視機還很少見,我們大多從收音機、錄音機裡面聽程琳的歌。很多雜誌期刊對程琳有報導,磁帶封面、日記本中間的彩色夾頁上可以看到程琳的照片。八十年代末期,程琳唱了一首《信天遊》,火遍了大江南北,廣為傳唱,作為先導歌曲之一,使得西北風在大陸如火如荼地流行了很多年。
  • 加拿大人 Nikk 如何來到大慶,又如何去了杭州|大慶故事⑥
    我性格像金·凱瑞主演的《好好先生》(Yes Man)裡的主人公,凡事更習慣說好,來中國的決定也是。所以儘管家人不同意,我還是從銀行帳戶裡取出所有助學貸款,過完聖誕節,動身來到中國。第一站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工作地點寫在招聘啟事上。但我一直以為自己去北京,因為 Craigilist 按地區劃分板塊,中國地區只有香港,北京,上海,各自覆蓋華南、北方和華東地區的信息。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陳隊長就挨家挨戶上門求社員們,讓社員都拿出一些酸菜、鹹菜疙瘩或土豆白菜啥的,他說人家上海的知青離家這麼遠,跑到咱這來插隊落戶不容易,咱們大家都少吃一口,也不能委屈了這些孩子們。起初是陳隊長的老婆義務來幫著知青們做飯,等知青們學會了做飯,這七名上海知青就輪班做飯了。知青們沒來之前,還有一位姓張的社員晚上到牛棚打更,等知青們住進了牛棚,他就回家了。
  • 50後儒商朱清雲: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與大家印象中的早期「貨郎擔、棉花郎、剃頭匠」等溫商的形象有些不同,朱清雲非常儒雅,崇尚文學,但骨子裡依舊充滿了溫州人獨有的「敢闖,敢想,敢拼搏」的血液。  推薦網友「一半影子的人」:他是我熟悉的一個長輩,七十年代下鄉插隊當過知青,九十年代曾任溫州某知名國企的銷售高管,不惑之年毅然辭職,下海經商。是敢闖敢拼的50後溫州「弄潮兒」。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這一代青年不是因為特別有知識才被稱作「知青」,而是在當年「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的號召下,經歷了上山下鄉的一代城鎮青年,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是「4050後」。這一代人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返城了。
  • 華燕的 「大慶」歲月
    20世紀70年代,國營華燕儀表廠(現陝西華燕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建設「大慶式企業」的號召,在創業初期的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譜寫了弘揚「大慶精神」的壯麗篇章,是航空工業系統在陝南地區唯一榮獲「大慶式企業」稱號的單位。排除幹擾「學大慶」1973年下半年,華燕儀表廠的建廠工作接近完成,工廠轉入批生產、新品研製階段。
  • 儀隴:重返「芳華」老知青 支援「第二故鄉」建設
    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們太熱情了,你還記得當年不,記得起,記得這些熟面孔不,很多都記得到,這是王嫂,這是小孫,非常感謝他們,感謝各位鄉親們的熱情款待,謝謝你們。40多年前,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她們不可磨滅的青春印記和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四十多年一晃而過,當年風華正茂小姑娘,如今已是兩鬢泛霜的花甲老人。焦興秀阿姨說,這麼多年來,她時時惦記著故鄉的發展和變化,現在退休了,第一時間約上好姐妹一起來「圓夢」。
  • 年代文推薦穿書女配、財迷系統、悍婦、末世女、知青、五七八零年
    末世女的七零年 作者:紅蘭白編輯評價:作為一個經歷了悽慘末世的女子,徐涵星重生在一個七十年代平凡農村家庭。腳踹極品親戚,手撕心機女,女主生生把平凡的七零末過成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當然不能少的是那滿心滿眼都是她的人……穿成知青女配 作者:九州大人編輯評價:江秋月穿進了鄉村流寵文中,一朝回到七十年代,成為人財兩失的悲慘女配。上山下鄉當知青,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江秋月在這個風雲動蕩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裡,從懵懂無知到通透堅韌,完成一個現代人融入當年那個辛酸時代的歷程。
  • 【中國夢·實踐者】大慶的鐵人們:「我為祖國獻石油」
    21年前,我曾多次拜訪大慶的第二代鐵人王啟民。1996年,第一次走進王啟民的辦公室的時候,北方的冬天將至,卻還沒有到供暖期,這位患有嚴重類風溼的科學家的辦公室很冷。上世紀90年代,大慶油田全面進入高含水開發階段。如果沿用國外提液穩油的做法來繼續保持5500萬噸穩產,油田要增加液量1.6億多噸。要處理這些液體,將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資額,給企業造成沉重的負擔。
  • 穿成六零女知青,丈夫是流放的首長,好在空間行軍糧萬斤!年代文
    穿成六零女知青,丈夫是流放的首長,好在空間行軍糧萬斤!年代文現在小說已經成為當代大多數人所消遣時間的興趣愛好,小說的類型豐富多彩,小編最近看了年代文,覺得非常不錯,想給各位強烈安利一波和排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型的人口遷移行動,十年動蕩期間就有近2000萬青年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 人民日報宣言署名文章《艱苦奮鬥再創業》全文內容(原文)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凱歌行進,就是一部開天闢地的創業史、從未停歇不斷再創業的奮鬥史。  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創業團隊,是1921年在上海的一座石庫門小樓裡集結出發的。當年這裡是望志路106號,1943年至今是興業路76號。由「望志」而「興業」,是歷史的巧合,也喻意著歷史的必然。
  • 《知青》央視收官 李倩回憶拍攝感慨頗深
    《知青》央視收官  昨晚,電視劇《知青》在央一黃金檔正式收官,該劇以聲勢浩大的場面和真實細膩的人物關係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的觀眾,無論收視率還是口碑都贏得了喜人的成績。此次首次出演知青的角色,李倩對此感觸頗深。她坦言:「當初為這戲做準備的時候,媽媽給我講了很多細節的東西,因為她當年就是知青,她是我這部戲最好的老師。現在播出了,我媽看後就說:『我演出了當年的她,看著李君婷就像能看到當年的自己在成長』。」  據悉,為了真實再現那個年代的情形,《知青》拍攝現場條件非常艱苦,李倩曾連續拍攝了三天雨戲。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