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二傻子,圖紙戰列艦阿爾薩斯,法國最先進設計的戰列艦

2020-12-06 空中網戰艦世界

這艘艦船本是預計歸於1940年的計劃之下所設計規劃,作為黎塞留(Richelieu)、讓巴爾(Jean Bart)、克萊蒙梭(Clemenceau)及加斯科涅(Gascogne)號等戰列艦設計與建造階段時所成形概念的進一步發展。此艦亦處於不再受華盛頓及倫敦海軍條約規定限制的狀態。此案亦以黎塞留級戰列艦連同其所有變化與修訂為基礎,尤其受到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兩艦的影響,作為這種設計思路最先進的案例。

此案以這些戰列艦建造案的一種變化型為基礎,經法國議會於1940年4月15日通過建造。此案因法國戰敗及後續投降而不曾實行。與前身黎塞留級戰列艦大不相同,此案規劃有第三座四聯裝主炮塔置於艦艏,因而尺寸更大,推進系統更強,裝甲更重。這些數據在黎塞留號身上由於排水量限制而明顯縮小。

結果產生的船艦可謂克萊蒙梭與加斯科涅號的混合體。主炮組由三座四聯裝380mm炮塔所構成,兩座設置在艦艏(其一為背負式),一座在艦尾。它有法國戰列艦的典型設計,前端炮塔彼此有足夠的距離,能在兩者之間容納設置柴油發電機艙。

不過,負責此案的法國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中太過樂觀,以至於他們草擬了這樣推進系統配置:在同一空間內想要放置前級艦船150%動力的主機。雖然其實先前所用的動力機組已經非常先進,但50%的動力容量提升,不太可能達成。為使其可行,我們只得增加推進系統艙的尺寸,同時將動力容量減少28,000馬力,以便達到想要的32節速度。推進系統機件的這些改變產生一些連環效應,包括主炮塔之間距離拉大,並有足夠空間可在甲板上裝設更多兩用火炮和小口徑防空炮。此艦的炮塔及主炮與黎塞留號類似。A船體裝備了與克萊蒙梭號相同的副炮組,B船體裝備了戰後讓巴爾號的副炮。兩個船體皆裝備有與克萊蒙梭號相同的小口徑防空炮。

方案第3版、阿爾薩斯號(遊戲中)及克萊蒙梭號主要尺寸表:

戰列艦阿爾薩斯的側面圖

艦體

艦體造型是以加斯科涅號戰列艦的實際示意圖為基礎,長度與寬度經比例調整,艦體高度維持不變。

目前遊戲裡有兩個船體:1940年(此艦應服役的時期)的A船體和1945年(二戰結束時)的B船體。在艦船建模過程中,我們模擬了法國戰列艦艦體典型的焊接風格(唯有船體的縱向焊接例外)。

傳動軸、螺旋槳和舭龍骨借鑑自黎塞留、讓巴爾、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戰列艦。

此艦有條內部裝甲帶,完全隱藏在船殼板之內,由外無法看見。

魚雷艙壁下方有木楔形式的坐灘龍骨。

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的配置依循加斯科涅號戰列艦,以其原始線圖作為參考。

對於桅杆、設備、細節、管線等的布置,我們參照了黎塞留、讓巴爾、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戰列艦。

本艦採用旋轉煙囪,能從艦船中軸線旋轉±90度。煙囪的旋轉與位於上層建築後方煙囪的指揮所與測距儀的旋轉同步。蒸汽排放管與輔助鍋爐的煙囪已硬性固定。煙囪配備有活動百葉窗,與讓巴爾號相同。旋轉驅動單元位於煙囪上方。

甲板、上層建築及平臺的扶手是借自黎塞留、讓巴爾、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戰列艦。小口徑防空炮 2х37 附近所用的欄杆為可摺疊型。上層建築前端的第4、5 及 7層甲板安裝有附風嚮導流板的高裝甲區。探照燈平臺有以鋼管制成、覆蓋帆布的欄杆圍繞。

小艇

依照設計圖放置,小艇模型複製自黎塞留及讓巴爾號。

主炮

主炮組為三座炮塔,各四管380mm火炮,每支火炮長45倍口徑。炮塔與火炮是依據黎塞留、讓巴爾、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戰列艦複製還原的。

主炮的引導由上層建築前部的指揮所與測距儀協助,配備有13.5m三重測距儀。後備指揮所與測距儀位於上層建築後方,配備有雙重測距儀。這兩個指揮所與測距儀皆與黎塞留號及讓巴爾號戰列艦上的裝備類似。火炮繪圖室位在前部152毫米副炮塔的彈藥庫下方。

