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2021-01-13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

霍雷肖·納爾遜勳爵

一、納爾遜勳爵是誰

納爾遜全名霍雷肖·納爾遜(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是英國風帆戰列艦時代最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他生活的時代是中國的乾隆時期。在歐洲各個海上強國互相搶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過程中,納爾遜打過很多決定性的勝仗;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中擊潰了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迫使拿破崙徹底放棄海上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維持了英國在海上的優勢,保住了英國本土不受侵略,但自己卻在戰鬥時中彈陣亡。2002年英國的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納爾遜位列第9位。

滄海橫流不拒小溪

霍雷肖·納爾遜12歲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14歲就參加了北極探險,在艦上服役期間,他先後到過馬德拉斯、加爾各答、錫蘭、孟買及伊拉克的巴斯拉等地,勤奮好學的納爾遜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獲得冰海航行的經驗,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而又膽大心細的年輕軍官;1777年4月納爾遜獲委任為海軍少尉,隨海軍上校威廉·洛克爾的巡防艦洛斯託夫特號,前往牙買加,在此期間,納爾遜和洛克爾成為了好友,學到許多海軍戰術和海軍軍事技能,納爾遜在後來的回憶中說洛克爾就是他的啟蒙老師;由於表現優異,1779年6月年僅21歲的納爾遜獲擢升為海軍上校,並獲委任巡防艦欣欽布魯克號的船長。

英國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局勢日益不穩,英國即將加入反法同盟,海軍委派納爾遜指揮擁有64門炮的阿伽門農號在地中海服役,由於他出色地指揮,使英國海軍在輸掉土倫戰役時仍不受大的損失,避開了法國海軍的多次襲擊,在一次戰鬥中納爾遜負傷失去右眼;在1796年納爾遜獲任命指揮擁有74門炮的上校號,納爾遜也被破格任命為海軍少將;納爾遜作戰有勇有謀,多次打敗法國、西班牙等海上強國,他在戰事中當機立斷,及身先士卒,獲得上下一致認可,事跡報導後更成為全國上下熱烈追捧的英雄人物,深受國民愛戴,獲封子爵;再後來的戰鬥中納爾遜又受傷失去右臂。納爾遜徵戰無數,最終於1805年10月19日犧牲在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作戰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他是在甲板上指揮作戰時被一個法國狙擊手擊中重傷不治而亡的。

紐西蘭的納爾遜公園

納爾遜在英國海軍有著無比的威望,已經成了一種精神領袖,英國皇家海軍卻一代代地傳承著「納爾遜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利薩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霍斯特上校率領的4艘戰艦的艦隊被數量兩倍於己的法國艦隊包圍,危急關頭,霍斯特在旗艦上打出旗語「記住納爾遜」,英國海軍官兵立刻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垮了法國艦隊;1905年,已經是特拉法爾加海戰後的100年,在英國留學並且非常崇拜納爾遜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升起當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曾經升起的Z字旗,指揮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打敗實力比自己高出一籌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對英國人來說,納爾遜是他們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一個重要象徵,為了紀念納爾遜,他們以納爾遜命名了許多地方和艦艇。

描寫納爾遜接受法國投降的油畫

二、時代變化了,海軍也出現了變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改變了。對於海軍,這種改變來得更加劇烈更加快。以前海盜式的組織樣式隨意布置明顯不符合現在海上形勢變化和重點方向作戰要求,雖然改變幾次,總是不徹底,作為海上霸主的英國皇家海軍當然要走在改變的前列,他們對海軍的進行重組,這是對海軍部署方向的調整和對海上威脅的重新判斷。

泰晤士河邊納爾遜銅像

作為日不落帝國,他的海軍是全球部署的,本土的力量足夠應對周邊國家即可,但到9世紀末德意志第二帝國橫空出世,海軍力量超過英國老對手法國,成了英國現實的威脅,英國要加強本土的海軍力量,從1905年起,他們把地中海艦隊中的4艘戰列艦調回本土艦隊,把本土艦隊改名為海峽艦隊,加上以前的8艘戰列艦,海峽艦隊有12艘戰列艦,這是加強本土防禦並把戰線前置;原海峽艦隊改名為大西洋艦隊直接駐在直布羅陀,加強對地中海的即時控制;因為和日本籤訂了同盟條約,他們從中國方向抽回了5艘戰列艦,其中3艘被加強給新組建的本土艦隊,另外2艘被撥給海峽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一系列調整,英國在地中海方向力量不降、能力更強的前提下,重點加強了面對德國方向的北海。

