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2021-01-13 網易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條約型戰列艦,1921年11月,海軍裁軍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確定英美日意法海軍主力戰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條約規定各國在10年內不得新造主力戰艦。但是在討論應該廢棄那些軍艦的問題上,日本代表橫插一槓,藉口日本小學生為裝有410mm主炮的「陸奧」號戰列艦的建造捐款,一旦廢棄無法向國民交代為由,拒絕廢棄「陸奧」號戰列艦。

  

  最後妥協的結果是,條約戰列艦主炮最大口徑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陸奧」號戰列艦,而美國則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中的兩艘(共建造四艘,「馬裡蘭」號(BB46)已經在裁軍會議前完成,「華盛頓」號(BB47)則根據海軍條約在下水後作為靶艦擊沉),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一級安裝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建造的第一級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誕生了。

  

  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目的是將有限的重裝甲防護區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存在後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彈藥庫失火,連鎖反應也令人擔憂。受條約規定排水量的限制,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航速較慢(比較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全炮塔化的雙聯裝6英寸口徑高平兩用副炮。但其高速輕彈在實戰中被證明效率低下。並且該艦23節的最大速度在二戰中不合適伴隨高速部隊如航母編隊等行動,適航性、穩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國海軍中地位不高,甚至低於一戰前動工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定,新戰列艦的排水量被限制在35560噸以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噸位下儘可能提高戰艦的性能呢?英國海軍的設計人員想到了一種走極端主義路線的火炮布局方法——所有主炮前置,因為這樣的布置方法可以大大節省裝甲重量。這對處於條約嚴格限制下的戰艦來說意義重大。

  

  火炮前置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它最早出現在淺水重炮艦上的。淺水重炮艦(Moniter)這一艦種最早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是一種裝備大口徑重炮,用於對陸火力支援的淺吃水船。為了方便對地轟擊,他的火炮一般都集中在前甲板上。

  

  其實火炮前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軍艦在以最小受彈面積朝敵時完全發揮火力。1922年,英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火炮前置的戰列艦納爾遜號。它裝備了三座三聯裝16英寸(406mm)炮塔,全部的炮塔都集中在前甲板上。為了改善炮塔視界,採用了山形布置,1、3號炮塔處在同一水平面上,2號炮塔升起形成高炮塔。但3號炮塔的觀瞄能力仍然不盡人意。納爾遜級建成後,由於其奇特的布局,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淺水重炮艦。

  

  採用全部炮塔前置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大大縮短軍艦主裝甲帶的長度,節約大量的噸位。此外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向前的火力,但在對付尾追敵人的時候就顯得十分被動。解決的方法只能是精心設計上層建築的外形,使火炮向後的射界儘可能大。全部炮塔前置還有利於在艦尾布置專門的航空設施,消除主炮和航空設施相互幹擾的問題。

  

  火炮前置型戰艦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炮塔密集布置,戰鬥中有可能被一發炮彈擊中引起連鎖反應。另外全部炮塔集中在前部,給軍艦的總體設計增加了極大難度,由此帶來的重心和穩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軍艦設計師們。這些問題制約了火炮前置布局的推廣,使納爾遜級戰列艦一直被視為另類。

  

  這型新式戰艦需要在嚴格限制中的35000噸標排和16寸主炮之間進行權衡,15英寸主炮的最直接降重方案因為火力不足而早早被拋棄;為採用原用於重量巨大的16英寸主炮該方案採取了一系列堪稱激進的特殊手段,包括採用傾斜、但減小了厚度的主裝、大量採用含錳的輕型裝甲、主炮以金字塔型全前置以減小主裝長度、連甲板木材也由傳統的柚木改為較輕的花旗松;甚至連艦上實木家具也都換成三合板降重。同時因經濟問題,該艦採用了部分海軍上將(胡德)級3、4號艦安森、豪的預備材料。新艦分別於1922年11月和12月開工。

  

  二戰結束後,隨著飛彈技術的發展,火炮在軍艦上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今天大多數軍艦上的主炮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輔助武器來使用,火炮武器作為海戰主角的時代一去不返了,而火炮布局對於軍艦的影響也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火炮前置型戰艦也就不很重要了。

