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2021-01-08 三聯生活周刊
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2006-04-04 11:43 作者:吳琪 2006年第13期

知青們也學當地人的樣子,叫這個交叉點為「大轉盤」或「大十字路口」,格爾木的所有機關設置都能以「大轉盤」為中心進行清晰的描述。

格爾木在1954年後,曾經歷了9年人口急速增長的時期,因進藏交通或礦藏勘察的原因,勘探普查專家、地質工程技術人員、部隊駐軍、管理幹部等曾快速地向格爾木聚集。但這批人口在1961~1962年以後迅速地衰退,隨著勘探工作或工程完工,部隊老兵的離去,格爾木也在短期內急速萎縮。1965和1966年,近萬名山東八市與西寧知青的到來,開始了這座「流動的空城」的農墾時期。1966年的格爾木,按照市志記錄,人口31571人。

公路的交叉點就是格爾木

「即使進了格爾木縣城,也是漫漫黃沙,一眼望不到邊。」1966年4月,當又一批3200名青島知青跋涉萬裡來到格爾木時,眼前的縣城簡陋到幾乎只有公路邊的幾排土房子,點綴著孤零零的幾顆楊樹。知青李碩形容,「汽車開過,揚起一片煙霧似的浮土,嗆得人直咳嗽,所有人都落得一身塵土」。柴達木盆地當時的交通主動脈為兩條公路,一條是東西向的青新公路,從青海西寧抵達新疆葉城;另一條南北向的青藏線,與敦煌至格爾木的敦格公路重合,兩條交通樞紐的交叉處,就是格爾木的所在地。當時的進藏物資,既可以經西寧到達格爾木,或者走蘭新線的柳源到敦煌,再從格爾木到拉薩。

知青們也學當地人的樣子,叫這個交叉點為「大轉盤」或「大十字路口」,格爾木的所有機關設置都能以「大轉盤」為中心進行清晰的描述。

當時大轉盤的北面路口處,是與進藏聯繫最緊密的「西藏駐格爾木辦事處」(簡稱為「西格辦」),跨越路北約4平方公裡的範圍。它形成了格爾木當地最大的一個獨立系統,下屬40個單位,其中有21個交通運輸部門、4個汽車隊、1個大型汽車修配隊,再加上職工醫院、家屬大院、商場等配套設施。

隔路相對的南面,則是同樣規模龐大、佔地幾平方公裡的部隊駐地,包括解放軍四總部、蘭州軍區、3405兵工廠等,陸軍和空軍在這裡的團級以上單位近30個,還有兵站部22醫院、部隊汽車運輸隊營房等建築。雖然佔地遼闊,高牆大院裡仍是一色的土平房。格爾木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給人留下的「汽車城」、「兵城」印象,直接源於這兩大系統。1954年建政的城市,因進藏的特殊地理位置,實際上由兩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隊)與幾大大系統(市屬、西格辦、部隊、鐵路系統等)組成。「西格辦」和部隊系統就「駐守」在青新路兩側。

60年代的格爾木縣城,實際上是沿著青藏線格爾木段展開的。從崑崙山口流出的格爾木河,南北走向直達察爾汗鹽湖,因此格爾木人習慣性地用「河東」與「河西」劃分城市。1966年從山東濟南市來格爾木的知青馬國路,現在是格爾木市水務局局長。他說,當年格爾木的行政劃分一共有三大塊,一是部隊,二是西藏駐格單位,另一塊才是當時還是縣級編制的格爾木。當時這三個行政單位的分布是與那條漫灌渠的位置為界線的,河的西岸是部隊和西藏單位,東岸則是格爾木縣。

「河西」的人口聚集地就是「小島工程團」,所屬1966年青海省委批准成立的「農建12師」。「河東」則是縣委機關、商場、汽車站的集中地,「河東」北部是「農建12師」的師部。所謂商場,知青路黎光的記憶中,「大約一兩百平方米的面積,叫做格爾木貿易商店」,挨著這個商場,僅有一個小郵局,一個小照相館,一個小飯店,一個理髮店,一個旅館,一個汽車站,與50年代的差異不大。汽車站通向西寧的長途車每天固定班次,到達敦煌和西藏的班車則不定時。總之,和消費相關的功能設施,「剛好一樣一個」。