黑雲壓城

在343mm主炮誕生之前,12英寸艦炮(即305mm艦炮)一直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戰列艦主炮,是英國戰列艦的標配,也是世界各國爭相仿製、購買的對象,日本就買了許多這樣的12英寸艦炮,裝備在他的的「富士」級、「敷島」級、「朝日」號和「三笠」號戰列艦上,在實戰中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發射頻率低和瞄準困難、直接命中率不高、受海況影響大這些缺點也一直困擾著海軍。這時,戰列艦製造界出現了兩種對大口徑艦炮的使用方案:

第一種意見是1903年義大利設計師庫尼貝蒂在《皇家海軍理想型戰列艦方案》中首次闡述的全裝重型戰列艦的概念,就是把別的小一點的口徑火炮除了,增加主炮數量,通過多門火炮齊射的覆蓋面和飽和度來提高命中率;第二種是保守的英國海軍認為可以減少小口徑火炮、增加二級炮,畢竟主炮使用的情況不多,二級炮威力足夠,可以通過快速密集的二級炮火力壓制對手。

實際上義大利設計師庫尼貝蒂的設想已經有現代無畏艦的雛形,1905年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牽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新型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同一型號的10門12英寸口徑主炮,可以長時間內保持21節航速運行的蒸汽輪機組,這已經就是無畏艦了。

無畏號模型

三、「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費舍爾提出的新艦構想時,「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已經開始,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均於1905年5月動工,更改已然不可能,設計師菲利普·沃茨爵士決定不再安裝152mm這種火炮,保持主炮數量不變,增加了234mm二級主炮的數量,提高打擊能力。英國海軍決定同時建造費舍爾提出的新艦,這就是具有跨時代革命性意義的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並且建造的稍晚,下水卻早於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這一下就使得納爾遜勳爵級還沒有服役就變得過時了。

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均於1905年5月動工,艦長135.18米,艦寬24.23米,吃水8米,標準排水量15604噸,滿載排水量18106噸,最高航速超過18節;首艦命名為「納爾遜勳爵」號、第二艘命名為「阿伽門農」號,這也是對納爾遜的敬意,納爾遜當過阿伽門農號艦長;納爾遜爵士號戰列艦服役後曾擔任過艦隊旗艦,兩艘艦在一戰爆發後轉移到地中海艦隊,均參加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攻擊並受傷並於一戰後退役;納爾遜爵士號於1920年出售解體,阿伽門農號於1923年出售解體。

納爾遜級戰列艦

四、兩艦特點和簡單經歷

在武器系統上:「納爾遜勳爵」級採用了前無畏艦時代的最強配置:4門305mm一級主炮,以2門為一組安裝在前後兩座位於中軸線的裝甲炮塔內;10門234mm二級主炮,與之前的戰列艦相比,「納爾遜勳爵」級的二級主炮數量成倍增加,這10門主炮位於4座雙聯裝裝甲炮塔和2座單聯裝裝甲炮塔內;24門76mm速射炮,全部位於上層建築內;2門47mm火炮;5具450mm魚雷發射管。

在裝甲布局上:舷側的裝甲帶厚203至305mm,隔艙裝甲厚203mm,指揮塔裝甲厚305mm;全防護炮塔採用了非常好的防彈外形,正面、側面和後面裝甲厚305毫米,基座裝甲厚305毫米;二級主炮炮塔的裝甲厚度在127至203毫米之間;另外,「納爾遜勳爵"級的甲板裝甲厚度在25.4至102毫米之間;這比之前的裝甲經過整體強化的戰列艦,「納爾遜勳爵」級的裝甲防禦水平再次提高,這使他它成為無畏艦時代到來之前英國皇家海軍中裝甲最厚防護最好的的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絕對是英國前無畏艦時代的最高成就和登峰造極之作,安裝的大量二級主炮極大提高了火力的烈度和密度,當其以一側火炮射擊時,4門305毫米一級主炮和5門234毫米二級主炮的強大火力在面對任何戰列艦時都擁有明顯的火力優勢,生不逢時的是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開工建造並比它早半年服役,儘管有納爾遜的威名,卻難成皇家海軍主力,只能成為前無畏艦時代的一個象徵,也是這個時代的完美句號。

