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刺蝟公社編輯部 刺蝟公社

網際網路時代,文學作品更需要提供真知灼見。

作者 | 刺蝟君

編輯 | 石燦

李少紅會在視頻網站觀看《大明宮詞》的彈幕。令她驚訝的是,即便是面對這部已經20年的作品,年輕用戶們依然看得津津樂道,把彈幕鋪了一層又一層。《大明宮詞》的粉絲裡,有的已經當了母親,還有的甚至快有孫女了,彈幕的刷屏,讓她感到意外。

而數十年前,那時的李少紅,還不是一位電影導演,而是四川軍區獨立第2師的一位宣傳兵。在她的軍旅生活中,陪伴她最多的,除了政治學習就是書籍。「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

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書房計劃」發布會現場

「文青」往事

「四十年前,一個人被評價為『文學/文藝青年』,他會非常驕傲,這說明他的精神境界比普羅大眾高出很多。但現在『文青』變成了被嘲諷的對象,我確實很納悶,是我們文藝/文學出了問題,還是對文學的評判標準出了問題?」

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現場,主持人駱新表達了這樣的疑惑。

對「文學青年」的追捧,曾代表了文學的一段黃金時期。

從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中文系在所有學科裡錄取分數最高,其他系的學生都想轉到中文系。整個社會的情緒抒發渠道相對單一,文學就是最重要的傳聲筒,是每個人自我價值的代表。

「很多經濟系、計算機系、體育系的人都在寫詩寫小說,開口都是文學,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談幾部小說。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作家李洱說。

如今,「文青」失去了光環。而作家李洱認為,這種現象恰恰是表明:社會的發展和渠道的多元,褪去了強加在文學身上的多餘功能,讓文學回歸到了自己原本的狀態。

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都曾是「文學青年」。

在李少紅的記憶裡,她到電影學院上學之前當兵的那段歲月,是她和書籍交往最為「親密」的時光。

那時,李少紅每星期回一次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到她父親工作地方的圖書館去找書看。當兵的生活很單調,除了政治學習之外,看書是她最大的樂趣所在。

她看完書以後,還會講給全班的女兵聽,像講故事一樣繪聲繪色。那時候李少紅是班長,她們的班級特別安靜,七點半吃完飯,大家就會往床上爬,故事會就開始了。

就因為這些書,讓李少紅考進電影學院後,讓老師們大吃一驚。《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老師懷疑李少紅是不是真的都看過,追問作者和情節,她都能一一回答得上來,最後李少紅的文學欣賞課得了最高分。

這些閱讀經歷也影響了李少紅的電影創作。20世紀80年代,正是文學思潮大爆發,第五代導演們的許多優秀電影作品,也都是從文學改編而來。李少紅也保持了從文學中汲取養分的習慣,二十多年前的《紅粉》和《血色清晨》、2019年的《媽閣是座城》,都是從小說文本出發創作的電影作品。

李少紅在「書房計劃」活動現場

而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郝景芳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就開始了。小學四年級到五年級,她集中閱讀了一大批世界經典作品。由於年紀尚小,理解能力尚淺,像《雙城記》《蝴蝶夢》這樣的書看的是全本,《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就只能看縮寫版,甚至是圖畫版。

郝景芳記得很清楚,她小學五年級時曾看過《悲慘世界》的連環畫版,雖然只是連環畫,但她非常喜歡,到了大學以後又專門把小說文本補了回來。

初一到高一,是她閱讀的另一個高峰期,她看了許多偏現代文學的作品,比如《1984》,還有馬爾克斯的著作。到了大學以後,她就看得更雜,偏愛閱讀一些小眾作家的作品。她把自己稱為網際網路時代的「老派作者」。雖然她是在校內BBS上首發了《北京摺疊》,但她更喜歡用傳統老派一點的方式寫作,作品未完成時不願公開發表在網絡上。

