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精細油藏描述技術追蹤剩餘油紀實

2020-12-05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千米地下,神秘油藏。開發了50多年的大慶油田,要想摸清哪裡有剩餘油,就如同繡一幅十字繡,需要拿起「繡花針」,在細小的網格裡穿針引線。這根「繡花針」,被專家稱為精細油藏描述技術。

  目前,大慶油田長垣主力油田綜合含水率已達94%,尋找剩餘油尤其需要好「眼力」。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如同給油田開發工作者增添了一雙「千裡眼」、一副「透視鏡」。

  8月25日,記者從大慶油田開發部了解到,通過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看清地下剩餘油分布,再採取壓裂、作業等措施,近10年來,大慶油田新增動用可採儲量近億噸。

  精確:取全取準每個生產數據

  大慶油田對地質認識的進程,相當於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進化。而這,離不開大慶油田50多年來基礎數據資料的準確翔實。

  大慶油田自誕生以來,地質技術人員就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取全取準各項資料,及時準確上報匯總。大慶油田副總地質師王渝明回憶說:「我在小隊做技術員的時候,每口井的生產數據都要手寫,下面墊7張複寫紙,層層上報匯總。每天,各廠地下調度都要打電話上報開發數據,每個月都要做每口井的井史。那時,每名技術員都有一把漂亮的算盤和一把計算尺。」

  取全取準每個生產數據,「三老四嚴」在大慶油田一直被「完整」地傳承著。2013年年底,由大慶採油工程研究院設計的杏7-20-斜632井,位於斷層破碎帶,取芯難度很大。駐井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口井取芯收穫率達到99.31%,114.51米的巖芯裝了整整150盒。從開始取芯他們就反覆拍照,記錄好每段巖芯的情況,為地下斷層的巖芯樣本留下上千張寶貴的圖片資料。

  可以說,大慶油田50多年積累的勘探開發數據資料,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是進行再分析、再認識的知識基礎,是企業的寶貴財富。

  為了適應發展需要,大慶油田加大數據資產管理力度,為這些精準的數據插上「E翅膀」。從最早的標準資料庫,到2004年大慶油田作為試點啟動重大信息化建設項目A1系統,如今,大慶油田不僅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巖芯庫,而且擁有龐大的油田開發數據資料,堪稱無形的寶庫。

  大慶油田平均每年打6000口井,每打一口新井,就多一次重新認識油層的機會,精細描述的數據不斷更新。

  在大慶採油四廠,當記者問到計算的數據是不是海量時,這個廠地質大隊副大隊長沈忠山的回答是「比海量還多」。他說,假如一個區塊100口井,縱向上有100個層,那麼數據就有1萬個。在這1萬個數據中,還要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2013年,大慶採油五廠通過對全廠18個區塊1826萬個節點數據的整理分析,在大慶油田首次實現多學科精細描述全廠全覆蓋。據悉,這個廠建立的模型網格節點數達891萬個。

  精準:工具應手降低人為因素

  紮實的基礎管理,讓數據基礎平臺存有海量信息。如何在應用時得心應手?如何使工具平臺更為精準、規範,甚至使其精準程度能達到操作者應用起來「個體差異」最低?

  初期是7000口井的資料,現在是10萬口井的資料,從勉強看清地下油藏「骨架」,到現在「有血有肉」地呈現,大慶油田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的發展依靠三個平臺的建設:數據基礎平臺、軟體工作平臺和地質研究應用平臺。

  大慶油田副總地質師王渝明告訴記者:「2008年以後,三維地震的全覆蓋,為精細油藏描述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使地質認識從『一孔之見』變得『豁然開朗』。」

  通過沉積相控制地質建模技術,技術人員已經可以熟練地將測井資料、地震資料結合起來,利用層序地層學和構造理論,結合沉積相數位化成果進行相控建模。這一模型可以在一個比較小的單元網格上,高度數位化地表達儲層物性特徵和流體分布規律。

