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2021-01-15 嘯鷹評戎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

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

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

戰列艦擁有可以摧毀一切水面艦艇的艦炮群,(風帆戰列艦以及炮房鐵甲艦依靠數量取勝,艦面旋臺鐵甲艦誕生之後依靠質量取勝)擁有厚重的裝甲,想要在常規交戰模式中摧毀一艘戰軍艦非常艱難!擊沉一艘戰列艦那就是難上加難!

常規的炮戰,難以直接消滅敵方水面艦艇。在大口徑火炮沒有誕生之前,絕大多數沉沒的艦艇並不是因為漂不起來了,而是上層建築被打成了蜂窩煤,徹底喪失了還手能力,所以高掛白旗,棄艦準備,全體人員撤離,打開通海閥!

大口徑火炮誕生之後的大艦巨炮的時代,戰列艦與裝甲巡洋艦可以通過大口徑的主炮擊沉其他艦艇,但是直到利薩海戰,依舊存在著已經打成火把了,但是死活不沉只能靠撞的情況,1894年的大東溝,鄧世昌依舊寄希望於通過撞擊戰術撞沉吉野,如果艦炮能夠輕易擊毀敵艦,鄧世昌有機會說這句話麼?要麼吉野早沉了,要麼致遠早沉了。所以擊沉戰艦真的非常難,定遠鎮遠在上層建築被日艦的炮彈付之一炬之後,依舊擁有還手之力。

第1次世界大戰當中的英國戰列巡洋艦之所以成為爆竹,那也是因為英國人為了追求射速不關防火門導致戰列艦炮塔被擊穿時,火苗直奔彈藥庫而去,導致彈藥庫殉爆,戰艦沉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列艦的正常死法依舊是上層建築燒沒了,主炮損失殆盡之下選擇自沉。

也許上文的描述方式不是很直觀換一個說法、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當一艘軍艦已經失去維修價值並且無法脫回本土的時候,那麼各國會如何處理解這艘軍艦?是讓戰列艦抵近射擊,還是附近的驅逐艦發射魚雷?在這一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雪風表示,讓戰列艦擊沉艦艇,那得打到猴年馬月去,還是直接用魚雷處分吧。也就是說,在魚雷誕生之後,用魚雷擊沉戰艦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排水量最大的戰鬥艦艇

航空母艦的作用在諸如奇襲塔蘭託,偷襲珍珠港,Z艦隊的毀滅,數艘航母激烈交鋒的中途島海戰,登峰造極的由幾十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tf58滅國艦隊等一系列的事實已經證實了在航母面前,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所有戰艦的水線之下都是一樣的脆弱。

航空母艦能夠將彈藥投送到數百公裡以外,在這個距離上,戰列艦的大艦巨炮沒有絲毫的意義。航空母艦所搭載的俯衝轟炸機能夠將數百公斤的炸藥以四百公裡以上的時速砸在戰列艦脆弱的水平甲板之上,專門攻擊戰列艦脆弱的水線以下部分的魚雷轟炸機更是讓戰列艦苦不堪言,戰列艦引以為傲的厚重裝甲英雄無用武之地。戰列艦的主力艦身份被動搖,但是這些就是戰列艦的催命符嗎?

航母的出現替代的是戰列艦晝間主力身份。當夜幕降臨,艦載機就是睜眼瞎,暗夜之下,航空母艦的安危全部寄託於戰列艦。而且航空母艦在惡劣氣象條件根本無法放飛艦載機,也就是說直至此時戰列艦依舊是海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位從毋庸置疑的海上皇者變為了二元君主制而已。

畢竟戰列艦可以裝備大量的防空炮,當艦載機沒有形成數量優勢的時候,沒有飛行員願意冒著被大量防空炮集火的風險去撩撥戰列艦的防空火力。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戰列艦依舊擁有存在的價值。

不過數米的反艦飛彈,奏響戰列艦的送葬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母剝奪了戰列艦無上海權的桂冠,但是戰列艦依舊有其一席之地。真正將戰列艦埋葬的不是其他的軍艦,而是簡簡單單的反艦飛彈,僅此而已。實際上戰列艦存在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只有足夠大的艦艇才能夠搭載更為大型的主炮,一千噸的護衛艦根本不可能搭載200MM級別的主炮,大和號的3聯裝460主炮重達數千噸!比一艘驅逐艦都要重!

一萬噸以下,至多只能搭載2座雙聯裝的L40倍徑以上的大口徑主炮(前無畏艦);統一火控的要求需要至少6門的主炮,所以正常的無畏艦噸位應當大於2萬噸。隨著火炮技術的不斷演進,主炮口徑越來越大,倍徑越來越長,想要搭載6門以上艦炮所需要的噸位也越來越高。各國都很清楚,戰列艦的成本很高,但是在火炮時代,一寸長(倍徑),一寸強,一寸大(口徑),一寸王!戰列艦口徑壓制非常明顯,所以所有國家都在追求更大口徑的主炮。

進入飛彈時代以後,戰列艦存在的前提不存在了。

蘇聯的第一代反艦飛彈——冥河反艦飛彈最大射程42公裡,巡航速度0.9馬赫,巡航高度100~300米,彈長6.5米,彈徑760毫米,翼展2.4米,彈重2500公斤,戰鬥部重500公斤。

那麼搭載這種2.5噸重的反艦飛彈需要那個級別的艦艇呢?

