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2020-12-03 騰訊網

[摘要]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大的公眾事件之一,在其結束後3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

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

一、早期的知青文學:「政治正確」是最重要的標尺

釐清概念:何為知青文學?

談及知青文學,當代人普遍認為,知青文學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作家,對「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後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學表達。這與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對知青文學的界定保持一致。不過,這只是狹義上的知青文學。

根據學者定宜莊、劉小萌對「上山下鄉」史的研究,「上山下鄉」的起止時間為1953年到1980年。如果將「上山下鄉」作為知青文學的大背景,那麼知青文學的外延就包括但不限於「文革」。

在此基礎上,學者郭小東給出了廣義的知青文學概念,即以 「上山下鄉」為題材,展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與精神風貌的一種文學樣式。從郭小東的這個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學幾乎是貫穿新中國歷史的文學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歸入不同的文學思潮範式中。

「文革」前的知青文學:國家政策的傳聲筒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1953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國知青文學的起點。這一年,團中央下發文件,組織高小、初中畢業生回鄉。這次號召知識青年回鄉是一種政策性的倡導,本質上是人力資源調配的行為。除了強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趕到農村監督勞動外,其他人的回鄉行為基本上是自願的、零散的。

不久後,文壇便出現了一批描寫回鄉知青建設新農村的文學作品,如馬烽的《韓梅梅》、鄧普的《軍隊的女兒》、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黃天明的《邊疆曉歌》、馮金堂的《紅姑娘》、柯藍的《洋土結合》等。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著共同而鮮明的主題,即「革命理想與革命豪情,以及這種理想與豪情在現實鬥爭中的消長變化,最終升華為對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張揚和歌頌。」這類文學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所創造的人物概念化、簡單化,不過是國家政策的傳聲筒罷了。

「文革」期間的知青文學:自我審查與長官審查雙管齊下

「文革」期間的知青文學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主流價值下的文學創作;另一部分是帶著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學」。「文革」10年給廣大知識青年帶來的精神傷痛,一直以「地下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如食指等人的詩歌創作。那些所謂的「地上文學」,則處在話語權與文學精神被閹割的狀態下。

1973年前後,文壇出現了一些反應知青生活的中長篇小說,如,張抗抗的《分界線》、邢鳳藻與劉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劍河浪》、王世美的《鐵旋風》等。這些小說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青生活的狀態,但受先天不足的影響,難免墮入俗套。

與此同時,政治審查也是無處不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如今的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抗抗,於1975年創作了長篇小說處女作《分界線》。有一處寫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罌粟花,當時沒留意。樣書出來後,被送到有關部門審查。張春橋夫人發現了「罌粟」這兩個字,立即召見出版社領導,指出這是一個政治性錯誤:「罌粟是國際公認的毒品,而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杜絕了毒品的國家,中國的土地上怎麼可以生長罌粟?這不是往我們國家臉上抹黑嗎?這不是為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提供攻擊我們的口實嗎?」

出版社當即讓印刷廠悄悄地將已經印出書全部返工,翻到書中出現「罌粟」字樣的那一頁,由工人把每一頁上的「罌粟」用紙貼上,換成「石竹」花的名字。尚未印出來的那幾十萬冊,那一頁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裝訂。

二、知青文學的繁盛期:反思與迷茫成為時代聲音

傷痕文學 歸來者的反思與批判

「文革」結束後,「歸來」的「右派」作家,滿懷熱情地批判「文革」、反思歷史,將歷史的傷痕展示於眾。以反思「文革」,批判「極左」路線為主題的傷痕文學成為新時期的文學主潮。劉心武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對年青一代精神與心靈的傷害;盧新華的《傷痕》,反思了文革給青年一代心靈及家庭造成的悲劇。

展示傷痕的同時,作家們不忘記與主流政治價值保持一致,將作品的主題歸到「赦免個人,擱置對歷史與人性的討論,團結一致向前看」上面。此後的傷痕文學從批判「文革」向建構新的歷史主體過渡,為「文革」後重新掌權的老幹部探尋歷史的延續性與政治的合法性。

