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其中,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雅的文藝作品。與之相對應的,「下裡巴人」則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
有時候,「陽春白雪」似乎成了貶義詞,如《後漢書黃瓊傳》有「陽春白雪,和者蓋寡」之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聽著數量之少、寥寥無幾。生活中,也常常有人對一些高雅藝術冠之「陽春白雪」,其意旨在指責脫離群眾、脫離生活。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陽春白雪,無需被世俗化、商業化,也無需去刻意迎合。沏茶對月彈琴,不是取悅別人,而是感悟於心的自我流露。高雅的藝術,往往於細微之處呈現內心的大情懷。陽春白雪不應被貶義地看待,它是一種高度,一種信仰,是平凡生活裡的精神與夢想。
歷史發展的結果表明,時代需要高雅的文化,也需要通俗的文化。一味地強調通俗,會讓高雅逐漸失卻了發展勢頭;一味地強調高雅,則會讓文藝「束之高閣」,難以真正得到傳揚和傳承。生活中,既需要陽春白雪,又需要下裡巴人,兩者不應是矛盾和對立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一的問題。」
這個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於有百花千嶂萬木,萬類霜天競自由。所以,將「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統一在傳統文化的升華中,才能讓文藝繁榮發展,根深葉茂,傳承久遠。
江孝龍,字昀齋,號簡廬,1971年春花爛漫時生於湖北襄陽溪山深處,現於江蘇洪澤臨湖而居, 2011年就讀於中國書法院,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院學而社執事。
我的其它相關文章:
龍開勝《行書七律數首》書法冊頁欣賞,共錄十一首古詩
龍開勝《嶽陽樓記》冊頁,用書法詮釋範仲淹散文名篇
董其昌的草書《蘭亭序》,很少有人見過
名家寫名篇:中國書協理事張維忠《嶽陽樓記》冊頁
看完此文,喜歡或不喜歡,都歡迎你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記住:溝通交流很必要、相互理解很重要!
如查看更多關於名家字畫、碑帖拓片、碑帖冊頁、磚瓦拓片等內容的文章,請關注我的百家號「兗州一凡飾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