  

  納爾遜級主炮是被寄予厚望、原用於G3級戰巡的16寸Mark II型主炮,該炮借鑑給HMS造成巨大影響的德國海軍主炮,採用高速輕彈設計思維,中距貫穿能力大,以金字塔型布置在前甲板上;艦橋為高大方塔式,觀測平臺、射擊指揮裝置等各種倉室內置,對儀器的保養和艦橋保溫有良好作用,另外對風阻強度和主炮射擊影響也大為削弱。

  

  這種先進而前衛的設計影響了後世的主力艦艦橋,堪稱經典;艦面採用平甲板型,艦體粗短渾圓,倉室布置緊湊。該級艦是一型符合設計指標(降重)的優秀主力艦,其上大多數特點都影響了條約和條約後主力艦,堪稱BB設計進步發展的典範之作。

  

  但是該艦也存在各種問題:因為重量配置使操作困難,迴轉半徑不達標;3號主炮射界小而16英寸炮彈出膛壓力過大,貼近前部建築射擊時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高速輕彈後來被證明效率低下,Mark I 16英寸炮彈在遠距存速急劇下降導致貫穿力不足,其2W2距離上貫穿深度竟然只相當於舊式的 Mark I 15英寸炮和新式的Mark VII 14英寸炮,更無法和同期的美國Mark I 16英寸炮、日本三年式16.1英寸炮相比。

  

  而且在二戰中該艦23節的最大速度並不合適伴隨高速部隊行動,高續航力優點只有對中低速船隊護航時才能體現出來納爾遜級採用的三聯裝406mm炮和巍峨的大型方塔式上層建築且因外形奇特,該艦被水兵虐稱為「納爾索爾」(郵輪命名)。儘管如此,這級主力艦還是因為裝備了皇家海軍最大口徑主炮堅持在第一線,參加了包括救援挪威、追擊俾斯麥、臺柱行動等重要任務,基本完成了被授予的任務。

  

  納爾遜級在服役後經過了數次規模不大的改裝,主要是增強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航速的限制難以與新式軍艦協同行動,該級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

  

  1941年,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海戰,並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一同將這艘德國新銳的超級戰列艦摧毀。1943年9月29日在納爾遜號上義大利的代表籤署了投降的協定。

  1944年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參加了諾曼第登陸戰役。

  1945年納爾遜號開赴印度洋參加針對日本的作戰行動,納爾遜號見證了日軍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投降行動。

  戰爭結束後,納爾遜號1949年被拆卸,羅德尼號1948年被拆卸。

  

  性能參數:

  艦長:216.6米

  舷寬:32.3米

  吃水:9.1米

  排水量:36000噸(標準)43140噸(滿載)

