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造艦速度為啥這麼慢?

2020-12-06 看北朝

條約廢止後,英國1936——1941年建造了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5艘,美國1936——1942年建造了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2艘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4艘,日本1936——1941年只建造了大和級2艘。

▲大和級戰列艦

飛翔的紅燒肉:沒錢沒鋼。

HeavenDevil:經濟危機後最受打擊不是出口原材料為主的日本人嗎?

BIT沙漠之狐:窮光蛋帝國主義了解一下。

tebic1208:日本去點大和級戰列艦的科技樹本來的考慮就是本國工業水平不足因此必須在質量上對「潛在敵國」取得優勢吧?

GTS250A:第一,太窮;第二,窮還去打中國,瞎花錢;第三,窮還瞎花錢,造成原材料流通困難,沒法擴建船廠,生產跟不上。

小鬼頭:打中國不就想找點貼補,結果套牢不停補倉,越補越虧。

Gressxp:就是因為窮才來搶中國嘛~日本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戰爭受害者 在日本國內一系列矛盾爆發的時候 日本的新聞記者整天堵著政府門看啥時候開戰。侵華戰爭搶錢緩解矛盾就是當時日本全國人的共識 。在2次世界大戰中 日本是沒有一個無辜者的 全民都是戰犯 2顆原子彈的懲罰實在是太輕了。

▲二戰結束前夕,泊滿自殺式潛艇的日本本土造船廠

wxz:有錢造船,沒錢造船臺。

coldwind:4主力艦的造船工業體制只能達到這個水平了,日本能同時建造的主力艦隻有四個船廠,而建造大和級需要擴建配套的專用船塢船臺。

大和級建造所需的船塢船臺都比之前要大,各廠擴建相應的設施也需要錢和時間。

其實你加入法意德的造艦數對比會發現大家主力艦建造規模大體是符合華盛頓條約比例的。

大老虎:哪裡符合了……黎塞留和維內託一批都是四艘。

中流砥柱孫傳庭:噗,主教和維託明明是分兩批造的,好唄?36-37年開工,到40年,意呆完工兩艘維託,下水後空出的船臺續建羅馬號和帝國號;法雞完工一條半主教,後續的阿爾薩斯級因為戰敗直接廢棄了。都是4萬噸級的戰列艦,其實跟倭瓜的造艦速度差不太多。反倒是英國,41年時實際只建成3艘喬五(約克公爵還在海試),安森號和豪號要到42-43年間才建成入役,喬五是3萬噸級,橫向對比下,英國人的戰列艦進度 反而才是華盛頓5國裡,最慢的。

coldwind:大和也開工了4艘,黎塞留級到法國投降建成了1.7艘,按正常進度到41年底最多就完成2艘在建1艘。維內託級41年前完成2艘,羅馬完工快43年了,帝國未完工。再考慮單艦噸位差距,與1.75比3差不多了。

金屬框子:所以當時的日本本國群眾每天吃兩個飯糰和蘿蔔乾。

狐狸大仙:還是造船能力不行。別說戰列艦,珍珠港前幾年連巡洋艦都基本停造了。破爛阿賀野級,居然是日本整個戰爭中的唯一新型巡洋艦。省下來的造船力基本都分給航母、驅逐艦了,但總共才區區幾艘?說日本不重視航母,真是冤枉了。日本30年代末以後,開工的真正的大型火炮戰艦,其實只有兩艘半大和級而已。

寧靜之聲:戰時完工的巡洋艦還有大澱號,別漏了。

darkking1200:能造大型艦艇的船廠總計:吳海軍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川崎造船所,以上四家 橫廠5、6號船渠,吳廠2號船臺,三菱長崎第二船渠、川崎神戶空母船臺,以上五個是300米以上造船船塢。然後40年起預計在大分縣大神村設立的O廠有一個300米級船臺,43年停工,後來改成了回天訓練基地大神基地。從35年起基本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就這麼多坑。想多種點蘿蔔就只能想辦法多刨坑了。