1966年的格爾木,按照市志記錄,人口僅31571人,其中還包括「西格辦」、部隊駐軍這樣的大機構。真正生活在縣城中的常住人口「少得可憐」,當時電燈都還沒有通到這裡。格爾木在1954年後,曾經歷了9年人口急速增長的時期,因進藏交通或礦藏勘察的原因,勘探普查專家、地質工程技術人員、部隊駐軍、管理幹部等曾快速地向格爾木聚集。但這批人口在1961~1962年以後迅速地衰退,隨著勘探工作或工程完工,部隊老兵的離去,格爾木也在短期內急速萎縮。1965和1966年,近萬名山東八市與西寧知青的到來,開始了這座「流動的空城」的農墾時期。

馬國路的印象中,當年河西是格爾木地區的所謂商業繁華區,而河東只有一條短短的街道,這條街道就是今天的金峰路。街雖短,可是從西頭走到東頭,卻需半個小時,因為當時格爾木的人太少了,每走幾步,你都會碰見熟人,得停下來和他們打招呼。街面上的建築多為土坯房,在街道最西頭,有一棟兩層樓,這棟樓和河西的將軍樓隔河相望,成為當年格爾木最豪華的建築。現在的中山路和金峰路交界地帶是當年的漁水河所在地。漁水河是蚊蠅的孳生地,在8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已被填平變成公路。

60年代的高原生存

來自山東青島的4000名知青,在「農建12師」中比重最大。

在1965年10月15日的知青日記中,熱血沸騰的年輕人這樣形容到格爾木的感受:「這裡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天是晶瑩而悠遠的,地是濃厚而廣博的。遠處的雪山頂著銀盔,土坯壘的窯洞式的土房小巧,若兒時的積木……從人群中善意友好的歡迎口號中聽得出老高原是南腔北調的集成。還不待行進的隊伍有準備,一陣黃沙被龍捲風吹起,竟然颳走了我身邊一位女戰友的顯得有些大的軍帽。彩旗也刮跑了,天吶!一股旋著黃沙、塵土的狂風,有些示威地從我們隊伍掠過。人群中有人喊:老天給這些山東知青下馬威了!」

知青們在格爾木吃第一頓飯是當地的青稞面窩窩,李碩回憶說,「咬第一口沒咬著」,因為黏黏的青稞面粘到了上頜。把難以下咽的窩窩往牆上一甩,硬硬地粘在牆上取不下來。高原氣壓低,80多攝氏度就開鍋,蒸汽不熱,再加上燒的是木柴,火頭不硬,蒸出的饅頭往往不熟還發黏。在格爾木,只有當「病號」才能吃上一碗麵條。知青們有了經驗後,回家探親一般帶來花生米和豬油,這兩樣經得起長途顛簸,挑點豬油往麵條裡一拌,就是一頓美味。

這兒春夏秋三季河水充足,吃水不成問題,但冬天河水會封凍長達五六個月。每個連隊都在院子附近挖一個大坑,河水快封凍的時候,引來水灌滿一大坑,作為一冬天的水源。「剛開始,大坑裡的水滿滿的,吃起來很自在,也不知道節約水。有時牲口沒圈好,豬牛也跑進水塘裡洗澡,一開始大夥還嫌牲口弄髒了水,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等天氣更冷,就砸冰取水。

青海的蚊子厲害,王沛東說,他們連隊的記錄是,戴著厚厚的手套,一巴掌下去拍死107個,他的個人記錄是一巴掌拍死了64個。唱歌的時候,嘴巴一張開就能吸進去幾隻。剛去第一年,大家不知如何預防,女孩子臉上被咬得腫似冬瓜,過敏潰爛後留著黃水。只有等到中午高溫或夜裡低溫的時候,才少見蚊子。高原日夜溫差大,夜裡低溫蚊子蟄伏不出,倒是可以不用掛蚊帳。

高原上的土路被知青們形容為「地瓜面」,人或車走上去,好像陷進了巨大的麵粉團裡,拖拉機開起來,兩邊的浮土像水浪一樣高高蕩開,什麼也看不清。一旦遇到大風,人裹在浮土裡,方向莫辨。徐曙橘記得她的一個戰友出門辦事,步行走到十幾公裡外另一個連隊。遇到大風揚沙,人都快吹跑了,最後只得用蛇皮袋從頭到腳把自己套進去,就地倒下,索性等風沙停了再趕路。