主炮塔另配備有14m雙重測距儀。

5m的導航測距儀位於有裝甲的指揮塔頂,也能用於引導主炮。

2個夜間指揮所與測距儀,與加斯科涅號所用的相同,沿著前部上層建築第2層甲板的側邊架設。

本艦有7盞戰鬥探照燈,各裝備直徑120cm的反射鏡。

B船體能夠架設具有監視雷達、可引導火炮射擊的指揮所與測距儀。1945年,只有美國或英國製造的雷達能裝設在本艦上,而黎塞留號戰列艦則裝設了英國的248雷達。

本艦也有清潔主炮炮管的裝置,借自黎塞留和讓巴爾號。這包含起重機、導向裝置附件、繩索存放空間,及盤在軸上的繩索。

副炮

三座三聯裝152mm炮塔,各有長55倍口徑的火炮管。炮塔與炮管是依據黎塞留、讓巴爾、克萊蒙梭及加斯科涅號戰列艦複製還原的。

起初這些塔座是規劃為高平兩用型。不過,高仰角時很難裝填導致其防空能力大幅降低。這個問題直到1950年代才得到解決,略微超出了我們遊戲的時期範圍。因此即使這些火炮是包括在艦船的長距離防空中,我們也僅考慮以這些火炮作為副炮組。

副炮組的火控由位於船尾煙囪、配備有8m雙重測距儀的指揮所協助。指揮所與測距儀(位於前部上層建築主炮組的主指揮與測距儀之上)配備有6mm雙重測距儀,用於控制防空火力。

在B船體上安裝了有可控制火炮射擊的監視雷達的指揮與測距儀。

高平兩用炮和防空炮

A船體的高平兩用炮共有十二個100mm/45 Mle 1933雙聯裝炮座,採取金字塔式布置,沿著船舷布置在船體中段。

B船體的高平兩用炮共有十二個100mm/55 Mle 1945雙聯裝炮座,取代A船體的炮座。

小口徑防空炮共有十二個37mm/70 Mle 1935 ACAD雙聯裝炮座和十個25mm/60 Mle 1939 「哈奇開斯(Hotchkiss)」雙聯裝機槍。

高平兩用炮的火控由沿著上層建築側邊的四個指揮與測距儀協助。

37mm防空火炮的火控有指揮儀協助,每兩個炮組有一組指揮儀。25mm防空機槍只能局部控制(即靠人力感覺)。

在B船體上安裝了有可控制火炮射擊的監視雷達的指揮與測距儀。在1945年,只有美國或英國製造的設備才能能安裝在本艦上。

在上層建築第7及8層甲板裝備有防空瞄準裝置及其他監控與通訊設備。

高平兩用炮和防空炮

前部上層建築第5層有三個無線電艙室,主控制室位於2號152副炮塔的前方,在2號鍋爐艙上方的裝甲甲板之下。

主拉線天線裝配在桅杆的帆桁與特殊無線電桅杆之間,架設在主炮組的待命指揮與測距儀上。其它天線設置在前端帆桁與裝甲指揮塔之間。

各種特殊天線與其他設備取自黎塞留及讓巴爾號。

測向天線安裝在主桅上,測向站在煙囪上層建築前部的第6層,另有其它天線位在前端擋浪板之後。

監視雷達:英國273型監視雷達設在前桅杆的玻璃亭中(「燈籠型」),主桅杆頂並有其他的英國監視雷達。

艦載機

與加斯科涅號戰列艦所用最終變化型相同,但採用更具流線型也更精巧的Dewoitine HD.730-bis飛機取代了Loire 130飛機。本艦能容納多達5架這種飛機:3架在機庫,1架在彈射器上,1架在甲板的滑臺車上。 加斯科涅號只能容納4架飛機。

機庫位於主甲板之下,與加斯科涅號相同。

彈射器裝設在船體中軸線上,飛機起重機位於右舷,裝載預備起飛的飛機的滑臺車滑軌設置在左舷。

裝甲和魚雷防護

裝甲區的側裝甲設置在船體內部,為厚350mm,高5.96m的裝甲帶。從裝甲帶底部邊緣上方1.65m的高度開始,其厚度逐漸減小,至底部邊緣為200mm。裝甲傾斜為15.3度。