大忠似奸馮玉祥:能否在條約時期就設計並且準備部分材料和零配件?畢竟許多材料和零配件同其它艦船是通用的。

darkking1200:鍋爐建造周期基本是定死的,早準備你真不怕他國海軍武官根據鍋爐反推你的造船計劃?

zgtljt:比起所謂的「軍費」、「錢不夠」之類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大型船臺太少的問題比較大。

nimocz:按半年期填的,比較隨心,看看就好。總的來說,雖然第二次倫敦條約雖然是張擦屁股的紙,但是還是深刻影響到各國建造規模和艦艇性能。除開義大利搶跑外,基本都是沿著兩次倫敦海軍條約推遲到37年初建造的進度。加上開戰的進度,明確分成了37/39/41三個批次,至少在37/39批也還是基本趨近5:5:3:1.75:1.75的的比例。(日本這邊也不敢明確公然宣布造大和)——截止喬治V全部服役,各國條約後主力艦數量,是5:6:2:1.7(讓巴爾未完全完成,義大利明確搶跑)不解除條約還好,二戰一打,條約作廢。徹底放出鷹醬這頭氪金怪物……就螳臂當車了……

nettlefish2001:為啥在已經上了依阿華級別的情況下,還要繼續上南達科塔級?裝甲、火力相當,航速碾壓,8條依阿華比4南達科塔+4依阿華更好吧。

gameboy:因為他的圖錯了,依阿華和新澤西都是40年開工。南達科他37年完成設計,38年得到國會撥款,39年動工。依阿華38年完成設計,39年撥款,40年開工,項目整體比南達科它晚一年。

ramiel:南胖和衣阿華不是一個科技路線吧,傳統BB和高速BB的區別,南胖後繼應該是蒙大拿。

貓失前爪:南胖和衣阿華是正統傳承,蒙大拿就裝甲構型來說是北卡後繼,和南達關係不大。

▲阿拉斯加,北卡,南達,衣阿華

▲蒙大拿

張二小:國力不濟唄,就是航母又造了多少?戰時才大鳳一艘吧。

gameboy:還有三艘雲龍級。

張二小:那是急造簡化型,正經航母就大鳳。

gameboy:並沒有簡化,直接使用小幅修正的飛龍級設計圖。屬於正規的二等航母。

張二小:還是簡化了,如動力。

coldwind:那是戰時應急了,另外還有三艘雲龍級船體基本完工,其他大型戰艦的改造和維修也要佔用船臺的。

darkking1200:雲龍型動力設計直接照套的飛龍,鍋爐和飛龍、鈴谷一樣的蒸汽溫度220℃/壓力22kg/cm,最大輸出功率15.2萬shp。建造中因為戰時物資緊張,除了飛龍按照原定使用鍋爐外天城、笠置使用了停工的伊吹型的鍋爐(蒸汽溫度200℃/壓力22kg/cm),葛城、阿蘇挪用了秋月的機關(蒸汽溫度350℃/壓力30kg/cm)把兩艘秋月型的鍋爐裝一艘航母裡,最大輸出功率降低到10.4萬shp。另外雲龍的尺寸等和飛龍一致,舵的布置方式從飛龍的半平行舵回到蒼龍的平行舵。艦橋造型和飛龍類似,但是換成右舷艦橋。另外減少一層,但是更加大型化和複雜化。飛行甲板尺寸未變,升降機從前中後三個減少到前後兩個,尺寸擴大到14mX14m(前部)、14mX13.6m(後部)(飛龍是16×12m、12×11.5m、10×11.8m),提升速度和載重量都有很大提升。另外設置了彈藥專用升降機,不用和飛龍一樣搶主升降機。

鉛封列車司機:如果把大和換成航母和巡洋艦會不會打贏中途島?

