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炮塔!千億星辰!「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2020-11-30 騰訊網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儘管超高壓高溫鍋爐、火控雷達、重點防護、重彈、焊接裝甲、防雷系統、傾斜裝甲等一系列相關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提高了戰列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使得20 世紀40 年代標準的戰列艦,遠超當年那些參加日德蘭海戰的「前輩們」,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那個早晨,新興的海軍航空兵,卻對日德蘭大海戰所確立的大艦巨炮政策在海權領域的核心地位,發起了挑戰!最終, 1945年4月7日14時20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在衝繩海戰中,被美國海軍航空兵擊沉,正式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

根據記載,「大和」號沉沒時的殉爆,產生了高達將近6100米的雲柱,使得193千米外的日本本土居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過,在它短暫的一生中,「大和」號的460毫米口徑主炮,僅曾向一個目標射擊過,即於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攻擊了一艘並不重要的美國海軍護航航母,而且大多數海戰歷史研究者並不認為「大和」號真正擊中了其所瞄準的目標。日本軍國主義者傾盡國力所打造的超級戰列艦的這個結局,可謂是頗具黑色幽默色彩,但這也說明了大艦巨炮時代「無可奈何花落去」。

2015年9月15日,當時身為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在美國聖佩德羅登上「衣阿華」戰列艦並發表競選演說。此舉曾被有心人解讀為他要恢復美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雖然消息最後被證明為不真,但傳統上人們將戰列艦視為體現國家實力的代表神器,這種「大炮巨艦」感情也由此可見一斑

多鉚蒸鋼:「多炮塔神教」亞文化

20世紀末,隨著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在海灣戰爭後的陸續退役、封存、除名,大艦巨炮時代正式走入了歷史。

然而,在軍事領域之外,代表著大艦巨炮時代的鋼鐵戰列艦,卻成為無數軍迷心中的「偶像」與「信仰」,形成了一種頗具蒸汽朋克色彩的獨特軍事亞文化。他們視擁有多個炮塔、大口徑主炮、體型龐大的戰爭機械(包含戰艦但不局限於戰艦)為「男人的浪漫」,認為其代表了機械時代的人類對於攻擊力、防禦力的極致追求。在中國的軍迷中,更是形成了一個以「多鉚蒸鋼(剛)」為口號的「多炮塔神教」!這些軍迷也喜歡自稱「多炮塔神教眾」。

特別要說明的是,多炮塔神教緣起於一個軍事愛好者聚集的論壇,其口號「多鉚蒸剛」是指多炮塔、鉚接裝甲、蒸汽動力、剛性懸掛,表達的是對「陸地戰列艦」——多炮塔坦克的喜愛與崇拜,之後衍生出了空軍版、戰艦版等諸多版本, 後因為海軍愛好者的眾多,因此後來居上,連口號都被其影響變為「多鉚蒸鋼」,並且以「多鉚蒸鋼,大艦巨炮」的字樣,以顯示自己的「多炮塔神教眾」的身份。

一位資深「多炮塔神教眾」的一段話,可能最能說明他們追捧這種軍事亞文化的心裡誘因:

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超出人類的日常經驗。設備越來越讓人難以理解,為什麼一片小小的魔法般的晶片,能夠實現那樣多的功能?我們能夠親眼見到力臂的運動,蒸汽的噴射,彈簧的往復;但是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電子是如何在那寬度只有幾十納米的量子隧道中奔流的,我們憑藉著百萬年的人類本能,對抗著科技的進步。於是,我們有些人選擇了追憶那些更光輝的,更為簡單而能夠理解的時代的技術。龐大的機械往復運轉,電動機的尖嘯中,炮塔一同指向九點鐘方向。全體都有,放!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在缺乏大艦巨炮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尚且有如此眾多的「多炮塔神教」擁躉,那麼歐美日本對大艦巨炮的崇拜和迷戀文化也就更為興盛了,其衍生出的文化產品也就更為繁盛。畢竟已經被退役封存、成為博物館的密蘇裡號戰列艦,還多次登上大熒幕:即在《潛龍轟天(戰艦喋血)》中成為美式英雄與恐怖分子對決的「疆場」;還在《超級戰艦》裡親自上陣,對抗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展現出「寶刀不老」的雄姿。

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登上衣阿華號戰列艦發表競選演說,結果被解讀為要「再次恢復美國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引得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紛紛躍躍欲試,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探尋新時代戰列艦的可行改造方案。雖然最後此事被證明是個「新聞烏龍」,但也展現了軍迷們對大炮巨艦的鐘愛與迷戀。