這一時期的文學寫作從傷痕文學向反思文學過渡,其中王蒙在意識流技法的演示下,對歷史與人性進行了弱弱的反思。其他的傷痕系作家幾乎都隨著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調整創作風格和內容。隨著知青作家的崛起,傷痕文學的主題也在發生著轉向。

追憶知青歲月:當「傷痕」漸漸消退

很顯然,知青文學與反思「文革」的傷痕文學有著交叉重疊的地方。「文革」結束後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過回憶性敘述,書寫知青的困惑與迷茫,以及暴露知青歲月時的傷痛與陰暗。這些創作可以歸入傷痕文學的大類裡。也有些學者將這些作品及之後的知青文學作品歸入反思文學。

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否定了知青「上山下鄉」政策,揭示出知青經歷是浪費青春年華這一事實。葉辛的《蹉跎歲月》用極為高昂悲壯的基調,對「文革」表示了尖銳的批判,展現出一種昂揚的格調。隨著知青文學的發展,這些淡淡的傷痕慢慢消失。

作為知青作家,史鐵生的作品與當時的傷痕性質的知青文學大不相同。他的小說不再剖析知青一代的心靈創傷,也不再感嘆青春的失落,而是描寫鄉村生活和風土民情。他的名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已經沒有了傷痕文學批判與反思的力度。

此外,王安憶的《本次列車到終點》已經開始描寫知青返城後的失落感,以及面臨的生活與生存問題。這種失落感促使知青作家重新思考知青文學的主題。孔捷生的《南方的岸》把知青返城後的失落感變成了主動的理想主義。這預示著知青文學主題的轉向。

傷痕褪去 知青文學向英雄豪情敘述轉向

梁曉聲「北大荒文學」的出現,為知青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他的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1983)以充沛的英雄主義豪情書寫北大荒一代知青的氣質與命運,仿佛給中國文壇颳起了一陣颶風。這是知青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出現,給當時的知青作家出了道難題。很多作家開始冥思苦想,希望突破固有的知青文學套路,超越梁曉聲。

在梁曉聲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學充滿昂揚向上的力量。將這種文學精神發揚較好的首先是張承志。他的小說《北方的河》所彰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與當時的時代精神相吻合。這種風格一改宏大而集體性的歷史敘述,內容變得極為鮮活和實在。這種改變也意味著知青小說正向新的多元敘述的趨勢轉向。

從傷痕文學一脈下來的知青文學,展示蹉跎歲月的壯麗與沉湎於青春失落的情緒佔據主導地位,並沒有對知青之一代人與歷史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到80年代後期,大量知青作家的寫作開始嘗試非知青題材。隨著現代派文學的回歸,知青文學面臨著更為深刻的轉向問題。

三、知青文學的轉型與衰微:從阿城到王小波

現代主義回歸 知青文學開始轉型

早在「文革」結束初期,王蒙就嘗試用意識流寫作,可以說是中當代現代主義的早期踐行者。王蒙的意識流寫作,更多是在現代派技術的掩蓋下,悄悄越過主流價值之外的小心翼翼的異端嘗試,屬於反思文學中較為深刻的寫作。到劉索拉發表《你別無選擇》以及徐星發表《無主題變奏》之後,現代派在中國文學界已經嶄露頭角。

在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等現代派創作手法和思想的影響下,知青文學的創作主體開始反省並尋求藝術上的突破。面對現代主義思潮,中國文學的主導文化受到來自創新的新文化的衝擊。主導文化中的變革因子與創新文化相結合,催生了尋根文學的發生。

尋根文學 笨拙而又矯情的個人記憶

尋根文學是知青作家面對現代主義衝擊的自然反應,但同時也是他們追蹤現代主義的結果。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對中國文學帶來了巨大啟示:回到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一樣可以具有現代性。

陳曉明教授認為:「『尋根』可以從西方現代主義的高度撤退下來,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書寫鄉村生活,而並不一定會失去現代主義的藝術性質或水準,這是中國作家豁然開朗領悟到的一個境界。」

