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但是和義大利一樣,戰後日本因為美國國際形勢的需要,其武裝力量的發展不僅沒有受到限制,甚至還得到了美國的特意扶持。
作為一個島國,海上作戰力量自然是戰後日本武裝力量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過,為了配合美國海軍的作戰需要,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建設方向都是如何更好進行反潛作戰和反水雷作戰,以應對冷戰期間蘇聯紅海軍龐大潛艇部隊的威脅。
雖然強調反潛作戰和反水雷作戰讓日本海上自衛隊在這兩個作戰方向上都獲得了不小的進步,甚至得到了「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的綽號。但是隨著限制條件的進一步放寬和日本海外利益的逐漸增多,日本海上自衛隊也開始嘗試往其他作戰方向上進行發展,並根據自己的鬥爭需要建造了一些新型作戰艦艇,而「秋月」級驅逐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戰後設計並建造的第五代通用驅逐艦,「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日本海上自衛隊希望「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能夠成為一款性能軍用的多功能艦,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隨著各方面因素的變化,「秋月」級通用驅逐艦最終由滿載希望的「陽春白雪」變成了過渡性質的「下裡巴人」。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也體現了日本通用驅逐艦的設計困局。
因此,本文今天就以日本「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誕生始末作為主線,向各位軍迷朋友們介紹下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通用驅逐艦設計思想的變遷。
欲以「秋月」照「高波」——「秋月」級驅逐艦的設計目的
在「秋月」級通用驅逐艦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一共擁有4級通用驅逐艦,分別為「初雪」級、「朝霧」級、「村雨」級和「高波」級。在這4級通用驅逐艦中,「高波」級通用驅逐艦綜合性能最為強大,不僅裝備了90式反艦飛彈,還裝備了32個垂髮單元,可以發射「海麻雀」艦載防空飛彈,並且具備相應的反潛作戰能力。
和「初雪」級、「朝霧」級和「村雨」級通用驅逐艦相比,「高波」級驅逐艦整體設計上更傾向於多用途戰艦,日本海上自衛隊甚至還打算為其裝備相控陣雷達,進一步提升其作戰實力。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原本的規劃,將會用多用途功能更強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取代之前發展不全面的三種通用驅逐艦。
不過,隨著蘇聯紅海軍的消逝,日本海上自衛隊此前在東亞海域面臨的龐大作戰壓力頓時消失。如果還按照原來的計劃進行換裝,財政預算很難獲得通過。最終,不僅「高波」級通用驅逐艦隻建造了5艘,而且沒有安裝「宙斯盾」作戰系統。
但顯然,日本海上自衛隊並沒有放棄對更高性能通用驅逐艦的追求。既然「高波」級通用驅逐艦的建造和改裝計劃未能成行,那麼就換一種辦法,以「高波」級驅逐艦後續艦的名義設計一款全新的通用驅逐艦。不僅能夠徹底完善「高波」級在實際使用中所存在的設計缺點,也更容易獲得相應的經費預算,這就是「秋月」級通用驅逐艦最初的設計目的。
在「秋月」級通用驅逐艦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通用驅逐艦,都秉承著「反潛第一、防空第二、反艦第三」的設計思想,這就導致了前幾級通用驅逐艦,雖然掛著「通用」之名,但是性能上卻都出現了長短腳的情況。
「秋月」級通用驅逐艦則在一開始,則直接被要求按照一款多功能驅逐艦來進行設計。之所以日本海上自衛隊會給出如此明確的設計指標,與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戰略調整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雖然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擁有「金剛」級和「愛宕」級兩款「宙斯盾」飛彈驅逐艦,但是在反導作戰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日本海上自衛隊決定讓這兩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往反導作戰方向進行發展,成為日本重要的海基反導平臺。
在強化了反導作戰能力之後,「金剛」級和「愛宕」級飛彈驅逐艦在低空目標的探測和跟蹤上,就會出現一定的缺失,很難再像之前那樣,領導日本海上自衛隊下屬的「自衛隊群」執行作戰任務。這種情況下,日本海上自衛隊希望「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能夠填補「金剛」級和「愛宕」級飛彈驅逐艦升級後所出現的空缺。
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有「走出去」的作戰思想。但是傳統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在艦員居住、艦體隱身和遠洋長時間作戰方面,和當時美國最新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相比,都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只通過簡單的修改,很難彌補這種差距。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秋月」級通用驅逐艦實際上承擔了一個「上傳下達」的過渡艦角色。原有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在新形勢下已經不能夠通過簡單修改來滿足使用需求。而「金剛」級和「愛宕」級的調離又使「自衛隊群」失去了合適的「領頭羊」。
此時的「秋月」級通用驅逐艦,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大型化、多功能化的第一個嘗試。日本海上自衛隊希望「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能夠成為其「走出去」的重要踏板。
