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國的巔峰之作——詳剖歐洲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 背景篇

2021-01-09 網易

  文:橙子的艦船俱樂部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橙子。本系列文章將詳解義大利海軍的維內託級戰列艦,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全文共計8676字,配圖34幅

  維內託級戰列艦共4艘,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利託裡奧號、羅馬號、帝國號

  提到維內託級戰列艦,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呢?澡盆王、普列塞、剝被帽、歐洲三劍客、嗑藥炮……網絡上對維內託級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是世界前三,還是歐洲之恥?我將在本系列文章中帶大家全方面了解維內託級這型傳奇戰列艦。


  維內託級戰列艦

  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義大利曾希望建設一支總噸位至少達到法國海軍的60%,且無可爭議的強於奧匈帝國海軍的艦隊。但直到1912年底,義大利海軍已開工和建成的無畏艦也只共有6艘,且他們的性能也很難與其他國家的主力艦相對抗。

  為了維持對奧匈帝國海軍的優勢,義大利海軍決定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他們的設計工作於1914年正式展開。最初,義大利海軍希望這四艘戰列艦的排水量在27000噸至29000噸,裝備有10至12門14英寸主炮,航速在23節至25節左右。


  加富爾伯爵級是當時的義大利海軍中最先進的戰列艦

  不過義大利海軍時任參謀長並不贊同這個方案。懼於魚雷艇的威脅,他希望這四艘新式戰列艦的排水量在25000噸左右,航速可以達到25節以上。但隨著超無畏艦的出現,上述方案又全部落伍了,義大利海軍終於決定建造真正的大艦。

  為了節約設計成本,義大利海軍直接將先前提出的幾個方案放大到了35000噸,主炮的口徑也從14英寸擴大到了15英寸。在此基礎上,義大利海軍又陸續提出了四個各不相同的設計方案。接下來,我將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性能數據。


  義大利海軍的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艦炮(後來當岸炮用了)

  方案1

  排水量35000噸,裝備有4座三聯裝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主炮,20門6英寸副炮,一定數量的76毫米高炮,最大航速為28節。未被選中的原因:想要塞下這麼多武器裝備,35000噸的排水量遠遠不夠。且義大利海軍的資金不足。

  方案2

  排水量35000噸,裝備有4座三聯裝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主炮,16門6英寸副炮,一定數量的76毫米高炮,最大航速為28節。未被選中的原因:方案2與方案1相比,僅僅減少了4門6英寸副炮,35000噸的排水量還是不太夠用。


  庫房中的義大利海軍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艦炮

  方案3

  排水量3500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主炮,18門6英寸副炮,一定數量的24-76毫米高炮,最大航速為28節。未被選中的原因:雖然這次把主炮換成了雙聯裝,35000噸的排水量終於能塞下了,但經費還是不足。

  方案4

  排水量3400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安薩爾多M1914型40倍徑15英寸主炮,12門6英寸副炮,一定數量的12-40毫米高射機槍,最大航速為28節。被選中的原因:方案四在四個方案中火力最弱,此方案的唯一優點就是排水量較小,造價最低。


  最終被選中的方案4

  義大利海軍的這型新式戰列艦最終被命名為卡拉喬洛級。該級四艦分別於1914年10月12日、1915年3月14日、1915年3月3日和1915年7月27日開工建造。但是由於此時義大利的財政壓力過大,4艘卡拉喬洛級戰列艦都於1915年被迫停工了。

  到了1916年3月,義大利海軍終於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才得以讓卡拉喬洛級一號艦(卡拉喬洛號戰列艦)的建造工作繼續進行下去。而該級的其他三艦就沒有卡拉喬洛號這麼幸運了。他們一直被閒置在船臺上,直到1920年最終被拆毀。


  建造中的卡拉喬洛號戰列艦

  卡拉喬洛號戰列艦於1920年5月12日下水。但在此後,他的建造工程也陷入了停滯的局面。義大利海軍曾試圖將其改為一艘更現代化的高速戰列艦或一艘航空母艦,不過終究也沒能實現。到了1920年11月末,卡拉喬洛號的艦體被出售。

