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2020-12-06 牛牛冷知識局

戰列艦(Battleship),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具有極強的單艦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長期佔據海權國家主力艦霸主地位。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以下列舉二戰中戰力最為強勁的十一型戰列艦,以供網友賞鑑。

一、TOP2之一: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AB炮位主炮齊射

戰列艦中誰稱王,鴨滑、大和皆欲狂。

就像清華北大穩坐大陸高校TOP2,美國依阿華級和日本大和級也當仁不讓地佔據戰列艦排名的TOP2。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改裝前),57265噸(改裝後)。艦長:270.4米,艦寬:32.92米,吃水:10米,航速:31節。這31節的航速也是沒誰了,穿上極速鞋,果然追人逃跑都有奇效。裝備3座三聯裝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號稱魔法妹控7,火力彪悍,武德充沛。

依阿華級戰列艦共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 舷號BB-61)、新澤西號(舷號BB-62),密蘇裡號(舷號BB-63)、威斯康星號( 舷號BB-64),於1940年~1944年陸續服役。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主要參加太平洋戰場,憑藉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提供防空屏障。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裡亞那海戰、雷伊泰灣海戰、硫磺島戰役、衝繩島戰役。

密蘇裡號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地點而非常出名。話說生的早不如生的巧,就是說的這位。

密蘇裡號戰列艦:誰說老子沒戰績,日本投降靠我滴!

日本籤字投降照片

80年代初,美國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重點加強了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反潛防空能力、通信和電子設備現代化水平。艦上增設四聯裝「戰斧」巡航飛彈8座、四聯裝「魚叉」艦艦飛彈4座、「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及直升飛機起降平臺。

巨炮+飛彈的組合使新依阿華級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飛彈戰列艦。

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裡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飛彈,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

兩艦代表全體戰列艦在人類戰爭史上進行了謝幕演出,海灣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退役,戰列艦終成歷史。

二、TOP2之二:「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舊日本帝國海軍集大成者,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希望。大和號(Yamato, やまと)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人類歷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日本軍部稱之為「超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在主力艦的數量方面無法同美國海軍抗衡,決心以單艦的威力來抵消對方在數量上的優勢。

客觀上,以單艦指標來看,大和級在噸位、主炮口徑、裝甲、儲備浮力等指標上全面優於依阿華級,僅航速指標略差。

大和號建成時,標準排水量65,000噸,試航排水量69,100噸,滿載排水量72,808噸,艦體全長263米,艦寬38.9米,平均吃水(試航)10.4米,滿載平均吃水10.86米,航速27.46節。搭載3座3聯裝45倍徑460毫米口徑主炮,艦炮口徑世界之最。

歷史上該級艦艇計劃建造四艘,實際建成了兩艘,首艦大和號,二號艦武藏號。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

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藉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衝繩島登陸戰,日軍大本營決定前出支援衝繩日軍。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德山錨地起航,執行自殺性作戰性質的「天一號作戰」命令。

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雙方交戰。戰事由於美軍的空中優勢呈現一邊倒的局面,美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航母的崛起和戰列艦的落寞。14時23分,大和艦葬身海底,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50海裡,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大和號的沉沒標誌著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結束,超級戰列艦由此退出了世界海軍的舞臺。

三、歐洲三劍客之德意志首相榮耀:俾斯麥級戰列艦

德國俾斯麥級與法國黎塞留級和義大利維內託級合稱歐洲三劍客,三型戰列艦均選用380mm口徑的15英寸主炮,與美日英的16英寸主炮相比有明顯差距。除此之外,這三型戰艦都是為特定區域作戰任務設計的,與美英日三國的全球作戰設想不同,這就導致了三型戰艦性能指標有明顯側重,也都有明顯缺陷。下面逐一介紹這三型戰艦。

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邱吉爾也不得不讚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論戰力,俾斯麥號當不得第三名的位置,但是其傳奇的生涯,卻讓它聲名顯赫。

俾斯麥號標準排水量41700噸,滿載排水量49400噸,艦長250.5米、艦寬36米,吃水9.1米,,航速:30節。裝備4座二聯裝45倍徑381毫米主炮。

本級艦共建成2艘,分別是首艦「俾斯麥號」、2號艦「提爾皮茨號」。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40年服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和「依阿華」級。儘管個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推動下,航速可達30節。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首戰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然而,德國海軍整體的羸弱,註定了俾斯麥號孤寂悲壯的一生,首秀3天後,「俾斯麥」號就在英國海軍圍毆中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

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相遇。

「胡德」號是全球最強的戰列巡洋艦,沒有之一。而「威爾斯親王」號則是英軍最強戰列艦。(此戰英軍參戰的主力艦信息參見: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下)一文)