當然,哪怕是最資深的「多炮塔神教眾」也都承認,在現代乃至近未來戰場條件下,面對著制導武器的興盛,大炮巨艦這類多炮塔軍備,是不會重新出現在戰場之上的。

因此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把想像的視野投向了更加遙遠的未來——太空時代。他們認為,舊時代多炮塔載具——大炮巨艦們的戰場是二維化的海面。現在戰爭形態的三維化進程剛剛開始,但人類仍被局限在地球表面的有限高度內,所以制導武器得以大行其道。當人類進一步邁向深空、走向真正的三維空間,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多炮塔載具就能突破噸位的限制,擁有超乎現在想像的攻擊力與防禦力,大炮巨艦們必將重回戰場,即「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所以,在歐美日本,關於太空科幻的文藝作品與衍生品中,太空版本的大艦巨炮成為必要元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被認為具有濃重日本右翼色彩的科幻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外,絕大多數太空科幻作品裡的大艦巨炮們,基於太空戰場的三維環境,雖然保留了多炮塔、大炮、巨艦的基本屬性,其外形已經與舊時代的大艦巨炮們完全不同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那些關於太空時代的戰列艦幻想!

遊戲《戰錘40K》中帝國艦隊主力戰列艦之一:報應級(Retribution)戰列艦。在這部科幻遊戲的背景故事中,帝國艦隊主力艦隻分為復仇女神級艦隊航母、勝利級戰列艦、聖杯級戰列巡洋艦、帝皇級戰列艦和報應級戰列艦。其中報應級戰列艦以其高速航速和強大火力,成為帝國軍最依賴也是最可靠的戰力

銀河哥特史詩:《戰錘40K》中的戰列艦

《戰錘40K》是一款由英國一家遊戲公司於1987年開始發行的系列桌上戰棋遊戲,此後衍生出電子遊戲、動漫、影視等諸多文化產品,甚至影響了暴雪公司的著名遊戲《星際爭霸》。

《戰錘40K》以充滿哥德式風格的科幻魔幻色彩銀河係為舞臺,人類、獸人、混沌、蟲族等多方勢力糾纏廝殺。在戰錘40K的世界中,人類帝國擁有一支雖然科技略顯落後,但數量和組織都頗為龐大的海軍。帝國海軍負責執行星球防禦、保護以及護航帝國船隻航線、運送帝國防衛軍,以及消滅敵軍船艦(在艦隊作戰中)和星球(在軌道轟炸或是滅種行動中)等任務。其風格非常類似一戰時代的歐洲海軍列強。

帝國海軍的艦隊是由多種船艦組合而成,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戰列艦與巡洋艦(包括巨型巡洋艦、巡洋艦與輕型巡洋艦)以及護航船艦(例如護衛艦與驅逐艦)。其中戰列艦配備了大量的武裝與護盾,通常是作為艦隊的旗艦或是海軍上將的座艦,也是帝國海軍實力的象徵。大部分的設定都認為,戰列艦的長度應該在6到8公裡之間。戰列艦船員可以達到三百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帝國海軍的武裝部隊(可以理解為海軍陸戰隊),用來對抗敵人的登艦突襲。甚至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部署更多人。其中帝皇級戰列艦以數量極龐大的攻擊機而聞名,懲罰級戰列艦的特色則是大量的側舷炮火以及數量很多的魚雷發射管,勝利級戰列艦則聞名於強大的主炮。

帝國海軍的戰列艦以宏炮(電磁炮)為主炮。宏炮炮管長達500米,運用電磁推進,能將炮彈加速到1000多公裡/秒。但與光速的能量武器相比,這樣的速度仍然慢得厲害。所以,一發宏炮炮彈在擊中其目標之前,可能要飛行大約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可能是設定裡對哥特風格和一戰背景的模仿或鍾愛,帝國海軍的宏炮依舊採取人工裝填。同時,宏炮還裝備有慣性緩衝器和反重力場發生器。前者是為了抵消開火時候的反作用力,後者則為了減少炮彈的相對重量,以獲得更高的初速。

系列影視作品《星球大戰》中的帝國級殲星艦。這也星球大戰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艦隻之一,在《星球大戰IV:曙光乍現》首次出現,是銀河帝國星際艦隊代表艦隻。典型的帝國級殲星艦長1600米,配備渦輪雷射、離子炮以及牽引光束投射器,同時搭載了多架鈦戰機及大量的地面軍事力量