蚊子級飛彈艇

長26.8米,寬6.1米,吃水1.5米,續航力為600海裡/16節,艇員19名。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飛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

蚊子級飛彈艇的尺寸非常的可憐,長度只有26.8米,寬度也只有6.1米,吃水深度才1.5米,但是就是這樣一級排水量只有70噸的小船,卻能夠搭載整整兩發彈重2.5噸的冥河反艦飛彈。

而在這一時期,蘇聯反艦能力最強的飛彈,也就是冥河反艦飛彈,難不成讓一艘戰列艦將炮塔全部拆掉,安裝上三四套雙臂式反艦飛彈發射裝置麼?

很明顯這不可能,畢竟反艦飛彈尺寸大啊,一艘戰列艦能裝多少?十發還是二十發?建造50艘蚊子級飛彈艇又需要多少錢?一艘戰列艦的錢造一百艘飛彈艇怕是都有的剩……

而且戰列艦體型龐大,體型越大,被彈面越大,越容易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火炮時代,排水量大就意味著火炮犀利就意味著厚重的裝甲,但是在反艦飛彈面前裝甲有多少意義?使用同樣的反艦飛彈時,戰列艦也沒有射程以及火力的優勢,所以光剩下了體型大容易挨打了,既然體型小巧玲瓏的飛彈艇能夠輕而易舉的擊沉動輒數萬噸的戰列艦,那麼戰列艦還有存在的意義麼?

當然了,一百噸以下的飛彈艇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續航能力,再或者適航性等方面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嚴重,一千噸以下的艦艇只適合在大湖或者地中海,波斯灣這種平靜的水面航行,三千噸左右的艦艇適合在家門口附近的近海航溜達,五千噸級別的艦艇可以稍微涉足遠洋,但是噸位小導致適航性和續航能力較差,但是如果絕大多數的海洋利益就在大陸架附近的話,這個噸位已經夠了,一萬噸級也就是昔日的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能夠讓飛彈艦艇非常從容地涉足深海,擁有較好的居住環境,較長的作戰半徑,以及不錯的適航性,還有足夠大的甲板空間。

既然一萬噸的艦艇已經能夠較好地兼顧適航、火力、續航、生活條件,那麼戰列艦這種三萬噸以上的龐然大物有存在的必要麼?完全沒有!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9400噸-9600噸,長172.8米,寬16.8米。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滿載排水量2.5萬噸,長250米,寬28.5米

一艘彼得大帝的噸位頂的上兩艘提康德羅加,但是兩艘提康德羅加的甲板面積可要比一艘彼得大帝多,靈活性也更強,造價還更低。

所以飛彈時代的艦艇噸位不會像火炮時代的艦艇一樣因為武備的迭代而強制性的增長。畢竟,反艦飛彈才佔了多大點空間?飛彈長點重點又何妨?

大艦巨炮時代的落幕,當巨炮蕩然無存之時,大艦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是飛彈這樣的渺小的存在將戰列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海神丟失了三叉戟,黯然下臺的波塞冬,鎮國神器身份被剝奪的戰列艦

戰列艦除了水面主力艦艇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無形的身份,那就是鎮國神器,在大艦巨炮的時代,戰列艦的數量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當一國在海戰當中失敗,戰列艦數量急劇下跌的時刻,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會飛速下滑。

但是當核彈於長崎與廣島上空綻放的時刻,就宣告著,核武器徹底取代的戰列艦的鎮國神器身份,當今時代,決定國際地位的是核武器數量!核彈越多、發射井越多、發射車越多、彈道飛彈核潛艇越多、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越強,國際地位越高!

但是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資格擁有核武器,所以正規航母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問題就是,世界上擁有攔阻著陸的方式降落的航空母艦的國家不過是中美法印而已,俄羅斯的航母廢了,其他的國家只能夠搭載性能嚴重受限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直接導致最為明顯的兩個衡量維度根本不具有普適性,所以只能夠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輕型航母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因素。

沒有航母的國家也有一籮筐,所以這些國家只能比區域防空艦了。

很明顯上述的衡量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中,沒有戰列艦的位置,那麼戰列艦連裝點門面的作用都喪失之後,戰列艦還有必要留在海軍麼?要知道戰列艦的維護成本可是要超出同噸位的航空母艦的!

現如今戰列艦隻能用來當景點了!