英德艦隊相遇後,「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僅僅不到10分鐘後就擊沉了「胡德」號,擊傷「威爾斯親王號「號。消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國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

英國首相邱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全英海上力量,摧毀「俾斯麥」號。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圍毆俾斯麥號,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還有一種說法,其實是英軍的魚雷也沒能炸沉俾斯麥號,是德軍艦員在自知無力反擊後,打開了通海閥,與艦共沉。

一生只一戰,一戰成千古。

四、歐洲三劍客之法式浪漫——黎塞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英語:Richelieu-class battleship,法語:Cuirassé Classe Richelieu)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亦為法國海軍史上最強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

黎塞留標誌特徵:法式浪漫的四連裝主炮

本級艦共四艘,命名艦黎塞留號,次艦讓·巴爾號,三號艦克萊蒙梭號,末艦加斯科因號。實際只建成前兩艘。

本級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7600噸,艦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航速:30節。裝備新型四聯裝45倍徑380毫米主炮塔兩座,並列布置於前甲板。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海軍,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以及東大西洋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繫。

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由於二戰時法國投降太早,黎塞留級並未參與對德作戰,而是在法國淪陷後被美國海軍收編,並劃歸英國遠東艦隊,參與太平洋戰場。「黎塞留」號曾與美國依阿華級、北卡羅來納級等艦並肩作戰,並於1945年9月2日駛入東京灣,參加了日本投降籤字儀式。

二戰結束後,美國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黎塞留號戰列艦的航跡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國海軍參戰範圍最廣、航程最遠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代表了法國戰列艦建造的最高水平。

五、歐洲三劍客之義大利地中海澡盆王——維內託級戰列艦

維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是義大利海軍的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首批2艘:維託裡奧維內託號(Vittorio Veneto)、利託裡奧號(Littorio);1937年法意英關係緊張後義大利決定追加兩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和帝國號(Impero)。實際建成三艘,第四艘帝國號未完工,義大利即宣布投降。

本級艦標準排水量41,167噸(改進型41,650噸);滿載排水量45,752噸(改進型46,215噸),艦長237.7米(改進型240.7米),艦寬32.9米,吃水9.6-10.4米,航速:31節。採用適航性較高的長艏樓、球鼻艏、巡洋艦艉構型。

「維內託」級安裝了3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計劃之初設想的406毫米口徑主炮方案因製造難度太大不得不放棄。不過,義大利著意加強了主炮膛壓,以犧牲炮管壽命為代價,提高了炮彈初速,使得維內託級用381毫米口徑打出了僅次於日本460毫米炮和美國406毫米炮的威力。

因此,維內託級主炮號稱毀天滅地嗑藥炮。同樣是採用了15英寸炮,法國採用四聯裝炮管增加火力密度來彌補,義大利採用提高炮彈初速增加單發威力來彌補,也算是各有各門道了。

「維內託」級最出名的是「地中海澡盆王」的綽號,由於義大利海軍認為其只在地中海活動,對續航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因此設計師們為「維內託」級準備了比較強大的動力裝置,而未重視油耗量過高的問題,使得維內託級航速高、航程短,死宅一個,就在地中海泡泡澡。

1940年5月1日,「維內託」號正式加入義大利海軍現役,成為自1916年以來,義大利建成服役的第1艘戰列艦。此時距義大利正式加入戰爭只有40天的時間。「維內託」的建造周期是相當長的,這可能與意造船業缺乏經驗和技術裝備有關。

如果「維內託」能夠早些服役,那麼她或許能夠在參戰前就擁有足夠數量訓練有素的艦員,從而獲得更出色的戰鬥表現。

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託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義大利投降以後,「維內託」號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制的制導炸彈重創。同行的羅馬號被兩顆無線電制導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

由於義大利在二戰中主要以陸戰為主,且投降太快,所以維內託級戰列艦沒有知名的戰績,即退出歷史舞臺。

文末附下集連結: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下)

