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一輩華燕人來說,四十年前的「工業學大慶」是頗為值得自豪的記憶。20世紀70年代,國營華燕儀表廠(現陝西華燕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建設「大慶式企業」的號召,在創業初期的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譜寫了弘揚「大慶精神」的壯麗篇章,是航空工業系統在陝南地區唯一榮獲「大慶式企業」稱號的單位。
排除幹擾「學大慶」
1973年下半年,華燕儀表廠的建廠工作接近完成,工廠轉入批生產、新品研製階段。從這時開始到1976年10月的三年多時間裡,即使在「文革」特殊的政治形勢下,工廠仍然把「工業學大慶」運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黨委向全廠提出了「廠舉大慶旗、人學王進喜」的口號,在堅持生產科研的重大問題上沒有動搖,保證了國家計劃的順利完成。1975年1月,工廠黨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劉懷英代表工廠出席了陝西省「工業學大慶」經驗交流會,華燕儀表廠被評為陝西省「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1975年和1976年,工廠被012基地評為「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
在生產科研方面,工廠早在基建收尾時,就創造條件開始小批生產,並很快形成了生產能力。投產以後,先後試製了全液浮加速度計、半液浮速率陀螺等10種產品。在研製撓性陀螺的同時,於1975年以國外產品為借鑑,開始了對慣性導航系統的研製工作。
在整頓企業方面,工廠頂住了當時的政治壓力,狠抓了規章制度的建立和產品質量的整頓。從1972年下半年起,就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開展了以整頓質量為中心,加強企業管理的群眾運動,重點抓了思想基礎、組織基礎、管理基礎和技術基礎的整建工作。完成了產品質量的整頓驗收。
班組建設方面,工廠樹立了十五車間鍛工組這面旗幟,在全廠開展了「學大慶、趕鍛工」活動。鍛工組發揚「革命工作只有我們幹得不夠,沒有我們不該幹的」這種實幹精神,在學大慶運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76年1月,鍛工組組長孫三栓出席了三機部企業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會議並在會上做了發言。
職工隊伍建設方面,在經受特殊時期的政治風波和與困難做鬥爭的過程中,工廠廣大幹部、職工經受了鍛鍊和考驗,提高了兩級領導班子的戰鬥力,堅持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強了職工主人翁責任感和大幹社會主義的信心,湧現出了鍛工組、標準室和魯繼興、李智文、樊孝義等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學用結合出成果
1976年10月到1978年12月,是工廠創建「大慶式企業」的階段。1976年底,工廠掀起「工業學大慶」的新高潮,發起了大幹社會主義的新戰役。1977年2月5日,陝西人民廣播電臺報導了工廠提前5天完成1977年元月份生產任務,實現「開門紅」的消息。1977年4月5日,魯繼興代表鍛工組出席了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十五車間鍛工組被命名為「全國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
1977年和1978年,工廠連續被評為陝西省航空工業系統和012基地「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
「工業學大慶運動」促進了工廠科學技術的發展,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努力鑽研技術,狠抓新品研製,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78年,工廠研製、生產的半液浮速率陀螺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撓性陀螺、半液浮速率陀螺榮獲陝西省科學大會獎狀。科技人員樊孝義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設計科計算機室打破美國技術封鎖,攻克了電腦程式讀取難關,獲得三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78年5月24日,中共陝西省委批准命名國營華燕儀表廠為「大慶式企業」。8月7日,《陝西日報》以《大慶爐火煉新人》為題,報導了「老黃牛」魯繼興的先進事跡。1979年5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命名國營華燕儀表廠為「大慶式企業」。6月30日,三機部副部長莫文祥來廠,親自為工廠授予「大慶式企業」錦旗;同時給部級先進集體十五車間、鍛工組、標準室和先進個人魯繼興、李智文授獎。
「大慶式企業」殊榮一直是華燕公司寶貴的精神財富,四十多年來,公司上下一直傳承著「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廣大員工相應領導班子號召,忠於祖國、忠於事業、拼搏創業、求實創新,勇於挑戰國內外技術制高點,不斷創造著新的成績,為建設「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的目標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