「秋月」快刀——「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設計特點
一開始,日本海上自衛隊對「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期待非常大。在原始設計階段,就希望「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能夠採用整體式隱身設計、模塊化建造並採用全電推進系統。但是經過評估,這樣設計不僅技術風險大,和日本通用驅逐艦「一代補一代」的穩妥做法相違背。同時,該設計方案的造價也太高,最終不得不被放棄,回到以「高波」級艦型為藍本修修補補的方案。
「秋月」級仍然採用了原本「高波」級上的高幹舷、平甲板設計,同時採用了飛剪型艦艏和深V型艦體。從艦橋前部到艦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上揚情況,以提升在高海浪情況下的航行性能。其艦長150.5米,艦寬18.3米,長寬比在8.22左右,遠洋高速航行性能較好。同時,為了進一步減少遠洋航行時艦身橫擺現象,「秋月」級在艦身兩側水線以下位置,還設置有舭龍骨和減搖鰭,進一步提升艦體遭遇橫浪時的穩定性能。
在水線以上位置,和「高波」級通用驅逐艦相比,「秋月」級驅逐艦的隱身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秋月」級借鑑了法國「拉斐特」級隱身護衛艦的設計經驗,不僅舷側通道全部隱藏在明顯向內傾斜的上層建築內,其艦艏和艦艉朝向的上層建築也向內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相比於艦艇外形調整,「秋月」級對比「高波」級最大的不同,就是加裝了日本國產版的「宙斯盾」系統——FCS-3A系統。
就如上文所說,為了避免像「金剛」級和「愛宕」級那樣,出現對抵抗來襲目標探索情況不佳的狀況,著重強化了對低空掠海目標的探測能力。「秋月」級一共安裝有4組FCS-3A相控陣雷達天線,艦橋上方安裝有兩組,艦身舯部靠後位置安裝有另外兩組。
每組FCS-3A相控陣雷達由一大一小兩塊天線構成,較大的是C波段的偵搜雷達,對空最大探測距離200公裡,可以同時偵測和跟蹤300個目標。較小的則是X波段主動相控陣火控雷達,負責為「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和「標準-2」型艦空飛彈提供制導,整套相控陣雷達系統最多能夠同時引導10枚艦空飛彈進行作戰,具備一定的抗飽和打擊能力。
作為FCS-3A相控陣雷達的配套武備,「秋月」級通用驅逐艦上安裝有4X8共32個垂髮單元。雖然能夠同時兼容「標準-2」型艦空飛彈和「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但是因為要拿出16個垂髮單元用來容納「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所以「秋月」級上只搭載彈體直徑更小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配合「一坑四彈」裝置提升防空飛彈的攜帶量。
除了「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之外,「秋月」級驅逐艦還可以使用艦上的兩架SH-60K反潛直升機和艦上的MK-46型反潛魚雷,一起執行反潛作戰任務。
艦艏A炮位上的主炮雖然使用的還是美制127毫米艦炮,但是型號是MK-45 Mod 4型,射速和射程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反艦飛彈則沒有太大的新意,仍然是最大射程為200公裡左右的90式亞音速反艦飛彈,在現代艦艇近防系統面前,突防成功率較低。
下裡巴人——「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總體評價
如果只拿「高波」級通用驅逐艦作為對比的話,「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性能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如果拿日本海上自衛隊一開始時對「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期待來看,「秋月」級通用驅逐艦並不是一款日本海上自衛隊最終想要的通用驅逐艦。
首先,因為「秋月」級的艦體是基於「高波」級的艦體進行設計而來的,所以「秋月」級和「高波」級之間的排水量差異並不大,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秋月」級缺乏足夠的艦上空間來提升自己的武備等級。雖然「秋月」級安裝了FCS-3A相控陣雷達,但艦上卻只有32個垂髮單元可以使用。要知道,沒有安裝相控陣雷達的中國054A飛彈護衛艦,也有32個垂髮單元可以使用。
其次,因為「阿斯洛克」反潛飛彈需要佔用一部分的垂髮單元,所以「秋月」級只好使用射程更近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以配合「一坑四彈」技術提升防空飛彈攜帶量。但是「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的最大射程只有50公裡左右,「秋月」級的防空圈不得不縮小。
因此,在實際使用中,「秋月」級驅逐艦一般都是和「金剛」級(或「愛宕」級)、「高波」級、「村雨」級共同組隊行動。「金剛」級(或「愛宕」級)負責執行反導任務和中高空防空任務,而「秋月」級則和「高波」級、「村雨」級通過數據鏈,共同組成一個緊密的艦隊區域防空圈。
「秋月」級的問題實際上是日本通用驅逐艦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一款強調多功能通用性的驅逐艦,其排水量偏小。因為「秋月」級通用驅逐艦的排水量不可能像「金剛」級、「愛宕」級和「摩耶」級造得那麼大,所以只能夠儘可能尋求在有限的艦體空間上,儘可能的發揮出其單艦戰鬥力。
這一點在「秋月」級驅逐艦的後繼艦——「朝日」級通用驅逐艦上也同樣出現了,甚至「朝日」級通用驅逐艦的單艦火力水平還不如「秋月」級驅逐艦。因此,直到現在,日本海上自衛隊也仍然在探索適合自己的通用驅逐艦之路。
日本海上自衛隊本來希望「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能夠成為一把鋒利的「海上快刀」,但是因為作戰定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總體排水量偏小,無法在各項性能指標上取得均衡發展。導致「秋月」級通用驅逐艦在圖紙上還是「陽春白雪」,等到實際落地時,卻變成了「下裡巴人」,這就是目前日本通用驅逐艦的發展困境。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