  義大利通用航海協會買下了卡拉喬洛號戰列艦的艦體,他們最初希望將其改造成一艘大型商船。不過在權衡各方面利弊後,義大利通用航海協會還是放棄了這項改造計劃。卡拉喬洛號的艦體最終於1921年被作為廢鐵出售,隨後被拆解。


  義大利海軍曾計劃將卡拉喬洛號戰列艦改造為一艘航空母艦

  在卡拉喬洛級戰列艦的計劃失敗後,義大利海軍就只有5艘無畏艦可用:但丁號、2艘加富爾伯爵級和2艘多裡亞級。且這5艘戰列艦的性能也都不盡如人意,他們僅裝備有12英寸主炮,戰鬥力遠低於同時期其他國家建造的新式戰列艦。

  看到這裡,讀者們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之前不是說過義大利已經開工和完工了6艘無畏艦嗎,怎麼到這裡就只剩下5艘了?事實上,義大利的確曾經擁有著6艘無畏艦,但加富爾伯爵級的三號艦達·文西號在1916年8月意外發生爆炸後沉沒了。


  達·文西號戰列艦在裝載彈藥時意外發生彈藥庫殉爆後傾覆

  為了緩解主力艦數量的不足的局面,義大利海軍於1919年打撈了達·文西號戰列艦,並希望將其修復。不過同樣是因為資金不足的緣故,被打撈上來的達·文西號在船塢裡躺了整整四年,一直沒有開工,最終還是於1923年被拆成了廢鐵。

  所幸,義大利的老對手法國目前也跟義大利處在相似的境地。此時法國海軍僅存有7艘無畏艦:4艘孤拔級和3艘布列塔尼級。另外孤拔級的四號艦法蘭西號又於1922年8月26日意外觸礁沉沒,這對本就不富裕的法國海軍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法國的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與義大利海軍更相似的是,法國海軍的5艘新式戰列艦諾曼第級也被取消建造,只有該級的五號艦貝亞恩號被改造成了一艘航空母艦,並一直服役到了1966年。儘管義大利在主力艦的數量上與法國相近,但艦艇總噸位卻只有後者的64%。

  不過一個能讓義大利追趕上法國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1921年12月12日,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這五大海軍強國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海軍軍備會議,其目的是暫停自一戰後爆發的這場消耗了大量物力財力的大規模軍備競賽。


  法國的諾曼第級戰列艦最終也沒能建成

  一戰後的這場軍備競賽幾乎榨乾了各國的資源,他們紛紛制定了瘋狂的造艦計劃。如果這些項目都能夠實現的話,美國海軍將會擁有一支總排水量1500000-2500000噸的龐大艦隊,而日本海軍將擁有總排水量700000-1600000噸的艦隊。

  坐擁當時世界最強海軍的英國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們曾計劃:在1918年之後將現有的2300000噸軍艦中的300000噸退役,建造更先進的戰艦來替換它們。不過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籤訂,上述項目大多夭折,這場軍備競賽被有效地抑制住了。


  英國在軍備競賽中設計的G3級戰列巡洋艦

  在去參加會議時,義大利代表原本的目標是使本國可以擁有的主力艦總噸位達到法國可以擁有的主力艦總噸位的80%。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義大利海軍最終竟然分到了和法國海軍相等的可以擁有的主力艦總噸位,實在是令人驚喜。

  1922年2月6日,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正式籤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的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根據條約規定,義大利海軍可以擁有的主力艦總噸位為175000噸(其中包括了無畏艦和前無畏艦),與法國海軍相當。


  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現場

  同時,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在1921年12月12日之後的十年內,各國不得開工建造新式主力艦。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各國可以建造新式主力艦來替代艦齡超過20年的老艦。據此,義大利可以在1927年、1929年和1931年建造新的主力艦。

  另外,華盛頓海軍條約還對各國新式主力艦的性能數據作出了限制:籤約國不得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35000噸的主力艦,且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基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法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分別提出了一套新的造艦計劃。


  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現場

  在條約籤訂後,義大利並沒有迅速啟動新項目,而是建造了一批早在一戰時期就設計完成的輕型艦隻,直到1925年才開始建造戰後設計的新艦。為了節省開支,義大利海軍還將4艘老舊的埃琳娜女王級前無畏艦和但丁號戰列艦退出現役。