  地質建模離不開軟體工作平臺。大慶油田大規模開展多學科精細油藏研究的關鍵技術攻關,即精細油藏數值模擬技術。他們構建了用於並行油藏模擬的雙CPU微機群,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規模數值模擬軟體PBRS,不僅擺脫了對國外數值模擬軟體的完全依賴,而且適應大慶長垣油田大規模水驅並行數值模擬。從此,大型數值模擬在採油廠進入規模應用時代。

  通常來講,精細油藏描述進行到油藏模擬的步驟,就已經完成了整個程序。但是,由於建模和數模工作對技術要求高、對專業軟體依賴性強,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應用其研究成果,導致研究成果與油田實際開發調整銜接不夠好。

  油藏研究成果很豐富,格式複雜不利於應用卻是問題。大慶油田再接再厲,「降低」平臺應用「門檻」。他們研發多學科集成化油藏研究成果應用平臺,實現了研究成果與動態分析、綜合調整方案編制的對接。這一平臺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編制措施調整方案的工作效率,規範化的流程也讓新人更容易上手,更為關鍵的是,有助於改善開發效果。大慶採油五廠是最初建設這個平臺的倡導者和嘗試者。2010年以前,採油五廠平均自然遞減率達10.05%,平均含水上升率1.02。多學科油藏研究成果規模應用後,平均自然遞減率下降為7%,平均含水上升率僅為0.09。

  2002年至2013年年底,大慶油田多學科油藏研究共完成長垣193個區塊,水驅區塊已達100%覆蓋;外圍64個區塊,覆蓋面積超過40%,今年將爭取達到60%。

  大慶油田巖芯庫簡介

  大慶油田巖芯庫建於1982年,主要負責大慶油田會戰以來所有巖芯實物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是大慶油田唯一的巖芯實物資料庫。

  大慶油田巖芯庫現有巖芯庫房5座,總建築面積1.62萬平方米。其中,1995年和2009年投入使用的4號庫和5號庫,採用高架密集型設計,具有佔地面積小、庫存量大的特點,實現了巖芯存取機械化。截至2014年8月,共入庫巖芯4671口井、45.28萬盒,其中巖芯41.83萬盒,巖屑3.46萬盒,庫存量居亞洲第一。

  目前,巖芯庫已建立形成巖芯驗收管理、巖芯樣品製備、巖芯薄片製作、密閉取芯檢查井現場實施、螢光檢測分析、巖芯圖像掃描、人造巖芯及巖芯長久保存八項配套的巖芯管理及實驗前期準備技術,為巖芯實驗分析及科研生產提供巖芯資料服務。(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巖芯資料室主任劉寶林提供)

  由「靜」而「動」,全面提高預測精度 

  精細油藏描述是推動老油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的研究單元已從小層細化到單砂層(體),逐步實現了單砂層(體)精細表徵及其剩餘油分布預測,對地下情況的掌控精度好比醫學檢查從「X光」發展到「CT」。這為鑽加密井、部署開發調整方案,以及按單砂層(體)完善注採井網、精細注採調控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助於控制含水上升率和自然遞減率,改善水驅開發效果,確保老油田持續穩產。

  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取得的進步,主要得益於油田日益豐富的動靜態資料和多學科理論方法的綜合應用。在資料層面,油田不僅採集高精度三維地震、新加密井鑽井測井和密閉取芯等靜態資料,而且增加了油井和注水井的動態監測資料。由於地下情況不可見且十分複雜,憑藉資料描述地下情況的過程猶如盲人摸象,資料越豐富,就越有利於認識完整的「大象」。

  目前,我國油藏描述技術已經能夠滿足對地質體的靜態認識和剩餘油分布的預測要求,但還不能描述油藏的動態變化特徵。因此,由「靜」而「動」,精準描述變動中的油藏,規避刻舟求劍式的局限性,將是未來我國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的發展方向。