戰列艦的另一種主要武器就是光矛(雷射炮)。光矛是一級巨型能量武器,能夠向遠距離發射一記持續的能量射流,在敵方主力艦上劃開一道大口,或是將一艘護盾未展開的輕型艦船直接切成兩半。光矛基本都會被安置在艦身周圍的巨型炮塔當中,以對付從各個方向襲來的敵人。

其實相比於炮彈初速相對很慢的宏炮,光矛更適合太空戰的環境。但考慮到《戰錘40K》的世界裡有各種魔幻勢力,所以從物理上消滅敵人的動能武器,宏炮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電影界的超級IP:《星球大戰》中的殲星艦

眾所周知,《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是著名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的經典太空科幻電影,其屢創票房紀錄,衍生出無數的文化衍生品。

該系列雖然主要講述手持光劍、使用原力的絕地武士對抗銀河帝國的故事,但巨大無比的太空殲星艦也是影片的亮點。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 Class Star Destroyer,ISD)在作為重武器平臺,執行星球攻擊、星球防禦、反艦作戰,充當輕型艦艇母艦等方面,都可謂表現突出。設定中,一支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作戰效能總勝過多種戰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因此殲星艦被認為是帝國艦隊的標誌性軍艦。它在一個星系中的出現,表示帝國對這裡的事務極其關切。在設定中,帝國級殲星艦長達1.6公裡,至少擁有37000名船員,這還不算其搭載的一個師(Division)的帝國衝鋒隊,大約9700人。

帝國級殲星艦在火力上可謂密集無比,是最典型的太空時代多炮塔戰艦。具體帝國級殲星艦分為ISD1型和ISD2型。ISD1型擁有分別布置在塔式艦橋兩側的六座雙聯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和兩座雙聯重型離子炮炮塔;分別布置在戰艦兩邊舷側的兩座四聯裝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此外,60門渦輪增壓雷射炮與60門等離子炮遍布於艦體中線與上層建築的各個角落。ISD2型則擁有分別布置在艦體上層建築兩側的8座8聯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以及舷側與上層建築各處布置36座渦輪增壓雷射陣列和20門等離子炮。

不過,雖然殲星艦的尺寸已經遠超現實中的戰列艦,但其在設定中,只是巡洋艦級別而已。它的尺寸與片中反派黑武士達斯·維德的座艦——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相比,明顯是小巫見大巫了。

執行者級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或稱無畏艦),長19000米,擁有25座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陣列(250門),25座中型渦輪增壓雷射炮陣列(250門),25座重型等離子炮陣列(250門),以及超過5000門小型雷射炮和等離子炮。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最為著名的、不同體系下的太空戰列艦幻想作品,還有其他較為知名的太空戰列艦幻想作品。比如美國影視作品《星際迷航》、日本動漫作品《機動戰士高達》,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等。總之,當厭倦了各種天馬行空的科幻機器人時,如何將真實性和力量感進行平衡並藝術誇張?一些動漫遊戲界人士給出的答案是,多鉚蒸剛。包括像宮崎駿也將此概念引入了多部作品中。

其實在工業革命之後,自西向東,人類就有一種工業崇拜的情感。「工程技術的貢獻大於戰爭和外交;它的貢獻大於教堂和大學;它的貢獻大於抽象的哲學和文學;在改變社會方面,它的貢獻大於我們法律所做的貢獻……」英國人如是說。

人類崇拜力量,而技術則直觀地滿足了人們對力量的渴望。工業的力量讓人類幾乎成為半神的存在,凌駕於動物界、自然界,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從此變為了幽靈。力量,讓渺小的人類擺脫自卑感,誰給了人類力量,人類就會將其放在神靈的位置上。現代文明的主神是工業,這尊大神用兩百年時間席捲了全世界,整個人類文明從此改頭換面。未來還將向廣袤的宇宙拓展生存空間,無垠的空間,也許這尊神將永遠臨照人類……