  註:考慮到政治性因素,但丁號戰列艦拖到了1928年才退役

  法國海軍的政策與義大利海軍截然不同。為了穩固自己的國際地位,法國的主力艦數量一定不能落後。因此他們將老舊戰艦的服役年限延長到了40年,保留了3艘狄德羅級前無畏艦——儘管這樣做會失去替換意外沉沒的法蘭西號的機會。


  義大利海軍退役並拆毀了4艘老舊的埃琳娜級前無畏艦

  在1922年到1929年間,法國批准的造艦項目為130艘,共254504噸。而義大利批准建造了80艘,共計165727噸。由此可見,儘管義大利被允許擁有一支和法國實力相當的海軍,但要想真正的把自己的艦隊建設到那樣的規模也並非易事。

  義大利海軍在1922到1929年間批准建造的戰艦總噸位僅有法國海軍的65%,造艦總數量也只有法國的62%。義大利海軍和法國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不降反增。這段時間雙方主要在巡洋艦、小型艦隻和潛艇上展開競爭,法國遙遙領先。


  在這段時間內,法國建造了絮弗倫級等眾多巡洋艦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義大利海軍開始考慮建造新式戰列艦。他們提出了一套龐大的造艦方案,其中甚至還包括一艘航空母艦。在該計劃中,義大利海軍希望將但丁號戰列艦退役,加富爾伯爵號解除武備,朱利奧·凱撒號則作訓練艦。

  這種方式真可謂是一舉多得:義大利海軍既可以名正言順的建造三艘新式戰列艦來替代這三艘老艦(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詳見上文),同時還為義大利海軍保留下了一些後備力量,使得義大利在日後的國際海軍會議上有談判的籌碼。


  但丁號戰列艦是義大利的第一型無畏艦,現在早已過時

  事實上,將老艦解除武裝或者改為訓練艦是當時各國常用的手段。這些老式戰艦早已嚴重過時,需要大量的小型艦隻護航,對作戰也起不到什麼幫助,繼續留在艦隊中服役只會增添負擔。因此將他們解除武裝作為後備力量是最好的選擇。

  在上文中我已經提到過:義大利海軍將3艘老艦退出現役之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建造新式戰列艦了。與此同時,義大利也著手設計了這型新式戰艦。經討論後,他們提出了兩套截然不同的方案。接下來,我將會簡要介紹一下這兩種設計。


  二戰時期美軍的懷俄明號,此時的他已經被改為了一艘防空訓練艦

  方案1

  方案1是一款較小型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為23000噸。他裝備有3座雙聯裝15英寸主炮,4座雙聯裝6英寸副炮,航速29節。很顯然,方案1為了達到上述性能數據在裝甲防護和續航能力方面做出了犧牲,不過對於義大利來說還是夠用的。

  方案2

  方案2是一款標準的條約型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裝備有3座雙聯裝16英寸主炮,4座雙聯裝6英寸副炮,航速30節。方案2可支配的噸位的遠大於方案1,因此他的防護能力和火力都遠強於前者。不過方案2的缺點也顯而易見:貴。


  方案1(23000噸級)線圖

  義大利海軍更傾向於第二種方案。即便它的造價比方案1要高出不少,但是在10年不允許建造新式戰列艦的條款過期之後,建造35000噸以下的戰列艦就是一種浪費。不過義大利政府認為建造新式戰列艦為時過早,不想第一個開工新艦。

  最終,義大利海軍不得不妥協。他們放棄了建造新式戰列艦,繼續發展巡洋艦、小型艦隻和潛艇。到了1930年1月,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又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來應對戰列艦海軍假日即將結束的局面。


  倫敦海軍軍備會議現場

  在第一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中,各國均提出將戰列艦的海軍假日延長至1936年12月31日,並於1935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即將結束之際召開新的會議。不過由於義大利和法國在其他條款上與英美日三國有異議,他們都並未在條約上簽字。

  最終,英國、美國和日本於1930年4月22日籤訂了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此後,各國開始調停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矛盾。但就在談判初步取得成效之際,意法關係突然破裂。原因是法國宣布將會建造一型排水量23000噸的新式戰列艦。