「納爾遜勳爵」號由樸茨茅斯造船廠建造:1905年5月18日動工,1906年9月4日下水,1908年12月1日完成海試,加入本土艦隊的諾爾分艦隊;1909年1月5日,「納爾遜勳爵」號正式服役並替代了「尊嚴」級的「宏偉」號成為諾爾分艦隊的旗艦。1914年4月,其替代了「女王」號戰列艦成為海峽艦隊的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爾遜勳爵」號與其他皇家海軍戰艦一起參加了護送英國遠徵軍前往法國參戰的行動;多次參加海戰多次負傷修理,一戰結束後,1922年1月被拆解。

「阿伽門農」號由威廉·比爾摩爾公司建造:1905年5月15日動工,1906年6月23日下水,1908年6月25日完成海試,與「納爾遜勳爵」一樣加入本土艦隊的諾爾分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伽門農」號加入海峽艦隊多次參加戰鬥,火力強大威猛,作用明顯,也多次負傷修理,戰後於1927年3月被拆解。

紀念納爾遜的漂流瓶

相關焦點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本文是德國戰列艦系列的第二篇:關於德國無畏艦建造情況一覽。前一篇為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全文共2707字,配圖8張,閱讀用時約6分鐘。1906年英國下水第一艘無畏艦後,德國也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採用全裝重型火炮,在一戰前先後建成無畏艦拿騷級4艘,赫爾戈蘭級4艘,愷撒級5艘,國王級4艘。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1906年2月10日,英國樸斯茅斯海軍造船廠,一個巨大的船體下水,它就是英國在吸取了對馬海戰與美國提出的「全裝重型火炮」的經驗後,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劃時代設計的戰列艦——「無畏」號。「無畏」號的出現,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以追趕英國海軍為目標的德國。這意味著德國在過去的努力和心血幾乎全部付之一炬。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如果說高達,EVA這種類人型武裝寄託的是無所不在的英雄觀念的殘響,那麼戰列艦就是多鉚蒸鋼與大艦巨炮精神的象徵,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戰列艦家族的消亡早已成為了現實,但是戰列艦為什麼能夠主宰海洋數百年?戰列艦為何而生?緣何而死?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改裝前),57265噸(改裝後)。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有兩點原因。一是火力大,二是裝甲厚。在火力上,戰列艦以裝備有密密麻麻的大口徑火炮聞名。從數量上來說,每一艘戰列艦都擁有幾十門到一百多門火炮。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有139門火炮,一分鐘齊射能頂3個陸炮營的火力。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德國在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共建造了4級共17艘無畏艦。它們分別為拿騷級(建造有4艘)、黑爾戈蘭級(建造有4艘)、凱撒級(建造有5艘)和國王級(建造有4艘)。下面來分別介紹一下這幾級戰列艦。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戰艦世界|戰列艦標準血量單位的定義者-奧匈帝國聯合力量號戰列艦
    以下是一篇對奧匈帝國戰列艦聯合力量的測評,一艘懸掛著泛歐旗幟的五級戰列艦。這艘艦艇是WarGaming提供給我進行測評的船隻,我沒有為此話費任何費用。作為一艘一戰時期的無畏艦,她的防空火力和你所期望的差不多--就如同一個人拿著喇叭對著飛機喊,讓飛機停下來。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3)徵戰兩洋
    11月22日,「金剛」2艦抵達柱島錨地進行出航前的最後補給。 這正是湯姆·菲利普斯上將率領的Z艦隊,編成為半年前剛和「俾斯麥」號交過手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四艘驅逐艦。它們在一個星期前才剛剛經過2萬7千公裡的長途跋涉從本土抵達新加坡,原本希望用自己的大艦巨炮對日本進行戰略威懾,阻止戰爭的爆發。但一天前日軍的登陸作戰以及對新加坡的空襲已經宣告威懾破產,菲利普斯不得不緊急出動Z艦隊前去摧毀日軍的登陸場。
  • 戰艦世界:六級排位賽推薦——戰列艦
    首先推薦的戰艦種類,就是戰列艦。作為排位賽輸出的絕對主力,在六級這個等級,各系戰列艦也都是百花齊放。作為一個戰列艦玩家,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日系戰艦——扶桑,在「盤古開天」時期,扶桑和新墨西哥作為僅有的兩艘六級戰列艦在排位賽中打的你死我活,有來有回。
  • 席亞洲:美國「朱姆沃爾特」號是我們時代的無畏艦嗎?
    開創新時代的「朱姆沃爾特」 雖然「朱姆沃爾特」肯定不是什麼「一炮糜爛中國艦隊」的「神器」,但在筆者看來,「朱姆沃爾特」和一戰前的「無畏」艦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將成為劃分時代的標誌性戰艦,其對海軍艦艇技術的意義毋庸置疑是巨大的,這艘艦的許多特點值得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