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戰列艦是廣袤海洋裡至高無上的霸主。
從16世紀到20世紀,整整4個世紀裡,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海洋強國輪番登場,在全球範圍內跑馬圈地,掠奪殖民地。他們所倚仗的力量,主要就是戰列艦。那時候的戰列艦,是國家力量的象徵。
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
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
有兩點原因。一是火力大,二是裝甲厚。
在火力上,戰列艦以裝備有密密麻麻的大口徑火炮聞名。
從數量上來說,每一艘戰列艦都擁有幾十門到一百多門火炮。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有139門火炮,一分鐘齊射能頂3個陸炮營的火力。從口徑上來說,戰列艦上的火炮口徑動不動就是300、400毫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了460毫米。大和號460 毫米炮在2萬米距離上能打穿560 毫米的裝甲鋼,或者8米厚的鋼筋混凝土。
基於如此強大的火力,戰列艦相當於一支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陸軍部隊。
在裝甲上,戰列艦使用了厚重裝甲防護。
「船在海上飄,怎能不挨炮」?戰列艦不光是火力大,其厚重的裝甲保護,意味著它的抗打擊能力也很強。
戰列艦的保護裝置,從木製船體,逐漸變成鐵甲、鋼甲,鋼甲的厚度越來越大。世界上第一艘採用蒸汽輪機驅動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裝甲厚度最高為280毫米;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裝甲厚度最高達到了410毫米。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抗打擊能力有多強?這樣說吧,在二戰進入尾聲時,大和號戰列艦遭到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300多架飛機2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依然挺立在海洋上。直到主炮彈藥庫發生爆炸,這才緩緩沉沒。
那麼,戰列艦如此厲害,有沒有軟肋?有的。
由於戰列艦排水量很大,有如一座龐然大物,必然就會顯得機動性不足。戰列艦的航速一般不會很快。英國無畏號戰列艦的最高航速只有21節,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31節,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最高航速為27節。
同時,戰列艦的造價昂貴,不能輕易出動。所以,必將將巡邏、偵察、警戒、護衛、追擊等普通任務,交給其他艦船來完成——這就有了巡洋艦。
所謂「巡洋艦」,就是在海上巡邏的意思。
既然是巡邏,航速低了可不行。巡洋艦的航速遠高於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巡洋艦的最高時速就達到了30節。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最高航速則達到了33節。日本的部分輕巡洋艦甚至達到了37節。
當然,時代在發展,巡洋艦也在根據戰場變化不斷升級換代。到19世紀中期,巡洋艦出現了一種「奇葩」,叫裝甲巡洋艦——它在普通巡洋艦上增加了鐵甲防護,使之具有一定的抗打擊能力。裝甲巡洋艦介於戰列艦和普通巡洋艦之間,對於沒有實力裝備大型戰列艦的國家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
20世紀初,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又演化產生了一種新的艦船——戰列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的產生,與英國海軍上將費舍爾有關。
費舍爾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長官之一,在1906年設計建造成功了無畏號戰列艦,淘汰了所有的舊式戰列艦,在全世界範圍引起了模仿的狂潮。然而,費舍爾的最終夢想卻不是無畏號戰列艦。1909年,費舍爾設計出了無敵級戰列巡洋艦,這才體面地從海軍大臣任上退休。
戰列巡洋艦擁有強大的火力,能夠與任何一種艦船進行決戰。當戰況不利時,戰列巡洋艦又能夠利用比對手更高的航速,迅速逃離戰場。
在英國的帶動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紛紛效仿,建造了一批戰列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的火力、防護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逐漸向戰列艦靠攏。英國在一戰後建造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擁有四門雙聯裝381毫米主炮、31節的航速和最高305毫米的裝甲,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任何一艘戰列艦。
有意思的是,隨著二戰時航空母艦的異軍突起,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都日暮西山,雄風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