「這也是受我自己閱讀的影響,我看書是什麼風格,寫作也會是什麼風格。我沒有見過不愛閱讀只愛寫作的作者,他一定是先喜歡閱讀,才會轉化為喜愛寫作。」郝景芳說。

而作家李洱也清晰地記得,他上大學時,每天晚上,包括周末,教室裡通宵都坐滿了人,大家都在寫作,寫完後登在教室的牆報上。那個年代好作家很多,是因為參與文學創作的人數太多太多,以這樣的基數,才誕生出了數十位優秀的作家。這些年來,李洱也筆耕不輟,201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應物兄》,是他花費十三年創作的心血之作,該書也在2019年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網絡時代,創作在變化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文學創作領域的很多變化,也慢慢浮現。不僅「文學青年」的主觀屬性有變化,文學創作本身也有了改變。

首先,攝影和多媒體技術的發達、讓圖像更頻繁地展現在大眾面前。這使得文學中對具體器物的描述變少,而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真實性和豐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託爾斯泰的那個時代,文學要描述整個戰爭的場景,每門炮都描述得很詳盡。邦達爾丘克拍電影時,他真從博物館拉來了當時的炮,幾十門,花了整個蘇聯國庫裡幾分之一的錢。但現在電影已經不會這樣拍了。這是圖像時代、多媒體時代對當代寫作所產生的根本性影響。」作家李洱說,「以往作者描寫天空和雲朵,而當代小說的創作重點,已經變成描寫人物倒下那一刻看到的雲朵,以及他的心理活動。」

其次,網絡時代下的互動性,也影響到了文學、影視等多個內容領域。

導演李少紅認為,現在的寫作大多和傳統方式不同,要靠創意、靠即興、靠傳播的速度以及觀看的便利。作者和受眾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完成互動,這種互動性讓作品更加豐滿。而傳統作家寫作要有完整性,甚至不到最後出書的時候,都需要不斷斟酌和修改。電影創作和傳統作家寫作也有相通之處,要考量結構、人設、表達的內涵和豐富性,這對創作者的要求很高。

網絡時代讓作品出現了兩種創作形態。比如電影和短視頻。短視頻更要求互動感,用戶需要用彈幕的方式來評價作品。用戶邊看邊持續發彈幕。李少紅開始時並不能接受,她說:「我都看不見畫面了,這種方式影響了我們創作者的勞動。」但現在,她已經養成了看彈幕的習慣。

然而,雖然和傳統欣賞習慣和觀影模式完全不同,這種互動形態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早期,創作者們不知道這種形態會不會長久,但現在的事實情況是,它發展得更快,甚至取代了很多傳統的創作規律,需要創作者們去了解和適應。

同時,李洱還嚴肅地表示,當代文學作品有提供「真實」的責任。

「有人我小說裡面的知識是錯的,(他們)在網上查發現是錯的。他不知道網絡上提供的知識出現了錯誤,而我是通過讀書讀出來的,不光讀出來還要多方考證,才確定這個知識是真的。」李洱說。

李洱表示,在曹雪芹寫出《紅樓夢》的時代,中國封建主義已經發展成熟,整個社會價值觀就像賈府門前的石獅子。而在這個每天都在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下,文學創作要比曹雪芹那個時代的要求高得多。即便作者具有曹雪芹那般的才華,也難寫這個時代的《紅樓夢》。

「當網際網路時代存在著大量的虛假內容,真實就變得尤為重要。哪怕是文學作品,也需要提供真知灼見,提供對歷史真實的看法。這些虛假增加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荒誕感,消解了個人存在的真實意義。」李洱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現場發言道。

