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知青群體在那個時代的作用和他們各自的命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豐富的話題。

  海南日報記者在論壇召開前夕專訪知青作家郭小東,作為一名曾經在海南插隊6年多的知青,勞作、政治運動、讀書,海南的知青經歷足以影響他的一生,這也是他的創作起點和背景。

  這一次來海南,郭小東帶來了一篇發言短文《最後的史詩》,他在文中說,知識青年在那個年代的自娛自樂、自我表彰、自我記憶,最終都同革命思想、革命時代一樣不會再來,知青已是革命年代的句號,曾經的生活中有過不真實,它沒有錯;可有一個結果卻是真實而不能改變的,那就是我們已老去、不再年輕……

  傷感、懺悔

  「知青」是一種集體的受難

  郭小東青春歲月是在海南度過的。1951年出生的他,1966年上山下鄉來到海南瓊中黎母山林場插隊。

  「文革」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這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各個地區的狀況是不太相同的。在郭小東看來,到海南來的知青算是比較幸運的。「知青所到之地,如果和自己所在的原生地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可能會有心理的不安,比如上海知青到雲南、新疆、或北大荒,環境的失衡會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如果在地理環境相對接近的地方,這種離鄉背景不安不會太激烈。」

  郭小東從潮汕平原來到海南島,從亞熱帶到熱帶,氣候變化不是太大。郭小東說,因此,廣東知青到海南插隊,感覺上沒有像上海到黑龍江和新疆那樣有一種「心靈撕裂」,但是一個15歲的孩子,來到荒涼的邊疆,心理的波動依然是嚴峻的。

  割脈、臥軌、自殺……在紀實作品中曾出現的諸多不可思議的字眼,在雲南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這在郭小東的早期知青作品《1979:知青大逃亡》中都有過相應的、適度的表達。而這一切在海南島的知青生活中表現得不是特別的極端。「生活條件惡劣,伐木隊十幾個人,常年在森林裡伐木,住的是窩棚,二三個月換一片森林,開始有少量的青菜,後來就只能靠野菜充飢,勞作並沒有換來條件的改善,剛來時的革命理想也漸漸消磨,憂鬱卻沒有辦法改變,精神上的苦悶無處發洩……」這就是知青生活的某種真相。海南島的生存環境雖然嚴酷,但是風土人情淳厚,這也是海南知青在那個年代,稍感幸運之處。

  郭小東把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比作為「集體的受難」,今天,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就是傷感和懺悔。「對每一個知青和他的家庭而言,這種感傷是一種生命之淚。對於國家民族而言,這是一種無法推卸的社會傷感。一代青年的知青經歷佐證了這個社會大傷感,這個涉及到億萬家庭的人口大遷徙,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耽擱的不僅是人的青春歲月,更改變了社會文明的方向。」

  時代沒有為所有知青準備相同的道路

  常年在森林裡伐木,日子寂寞。郭小東回憶那段日子,「夥伴們各有各消遣孤獨的方法,打撲克、下棋,到山裡尋找各種各樣的野果子。我性格內斂,消遣的方式就只能是在漫漫長夜裡點著馬燈讀一些從家裡帶來的書,那時候被抄家了,帶過來的大多是毛澤東選集,列寧的一些書籍,各大綱領等等。這些書在當時作為紅色經典,紅色的政治理論來發布的。我只能從極為稀少的一些文字中,找到作者從這本書裡所滲透的理想,對大同社會的憧憬。當然,讀書,也為後來創作做了積累。」

  大山裡的知青生活並不平靜,依然被政治運動所裹挾。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怎麼開展運動?郭小東回憶,那時知青們隨便抓來下放幹部進行批判,因為「階級鬥爭無處不在」,可鬥來鬥去,也在嘻嘻哈哈中就算批判完了,這種批判更像一場鬧劇,尤為滑稽,因為所批判的「敵人」,根本就沒有「敵人」的感覺。