貓失前爪:打不過,中途島日本分兵之後兵力劣勢太大,情報又完全被動。

羊羽:按噸位算,英國5艘標排18萬多,日本2艘12.8萬,的確挺符合5:3。另外若是按頂樓,英5日2艘是算到1941年,那還得建成、在建一塊算了,這樣算來,4艘大和總噸位要比5艘喬五加前衛還多,英國反而是更慢。

coldwind:信濃和111號艦的完成度在41年太低了,111號艦僅鋪了龍骨到42年停工時僅完成船底建造,完成度還不如克萊蒙梭(主教級3號艦)。111號能算的話獅級前2艘開工的也能算了。事實上41年峻工的只有大和,武藏要到42年中(和武藏增加旗艦設施舾裝期延長有關)。

註:本文部分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大忠似奸馮玉祥

相關焦點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上一期講到了一戰結束之後的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在華盛頓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中不僅規定在1922年到1936年間各國擁有的海軍艦艇總噸位,也將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在了3.5萬噸,主炮口徑406毫米之內。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拿騷級戰列艦由拿騷號、威斯伐倫號、萊茵蘭號和波森號組成,是德國對英國皇家海軍1906年下水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的回應。這一級戰列艦的主炮呈獨一無二的六角形分布在甲板上。由於她們沿用三脹式發動機,而不是更強勁的渦輪發動機,因此,比同時代的英軍戰列艦航速更慢。她們在德國艦隊入役後,所有4艦都被分配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服役。
  • 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艦長約翰·利奇海軍上校
    1941年12月10日,英國皇家海軍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在新加坡被日本轟炸機擊沉。和她一起沉沒的幾百個人中,有她的船長約翰·利奇。作為威爾斯親王號的艦長,利奇曾與可怕的困難作過鬥爭,並最終以勇氣和冷靜,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做到了最好。他體現了最好的服務,真正體現了「皇家海軍的最高傳統」。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1906年2月10日,英國樸斯茅斯海軍造船廠,一個巨大的船體下水,它就是英國在吸取了對馬海戰與美國提出的「全裝重型火炮」的經驗後,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劃時代設計的戰列艦——「無畏」號。「無畏」號的出現,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以追趕英國海軍為目標的德國。這意味著德國在過去的努力和心血幾乎全部付之一炬。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星際爭霸2》戰列巡航艦怎麼樣 戰列巡航艦詳解
    導 讀 星際爭霸2這款遊戲中是有很多的角色供玩家們選擇,戰列巡航艦在人族中是一個高攻擊力伴隨著強力的支援的兵種,很家尤其是新手玩家可能不知道,那麼在遊戲中戰列巡航艦有什麼能力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密蘇裡號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非常出名。話說生的早不如生的巧,就是說的這位。密蘇裡號戰列艦:誰說老子沒戰績,日本投降靠我滴!兩艦代表全體戰列艦在人類戰爭史上進行了謝幕演出,海灣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退役,戰列艦終成歷史。二、TOP2之二:「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舊日本帝國海軍集大成者,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希望。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他們所倚仗的力量,主要就是戰列艦。那時候的戰列艦,是國家力量的象徵。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模型新品]:美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為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中的第三艘。該艦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聲名大震。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3)徵戰兩洋
    和日後龐大的中途島攻略部隊相比,南雲艦隊的規模並不大,除了6艘航母外只有「比睿」號和「霧島」號2艘戰列艦、3艘重巡和9艘驅逐艦。偷襲成功的最大砝碼來自於穿越北太平洋風暴帶的東北隱蔽航線,出動2艘金剛型也是為了不拖累整個航空艦隊的速度。
  • 參加環太軍演中國海軍官兵參觀密蘇裡號戰列艦
    記取戰爭教訓 和平才有希望——中國海軍官兵參觀「密蘇裡」號戰列艦見聞■本報記者 李開強 特約記者 曾行賤 通訊員 徐 清夏日的珍珠港風光旖旎,停靠在福特島碼頭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引人注目。「密蘇裡」號於1944年服役,1992年退役。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的首級無畏艦,它的出現,是德國對英國無畏號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應。該級艦共建造四艘,分別為拿騷號、萊茵蘭號、波森號和威斯伐倫號。這4艘艦,於1907年中期陸續開始建造,於1909年至1910年陸續服役。拿騷級戰列艦長為146.1米,寬為26.9米、吃水深度為8.9米,滿載排水量為21000噸,最高航速20.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