就在2020年12月3日,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啟動了「書房計劃」合作,致力打造高品質的閱讀品牌。李少紅、李洱、郝景芳、駱新也將作為「書房計劃」的知識分享官加入,助力文學閱讀和出版行業網際網路傳播的發展。「文學青年」們的加入,讓我們看到一個文學越來越蓬勃的未來。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新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網際網路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原標題:《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網絡文學當與時代同行 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正在從不自覺走向自覺    網絡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20多年曆程。不久前發布的一項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指出,題材多元化,成為網絡文學內容發展的新趨勢。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春是用來奮鬥的。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擺脫寫作慣性,突破審美瓶頸,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學敘事之維,是擺在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作為轉述者,我應該完成馬小淘的敘述:馬小淘青年作家、《人民文學》編輯部副主任「我跟他坐地鐵,有人認出他說你是彭敏嗎?彭敏一副名人的樣子說我是。還有一次,我們去三裡屯吃飯,有一對大爺大媽走過來,在我們旁邊竊竊私語說,『這是彭敏嗎?你覺得是嗎?我覺得好像是。』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短短三年後的2001年,起點中文網的前身「中國玄幻文學協會」的一群青年作者,因機緣巧合,開始將網絡小說由港臺實體出版擴展到東南亞的出版機構,此舉正式開啟中國網絡小說海外傳播之路。各種版本、語種的中國網絡小說,被海外眾多圖書館收藏。在歐洲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伯明罕圖書館,一名關注網絡文學的留學生讀到了2003年出版的寶劍鋒的《魔法騎士英雄傳說》。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當時的馬未都認為,文學的傲慢僅次於哲學的傲慢。學問上哲學一定是巔峰,提綱挈領,不具備哲學思想的人辦不成大事。而文學則是視野,美不勝收,具有文學修養的人活得一定愉快。  那時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盛況,馬未都至今唏噓。那時社會對文學的尊重,讓許多青年如同嚮往革命一樣嚮往文學,沾上文學邊的人都沾上了文學的傲慢。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為例,幾乎所有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寫作的作家都有重回世界文學寫作的過程,比如餘華、蘇童、格非、馬原這些先鋒作家,經歷的則是面對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震驚感。後來他們回憶各自的個人寫作史,對從寫作的蒙昧時代、至暗時刻,到忽然被現代主義文學照亮記憶深刻。」如今,青年作家成為當代文學現場中的重要力量。
  • 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悄然消失|閻連科專訪
    放飛自我的同時,閻連科也已經到了考慮如何收場的時候,因為他認為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新的偉大文學時代會到來,但已經與他無關。 更重要的問題是現實虛無主義  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結束,作家們要考慮如何收場了 新京報:你以前說過就怕江郎才盡,說最多寫到65歲,現在還這麼覺得嗎? 閻連科:對。一個偉大的文學時代已經結束了。
  • 田豐|網絡社會治理中的「飯圈」青年:一個新的變量
    圍繞著青年人構建的網際網路生態主要集中在泛娛樂領域,從最初的網絡購物、網絡追番、網絡文學、二次元文化,到現在比較流行的網絡直播短視頻、網路遊戲等都出現了比較典型的青年趣群化聚集,產生了各自的圈層文化。早期,這些領域和現實生活社會治理的連接性較弱,也較少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非娛樂領域,由於缺少與現實社會的連接,飯圈文化經歷了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
  • 銀河電波 | 閱文杯·第31屆銀河獎,最佳網絡文學提名!
    朋友,你喜歡網絡文學嗎?在今天,無論你接受與否「網絡文學」已經佔據了國內文學市場的半壁江山截至2020年初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達4.55億人(*數據來源:智研諮詢)許多當今大熱的影視作品很多都改編自網絡文學
  • 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
    入行網絡文學、成為一名網絡文學編輯十餘年;並且,親歷網絡文學創作近七年以來(備註:此文寫於2019年),我,一個網絡作家,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各階層各領域對我們網絡作家的重視。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能夠親眼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生逢其時。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許知遠:青年變革者