待到「文革」一起,天下大亂,知青們的吃喝都成了問題。知青譚澤記得,連隊由於斷糧連吃三天煮麥子,吃進去啥樣,屙出來啥樣。到了冬季,缺水成了頭等難題。大水坑裡積存的冰吃完了,只好喝井裡的苦水。這些含有害礦物質的苦水,紅色的眼鏡腿兒放進去,竟成了白色,可是周圍幾十裡根本沒有不苦的水。

「文革」中,愛情之花倒是在這群近20歲的青年中開放了。大家這才想起來,當初安排他們支邊時,男女是對半搭配的,1971年前後成了他們結婚的高峰期。

知青生活與格爾木縣城有著密切聯繫,結婚時買高壓鍋、暖瓶,還有日用品,一般騎馬或搭順風車到縣城,平均幾個月光臨一次。比起「格爾木貿易商店」,知青們更愛去「西格辦」的商場,「畢竟是專營商場,青海單位沒有賣高壓鍋的,這裡才有。高原上改善生活多吃罐頭,這裡才有好罐頭」。知青到來後也刺激了縣城消費,縣城很快有了「軍墾商場」,規模是老格爾木商店的兩倍。

高原特色:  哈薩克·去西藏·山東痕跡

高原上的生活也自有它的趣味。不似如今牧民的定居生活,60年代的哈薩克人還散落在高原上,逐水草而居,偶爾也和知青打交道。女牧民要生產,知青衛生員半夜騎馬下草原相助。哈薩克人對城裡來的文化人非常尊重,路黎光記得,第一次去牧民家,男主人、主人父親和女主人陸續來敬酒,每次敬酒必4杯。不勝酒力的路黎光本想推辭,主人們卻非常不高興,待到他一氣喝了12杯青稞酒,變得不省人事。「後來我才知道,哈薩克人的4杯酒,前3杯是敬天、敬地、敬客人的父母,這些都可以倒在地上,我本人只用喝第4杯就可以啦。」

哈薩克人豢養藏獒放羊,高原上野性十足的藏獒能夠鬥敗幾匹狼。「那可和現在內地養的藏獒不一樣,對我們這些罕有的高原闖入者,它們可是相當大的威脅。」一次路黎光半夜下高原辦事,經過一戶牧民帳篷時,警覺的藏獒緊追不放,「我只有掏出手槍,慌張中幾槍斃了它,不然我就有生命危險了」。

而格爾木人一旦想到玩,首先的選擇就是向南——去西藏。1967年「文革」串聯時,夢想遊歷名山大川的李碩,和一個好朋友搭車去了西藏。對於荒灘戈壁上的人來說,出遠門就得搭來往的順風車,「進藏的貨車司機也樂得有人陪伴,攔下的西藏運輸公司的車就載上我們了」。從格爾木到拉薩的6天車程,沿途野生動物讓李碩激動不已。一天他正在車上打瞌睡,突然車停了,抬頭一看,「公路上一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野兔,像螞蟻一樣多」。兔子追著吃前車漏灑出來的穀物,後車沒法開動,黎明中司機打開了車前大燈,嚇跑了兔子。而路途中常有遠遠經過的藏羚羊群,或有調皮的動物穿過公路,司機也就停下來讓路。「那時藏羚羊真是多啊,感覺數也數不清,後來報導說它們成了瀕危動物,我腦子裡一想到當年路上看到的情形,就覺得難以置信。」

近萬名知青在格爾木長達18年的生活,使格爾木與山東的生活習慣發生了不少「交流」。祝傑、路黎光等幾個知青在2000年重回格爾木時發現,如今格爾木鮮活的生活裡,少不了山東人留下的痕跡。「格爾木人的餐桌上偶現海米、蛤蜊,他們捨棄了當年的小凳小桌,學知青那樣用大凳大桌吃飯,開始流行高低櫃等家具。」

時隔三四十年,再次回到格爾木的知青,都驚詫於道路的寬闊、城市中心的膨脹。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農場迅速地衰敗廢棄時,格爾木市區卻在神速崛起。李碩說他現在經常夢裡憶當年,真實的細節總在腦海裡迴蕩。「1979年我還在農場學校當老師,萬籟俱寂的草原黑夜裡,當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開通,聽到火車進入格爾木的第一聲鳴笛聲,我這個三十男兒的眼淚刷地落了下來。」