裝甲區的前端橫向圍板裝甲在裝甲甲板與前端裝甲甲板之間的厚度為370mm。在此前端裝甲甲板之下,前端橫向圍版裝甲為250mm。尾端橫向圍版裝甲厚度也為250mm。

主裝甲甲板厚170mm,彈藥庫上方則有190mm。

在低於裝甲甲板一個甲板高度的地方,有層40mm的防破片甲板,並有厚50mm的傾斜斜面延伸至主裝帶的底部邊緣。

在裝甲區內,主甲板厚26mm,上層建築第1層厚7mm。

主炮塔座在裝甲甲板上方的厚度為405mm,下方則為85mm。

副炮和高平兩用炮的炮座有厚100mm的裝甲。

主炮、副炮和高平兩用炮的彈藥室以裝甲區的裝甲保護。

在裝甲區後端側邊安裝了帶有傾斜斜面的100mm裝甲甲板。此裝甲甲板在舵機上方的厚度是150mm。

第二甲板通往裝甲區前端的地方裝設有40mm的裝甲甲板,延伸至防撞艙壁。

在上層建築第4及第5層,裝甲指揮塔壁厚340mm,其頂部、甲板及通往火炮繪圖室的管路厚度為160mm。

通往指揮儀的管路有30mm裝甲保護。

主鍋爐排氣道位於裝甲甲板之上與上層建築甲板之下,以50mm裝甲包覆。

主炮組炮塔的裝甲保護與黎塞留和讓巴爾號類似:前端430mm,側邊300mm,頂部195mm且厚170mm,後端為250mm。

魚雷在裝甲區內有雙重(彈藥庫下為三重)底部保護,並有「多層次」邊板裝甲。多層次側邊裝甲構造如下:外側12mm,一個裝滿防水材料的艙室,18mm防水艙壁、燃料、10mm艙壁、膨脹艙、40mm魚雷艙壁、過濾室,和10mm艙壁。船體中央的魚雷防護總深度(從邊板到魚雷艙壁)為7m,主炮彈藥庫附近至少4m。

彈藥放置

主炮彈藥安置在炮塔下方的彈藥庫中,並有裝甲區保護。彈藥會從這裡直接運送到炮塔。

主炮炮彈與裝藥的裝填機是取自黎塞留和讓巴爾號。

副炮彈藥庫設置在後方裝甲區內單獨的艙室中,並位於主炮彈藥庫前部。彈藥會從這裡直接運送到炮塔。

高平兩用炮的彈藥庫(與原始的黎塞留和讓巴爾號對比)位於在裝甲甲板和鍋爐與引擎室之間的炮座正下方(與讓巴爾號臨服役前相同)。所有彈藥庫皆置於裝甲區內。彈藥運送至火炮由升降機協助,彈藥通過甲板艙口裝填。