相關焦點

  • 千億炮塔!千億星辰!「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特別要說明的是,多炮塔神教緣起於一個軍事愛好者聚集的論壇,其口號「多鉚蒸剛」是指多炮塔、鉚接裝甲、蒸汽動力、剛性懸掛,表達的是對「陸地戰列艦」——多炮塔坦克的喜愛與崇拜,之後衍生出了空軍版、戰艦版等諸多版本, 後因為海軍愛好者的眾多,因此後來居上,連口號都被其影響變為「多鉚蒸鋼」,並且以「多鉚蒸鋼,大艦巨炮」的字樣,以顯示自己的「多炮塔神教眾」的身份。
  • 《星際爭霸2》戰列巡航艦怎麼樣 戰列巡航艦詳解
    導 讀 星際爭霸2這款遊戲中是有很多的角色供玩家們選擇,戰列巡航艦在人族中是一個高攻擊力伴隨著強力的支援的兵種,很家尤其是新手玩家可能不知道,那麼在遊戲中戰列巡航艦有什麼能力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拿騷級德國拿騷級無畏艦是德國海軍的第一級無畏艦,於1907年開工建造。按前後和兩舷側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裝備12門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徑小於無畏號,射速較快。這種六邊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側船舷方向只能保證8門主炮同時射擊。一戰後拿騷級無畏艦分別賠償給英國和日本。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英國海軍決定同時建造費舍爾提出的新艦,這就是具有跨時代革命性意義的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並且建造的稍晚,下水卻早於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這一下就使得納爾遜勳爵級還沒有服役就變得過時了。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所以冷兵器時代艦艇對抗以線列對抗為主。進入風帆戰列艦時代,交戰距離略微拉開,戰艦的火力輸出主要依靠艦載火炮,但是前膛炮的射速緩慢,想要提升火力密度,只能通過多層炮甲板設計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艦炮數量,保證彈藥投射量。也就是說風帆戰列艦與樓船都是樓層越多,戰力越強,區別僅僅是一個是地上三層,另一個是地下三層。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戰艦世界|戰列艦標準血量單位的定義者-奧匈帝國聯合力量號戰列艦
    以下是一篇對奧匈帝國戰列艦聯合力量的測評,一艘懸掛著泛歐旗幟的五級戰列艦。這艘艦艇是WarGaming提供給我進行測評的船隻,我沒有為此話費任何費用。她是遊戲中火力角度最差的戰艦,她的後炮塔只能射擊離艦首47 的目標,而她的前炮塔只能射擊離艦尾41 的目標,每側只有92 能進行齊射。但請注意,比它射界更差的戰列艦也大有船在,但它們射界差的問題通常是安裝在艦體的一側或P、Q、R位置,由於上層建築擋住了炮塔。但對於正常A-B-X-Y布局的戰列艦來說,聯合力量號是其中最差的一個。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風帆不堪重負,風帆戰列艦裝上裝甲以後根本跑不動,所以西班牙人認為給風帆戰列艦安裝裝甲是一種愚蠢的選擇。即便如此,西班牙這種失敗的常識,也已經為海軍的變革埋下了一顆種子。就算到了20世紀初巴西海軍的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都保留有風帆時代的殘留——碩大的前後桅杆開花彈時代的衝鋒號——錫諾普海戰1853年,沙皇俄國海軍將開花彈實用化,以37人陣亡,229人受傷為代價,幹掉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3000人。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拼酷新品諜報:P096-S 密蘇裡號戰列艦
    第一章 模型外觀   密蘇裡號戰列艦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更是見證了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並且被作為戰後博物館供遊客參觀。該款模型的側面流線硬朗,結構鮮明,具有超強的立體感,艦炮艦橋高度還原,讓人仿佛看到巨大的密蘇裡戰列艦劈波斬浪在大海中極速馳騁! 層次分明展示超精緻細節    密蘇裡號層次分明,艦身、甲板、艦炮、瞭望臺層層堆疊,井然有序,展現非同凡響的戰列艦氣魄。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改裝前),57265噸(改裝後)。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其設計方案是沿用以前德國戰列艦使用的280毫米主炮,副炮安裝於炮廓內。之所以採用這種保守思維外,除了德國海軍一貫的保守思維外,還與德國海軍情報部門獲得的英國無畏艦的不實情報有關。「無畏」號下水後,德國不得不將原先的設計全盤推翻。1906年3月,德國議會通過了建造2艘戰列艦的預算,並下令立即開工,月底德國海軍正式下達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命令。
  • 她不是二傻子,圖紙戰列艦阿爾薩斯,法國最先進設計的戰列艦
    此案亦以黎塞留級戰列艦連同其所有變化與修訂為基礎,尤其受到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兩艦的影響,作為這種設計思路最先進的案例。此案以這些戰列艦建造案的一種變化型為基礎,經法國議會於1940年4月15日通過建造。此案因法國戰敗及後續投降而不曾實行。與前身黎塞留級戰列艦大不相同,此案規劃有第三座四聯裝主炮塔置於艦艏,因而尺寸更大,推進系統更強,裝甲更重。
  • [模型新品]:美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為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中的第三艘。該艦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聲名大震。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德國在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共建造了4級共17艘無畏艦。它們分別為拿騷級(建造有4艘)、黑爾戈蘭級(建造有4艘)、凱撒級(建造有5艘)和國王級(建造有4艘)。下面來分別介紹一下這幾級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