知青們重返格爾木,總是在一起細數城市的點滴變化。如今「西格辦」和部隊的地理格局未變,但是汽車站擴建了,現在的格爾木在「河東」東南方戈壁灘上延展開,以火車站為核心,新建了格爾木煉油廠、鉀肥集團等。市區內「小島工程團」變化不大,50年代建起的商店還在營業,由兩個山東棗莊留下的知青承包了,工程團退休「老兵」和知青們靠著幾百元的生活費,勉強維持著生活。在距離市區30多公裡的「河西農場」,路黎光發現自己1979年設計監造的水塔當地還在使用,知青們當年建的土坯房大多未變,只是從青海東部山區來的農民接替了回城的知青,依舊靠與鹽鹼地搏鬥,獲得高原生活的保障。2000年重返格爾木時,路黎光特意在街邊一處舊景照了張相,「原來縣城的那一溜商店、郵局什麼的早沒了,只剩這個小照相館還在」。雖然小照相館早已關張,破敗的牆上有一個大大的「拆」字,對在這裡生活了近20年的知青們來說,格爾木的每一處變化,「我們閉著眼睛也能數得清清楚楚」。■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們在歌聲中重溫豪邁的創業年代
    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們在歌聲中重溫豪邁的創業年代——聯誼慶國慶 盛世知青情國慶前夕,在千年名城蘇州,數百名當年來大慶的上海知青熱情洋溢為祖國慶祝生日。他們簇擁著一面碩大的五星紅旗,滿懷深情齊聲唱起了這首名揚四海的《我和我的祖國》。這,是上海大慶知青聯誼會為慶祝建國71周年而舉行的大型活動。濃濃的愛國情,寄託著老知青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 年代文: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
    這次推薦要推薦的是年代文,要說著4本中最有看點的就是第四本了,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快來看看吧!第一本:《重生七零:農門嬌媳有點甜》——淺尾魚精彩劇情:誰說男人的嘴唇要薄而涼,她家漢子的嘴唇就很軟,帶著淡淡的溫度,她很喜歡。小雅,實在不行,我可以的……。他乾巴巴的說了句。
  • 年代文推薦穿書女配、財迷系統、悍婦、末世女、知青、五七八零年
    末世女的七零年 作者:紅蘭白編輯評價:作為一個經歷了悽慘末世的女子,徐涵星重生在一個七十年代平凡農村家庭。腳踹極品親戚,手撕心機女,女主生生把平凡的七零末過成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當然不能少的是那滿心滿眼都是她的人……穿成知青女配 作者:九州大人編輯評價:江秋月穿進了鄉村流寵文中,一朝回到七十年代,成為人財兩失的悲慘女配。上山下鄉當知青,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江秋月在這個風雲動蕩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裡,從懵懂無知到通透堅韌,完成一個現代人融入當年那個辛酸時代的歷程。
  • 格爾木機場鄭州-格爾木-拉薩航班時刻有變動
    關于格爾木機場鄭州-格爾木-拉薩航班時刻變動的公告尊敬的廣大旅客:由於航空公司計劃原因,8月24日-9月4日,西部航空對PN6294鄭州-格爾木-拉薩往返航班時刻進行調整,請您按照最新時刻安排好行程,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50後儒商朱清雲: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與大家印象中的早期「貨郎擔、棉花郎、剃頭匠」等溫商的形象有些不同,朱清雲非常儒雅,崇尚文學,但骨子裡依舊充滿了溫州人獨有的「敢闖,敢想,敢拼搏」的血液。  推薦網友「一半影子的人」:他是我熟悉的一個長輩,七十年代下鄉插隊當過知青,九十年代曾任溫州某知名國企的銷售高管,不惑之年毅然辭職,下海經商。是敢闖敢拼的50後溫州「弄潮兒」。
  • 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
    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小編最近迷上了軍嫂重生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爽文。喜歡的朋友就一起往下看吧!
  • 女主重生六十年代得空間,成為生產隊小知青,養成白富美!六零文