    許知遠、梁鴻、蔣方舟、孫頻、蒯樂昊、鄭執、孔亞雷、彭劍斌、謝丁……在這個初冬的海邊,極具創造力的作家們將抵達無界,以文學之名,開展沙龍對談與創作分享,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對自我、對文學的深度探索與追問。11月14日晚,作為"無界文學季"的首場文化沙龍,許知遠與青年歷史學者王雨的對談拉開了文學季的序幕。
  • 網絡文學沒有變本質 網絡技術沒有「原罪」
    隨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和發展,網絡文學的出現,一個問題產生了:網絡到底有沒有改變文學的本質?先進的網絡技術是否必然導致人性的荒蕪、藝術規律的湮沒和是否扼殺了文學?我認為,勿庸置疑,網絡是始終無法改變文學本質的,而且,網絡的巨大影響力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既不是空前的,更不會是絕後的。
  • 《紅雨》新書首發,「紅船精神」滋養時代發展!全國網絡文學大咖...
    今天(12月19日)上午,「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活動第三季正式啟動,該活動第二季的成果,由三十多位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參與撰寫的文集《紅雨》同步首發。浙江省作家協會、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文聯有關負責人,以及多位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參加活動。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以「開放文學力量 網聚時代精彩」為主題,為國際文化對話交流搭建了橋梁。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唐勁松,上海市出版協會理事長胡國強,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等出席啟動儀式。
  • 網絡文學前景何在:粉絲與內容悖論
    而恰恰在一個月前,人民網也宣布以2.48億的價格收購古羌科技(旗下擁有看書網)69.25%的股權。時間再向前推一個月,騰訊高調進軍移動閱讀的鼓聲還沒有消散。  巨頭紛紛入局,2013年的網絡文學市場似乎越發的熱鬧,只是熱鬧背後,似乎每一個入局者都有點迷惑,自己在談論網絡文學時,談論的究竟是什麼?
  • 新生代賦予網絡文學新氣象
    正如《大江大河》一樣,這依然是一部由網絡文學改編成的電視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文學自身不斷迎來進化和迭代。近日發布的《2018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如今的網絡文學在各個維度均展現出全新面貌,其中新生代的崛起和粉絲價值的凸顯更促使行業產生內生式的升級和變革。
  • 江孝龍書法《陽春白雪》,有人還認為此語是貶義詞嗎?
    其中,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雅的文藝作品。與之相對應的,「下裡巴人」則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有時候,「陽春白雪」似乎成了貶義詞,如《後漢書黃瓊傳》有「陽春白雪,和者蓋寡」之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聽著數量之少、寥寥無幾。生活中,也常常有人對一些高雅藝術冠之「陽春白雪」,其意旨在指責脫離群眾、脫離生活。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從2013年左右開始,中國網絡文學已經進入到一個以「超級IP」驅動的嶄新時代,隨著大量網絡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網絡文學破圈、出圈,其影響力開始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加強引領,聚焦創作,推出精品,「在調整中優化、向主流化發展」是網絡文學的題中之義。此次活動聚焦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共議中國網絡文學的現狀和未來。
  • 中國文學翻譯亟待告別「粗糙時代」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的這一翻譯情況令與會者大感意外。  前不久,青年翻譯家孫仲旭英年早逝,抑鬱症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翻譯工作者的生存困境和由此造成的翻譯人才短缺、作品良莠不齊的現狀,也成為網絡熱議的焦點——翻譯者靠稿費無法謀生,已成為所有人的共識。作為兩種文化之間的「擺渡人」,很多翻譯工作者因稿費低廉常常只能兼職,隨著一批優秀翻譯家相繼去世,人們擔心中國將走入一個「粗糙翻譯」時代。
  • 兩岸青年網絡文學大賽冠軍新作《失落世界》面市
    獵戶座懸臂是第一屆兩岸青年網絡文學大賽一等獎的得主。他的科幻處女作《漫長的一天》在激烈的大賽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當年大陸賽區的第一名。此次,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由他全新打造的科幻作品《失落世界》。《失落世界》講述的是五維時空世界中,地球人類在高等文明的侵襲下展開自我反思和強大反攻的科幻主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