小口徑2х37mm防空炮的彈藥存放在裝甲甲板下方緊挨炮座之下的彈藥庫內。彈藥直接供應到炮塔,並通過甲板艙口裝填。

2х25mm機槍的彈藥存放在主炮彈藥庫的艙室內的彈藥庫中。戰備彈藥存放在各機槍座旁的34個箱子中,更多彈藥則經由用於裝填主炮彈藥的甲板艙口運送。

戰艦世界中的阿爾薩斯號

在我們的遊戲中,阿爾薩斯號位於法國戰列艦科技樹的IX級。三座四聯裝炮塔為本艦提供12枚炮彈的齊射,反觀同等級的其它戰列艦,她們只能做到9枚炮彈的齊射。除了這項優點外,副炮的射程為7.5km,對於近距離肉搏相當有幫助。 阿爾薩斯號配備有「引擎增壓」消耗品,這不是常規戰列艦的消耗品,與本艦種其它艦船相比之下航行速度相當高(白板動力在引擎增壓啟動後就高達32.8節)。速度上唯有美國衣阿華號能超過她。藉助此般主炮、副炮及消耗品組合,本戰列艦艦能高效地從遠距離投射火力,不過她最擅長的是中遠距離的交戰。戰鬥中的建議主要目標——巡洋艦和戰列艦。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上一期講到了一戰結束之後的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在華盛頓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中不僅規定在1922年到1936年間各國擁有的海軍艦艇總噸位,也將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在了3.5萬噸,主炮口徑406毫米之內。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戰列艦(Battleship),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具有極強的單艦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長期佔據海權國家主力艦霸主地位。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戰列艦、巡洋艦和炮艦出現時間很早,誕生於風帆戰艦時代。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拿騷級戰列艦由拿騷號、威斯伐倫號、萊茵蘭號和波森號組成,是德國對英國皇家海軍1906年下水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的回應。這一級戰列艦的主炮呈獨一無二的六角形分布在甲板上。由於她們沿用三脹式發動機,而不是更強勁的渦輪發動機,因此,比同時代的英軍戰列艦航速更慢。她們在德國艦隊入役後,所有4艦都被分配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服役。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六)
    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它是法國戰列艦的巔峰之作,在二戰中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
    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分別於1937年和1938年完工,而在此之前的1935年,得知主要海軍強國都已開工建造全新的快速戰列艦的消息後,法國也開始建造真正能和強敵對抗的戰艦,這就是黎塞留級戰列艦。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戰列艦的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造船廠開工建造,隨後不久二號艦讓巴爾號和三號艦克萊蒙梭號也相繼開工建造。黎塞留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9850噸;艦體長度247.8米,寬33米,吃水深度9.9米。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徵戰無數,最終於1805年10月19日犧牲在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作戰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他是在甲板上指揮作戰時被一個法國狙擊手擊中重傷不治而亡的。描寫納爾遜接受法國投降的油畫二、時代變化了,海軍也出現了變化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改變了。對於海軍,這種改變來得更加劇烈更加快。
  • 麵條國的巔峰之作——詳剖歐洲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 背景篇
    加富爾伯爵級是當時的義大利海軍中最先進的戰列艦  不過義大利海軍時任參謀長並不贊同這個方案。而且在主力艦海軍假日結束之後,26500噸的戰列艦將毫無用武之地。這類船並不是當時最理想的水面作戰艦艇。  最終,義大利政府採取了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改造原準備解除武備和作為訓練艦的兩艘老式戰列艦:加富爾伯爵號和朱利奧·凱撒號。儘管這種做法會導致法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差距繼續增大,但是該方案的成本較低。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隨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籤字。見證這歷史一幕的美國軍艦,即著名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於1944年建成,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4艘,舷號為BB-63。
  • 戰列艦裝備16英寸大口徑火炮,為何還會被淘汰?終於明白了
    相信天下軍迷千千萬,沒人不愛戰列艦。在十五世紀末期,當時因為冶煉技術的改善,使得火炮技術得到了提高,讓前裝滑膛炮成為了一種先進可靠的武器,再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使得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問世。雖說船體大部分為木質結構,但其載重及航程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厲害了,到了17世紀經過英國等國家的改造,戰列艦這種海上霸主終於問世。
  • 戰艦世界:六級排位賽推薦——戰列艦
    首先推薦的戰艦種類,就是戰列艦。作為排位賽輸出的絕對主力,在六級這個等級,各系戰列艦也都是百花齊放。作為一個戰列艦玩家,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日系戰艦——扶桑,在「盤古開天」時期,扶桑和新墨西哥作為僅有的兩艘六級戰列艦在排位賽中打的你死我活,有來有回。
  • 大艦巨炮時代,大洋的主宰者,戰列艦緣何而生?
    也就是說風帆戰列艦與樓船都是樓層越多,戰力越強,區別僅僅是一個是地上三層,另一個是地下三層。進入蒸汽動力時代後,戰爭不再依賴於風向,所以上下風向不再是決定一場戰爭的關鍵因素。在海戰當中,戰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位置,防止自己遭遇敵方集火,以及調整位置激活敵方。擺出最適合艦炮發揮的姿勢是這個時代戰艦設計的核心。
  • 1936年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造艦速度為啥這麼慢?
    條約廢止後,英國1936——1941年建造了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5艘,美國1936——1942年建造了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2艘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4艘,日本1936——1941年只建造了大和級2艘。▲大和級戰列艦飛翔的紅燒肉:沒錢沒鋼。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的首級無畏艦,它的出現,是德國對英國無畏號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應。該級艦共建造四艘,分別為拿騷號、萊茵蘭號、波森號和威斯伐倫號。這4艘艦,於1907年中期陸續開始建造,於1909年至1910年陸續服役。拿騷級戰列艦長為146.1米,寬為26.9米、吃水深度為8.9米,滿載排水量為21000噸,最高航速20.2節。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二艘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1719~1792)命名。
  • 戰艦世界|戰列艦標準血量單位的定義者-奧匈帝國聯合力量號戰列艦
    繼俄克拉荷馬之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家最喜歡的戰列艦血量單位:聯合力量。這艘戰艦與五級的關係就像那個關於血量的笑話一樣:它們都掩蓋了那些無關緊要的部分。 我一直忘了在它第一次測試時發出關於它回來的警告後,我應該回顧一下這個荒唐的事情。對於那些不記得的人來說,她的最終測試版本和她的發布版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以至於一些宣傳中說要應用的改動都沒有通過。唉,最近有很多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