    女主重生六十年代得空間,成為生產隊小知青,養成白富美!六零文要說小編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小說,小編在這裡告訴各位,小編最喜歡看的就是穿越重生系列的小說了。所以說,最近小編正在看重生年代系列的小說,小編覺得這類型的劇情給力,文筆流暢,很適合平時打發時間的朋友們看!所以小編今天不得不給各位安利一波重生年代小說,接下來這三本女主重生六十年代得空間,成為生產隊小知青,養成白富美!六零文,希望大家喜歡。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他們表現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燒歲月的壯烈,體現了後知青時代對農墾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知青在新時代不斷進取參與海南農墾建設的精神,真實反映出知青的時代擔當和歷史風貌。現將名單予以公示(資料由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提供,詳情請點擊海南農墾網及微信公眾號查看),徵求各界意見。  公示時間:2019年2月15日-19日。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青海格爾木首開崑崙玉文化館 多渠道傳播崑崙文化
    青海格爾木首開崑崙玉文化館 多渠道傳播崑崙文化 2015-05-06 17:59:14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中國原生態山水畫派創始人、著名山水畫家賈雨創作的《印象崑崙
  • 穿成六零女知青,丈夫是流放的首長,好在空間行軍糧萬斤!年代文
    穿成六零女知青,丈夫是流放的首長,好在空間行軍糧萬斤!年代文現在小說已經成為當代大多數人所消遣時間的興趣愛好,小說的類型豐富多彩,小編最近看了年代文,覺得非常不錯,想給各位強烈安利一波和排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這一代青年不是因為特別有知識才被稱作「知青」,而是在當年「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的號召下,經歷了上山下鄉的一代城鎮青年,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是「4050後」。這一代人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返城了。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1955年,北京的60名青年正式到邊疆地區墾荒,這引發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摘要]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
  • 火星基地魔鬼之眼,海市蜃樓般的格爾木,海西州就是這麼好玩
    火星模擬基地,位於茫崖市冷湖鎮以西約60公裡處的俄博梁雅丹地區。基地所處的俄博梁雅丹地貌,因荒蕪乾旱、渺無人煙,獨特的地形被稱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也因與火星地貌特徵相似又使之成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 安利三本年代文,文筆劇情皆佳,強推湖塗《穿越七零做知青》
    01《六零年代旺夫體質》作者:沈寶爺關鍵詞:失憶梗,無穿越重生人設:狠厲糙漢VS嬌軟嬌花刀刀刀短評1:女主被拐賣求助男主,獲救後卻因為失憶無法歸家,便隨同男主回到村裡。男主是個鄉下糙漢,親緣淡薄,獨自離家生活,是村名眼中又窮又兇的惡漢。兩人回村後,因流言困擾、感情升溫,兩人選擇結婚,還有了一對雙胞胎寶寶。
  • 重生70年代知青下放前,她遇到戰場英雄大營長,五年生四胎軍娃!
    重生70年代知青下放前,她遇到戰場英雄大營長,五年生四胎軍娃!HELLO小婊貝們,春柔又出現了!最近是不是書荒了?!不用怕!有本寶寶在,你隨時隨地都有書看!今天小編又給大家帶來4篇重生年代小說,重生70年代知青下放前,她遇到戰場英雄大營長,五年生四胎軍娃!非常精彩,十分好看,趕緊屯起來吧!
  • 《知青》央視收官 李倩回憶拍攝感慨頗深
    《知青》央視收官  昨晚,電視劇《知青》在央一黃金檔正式收官,該劇以聲勢浩大的場面和真實細膩的人物關係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的觀眾,無論收視率還是口碑都贏得了喜人的成績。此次首次出演知青的角色,李倩對此感觸頗深。她坦言:「當初為這戲做準備的時候,媽媽給我講了很多細節的東西,因為她當年就是知青,她是我這部戲最好的老師。現在播出了,我媽看後就說:『我演出了當年的她,看著李君婷就像能看到當年的自己在成長』。」  據悉,為了真實再現那個年代的情形,《知青》拍攝現場條件非常艱苦,李倩曾連續拍攝了三天雨戲。
  • 李倩「背稻草」劇照曝光 新戲演繹熱血知青
    由青年演員李倩挑大梁的年代戲《知青》正在熱拍,李倩在劇中飾演可愛女孩「李君婷」,在那個年代從北京下鄉到陝北,和一群知識青年發生了很多有趣而感人的故事。近日,李倩拍攝了一段背稻草的戲,一個柔弱卻堅強的小知青形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