  具體來說,在中高滲疏鬆砂巖或砂礫巖油藏開發中,長期的水流衝刷會導致儲層孔隙結構發生改變,加劇儲層層內非均質性,形成水流優勢通道。這不僅影響油水相對流動能力和剩餘油分布,而且影響油田堵水和深部調驅效果。為此,水流優勢通道識別及表徵是未來精細油藏描述的重要方面。而在低滲油藏開發中,受巖石力學性質和注採強度等因素驅動,油藏局部範圍內會出現規模不等的動態裂縫,既影響低滲油藏剩餘油分布,又影響低滲油藏水驅開發效果。為此,動態裂縫識別及表徵也將是未來精細油藏描述的重要內容。此外,儲層孔隙結構、滲透率、潤溼性和原油性質等參數也會隨油藏開發階段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應將這些變化與注水倍數、注水流線等因素統籌考慮,全面提高儲層非均質表徵和剩餘油分布預測精度。

  (連線嘉賓:李順明 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田開發研究所地質一室主任

相關焦點

  • 大港採三:精細研究打出組合拳 拳拳生風
    中國石油網消息(特約記者王學立)大港油田採油三廠瞄準生物灰巖特殊類油藏,精細研究、精準施策,「少井高產、少井高效」引領「雙高」特殊類油藏提質增效。截至12月16日,實施8口井日增油88.9噸,單井日增油11.1噸,是常規油藏措施挖潛增油量的3.8倍。
  • 大港採油三廠規模動用小砂體隱蔽油藏
    中國石油網消息(特約記者王學立)大港油田採油三廠深化小砂體隱蔽油藏精細評價,精細識別刻畫隱蔽微油藏群,在風化店、王官屯、沈家鋪等老油田發現官3-20、官46-16、棗61-22、官東19×1等新區塊。
  • 大港採油三廠破解特殊類油藏開採難題-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網消息(特約記者王學立)大港油田採油三廠強化特殊類油藏新技術治理挖潛,實現特殊儲層、特殊流體高效益開發。12月11日,官51-9-1井補開沙一儲層酸化後,含水率47.8%,日增油15.7噸,增產效果顯著。
  • 大慶油田二氧化碳驅產業化效益開發紀實
    近年來,大慶油田二氧化碳驅替規模不斷擴大,年產油已佔中國石油二氧化碳驅年產量的50%以上,同時對氣源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今年上半年,大慶油田持續推進二氧化碳驅產業化發展,實現了二氧化碳氣源「產購銷」一體化低成本供給,二氧化碳驅產油4.7萬噸,完成年計劃的52.2%,時間過半,任務超半。
  • 勝利油田組合縫網壓裂技術打通油藏的「奇經八脈」
    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副經理周廣清心裡打鼓。    車斜791探井屬於緻密油藏,解釋資料表明油層普遍較差,採用常規工藝試油,可能顆粒無收,下套管試油很勉強。    出人意料的是,採用組合縫網壓裂技術試油,該井獲得17噸的高產工業油流,而且,目前油井日產量依然保持10噸高位運行。
  • 微生物驅油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即將菌液從套管加入或擠入油井近井地帶,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和代謝產物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動性,延長油井免修期;而外源微生物驅油技術,是針對油藏條件,篩選特殊菌組,通過加入一定營養液注入地層,讓細菌在地層中大量生存繁殖,從而改善殘餘油的流動性,提高油藏採收率。目前,微生物單井處理技術,已在該油田日臻成熟,並進入工業化應用,每年處理近200口油井,年增油2萬餘噸。
  • 大慶油田微生物驅油技術前景良好
    圖為大慶油田技術人員在篩選大慶油田自主研發的微生物驅油技術,已初步通過吞吐和驅油礦場試驗,有望成為油田開發後期的一項有效接替技術。目前,這項利用微生物活動及代謝物來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技術,在大慶油田已累計增油總量約2萬噸,顯現出適用範圍廣、工藝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不損傷油層和無汙染等優點。
  • 趙文津院士:大慶油田發現真相,中國獨創理論不容抹殺
    如今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大慶油田並非中國人自主發現,匈牙利人起的作用很大,功績卻被抹殺。大慶油田發現的真相到底為何?匈牙利人的貢獻到底如何評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津日前投書本報,補充有關大慶油田發現的史實材料,供讀者參考。