  法國突然宣布將建造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法國這一波突然的操作使各國的努力付之東流,同時還拉開了新一輪主力艦軍備競賽的大門。那麼法國究竟為什麼要突然建造這樣一型戰列艦呢?原因很簡單:德國建造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而法國現有的主力艦都難以應對其威脅。

  不過我們並不能僅因此就把新一輪主力艦軍備競賽爆發的全部責任都歸咎到法國身上。事實上,各國一直在籌劃著建造新式戰列艦,就算法國沒有建造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那也終究會有其他國家站出來,宣布自己將要建造新式戰列艦。


  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令法國海軍感到了威脅

  為了應對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威脅,法國海軍共提出了3種主力艦方案來應對:標準排水量17500噸,23000噸和35000噸。經國會討論,法國海軍最終選擇了23000噸的設計方案,並在倫敦海軍軍備會議後宣布了這項決定。

  不過在法國國內還有不少反對建造戰列艦的聲音。在他們的阻撓下,新式戰列艦直到1931年7月10日才獲得國會撥款。終於,1932年12月24日,該艦被命名為敦刻爾克級,標準排水量26500噸,裝備有2座四聯裝330毫米主炮,航速30節。


  法國海軍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對義大利海軍構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威脅,義大利海軍竟一時不知所措。他們此時根本沒有與敦刻爾克級同等噸位的新式戰列艦計劃。為了應對來自敦刻爾克級的威脅,義大利海軍臨時決定:設計幾型在性能數據上略超敦刻爾克級的新式戰列艦。

  於是在1933年,安薩爾多公司在參考了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後,提出了一套18900噸級的袖珍戰列艦方案。該方案共裝備有2座三聯裝343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6英寸副炮,以及10具水下魚雷發射管,不過最大航速僅有26節。


  安薩爾多公司提出的袖珍戰列艦方案

  安薩爾多公司提出的這個設計方案可以被看作為放大版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不過這個排水量僅有18900噸的方案完全不是敦刻爾克級的對手,在火力、裝甲防護和航速等方面均被敦刻爾克級碾壓。因此這個方案很快就被放棄了。

  於是義大利海軍在1933年又提出了一套新的設計方案。該方案標準排水量為26500噸,裝備4座雙聯裝34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航速29節。然而這型新式戰列艦在防護能力、續航能力等方面依舊比不上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提出的針對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義大利政府對海軍提出的新式戰列艦設計方案非常不滿意。他們認為該型艦並沒能超越法國海軍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而且在主力艦海軍假日結束之後,26500噸的戰列艦將毫無用武之地。這類船並不是當時最理想的水面作戰艦艇。

  最終,義大利政府採取了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改造原準備解除武備和作為訓練艦的兩艘老式戰列艦:加富爾伯爵號和朱利奧·凱撒號。儘管這種做法會導致法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差距繼續增大,但是該方案的成本較低。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艦齡已達20年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改造於1933年10月正式開始,直到1937年才完成。其工程量其實與建造一艘新式戰列艦相差無幾。受篇幅所限,加富爾伯爵級的具體改造情況無法在本文中詳細展開了,我會用另一期文章單獨介紹這部分內容。

  因此在本文中,我僅簡要的介紹一下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改造的情況。在改造中,加富爾伯爵級更換了飛剪艏,使他的艦身長度延長了10.3米,水線長也增大了8米。加富爾伯爵級的上層建築也被重新規劃,外觀與改裝前有著天壤之別。


  現代化改造後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在武器系統方面,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舯部炮塔被移除。他裝有2座雙聯裝和2座三聯裝43.8倍徑320毫米主炮。這款主炮實際上是由加富爾伯爵級原先裝備的12英寸主炮擴膛後得到的,單發炮彈的威力和射程均有提升,火力大幅增強。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副炮和防空武器也進行了更換。原先的120毫米副炮被全部拆除,換為了6座雙聯裝M1933型50倍徑120毫米副炮。他的防空武器則換成了4座雙聯裝M1928型47倍徑100毫米高射炮以及一些37毫米高炮和13.2毫米機槍。


