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2021-01-09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比較兩級不同的戰列艦防空力量如何,要從發現空中目標、抗擊空中目標、規避空中威脅和自身防護強度四個方面來比較。那麼我們就先看看這兩個大傢伙是什麼。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

所謂條約時代,是指《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由於1937年元旦開始這兩個條約將要失效,英國希望在排水量和炮口直徑上還要加以限制,因為英國自己在巡洋艦上面佔有巨大優勢,但得不到各國認同。英國海軍本想在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上裝大一點口徑艦炮,但由於經費和時間問題,最後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選定了350主炮安裝在「喬治五世」級上,希望能夠趕在1937年前服役。

火力特點:

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採用12門350口徑主炮,但在建造時發現設計的排水量小了,如果裝12門大炮,艦艇的安全性不能保證,於是臨時減了兩門炮,最後主炮變為10門。儘管減裝,影響的是火力密度,火炮的威力不減,相比美國和日本,喬治五世級主炮的彈丸質量要高不少。

「喬治五世」級裝備副炮是133毫米高平兩用炮,這款火炮性能優異,彈丸重、初速快、射程遠、破壞力強;無論對海、對空,133mm炮都在射程、威力等方面優於德國的105毫米65倍口徑高炮、日本的127毫米40倍口徑高炮等。只有美國的127毫米38倍口徑高平兩用炮顯得好一些,但那也是因為美國使用了VT無線電近炸引信。小口徑高炮方面是「喬治五世」級的特色,它使用了英國製造的八聯裝兩磅炮(40.5毫米口徑),射速高達300發/分鐘,火力猛烈密集,俗稱「砰砰」炮 ,是當時出現的防空武器,但這種炮是新產品,還不穩定,容易卡殼。

防護體系

「喬治五世」級在設計上對防禦非常重視,不但舷側主裝甲帶又長又厚,水平裝甲也是又厚又多,比如它的主甲板防護裝甲厚度153mm,三層,比「俾斯麥」級的120mm水平裝甲堅固很多。「喬治五世」的標準排水量僅有36000噸,卻能擁有如此厚重的水平防護裝甲,可見英國皇家海軍已經非常重視來自空中的威脅了,這也符合英國這個老牌海上強國的造艦思路。

機動性和雷達

「喬治五世」級的主機是110000馬力,試航時最大航速29.25節,在戰列艦中出於中遊水平;「喬治五世」級建造之時,已經發明了雷達這種高科技產品,美國立刻用在了軍艦上,英國也第一時間就用在「喬治五世」上,它在建造之初就裝了各類對海、對空搜索雷達以及主、副炮火控雷達,是艦隻對空防禦能力、夜戰能力、火炮準度都大大增加。

二、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它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當時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火力特點:

俾斯麥級戰列艦有四座雙聯裝主炮塔,8門主炮為SK-C/34型52倍徑380毫米炮 ,射速為2-3發/分鐘,可發射重800千克的穿甲彈和高爆彈。這座炮的特點是發射角度範圍大,水平、俯仰速率高等。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副炮是6座雙聯裝SK-C/28型55倍徑150毫米炮,這座炮無論是威力還是隨動性能,都是同時期優秀的,但是它不對空,只是對海上輕防護目標有巨大的作用。

俾斯麥級戰列艦還裝備有8座雙聯裝65倍徑105毫米雙聯裝高射炮,這是專門對空的炮,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釐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但因為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這16門大炮難以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網。俾斯麥級近程防空火力主要由8座83倍徑37mm雙聯裝高射炮和20門20mm高射炮組成,這些小口徑炮的特點就是射速快,火力密度大,但是因為不是自動裝填,他們的射速反而不高。同樣20mm高炮由於射擊指揮和觀測的關係,射擊的精確度又不高。

防護體系: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防護體系不是很好,它採取了一種不是很全面的介於全面防護和重點防護之間的設計,這種設計對近距離防護不錯,但遠距離水平防護薄弱。設計時德國人的想法是用上部裝甲與穹頂之間的大空間減弱彈丸的威力,實際上這種想法對巡洋艦的威脅有作用,但對戰列艦就差強人意了。由於4座主炮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布局,這樣不利於減少艦體長度與裝甲帶長度,使得裝甲用量受到限制,也限制了防護質量的提高。

機動性和雷達

俾斯麥級的動力系統設計功率為138000馬力,實際穩定輸出功率為150170馬力,極速輸出功率為163026馬力,為了減少吃水,它的長寬比為6.67,艦體看起來是個紡錘形,中間最粗,向首尾兩端以拋物線形逐漸變細。機動性和適航性較好。