「尋根」的文學概念於1984年提出,隨後學界出現了大量相關言論。雖說「尋根」的旗號1985年年底才打出來,但被列為「尋根」系之內的作品很多是之前發表的。含有「大自然主題」的早期知青小說都被歸為「尋根文學」,如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鄧剛的《迷人的海》等。

尋根文學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應該是阿城的《棋王》。在《棋王》裡,阿城把知青文學書寫時代和歷史的主題轉換成對敘述知青的個人記憶。王安憶的《小鮑莊》也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裡,鄉土中國的背景成了敘事的主體部分。不過,批評家認為,尋根文學站在文化的高度誇大了個人的記憶,將個人的記憶上升為藝術創新和思考國家宏大命運的高度,實際上顯得笨拙、虛假和矯情。

知青文學的迴光返照:王小波《黃金時代》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

到20世紀90年代,知青文學全面式微。梁曉聲、張承志、史鐵生依然辛勤地耕耘在文學領域,其他的作家要麼改變了寫作題材,要麼轉換了職業。他們三人的創作成為知青文學的絕響。此外,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了之前知青作家一直未能實現的突圍。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於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

除了《黃金時代》之外,90年代有影響力的作品少得可憐。文學界反應不錯的作品,不過是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鄧賢的《中國知青夢》以及老鬼的《血色黃昏》等幾部。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這個時代出現了數倍於知青小說的知青回憶錄。知青回憶錄作為一種壓抑已久的民間聲音,是知青文學的另一種立場和姿態。這部分回憶錄多少有點直面歷史,進行自省和懺悔的精神,好歹彌補了一點早期知青小說的不足。

很多人把姜戎於2004年出版的《狼圖騰》歸入知青文學裡。雖然這部作品從題材上看可以歸入知青文學,但它對民族性的思考主題遠遠壓倒了知青文學「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的慣常主題。2013年出版的,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主題、格調與當年的知青文學差異明顯,是知青文學的變體,也算是在新世紀的迴光返照。雖說知青文學的各種變體不斷出現,但作為有著特殊反思性背景和主題意向的知青文學已經終結。

四、知青文學的局限:未擺脫主流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形態的產物 先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

站在新世紀的今天,可以明確地說,知青文學已經成為歷史,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還將繼續出現。縱觀知青文學史,有一點可以確定,知青文學是特定政治意識、政治體制或政策的產物。知青文學自產生之日起就帶著濃重的政治性。知青文學的主題也隨著現實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知青文學巧妙而又隱蔽地寄生在政治體制上,為某種政治運動、政治統治進行合法化的文學表達。

無論在任何時期,知青文學首先表達的是意識形態功能和政治體制內的審美觀念。作家只有在滿足了這種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討論藝術性及文學性。改革開放之前的文學,這種意識形態烙印明顯,所以沒有出現偉大的作品。改革開放之後的相當長時間內,知青文學依然是現實政治的工具。在僵硬的政治指令與缺失人性浸淫的意識形態中,知青文學先天就帶有鼓動人心、讓人熱血噴湧的氣質,很容易融入青年人的血脈深處。

無論是「文革」期間的革命浪漫主義敘述,還是傷痕文學時期對「文革」的深刻批判,以及後來高唱所謂的青春無悔讚歌,都是現實政治的需要。知青文學的這個特點,決定了它先天的局限性。

缺少對人自身的反思 主題的深度與厚度有限

知青文學與政治意識的緊密聯繫決定了它的厚度與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說反思「文革」,批判極左路線,卻並沒有反思人性,更沒有反思中國人在那個時期應該承擔的責任。很多倫理與人性的問題,在知青小說裡變成了政治和歷史的問題。

正是把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自身」排除在反思之外,才使這類小說的主題如此具有靈動性。一會兒舔舐傷口,一會兒展示傷痕;一會兒青春無悔,一會兒蹉跎歲月。這類作品,從文學的角度講,更多像是政治報告或宣言,不太像小說。

知青這一代人,在那段歷史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到底該負什麼樣的責任,這是「文革」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人對歷史的拷問。展示壯麗的蹉跎歲月,沉湎失落的青春更像是「文革」後「勝利者」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既得利益者」的意淫。

