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物性差,油氣顯示不活躍,「是直接進行裸眼完井,還是下套管進行試油?」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副經理周廣清心裡打鼓。
車斜791探井屬於緻密油藏,解釋資料表明油層普遍較差,採用常規工藝試油,可能顆粒無收,下套管試油很勉強。
出人意料的是,採用組合縫網壓裂技術試油,該井獲得17噸的高產工業油流,而且,目前油井日產量依然保持10噸高位運行。
組合縫網壓裂技術是高導流通道壓裂和體積壓裂技術的集成和創新。傳統的壓裂工藝是砂粒注入地層,利用壓裂車在油層中壓出裂縫,砂粒充入裂縫形成支點,砂粒間的空隙成為原油流動的通道。高導流通道壓裂技術差別在於,壓裂液中增加纖維,通過纖維纏繞砂粒凝聚成柱,點支撐改為柱支撐,為原油流動提供更加通暢的道路。
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副經理周廣清將其形容為油氣流動鋪就了一條「高速公路」,導流能力提高10倍左右,「相當於滲流變為管流」。
隨著勘探目標越來越複雜,探井依靠地層天然能量愈加難以獲得工業油流。目前,勝利油田三分之二的探井需要採取壓裂等增產措施,其中,80%以上的井通過增產措施獲得工業油流。
高導流通道壓裂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探井成功率,但也有其「硬傷」——部分井「高產不穩產」、產量衰減快。
「目前,勝利油田的勘探區域大都是緻密油藏,就像是磨刀石,油鹽不進。高導流通道壓裂技術只是壓開一條主裂縫,主幹道流動性好,分支通道溝通流動性差,位於細枝末節的油很難流出,因此,壓裂完井投產遞減快。」 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試油室高級主管孟憲波說。體積壓裂技術是造出更多的體積分支裂縫和體積分支微縫,同時對地層原有微裂縫溝通能力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增大油層改造體積,提高洩油能力。
高導流通道壓裂和體積壓裂技術的結合,堪稱「黃金搭檔」,二者的組合相當於在高速公路上建立了無數分支小路和羊腸小道,形成互聯互通的交通網,打通了油藏的「七經八脈」,讓油流得到充分釋放。
「硬核」技術讓孟憲波屢試不爽。2019年,組合縫網壓裂技術在勝利油田探井儲層改造中得到普遍應用,壓裂23井次,有效率100%、工業油流率75%。(王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