  現代化改造後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在防護能力方面,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主要升級了水平防護和魚雷防護,側舷裝甲沒有顯著變化。加富爾伯爵級在艏樓甲板處增設了一層新的裝甲甲板,主水平裝甲的厚度也增加到80毫米。儘管如此,該級艦的水平防護能力依舊薄弱。

  在魚雷防護方面,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採用了一套全新的普列塞系統。這套獨特的魚雷防護系統將會在本專欄其他文章中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多說了。不過由於加富爾伯爵級的寬度不足,這套普列塞系統的實際防護能力沒能達到預期。


  現代化改造後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裝甲結構示意圖,普列塞系統清晰可見

  綜上所述,大規模改造後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已經足以應付法國海軍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了。就在大家以為這場法意之間的主力艦軍備競賽即將告一段落時,又一件大事的發生使得各國海軍之間的軍備競賽進入到了無法挽回的局面。

  法國的財政再一次陷入了困境,海軍拿不到本應得到的撥款,許多新式戰艦都拖延了一兩年才開工。而義大利每年在海軍中投入的資金要大於法國。如果像這樣發展下去,義大利終有一天會追上法國海軍,這並不是法國人所希望看到的。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已經足以應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與此同時,法國又得到消息,稱德國將會在1934年左右再建造兩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實際情況更糟,德國建造了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受到嚴重威脅的法國深感現有的新式主力艦不夠用,準備再建造一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義大利也正在籌劃建造新式戰列艦。1933年底,義大利海軍提交了新的主力艦設計指標:標準排水量35562噸,裝備15英寸或16英寸主炮,在主要交戰距離內能夠抵禦住本艦主炮的攻擊,水下防禦系統能抗住350公斤TNT炸藥,航速30節。


  深感威脅的法國人準備再建造一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此時的義大利人終於覺悟了,他們意識到自己折騰了幾年的中小型戰列艦其實沒有多大價值,裝有大炮重甲的大型高速戰列艦才是最完美的武器。義大利海軍已下定了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建造數艘標準排水量35000噸以上的大型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認為:只有大排水量的戰列艦才能在面對火炮、魚雷和炸彈的威脅時有能力存活下來,中小型的戰列艦都將被輕易地擊傷或摧毀。義大利海軍希望通過建造兩艘大型高速戰列艦,一舉打破法國海軍在主力艦方面的領先地位。


  義大利海軍於1933年底提出的35000噸大型高速戰列艦方案

  1934年3月3日,法國政府發表聲明,稱將會建造第二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斯特拉斯堡號以應對德國海軍的威脅。同年初夏,斯特拉斯堡號的建造計劃被批准。1934年6月10日,義大利的新式戰列艦設計完成,兩艘該級艦被政府批准建造。

  這型新式戰列艦就是本專欄的主角:維內託級戰列艦。此時,維內託級的標準排水量為36450噸,裝備有3座三聯裝50倍徑15英寸主炮、4座三聯裝55倍徑6英寸副炮,裝甲總重達16220噸,最大航速為30節,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維內託級戰列艦(1934/1935版設計)

  心細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上文列舉出的維內託級戰列艦性能數據與大家平時所了解的並不相同。這不是作者寫錯了,而是因為維內託級在建造過程中兩次更改了性能指標,最終才成了大家所熟知的那樣。這段內容將在後續文章中提到。

  1934年6月19日,義大利政府將新式戰列艦的性能數據告知了其他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約國,並將其二艦命名為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和利託裡奧號。他們均於1934年10月28日開工。1934年11月25日,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號戰列艦才開工建造。


  維內託級戰列艦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本專欄下一期文章

  維內託級研製背景大事年表

  1914年:卡拉喬洛級戰列艦開始設計

  1914年10月12日、1915年3月14日、1915年3月3日和1915年7月27日:卡拉喬洛級4艦先後開工建造

  1915年:卡拉喬洛級戰列艦停工

  1916年3月:首艦卡拉喬洛號復工

  1916年8月:達·文西號戰列艦意外沉沒

  1920年:卡拉喬洛級後三艦拆毀

  1920年5月12日:卡拉喬洛號下水

  1920年11月:卡拉喬洛號艦體被出售

  1921年:卡拉喬洛號被拆毀

  1921年12月12日:海軍五強國在華盛頓召開海軍軍備會議

  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

  1928年:義大利重新開始設計主力艦

  1930年1月:海軍五強國召開第一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

  1930年4月22日: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籤訂,法意兩國未籤字

  1930年:法國宣布建造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1932年12月24日:敦刻爾克號開工建造