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出版的知青回憶錄,也不過是成功者的回思,無異於當年英雄自得的紅衛兵情結。那些依然遊蕩於山野的孤魂野鬼,那些碾壓在社會底層的老知青,那些沒有回城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他們的生活與情感並未全面地反應在知青文學裡。這也是需要後人深刻反思的地方。

結語

總的來看,知青文學是中國特殊時期政治話語的文學表達。知青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現實政治綁在一起,隨著政治進程的變化而變化。當新時期的主導價值觀念變成穩定的社會意識時,知青文學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革」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這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各個地區的狀況是不太相同的。在郭小東看來,到海南來的知青算是比較幸運的。「知青所到之地,如果和自己所在的原生地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可能會有心理的不安,比如上海知青到雲南、新疆、或北大荒,環境的失衡會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如果在地理環境相對接近的地方,這種離鄉背景不安不會太激烈。」
  • 「文革式批判」與「批評的倫理」
    如何評價中國當代文學的品質?劉再復: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中國當代文學經歷了六十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分前期(文革與文革之前)與後期(文革之後)。前期因為政治話語壓倒文學話語,多數文學作品成了政治註腳和政治號筒,所以應當否定,但也不是「垃圾」一詞可以了結。
  • 馮至最痛惜「文革」十年的荒廢,重讀這位翻譯大家的人生
    他認為翻譯外國文學的目的從積極方面而言是「豐富自己,啟發自己」,從消極方面則是「糾正自己」。從這一匣書可以看出,他的譯作並不多,卻都是本著這一原則完成的。作為「五四」時代成長起來的文學青年,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在繼承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外來的養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新文學作品。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他們表現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燒歲月的壯烈,體現了後知青時代對農墾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知青在新時代不斷進取參與海南農墾建設的精神,真實反映出知青的時代擔當和歷史風貌。現將名單予以公示(資料由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提供,詳情請點擊海南農墾網及微信公眾號查看),徵求各界意見。  公示時間:2019年2月15日-19日。
  • 青春如火,草原如歌——第一批內蒙古知青的故事
    張紅軍的回憶,容易讓人聯想到德國漢學家顧彬那句「最激烈的批評」:「《狼圖騰》對我們德國人來說是法西斯主義,這本書讓中國丟臉。」  很自然,姜戎被一些人視為「野心家」,也贏得了一些知青的崇拜。「文革」紅小兵「四三派」和「四四派」的分歧,依舊蔓延在如歌的草原。
  • 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60年代的高原生存來自山東青島的4000名知青,在「農建12師」中比重最大。在1965年10月15日的知青日記中,熱血沸騰的年輕人這樣形容到格爾木的感受:「這裡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天是晶瑩而悠遠的,地是濃厚而廣博的。
  • 年代文推薦穿書女配、財迷系統、悍婦、末世女、知青、五七八零年
    當然不能少的是那滿心滿眼都是她的人……穿成知青女配 作者:九州大人編輯評價:江秋月穿進了鄉村流寵文中,一朝回到七十年代,成為人財兩失的悲慘女配。上山下鄉當知青,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江秋月在這個風雲動蕩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裡,從懵懂無知到通透堅韌,完成一個現代人融入當年那個辛酸時代的歷程。
  • 跟風質疑:《沉思錄》18譯本(圖)
    跟風質疑:《沉思錄》18譯本(圖) 溫家寶總理的一句話,讓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於近2000年前的《沉思錄》一紙風行,成了2008年度暢銷書第一名。《沉思錄》走紅,各種譯本競出。據本報記者檢索,國內出版的《沉思錄》現已有26個譯本,其中18個譯本是在2008年一年裡集中推出的,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譯者。去年從年頭到年尾,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新譯本的《沉思錄》面市,有時候一月兩本。
  • 安利三本年代文,文筆劇情皆佳,強推湖塗《穿越七零做知青》