小結

戰列艦確實霸氣,林立的炮塔確實要比現代艦艇簡潔到堪稱簡陋的外立面強太多,在這個戰爭就像玩遊戲一樣的年代,還是大艦巨炮時代那種鍋爐的嗡嗡作響,艦炮的轟鳴,近在咫尺的爆炸更容易激起腎上腺素的分泌。

但是戰列艦的時代已經被終結了。

相關焦點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如果說高達,EVA這種類人型武裝寄託的是無所不在的英雄觀念的殘響,那麼戰列艦就是多鉚蒸鋼與大艦巨炮精神的象徵,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戰列艦家族的消亡早已成為了現實,但是戰列艦為什麼能夠主宰海洋數百年?戰列艦為何而生?緣何而死?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巨炮+飛彈的組合使新依阿華級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飛彈戰列艦。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裡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飛彈,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
  • 大艦巨炮可能重來,戰列艦的復興絕無可能
    所以戰列艦終有復興之日! ,所以大艦巨炮不可能復興。 戰列艦之所以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目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戰列艦觀瞄形式以光學為主,所以所有國家都在儘可能的提升戰列艦的光學測距儀高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主炮的射程優勢。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艦橋窄而高,外形一言難盡,被抨擊為扶桑危樓高百尺,伸手即可摘星辰的天守閣。但是光學觀瞄的極限就是水天線!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
  • 架空:大艦巨炮的復興,無限續航的大洋壁壘,59型電磁炮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遍布蒼穹的戰鷹給老式戰列艦敲響了喪鐘,老少皆宜的反艦飛彈給臃腫而龐大的戰列艦釘上了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攻過於防且艦載武裝適裝性強的時代,動輒數萬噸的戰列艦沒有存在的意義,1991年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退役,曾經稱霸大洋數百年的戰列艦這一艦種類宣告了閉幕。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擁有射程1000海裡火炮,戰列艦就能復活,真相併非如此
    不知不覺中,戰列艦這種軍艦退出歷史舞臺已經有近30年時間。戰列艦最後一次出場是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安裝戰斧飛彈的衣阿華戰列艦成為戰列艦的絕唱。不過雖然戰列艦已經被棄用接近30年,但美國軍方始終沒有放棄重新激活它。讓戰列艦復活成為美軍方的執念。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這些艦隻在入役公海艦隊後組成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與隸屬於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的拿騷級艦隻並肩作戰。她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鬥,包括北海的日德蘭海戰和波羅的海的裡加灣海戰。4艦都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但是她們並沒有作為德國艦隊的一部分被扣押在斯卡帕灣。德國在斯卡帕灣的主力艦隊自沉後,4艘赫爾戈蘭級艦隻作為沉沒艦隻的替代品被賠償予協約國。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見證這歷史一幕的美國軍艦,即著名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於1944年建成,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4艘,舷號為BB-63。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強大的動力裝置。它的動力裝置由8座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組成,總功率達到了15.6萬千瓦。
  • 《星際爭霸2》戰列巡航艦怎麼樣 戰列巡航艦詳解
    導 讀 星際爭霸2這款遊戲中是有很多的角色供玩家們選擇,戰列巡航艦在人族中是一個高攻擊力伴隨著強力的支援的兵種,很家尤其是新手玩家可能不知道,那麼在遊戲中戰列巡航艦有什麼能力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3)徵戰兩洋
    這正是湯姆·菲利普斯上將率領的Z艦隊,編成為半年前剛和「俾斯麥」號交過手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四艘驅逐艦。它們在一個星期前才剛剛經過2萬7千公裡的長途跋涉從本土抵達新加坡,原本希望用自己的大艦巨炮對日本進行戰略威懾,阻止戰爭的爆發。但一天前日軍的登陸作戰以及對新加坡的空襲已經宣告威懾破產,菲利普斯不得不緊急出動Z艦隊前去摧毀日軍的登陸場。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戰艦巨炮卻是屬於所有男同胞的浪漫。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
  • 大艦巨炮過家家!美軍戰列艦被打扮成聖誕樹,五彩色像迪士尼玩具
    這艘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榮光已逝,在博物館安度晚年,聖誕樹造型很難讓人感受到鋼鐵巨艦的強大,反而像是迪士尼動畫片中的可愛形象。「威斯康辛」號(舷號BB-64)是美軍在二戰時裝備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四號艦,於1942年1月25日動工,1943年12月7日下水,次年4月16日服役,在切薩皮克灣完成海試並加入太平洋艦隊,主要為盟軍艦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參與過進攻日本的多次戰役,炮擊過日本本土。擁有9門16英寸50倍口徑主炮,12門5英寸高平兩用副炮,火力非常兇猛。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他們所倚仗的力量,主要就是戰列艦。那時候的戰列艦,是國家力量的象徵。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
  • 美媒:美研製射程1千海裡火炮 如果成功可能讓戰列艦復活
    同時,這種新型火炮也有可能促成曾被認為一去不復返的一類處在休眠中的巨炮戰艦——大型戰列艦——的回歸。    今年早些時候,《大眾機械》月刊曾刊登顯示SLRC能力的外洩照片。在擁有1000海裡(約合1150英裡)有效射程——即超過現有火炮大約1130英裡——的情況下,SLRC可能成為炮兵戰中真正具有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