  動力裝置:8×帶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3鼓水管燃油鍋爐

  軸數:4

  輸出:45000馬力

  最高航速:23節

  續航力:15000海裡/12節

  艦員:1314人

  武器裝備:3×三聯裝Mark I型16英寸(406mm)45倍徑炮

  6×雙聯裝Mark XXII型6英寸(152mm)炮

  6×單聯裝Mark VIII型120mm高平兩用炮

  4×雙聯裝4磅高平兩用炮

  6×八聯裝41mm「砰砰」炮

  61×20mm「厄利孔」機關炮

  2×620mm魚雷發射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黑雲壓城在343mm主炮誕生之前,12英寸艦炮(即305mm艦炮)一直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戰列艦主炮,是英國戰列艦的標配,也是世界各國爭相仿製、購買的對象,日本就買了許多這樣的12英寸艦炮,裝備在他的的「富士」級、「敷島」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如果說高達,EVA這種類人型武裝寄託的是無所不在的英雄觀念的殘響,那麼戰列艦就是多鉚蒸鋼與大艦巨炮精神的象徵,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戰列艦家族的消亡早已成為了現實,但是戰列艦為什麼能夠主宰海洋數百年?戰列艦為何而生?緣何而死?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1906年2月10日,英國樸斯茅斯海軍造船廠,一個巨大的船體下水,它就是英國在吸取了對馬海戰與美國提出的「全裝重型火炮」的經驗後,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劃時代設計的戰列艦——「無畏」號。「無畏」號的出現,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以追趕英國海軍為目標的德國。這意味著德國在過去的努力和心血幾乎全部付之一炬。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3)徵戰兩洋
    和日後龐大的中途島攻略部隊相比,南雲艦隊的規模並不大,除了6艘航母外只有「比睿」號和「霧島」號2艘戰列艦、3艘重巡和9艘驅逐艦。偷襲成功的最大砝碼來自於穿越北太平洋風暴帶的東北隱蔽航線,出動2艘金剛型也是為了不拖累整個航空艦隊的速度。
  • [模型新品]:美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為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中的第三艘。該艦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聲名大震。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
  • 一度聞名世界的超級戰艦 歷史意義不可估量的密蘇裡號戰列艦
    作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出軍隊的戰列艦,這一艘不同凡響的密蘇裡號有著屬於它的輝煌和榮耀。這艘建造于于1944年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在1945年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主甲板上舉行,本來就小有名氣的密蘇裡號,因為這歷史性的一刻而留名青史。密蘇裡號戰列艦全艦長達270.4米,艦體長寬比8.18:1,水線長寬比7.96:1,成為有史以來艦體最長的戰列艦。
  • 戰艦世界|戰列艦標準血量單位的定義者-奧匈帝國聯合力量號戰列艦
    以下是一篇對奧匈帝國戰列艦聯合力量的測評,一艘懸掛著泛歐旗幟的五級戰列艦。這艘艦艇是WarGaming提供給我進行測評的船隻,我沒有為此話費任何費用。 聯合力量號的艦體上布滿了窩彈區。她的副炮是其中最嚴重的一個。即使艦體在AP彈下擺了一個完美的角度,也有可能將炮彈砸進這些陷阱裡,以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口徑的AP炮彈獲得。但這還不是全部。在19毫米艦體部分的後面,還有類似的板塊,以確保戰列艦炮彈的引信和引爆--而每一種戰列艦口徑的炮彈都可以在這些地方過關。當然,這個問題因她可怕的火炮射擊角度而更加嚴重。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他們所倚仗的力量,主要就是戰列艦。那時候的戰列艦,是國家力量的象徵。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戰艦世界:六級排位賽推薦——戰列艦
    時間截止至2019年1月1日,目前排位賽的艦艇等級是六級,可以說這個等級相對於國服特色的十級排來說,也增加了不少的樂趣。雖然國服目前仍未有消息,但是作為吃瓜群眾們,也可以先來看看。首先推薦的戰艦種類,就是戰列艦。作為排位賽輸出的絕對主力,在六級這個等級,各系戰列艦也都是百花齊放。作為一個戰列艦玩家,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日系戰艦——扶桑,在「盤古開天」時期,扶桑和新墨西哥作為僅有的兩艘六級戰列艦在排位賽中打的你死我活,有來有回。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拿騷級戰列艦由拿騷號、威斯伐倫號、萊茵蘭號和波森號組成,是德國對英國皇家海軍1906年下水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的回應。這一級戰列艦的主炮呈獨一無二的六角形分布在甲板上。由於她們沿用三脹式發動機,而不是更強勁的渦輪發動機,因此,比同時代的英軍戰列艦航速更慢。她們在德國艦隊入役後,所有4艦都被分配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服役。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改裝前),57265噸(改裝後)。艦長:270.4米,艦寬:32.92米,吃水:10米,航速:31節。這31節的航速也是沒誰了,穿上極速鞋,果然追人逃跑都有奇效。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見證這歷史一幕的美國軍艦,即著名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於1944年建成,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4艘,舷號為BB-63。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強大的動力裝置。它的動力裝置由8座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組成,總功率達到了15.6萬千瓦。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
  • 特拉法爾加海戰最亮麗的老太太,勝利號戰列艦,英國靠她扭轉局勢
    世界上最古老的軍艦英國皇家海軍有一艘目前世界上軍齡最長的戰艦,它便是靜臥在樸茨茅斯港內有200多年歷史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始建於1759年一級風帆戰列艦勝利號,是 1805年10月特拉法爾加戰役中英國海軍名將霍雷肖·納爾遜中將的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