    02《穿越七零做知青》作者:湖塗關鍵詞:穿越,大女主文刀刀刀短評2:這篇文作者是湖塗,年代文大戶,篇幅較長,正文完結488章。主要講述女主現代穿越到七十年代,從下鄉知青到政治人物,從村官一步步走到省委的人生歷程。典型的大女主文,比較特別的是女主是從政,是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帶領人民群眾發家致富。
  • 我國第一個插隊落戶女知青,叛逃到前蘇聯當特工,後來結局如何?
    從那時起,城市中大量的知識青年開始響應號召,到艱苦的農村地區接受勞動教育,他們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團體,被稱為「知青」。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女知青的故事。1949年,傅索安出生在天津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是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之一,我國第一個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但在後來,她卻成為了一名叛徒,那么女知青是怎麼變成叛徒的呢?成為叛徒後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從「遠古大神」到「修仙的學霸」
    在他看來,未來的網絡文學會朝預想不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會朝幾條明確的軌跡前進,「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時代。」以下為講座實錄:閱文集團內容運營總經理楊晨大家好,我是閱文集團的楊晨,一名從業多年的網絡文學編輯。
  • 王蒙稱當年無法挑戰文革 但絕不歌頌極左
    40年前的中國,在「文革」中,國家、社會都高度政治化,任何一本公開出版的書,都要看它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傾向,《豔陽天》、《金光大道》是這樣,《春潮急》、《西沙兒女》、《閃閃的紅星》也是這樣,都是按照當時宣傳政策寫的。  《這邊風景》也不例外,它沒有寫到「文革」,但它的話語表達受了「文革」的影響,我無法超越時代,批判「文革」、挑戰「文革」。
  • 《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老舍名著《四世同堂》創作開始於1944年的重慶,到今年整整70周年。同時,今年還是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和從事文學創作90周年。《四世同堂》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古都北平淪陷後,廣大人民的屈辱、痛苦、憤怒和抗爭。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每一位女子都希望自己嫁給愛情,而不是僅僅嫁給一位男士,在包辦婚姻時代,很多女性因為不了解對方而陷入生活的萬丈深淵。  新時代也會因為磨合不夠而分道揚鑣,有些情侶的愛情基礎不牢固,貿然走入婚姻殿堂就會埋下很多隱患,就像今天要講的故事——一位女知青的想當然的愛情。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很多經濟系、計算機系、體育系的人都在寫詩寫小說,開口都是文學,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談幾部小說。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作家李洱說。如今,「文青」失去了光環。而作家李洱認為,這種現象恰恰是表明:社會的發展和渠道的多元,褪去了強加在文學身上的多餘功能,讓文學回歸到了自己原本的狀態。
  • 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女配文
    哈嘍大家下午好呀,小編今天為讀者們帶來的小說推薦是4本女配文,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小說情節甜寵,逆襲爽快,喜歡看小說的你怎麼能錯過呢?快點擊下方書籤進行閱讀吧!《穿書女配的佛系逆襲》——你是大恐龍精彩內容: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甜寵文,林菲竟然穿書了,成了70年代女知青,還成了一個大胖子。女主一重生,直接就設計把胖子嫁給了書中那個陰鷙冷漠、多疑狠毒,身有殘疾的男配。林菲呵呵,穿書又怎樣?她就是不配合,不走劇情!
  • 開卷有益,書香檢察丨好書推薦第二十七期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深深為習主席青年時期如饑似渴讀書、孜孜不倦學習的精神所敬服。習主席讀書十分注重方法,一方面,看一本書時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同時尋找相關書籍作為佐證,從不同側面了解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形成獨到見解和觀點,經過反覆論證、消化吸收後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但「知青」這個名詞還是作為一個時代標誌,記錄了一代人曾經從城鎮遷徙到邊疆農村。所以,「知青」的含義裡有一種背井離鄉的悲情色彩,當然更多的是在異地的種種磨難。  估計誰也不會願意時光倒流,讓現在的年輕人重複當年的艱苦歲月,但無情的現實卻產生了「新知青」,所不同的是,老「知青」是從城市走向農村,而「新知青」是從農村走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