不知道為什麼德國在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時不重視雷達,它安裝了P型顯示器FuMO23雷達,而不是方位顯示器,這樣使它發現目標的能力大大減弱,稍微複雜一點的海空情況就不能全面掌握,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

總之,從以上簡單的介紹就可以看出,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不錯的很平衡的戰列艦,但是設計理念落後,缺點也很明顯。

三、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防空火力比俾斯麥級的強

比較兩艦,可以看出,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防空火力比俾斯麥級的強;防空能力也比俾斯麥級強;抗空中打擊能力也比它強。實戰中也能體現這一點。

相關焦點

  • 二戰中被擊沉的所有戰列艦的名字
    義大利: 加 富爾伯爵號 戰列艦(加富爾伯爵級戰 列艦1號艦) 羅馬號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3號艦,義大利投降後被德國空軍擊沉)敦刻爾克級戰列艦2艘(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2艘在土倫港自沉) 克萊蒙梭號戰列艦(黎塞留級3號艦,未完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 日德蘭海戰中的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337發火力輸出
    日德蘭海戰中的火力輸出: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發射337發主炮彈超無畏艦是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海軍大艦隊的主力艦,比如說4艘鐵公爵級、4艘獵戶座級(或翻譯為俄裡翁級)、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他們裝備的都是13.5英寸(約343毫米)45倍徑主炮,在數量規模上,其實參加日德蘭海戰中,28艘英國戰列艦中的重要中堅力量。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就像清華北大穩坐大陸高校TOP2,美國依阿華級和日本大和級也當仁不讓地佔據戰列艦排名的TOP2。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拿騷級戰列艦由拿騷號、威斯伐倫號、萊茵蘭號和波森號組成,是德國對英國皇家海軍1906年下水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的回應。這一級戰列艦的主炮呈獨一無二的六角形分布在甲板上。由於她們沿用三脹式發動機,而不是更強勁的渦輪發動機,因此,比同時代的英軍戰列艦航速更慢。她們在德國艦隊入役後,所有4艦都被分配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服役。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德國在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共建造了4級共17艘無畏艦。它們分別為拿騷級(建造有4艘)、黑爾戈蘭級(建造有4艘)、凱撒級(建造有5艘)和國王級(建造有4艘)。下面來分別介紹一下這幾級戰列艦。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
  • 1936年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造艦速度為啥這麼慢?
    條約廢止後,英國1936——1941年建造了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5艘,美國1936——1942年建造了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2艘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4艘,日本1936——1941年只建造了大和級2艘。▲大和級戰列艦飛翔的紅燒肉:沒錢沒鋼。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1906年2月10日,英國樸斯茅斯海軍造船廠,一個巨大的船體下水,它就是英國在吸取了對馬海戰與美國提出的「全裝重型火炮」的經驗後,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劃時代設計的戰列艦——「無畏」號。「無畏」號的出現,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以追趕英國海軍為目標的德國。這意味著德國在過去的努力和心血幾乎全部付之一炬。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俾斯麥」 號戰列艦1936年7月1日開工建造,1940年8月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400噸,擁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絕對稱得上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是歐洲同時代最強大的戰艦。於是派出了「胡德」號戰列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對「俾斯麥」號進行攔截。5月24日,英德雙方的戰艦在丹麥海峽遭遇,結果僅僅10分鐘後,英國的「胡德」號沉沒,「威爾斯親王」號遭到重創,超過1418名官兵葬身大海。「俾斯麥」號同樣也在海戰中負傷,不得不轉向前往法國聖納澤爾以修理損傷,由於油料不夠,半途又轉向布勒斯特。「俾斯麥」在選擇航向之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大禍臨頭。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麵條國的巔峰之作——詳剖歐洲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 背景篇
    他們此時根本沒有與敦刻爾克級同等噸位的新式戰列艦計劃。為了應對來自敦刻爾克級的威脅,義大利海軍臨時決定:設計幾型在性能數據上略超敦刻爾克級的新式戰列艦。  於是在1933年,安薩爾多公司在參考了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後,提出了一套18900噸級的袖珍戰列艦方案。該方案共裝備有2座三聯裝343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6英寸副炮,以及10具水下魚雷發射管,不過最大航速僅有26節。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級、「朝日」號和「三笠」號戰列艦上,在實戰中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發射頻率低和瞄準困難、直接命中率不高、受海況影響大這些缺點也一直困擾著海軍。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