  • 玉門油田推進三次採油試驗-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周蕊)截至2020年12月31日,玉門油田恢復油井21井次,日恢復產能12.5噸,年增油1326噸;恢復水井15口,日恢復注水量259立方米,年增注水量超4.1萬立方米。
  • 大慶油田提前完成儲量勘探任務
    本報訊(記者蒙輝)日前,大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代表大慶油田提交的石油天然氣三級儲量報告順利通過中石油集團公司儲量委員會審查,提前兩個月圓滿完成了油田公司年度儲量勘探任務,標誌著大慶油田可開採「餘糧」更足了。
  • 大港南部油田水平井堵水首獲成功-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新聞...
    中國石油網消息(特約記者王學立)7月9日,大港南部油田利用綜合堵水技術實施水平井堵水首獲成功,官2-18H井綜合含水率從92.9%下降至88.8%,日產油從2.5噸上升到4.3噸。
  • 大慶油田的前世今生
    經過複雜的地質化學變化,生成了今天的石油,這就是陸相生油理論的實踐證明,從大慶油田的巖芯樣品中還能清晰看到各種生物,三葉蟲、貝殼之類化石。松遼盆地的石油分布較廣,從內蒙的海拉爾到吉林省的松原市,再到大慶市的肇源縣、肇州縣及綏化的肇東市均有油田,如頭臺油田、朝陽溝油田、榆樹林油田,和大慶的薩爾圖油田,喇嘛甸油田等等。
  • 華北油田楊武寨區帶勘探紀實
    為有效推進楊武寨勘探工作,華北油田抽調精兵強將組成楊武寨勘探項目攻關組。科研人員創新構建了多層系成藏模式,改變了以往油層僅僅在沙二、沙三段富集的傳統認識,油層自沙一上下段至沙二、沙三段均能形成富集油藏,實現了「由以往單一層系油藏模式向多層系油藏模式」的轉變。  成藏模式轉變帶來勘探新成效。科研人員按照新的成藏模式,通過多輪次研討和審核,科學部署鑽探強161x井。
  • 大慶油田驅油技術取得突破 新增近4億噸可採儲量
    近年來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公司每年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都超過6億元,作為接續技術的三元複合驅油技術已經取得全面突破,將成為「十一五」期間的主導技術。這一自主創新又將在現有開採基礎上提高採收率十幾個百分點,給中國石油新增近4億噸可採儲量。  在石油領域,勘探和採油技術就像IT領域的晶片和軟體一樣,堪稱核心技術。
  • 大慶油田深挖緻密油「寶藏」
    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張雲普)緻密油資源家底豐厚,大慶油田全力「砸」開緻密油層,為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大慶油田緻密油勘探及開發動用有序展開,截至1月8日,已開闢緻密油試驗區14個,投產10個,累計建產達20萬噸。
  • 河南油田採油二廠「走出去」的科技標兵
    這是河南油田採油二廠新莊採油管理區技術信息室主任張渴健在面試西北局技術支撐團隊負責人時的承諾。  認識張渴健的人都會說:「這小子,年輕敢闖!」 「敢闖」再加上「有用武之地」就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張渴健就是把自己的闖勁兒用在他的地研之路上,就是這種不斷迎接挑戰,不斷翻越高峰的態度,讓他堅持這樣的信條:「沒有跨越不了的溝壑,沒有征服不了的高峰。」
  • 為資源枯竭油田尋出路
    因此,筆者關注的是,老油田資源枯竭怎麼辦?  一些老油田經過40多年的高速高效開發,儲量接替嚴重不足,大部分油井含水高達90%以上,人多油少、產量下滑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那麼,作為遠離城市的獨立工礦區,一旦油氣資源枯竭,老油田的出路在哪裡?  筆者以為,一是技術創新延長生命周期。
  • 華北油田推廣微生物降解淨化汙水
    北極星環保網訊:華北油田公司一份水質監測數據顯示:一種應用特定微生物種群簡化淨化汙水的採出水處理工藝,在該油田哈一聯、寶一聯等低滲透油藏規模應用。經過連續12個月監測,採出水達到注水水質第二級指標,標誌著該工藝破解低滲透油田水處理難題。
  • 揭秘大慶油田勘探發現始末
    今天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60年前的9月26日,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黑色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石油較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勘探與開發上遠遠落了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