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會一年就開一次,也就是說我一年當中就有一次難得的與學術大咖交流並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參加過省政協在福建的調研後,又馬不停蹄趕到重慶聽了半天主題報告。
參會就參會吧,怎麼就會想到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呢?其實這是我多年來參加這種會議的一種感受。由於與會者的學歷都很高,其中還不乏留洋者,因此會議主題報告和論文的題目學術味道很濃,文中各種數學模型推理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有些作品卻不接地氣。一次我主持小組討論時曾對一些發言的作者說:如果您絞盡腦汁要說明的是政府決策的正確,那就失去決策諮詢的意義了。換言之,高深莫測的諮詢報告好比陽春白雪,下裡巴人能看懂嗎?它對下裡巴人有用嗎?當然,這僅僅是打個比方,我是絕對不敢將政府官員當成下裡巴人的。
這次,我聽一位專家談科技評估問題,稱中國科協去年對「雙創」進行了第三方評估。竊以為出發點很好,也耗時耗力,但結論好像不經評估就能得到。比如現在搞「雙創」的主要是草根,精英欠缺;個別地區「雙創」虛熱引發市場憂慮等等。本來我想就此疑問當面與報告人商榷的,但看到提問者一般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自己已老氣橫秋就不湊這個熱鬧了。
第一位報告人柳教授的觀點讓我有茅塞頓開之感。是否應該過分強調發明專利這一創新指標呢?商業模式創新源自發明專利嗎?發展汽車產業受益者為少數人,而霧霾禍害的卻是多數人。發展機器人產業會導致一些員工失業,那麼這樣的創新是否應該鼓勵呢?我由此想到了剛在福建廈門看到的曾厝垵,這個小漁村積聚了許多年輕的創業者,其中不少是大學生。雖然它也叫眾創空間,但與我們平常看到的有天壤之別。它其實就是小吃一條街、文創產業一條街、或者稱小商品一條街,然而,我卻認為它是名副其實的眾創空間,因為它完全靠市場興起,許多小店鋪還都是青年大學生創辦的,這不就是國家提倡的大眾創業嗎?
還有一位專家講了一個笑話:某科研機構是研究食品的,用科研經費買了些米麵作為原料,但審計部門卻認為不應該買,因為有胡支亂花項目經費之嫌。對此,我認為這畢竟是個案。科研經費的支出不該像行政經費一樣統得過死,但即便有約束,浪費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什麼錢都不好花是極端,隨意糟蹋錢也是極端,花錢「中庸」才是正道!
另一位專家在談到戰略目標偏差如何發生的時候列舉了幾個指標的例子,比如:國家中長期規劃強調「發明專利授權量」,到了一些省裡可能就演變成專利擁有量和申請量了;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本來應該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舉措,而在各省的文件中卻成為建設目標了。我贊同該專家的觀點,目前,各省都在努力建設創新型省份,但標準絕不應該降低,指標更不能置換!
總之,主題報告者的水平都很高,都具有國家權威的水平,我作為一名來自地方的決策諮詢工作者,當然渴望同他們交流,但由於會議時間有限,卻無此機緣,只能在會後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認識一吐為快,希望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