  1933年:義大利提出了兩套裝備有13.5英寸主炮的設計方案

  1933年10月:義大利政府最終決定改造兩艘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來應對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威脅

  1933年:法國得到消息稱德國海軍將再訂購兩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1933年:義大利海軍開始設計一型排水量在35000噸以上的大型高速戰列艦,也就是日後的維內託級

  1934年3月3日:法國宣布將再建造一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斯特拉斯堡號

  1934年6月10日:維內託級戰列艦設計完成,義大利政府批准建造兩艘該級艦

  1934年6月19日:義大利政府將這兩艘新式戰列艦的性能數據告知了其他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約國,並將其分別命名為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和利託裡奧號

  1934年10月28日:斯特拉斯堡號戰列艦正式開工建造


  維內託級戰列艦

  本期關於維內託級戰列艦研製背景的介紹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下!!!在本系列下期文章中,我將會為大家帶來維內託級戰列艦的建造歷程,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相關焦點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二、TOP2之二:「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舊日本帝國海軍集大成者,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希望。大和號(Yamato, やまと)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人類歷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日本軍部稱之為「超級戰列艦」。
  • 維託裡奧.維內託,從重炮驅逐艦到直升機巡洋艦,維內託的傳承
    但是,因為義大利新型戰列艦計劃的相關建造工作一再延期,出現了城市改名的操作,所以,維託裡奧級戰列艦順手也就改成了維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 在後期因為維託裡奧比維內託長,所以當地居民逐漸習慣稱呼為維內託市。
  • 它是法國戰列艦的巔峰之作,在二戰中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
    作為深處歐洲大陸西端的國家,法國瀕臨大西洋和地中海,且擁有遍布非洲、西印度群島、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發展海軍是法國的現實需求;然而法國又和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強國在陸地上接壤,所以不得不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陸軍。總體來說,法國具有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典型特徵。
  • 二戰中被擊沉的所有戰列艦的名字
    義大利: 加 富爾伯爵號 戰列艦(加富爾伯爵級戰 列艦1號艦) 羅馬號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3號艦,義大利投降後被德國空軍擊沉)敦刻爾克級戰列艦2艘(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2艘在土倫港自沉) 克萊蒙梭號戰列艦(黎塞留級3號艦,未完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 機械史上最複雜的巔峰之作:差分機,這才是最強大腦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機械史上最強大腦: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他是可編程計算機的發明者,計算機的先驅。他設計過的計算機器有差分機、分析機和第二個差分機。差分機可謂是機械史最複雜的巔峰之作。差分機2號第二個差分機在1849年設計出來卻在有生之年只實現了很小一部分
  • 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 法國製造的巔峰巨艦
    面對來勢兇猛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既不想失去地中海制海權,又不想被老對頭德國超越的法國人在1934年推出了新戰艦計劃——這就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列強,英法德意都未能有效的預期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大炮巨艦的建造。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鐵甲艦、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高速戰列艦等出現時間較晚,要到蒸汽裝甲時代。按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的理論,各艦船可以分成三類:主力艦、輔助艦和特殊艦隻。一、戰列艦。戰列艦擁有最強的火力、最厚的裝甲和適當的速度,追求火力、裝甲、速度三者的平衡。二戰時戰列艦發展到巔峰,「大和」級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460毫米,裝甲最厚處600多毫米,炮彈重1.5噸,一發出去絕對山崩地裂。