相關焦點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如果說高達,EVA這種類人型武裝寄託的是無所不在的英雄觀念的殘響,那麼戰列艦就是多鉚蒸鋼與大艦巨炮精神的象徵,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戰列艦家族的消亡早已成為了現實,但是戰列艦為什麼能夠主宰海洋數百年?戰列艦為何而生?緣何而死?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
  • 大艦巨炮可能重來,戰列艦的復興絕無可能
    所以戰列艦終有復興之日! ,所以大艦巨炮不可能復興。 戰列艦之所以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目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戰列艦觀瞄形式以光學為主,所以所有國家都在儘可能的提升戰列艦的光學測距儀高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主炮的射程優勢。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艦橋窄而高,外形一言難盡,被抨擊為扶桑危樓高百尺,伸手即可摘星辰的天守閣。但是光學觀瞄的極限就是水天線!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戰列艦幻想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想要吞併中國,德國想要重回巔峰,於是這兩個國家拉上有同樣想法的義大利一起開始跟國際社會對抗,企圖通過武力擊敗英國、美國以及新興的蘇聯建立世界新秩序。1941年5月24日凌晨與英國多艘戰艦在丹麥海峽進行了交火,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幫助下「俾斯麥」號380毫米主炮五輪齊射就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了海底,之後英國調集了42艘軍艦對「俾斯麥」號戰列艦進行圍剿才成功將其擊沉,不管怎樣「俾斯麥」號也算是輝煌過。同級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雖然突破了5萬噸,但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多大戰果,1944年11月12日被擊沉。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戰艦巨炮卻是屬於所有男同胞的浪漫。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
  • 架空:大艦巨炮的復興,無限續航的大洋壁壘,59型電磁炮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遍布蒼穹的戰鷹給老式戰列艦敲響了喪鐘,老少皆宜的反艦飛彈給臃腫而龐大的戰列艦釘上了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攻過於防且艦載武裝適裝性強的時代,動輒數萬噸的戰列艦沒有存在的意義,1991年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退役,曾經稱霸大洋數百年的戰列艦這一艦種類宣告了閉幕。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擁有射程1000海裡火炮,戰列艦就能復活,真相併非如此
    不知不覺中,戰列艦這種軍艦退出歷史舞臺已經有近30年時間。戰列艦最後一次出場是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安裝戰斧飛彈的衣阿華戰列艦成為戰列艦的絕唱。不過雖然戰列艦已經被棄用接近30年,但美國軍方始終沒有放棄重新激活它。讓戰列艦復活成為美軍方的執念。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如今技術飛速發展,現代化的反艦飛彈,能否擊穿二戰頂級戰列艦?
    因為現代反艦飛彈的半穿甲彈頭與足夠的裝藥量配上其極高的飛行速度足以有效擊穿戰列艦。圖為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該艦有著320毫米厚的側舷裝甲但該觀點的反對者則認為,現代反艦飛彈無法有效擊穿戰列艦側舷厚重的裝甲帶,即使擊穿了裝甲帶,也會被艦體內部的水密隔艙阻礙進而削減爆炸效果,進而無法對戰列艦進行有效毀傷。
  • 「不死之艦」是如何煉成的?二戰「歐根親王」號重巡的傳奇經歷
    二戰海軍歷史上,有一些極其幸運和不幸的「邪性」軍艦,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比如幸運的舊日本海軍「雪風」、「時雨」兩大祥瑞;美軍打滿全場勞苦功高的CV-6「企業」號航母等等。不幸的有首航17小時被擊沉的日本信濃號航母;被數十枚魚雷、炸彈痛揍的大和、武藏戰列艦;以及被幾十艘英軍戰艦圍毆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等等。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有兩點原因。一是火力大,二是裝甲厚。在火力上,戰列艦以裝備有密密麻麻的大口徑火炮聞名。從數量上來說,每一艘戰列艦都擁有幾十門到一百多門火炮。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有139門火炮,一分鐘齊射能頂3個陸炮營的火力。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一艘美國軍艦上,舉行了一場莊嚴的投降籤字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日本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分別在一份投降書上簽字。在如此強大的動力下,密蘇裡號戰列艦擁有了世界戰列艦中最高的航速——33節。因二戰而生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在裝甲防護和武器裝備上也是頂尖水平。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厚的裝甲,位於司令塔正面,達到了445毫米。最薄弱的頂部裝甲,也有184毫米。這樣的裝甲厚度,能夠讓它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攻擊。法國在二戰後研發的飛魚反艦飛彈,打到了密蘇裡號戰列艦上,也會被反彈回去。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級、「朝日」號和「三笠」號戰列艦上,在實戰中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發射頻率低和瞄準困難、直接命中率不高、受海況影響大這些缺點也一直困擾著海軍。
  • 它是法國戰列艦的巔峰之作,在二戰中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
    二戰期間的黎塞留號戰列艦法國人對黎塞留級戰列艦的要求如下:要具有足以對抗強敵的380毫米級別的主炮;要具有30節的航速黎塞留級戰列艦在同時代各國的快速戰列艦中是開工較早的,但卻是完工最晚的,這主要是受到法國相對較弱的造船工業的拖累。到1940年6月法國投降時,首艦黎塞留號只完成了95%的建造工程,二號艦讓巴爾號才裝上一座主炮塔,三號艦克萊蒙梭號乾脆連艦體都還沒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