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條約型戰列艦,1921年11月,海軍裁軍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確定英美日意法海軍主力戰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條約規定各國在10年內不得新造主力戰艦。但是在討論應該廢棄那些軍艦的問題上,日本代表橫插一槓,藉口日本小學生為裝有410mm主炮的「陸奧」號戰列艦的建造捐款,一旦廢棄無法向國民交代為由,拒絕廢棄「陸奧」號戰列艦。
最後妥協的結果是,條約戰列艦主炮最大口徑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陸奧」號戰列艦,而美國則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中的兩艘(共建造四艘,「馬裡蘭」號(BB46)已經在裁軍會議前完成,「華盛頓」號(BB47)則根據海軍條約在下水後作為靶艦擊沉),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一級安裝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建造的第一級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誕生了。
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目的是將有限的重裝甲防護區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存在後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彈藥庫失火,連鎖反應也令人擔憂。受條約規定排水量的限制,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航速較慢(比較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全炮塔化的雙聯裝6英寸口徑高平兩用副炮。但其高速輕彈在實戰中被證明效率低下。並且該艦23節的最大速度在二戰中不合適伴隨高速部隊如航母編隊等行動,適航性、穩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國海軍中地位不高,甚至低於一戰前動工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定,新戰列艦的排水量被限制在35560噸以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噸位下儘可能提高戰艦的性能呢?英國海軍的設計人員想到了一種走極端主義路線的火炮布局方法——所有主炮前置,因為這樣的布置方法可以大大節省裝甲重量。這對處於條約嚴格限制下的戰艦來說意義重大。
火炮前置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它最早出現在淺水重炮艦上的。淺水重炮艦(Moniter)這一艦種最早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是一種裝備大口徑重炮,用於對陸火力支援的淺吃水船。為了方便對地轟擊,他的火炮一般都集中在前甲板上。
其實火炮前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軍艦在以最小受彈面積朝敵時完全發揮火力。1922年,英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火炮前置的戰列艦納爾遜號。它裝備了三座三聯裝16英寸(406mm)炮塔,全部的炮塔都集中在前甲板上。為了改善炮塔視界,採用了山形布置,1、3號炮塔處在同一水平面上,2號炮塔升起形成高炮塔。但3號炮塔的觀瞄能力仍然不盡人意。納爾遜級建成後,由於其奇特的布局,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淺水重炮艦。
採用全部炮塔前置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大大縮短軍艦主裝甲帶的長度,節約大量的噸位。此外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向前的火力,但在對付尾追敵人的時候就顯得十分被動。解決的方法只能是精心設計上層建築的外形,使火炮向後的射界儘可能大。全部炮塔前置還有利於在艦尾布置專門的航空設施,消除主炮和航空設施相互幹擾的問題。
火炮前置型戰艦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炮塔密集布置,戰鬥中有可能被一發炮彈擊中引起連鎖反應。另外全部炮塔集中在前部,給軍艦的總體設計增加了極大難度,由此帶來的重心和穩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軍艦設計師們。這些問題制約了火炮前置布局的推廣,使納爾遜級戰列艦一直被視為另類。
這型新式戰艦需要在嚴格限制中的35000噸標排和16寸主炮之間進行權衡,15英寸主炮的最直接降重方案因為火力不足而早早被拋棄;為採用原用於重量巨大的16英寸主炮該方案採取了一系列堪稱激進的特殊手段,包括採用傾斜、但減小了厚度的主裝、大量採用含錳的輕型裝甲、主炮以金字塔型全前置以減小主裝長度、連甲板木材也由傳統的柚木改為較輕的花旗松;甚至連艦上實木家具也都換成三合板降重。同時因經濟問題,該艦採用了部分海軍上將(胡德)級3、4號艦安森、豪的預備材料。新艦分別於1922年11月和12月開工。
二戰結束後,隨著飛彈技術的發展,火炮在軍艦上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今天大多數軍艦上的主炮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輔助武器來使用,火炮武器作為海戰主角的時代一去不返了,而火炮布局對於軍艦的影響也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火炮前置型戰艦也就不很重要了。
納爾遜級主炮是被寄予厚望、原用於G3級戰巡的16寸Mark II型主炮,該炮借鑑給HMS造成巨大影響的德國海軍主炮,採用高速輕彈設計思維,中距貫穿能力大,以金字塔型布置在前甲板上;艦橋為高大方塔式,觀測平臺、射擊指揮裝置等各種倉室內置,對儀器的保養和艦橋保溫有良好作用,另外對風阻強度和主炮射擊影響也大為削弱。
這種先進而前衛的設計影響了後世的主力艦艦橋,堪稱經典;艦面採用平甲板型,艦體粗短渾圓,倉室布置緊湊。該級艦是一型符合設計指標(降重)的優秀主力艦,其上大多數特點都影響了條約和條約後主力艦,堪稱BB設計進步發展的典範之作。
但是該艦也存在各種問題:因為重量配置使操作困難,迴轉半徑不達標;3號主炮射界小而16英寸炮彈出膛壓力過大,貼近前部建築射擊時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高速輕彈後來被證明效率低下,Mark I 16英寸炮彈在遠距存速急劇下降導致貫穿力不足,其2W2距離上貫穿深度竟然只相當於舊式的 Mark I 15英寸炮和新式的Mark VII 14英寸炮,更無法和同期的美國Mark I 16英寸炮、日本三年式16.1英寸炮相比。
而且在二戰中該艦23節的最大速度並不合適伴隨高速部隊行動,高續航力優點只有對中低速船隊護航時才能體現出來納爾遜級採用的三聯裝406mm炮和巍峨的大型方塔式上層建築且因外形奇特,該艦被水兵虐稱為「納爾索爾」(郵輪命名)。儘管如此,這級主力艦還是因為裝備了皇家海軍最大口徑主炮堅持在第一線,參加了包括救援挪威、追擊俾斯麥、臺柱行動等重要任務,基本完成了被授予的任務。
納爾遜級在服役後經過了數次規模不大的改裝,主要是增強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航速的限制難以與新式軍艦協同行動,該級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
1941年,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海戰,並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一同將這艘德國新銳的超級戰列艦摧毀。1943年9月29日在納爾遜號上義大利的代表籤署了投降的協定。
1944年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參加了諾曼第登陸戰役。
1945年納爾遜號開赴印度洋參加針對日本的作戰行動,納爾遜號見證了日軍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投降行動。
戰爭結束後,納爾遜號1949年被拆卸,羅德尼號1948年被拆卸。
性能參數:
艦長:216.6米
舷寬:32.3米
吃水:9.1米
排水量:36000噸(標準)43140噸(滿載)
動力裝置:8×帶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3鼓水管燃油鍋爐
軸數:4
輸出:45000馬力
最高航速:23節
續航力:15000海裡/12節
艦員:1314人
武器裝備:3×三聯裝Mark I型16英寸(406mm)45倍徑炮
6×雙聯裝Mark XXII型6英寸(152mm)炮
6×單聯裝Mark VIII型120mm高平兩用炮
4×雙聯裝4磅高平兩用炮
6×八聯裝41mm「砰砰」炮
61×20mm「厄利孔」機關炮
2×620mm魚雷發射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