  • 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誕生之日最強?就憑它380的小管子嗎
    不過這兩撥人幾乎很少認為俾斯麥號是當時最強的戰列艦,不過最近刷視頻的時候總能刷到「俾斯麥是二戰最強戰列艦」的歷史解說視頻,那麼俾斯麥在建成的時候真的是最強的戰列艦嗎?其實認為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建成的時候是世界最強戰列艦的這個說法並不是網絡上才有,就連以前央視在做二戰海軍歷史節目的時候,我就在電視上聽到這個說法。
  • 奧特曼:光之國最強的是賽羅,地球最強的是蓋亞,那麼宇宙呢?
    因為宇宙生產奧特曼的的地方可不止光之國,還有O-50行星也同樣生產奧特曼就連地球也有,今天就來看看各個地方最強的奧特曼。 第一個地方:光之國。
  • 差分機,機械史上複雜的巔峰之作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機械史上最強大腦: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他是可編程計算機的發明者,計算機的先驅。他設計過的計算機器有差分機、分析機和第二個差分機。差分機,可謂是機械史最複雜的巔峰之作。差分機2號第二個差分機在1849年設計出來卻在有生之年只實現了很小一部分。儘管如此,巴貝奇為電腦科學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遺產,包括30種不同設計方案,近2000張組裝圖和50000張零件圖。
  • 千萬讀者公認的5本經典網絡小說,每一本都堪稱巔峰之作!
    兩條線索,範閒的成長、葉輕眉的一生貫穿著整個小說,一明一暗,把幾十年的慶國風雨盡攬其中。小短評:文筆細膩,人物鮮活,感情充沛,故事精彩,是架空歷史小說不得不提到的一本書,貓膩也因為此書譽滿網文世界!結緣秘密組織唐門掌舵人唐紫塵後,王超靠著非凡的毅力與頓悟一步步走上武學巔峰,拳戰各派武學大師,加入又背叛神秘組織,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王超將演繹一個怎樣波詭雲譎的傳奇,鑄就怎樣一段曲折離奇的人生!!小短評:國術流的開山之作,發揚了格鬥家《精武門》所開啟的國術流派,影響頗大!
  • 這本書,被許多人視為「日本文學的巔峰之作」
    其中多數詩歌圍繞自然風物流轉的四季以及變動不居的戀愛展開,這些詩歌影響甚遠,「至今許多評論者仍視此書為日本文學的巔峰之作」。此外,本周書單從社科、歷史、政治等類別選擇了4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鑑。
  • 機械史上最複雜的巔峰之作:差分機,這才是最強大腦別被忽悠了!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機械史上最強大腦:英國數學家查爾斯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比較兩級不同的戰列艦防空力量如何,要從發現空中目標、抗擊空中目標、規避空中威脅和自身防護強度四個方面來比較。那麼我們就先看看這兩個大傢伙是什麼。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
  • 電磁炮能否復興戰列艦?大艦巨炮可能重來,戰列艦的復興絕無可能
    所以戰列艦終有復興之日! 都快飛出地球了,理論上巴巴託斯大炮在發射100公斤級炮彈時射程高達4000千米!堪稱洲際大炮,這炮彈射程還不夠? 戰列艦之所以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目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戰列艦觀瞄形式以光學為主,所以所有國家都在儘可能的提升戰列艦的光學測距儀高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主炮的射程優勢。
  • 第二銀河最強戰列巡洋艦介紹 靈感級戰艦名列前茅
    第二銀河中的最強戰列巡洋艦是那一艘?這艘戰艦的性能如何?為什麼會成為第二銀河中的最強戰列巡洋艦?
  • 名字很霸氣、戰果很一般的戰列艦,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四大金剛
    也就在這個時候,和日本沒有太多利害衝突的造艦強國英國開始建造「獵戶座」級戰列艦,這是裝配了343mm口徑火炮超無畏級戰列艦,火炮的有效射程增大,主炮炮塔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排水量達到25000噸,所謂超無畏級是相對於無畏級而言的,日本叫「超弩級」。
  • 活塞式戰鬥機的巔峰之作——P-51「野馬」,日本零式終結者!
    在戰爭的壓迫下,先發者制人,後來者居上,一型勝過一型的飛機不斷被推向戰場,其中的巔峰之作莫過於美國的P-51"野馬」戰鬥機。活塞式發動機戰鬥機的巔峰之作P-51「野馬」戰鬥機相比眾多名機,P-51的誕生頗具有戲劇性。前面的文章我們提到過,日漸衰敗的英國在20世紀20~30年代疏於國防建設,在飛機製造業方面的消極怠慢與國際上勢如破竹的發展趨勢差更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