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有這樣的規定: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的主力艦噸位比值為5:5:3:1.75:1.75,具體來說,英美兩國的戰列艦噸位都是50萬噸,日本的限額是30萬噸,法意兩國的限額都是17.5萬噸。
作為深處歐洲大陸西端的國家,法國瀕臨大西洋和地中海,且擁有遍布非洲、西印度群島、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發展海軍是法國的現實需求;然而法國又和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強國在陸地上接壤,所以不得不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陸軍。總體來說,法國具有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典型特徵。
因為陸海兩個戰略方向分散了本來就不算充裕的資源,所以法國連條約規定的17.5萬噸戰列艦噸位都填不滿,一戰後長達十幾年時間,法國一直將7艘建造於一戰前的老式無畏艦當做海軍主力,而這些老艦的噸位全加起來也才15萬噸左右。
到30年代初,法國人認為這些一戰前的老艦已經完全無法適應全新的戰場環境,且敵對的德國海軍在建造了德意志級裝甲艦之後,又開始準備建造裝備280毫米主炮的沙恩霍斯特級快速戰列艦。為了有效應對現實威脅,法國人決定建造兩艘裝備330毫米主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分別於1937年和1938年完工,而在此之前的1935年,得知主要海軍強國都已開工建造全新的快速戰列艦的消息後,法國也開始建造真正能和強敵對抗的戰艦,這就是黎塞留級戰列艦。
法國人對黎塞留級戰列艦的要求如下:要具有足以對抗強敵的380毫米級別的主炮;要具有30節的航速;裝甲應有效防禦德國的380毫米艦炮和義大利的381毫米艦炮的攻擊。至於續航力,因為主要在大西洋近岸和地中海作戰,所以並不做太高的要求。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戰列艦的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造船廠開工建造,隨後不久二號艦讓巴爾號和三號艦克萊蒙梭號也相繼開工建造。
黎塞留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9850噸;艦體長度247.8米,寬33米,吃水深度9.9米。該級艦擁有非常強大的動力系統,12座重油鍋爐和4部蒸汽輪機可以提供高達155000馬力的動力輸出,採用4軸推進,最高航速達到32節,該艦艦體內裝載有6800噸重油,18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距離為5000海裡。
黎塞留級戰列艦安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塔,且兩座炮塔都安裝在艦橋前方,這種布置方式和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一致,在進攻作戰時該級艦隻需艦首對敵即可發揮全部火力,不過在撤退時就沒辦法用主炮對敵艦實施幹擾射擊了。該級艦艦體後方成品字形安裝三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塔,此外還安裝了6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平兩用炮。
黎塞留級戰列艦的舷側主裝甲帶為三層結構,裝甲總厚度為398毫米,而且有十幾度的傾角,等效厚度超過400毫米;該級艦甲板水平裝甲厚度為214毫米,在同時代的戰列艦中幾乎是最強的。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445毫米,主炮塔側面裝甲厚度250毫米,主炮塔頂部裝甲厚度270毫米,炮塔座圈裝甲厚度390毫米。
黎塞留級戰列艦在同時代各國的快速戰列艦中是開工較早的,但卻是完工最晚的,這主要是受到法國相對較弱的造船工業的拖累。到1940年6月法國投降時,首艦黎塞留號只完成了95%的建造工程,二號艦讓巴爾號才裝上一座主炮塔,三號艦克萊蒙梭號乾脆連艦體都還沒造完。
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人之手,黎塞留號戰列艦帶上所有能搜集到的施工材料和炮彈,悄悄離開法國本土,星夜兼程開往位於西非法國殖民地的達喀爾港;讓巴爾號戰列艦的艦體則被拖到了卡薩布蘭卡港。
本來黎塞留號的艦員們是打算加入盟軍繼續和德國人作戰的,不過1940年7月初,英國皇家海軍為了避免法國戰艦落入德國人之手,而對海外的法國軍艦動了手:那些停泊在英國及其殖民地港口的法國戰艦直接被接管,而停泊在法國海外殖民地港口的法國戰艦則乾脆遭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攻擊,先是米爾斯克比爾港的法國艦隊遭到突襲,接著黎塞留號所在的達喀爾港也遭到了英國戰列艦的炮擊。
被激怒的黎塞留號艦員選擇了反擊,儘管該艦被擊傷,但港外的英國皇家海軍決心號戰列艦也被擊中,明白達喀爾港不好欺負的英國人只好選擇了撤退。
此後,黎塞留號一直停在達喀爾港,既不服從維繫法國的調遣,也不宣布加入盟軍,就這樣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
1942年底,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在美國的斡旋下,終於成功的說服了黎塞留號的艦員,該艦將暫時由美國買下,當然只是名義上的而已。1943年1月,黎塞留號開往紐約,在這裡,它接受了強化防空能力的改裝,艦上增加了14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以及48座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由於美國戰艦並不使用380毫米主炮,所以美國沒有這種炮彈的庫存,為了保證黎塞留號主炮的正常使用,美國的兵工廠還特意製造了一批380毫米炮彈。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的改裝工程完工,該艦隨即加入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參加對日作戰。因為擁有32節的高航速和強大的防空火力,該艦一直被作為航空母艦的防空護衛艦使用。1944年10月,黎塞留號戰列艦返回法國本土,並參加了在剛剛解放的土倫港舉行的閱艦式,大大的振奮了法國軍民的戰鬥精神。
1945年初,黎塞留號再度前往太平洋參加對日作戰,在戰爭結束前夕該艦甚至還炮擊過日本本土。
和黎塞留號比起來,讓巴爾號就倒黴得多了,該艦戰爭前期停泊在卡薩布蘭卡港,1942年盟軍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期間,該艦按照維希法國駐軍的命令炮擊了美軍登陸部隊,結果遭到了美國戰列艦和飛機的反擊,身受重傷而擱淺。
至於該級三號艦克萊蒙梭號,則乾脆就在船臺上被拆毀,從來也沒建成過。
戰後,黎塞留號作為法國的象徵,繼續在法國海軍中服役,1956年,讓巴爾號戰列艦也建成加入法國海軍服役,該艦是世界上最後完工的戰列艦。
然而法國海軍擁有兩艘黎塞留級戰列艦的盛況沒能維持多久,1959年,黎塞留號戰列艦退役,兩年後的1961年,讓巴爾號戰列艦也退出了現役,從此,法國海軍戰列艦的發展歷程徹底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