  令郭小東和知青們感到心靈滴血的,是同齡人的集體死亡。

  「晨星農場的知青墓,埋葬了22名知青,其中有20名女知青。」1970年她們在大洪水中,為搶救國家財產,集體犧牲了。

  年輕生命的隕落帶來的震蕩,郭小東在長篇小說《青年流放者》的扉頁裡列出了這22位知青烈士的名單,他寫到,「這是一份震撼人心的名單,不需要知道他們的事跡,僅從他們的年齡就足以令人心痛,讓人感到鮮血淋漓。我們沒有理由讓歷史銘滅於泥沙之中……」

  在海南當了6年半知青後,1973年,郭小東被推薦返城讀書,畢業後分配到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任教。3年工農兵學員的時間,他從伐木工到大學教師,變化太巨大,沒有一點喘息的機會。那些年,郭小東每天用大量的時間,閱讀文化大革命前17年大量的文學作品、理論文章,惡補缺失的知識。這樣的生活姿態,堅持了幾十年。

  時代沒有為所有的知青都準備了相同的道路。知青生活已經過去了,大量返城知青的生活是迷茫無措的。「人群出現了分化,有的讀了大學,當了幹部,但這些僅是『千裡挑一』、『鳳毛麟角』的,大多數回城知青被剝奪讀書的權利之後,很艱難地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又面臨著下崗、待業,缺少再生能力,很難走出陰影。」郭小東說。

  知青文學的演變

  1979年前後,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知青作家,這樣大面積作家作品的湧發,讓郭小東感到,知青生活是當下中國不可迴避的文學題材,它有廣袤的文學前景。

  郭小東不是第一個進行知青文學創作,但他率先提出了「知青文學」體系。在他的理論框架下,他曾經在《中國敘事》中,把中國的知青運動及其文學表現,歸結為如下的表述:可以把1942年以後,1968年以前,稱為前知青時期;把1968年至1979年這一階段稱為知青運動時期,1979年後稱作知青後時期。在《中國知青文學史稿》中,郭小東又對知青後時期作進一步的細分:知青記憶時期(即80年代)、知青後時期(90年代)、後知青時期(21世紀以降)。這種分期其實是強調知青文學與知青運動的同步性、共謀性及乃至超越性、其間的情況自然豐富複雜充滿弔詭的。  

  「知青運動和知青經歷是兩碼事。未來,知青運動將永遠活在資料裡、活在文學作品中。」今天,郭小東的感受是,依靠知青「倖存者」內心的誠實來表述那段歷史,已經越來越微弱了,對回憶也開始變得模糊起來,不再是嚴厲的反思,有時甚至可能變為一場「廣場式狂歡」。

  越來越頻密的知青論壇及群體活動,一方面促成加劇了這種群體性狂歡的廣場效應,自娛自樂的落日輝煌;另一方面,使這一群體的思想與形象,更孤絕於日常生活的正常軌跡,而成為一道絕世的風景。

  而那段並不遙遠的特殊年代,能夠給今天的年輕人帶來什麼?郭小東說,「或許對物慾橫流的消費社會狀態會有某種程度的抗拒和牴觸,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海南南部的疍家鹹水歌,西部的軍話漁歌是海南漁歌中的重要部分。此外,海南島其他漢族地區的歌謠中,也有許多以海洋生活為背景的,比如海南島東部僑鄉的歌謠中,以趕海和送親出海到南洋的內容居多。海南最南部的回族也有自己的漁歌,三亞市的《搖籃曲》:「妹挑飯到海邊等,看見哥船帆順風,目送哥船捕魚去,去也一帆回一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 本報記者 孫婧  「等到疫情徹底結束,讓我們再回武漢,去東湖賞美景,去漢街吃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3月28日,兩架滿載358名海南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員的飛機,從春寒料峭的武漢,飛回溫暖洋溢的海口,萬米高空上,這群白衣戰士大聲喊出了自己的心願。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但前來採訪的海南日報記者卻並不能進入生產區,就連運料進場的工人事先都需進行消毒、登記和測體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外地運輸車輛不易進島,我省各地畜牧養殖企業飼料緊缺。為保障供應,我們提前召回了文昌本地的工人,進行嚴格的健康檢測後復工,同時實施封閉式管理。」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韓雄元表示,目前公司上崗員工61人,每天加班加點生產,日產飼料超過600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