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但對戰鬥機來說,可謂更新換代極為迅速的時代。在戰爭的壓迫下,先發者制人,後來者居上,一型勝過一型的飛機不斷被推向戰場,其中的巔峰之作莫過於美國的P-51"野馬」戰鬥機。
活塞式發動機戰鬥機的巔峰之作P-51「野馬」戰鬥機
相比眾多名機,P-51的誕生頗具有戲劇性。前面的文章我們提到過,日漸衰敗的英國在20世紀20~30年代疏於國防建設,在飛機製造業方面的消極怠慢與國際上勢如破竹的發展趨勢差更甚遠。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以後,英國終於有了嚴重的危機感。幸好,英國民間的愛國人士們在政府覺醒之前研製出了「噴火」戰鬥機,可與德國的Me-109戰機相抗衡,但數量實在不夠用。英國人不得不向美國求助,準備購進數百架柯蒂斯P-40戰鬥機。
然而,繁忙的柯蒂斯公司產量已經達到了瓶頸,美國的交貨速度實在是趕不上歐洲戰火的蔓延速度,急不可待的英國政府於1940年春派出一個飛機採購團直接跑到美國找到北美飛機製造公司董事長詹姆斯金德伯格,希望能幫助趕製一部分P-40。北美飛機製造公司著實不是什麼資深航空企業,可金德伯格卻拒絕了英國的請求,因為他堅信美國當時所有戰鬥機都不是德國Me-109的對手,生產再多的P-40也是徒勞無功,而且他可以用比生產P-40更短的時間,研製出性能更好的新型戰鬥機。
金德伯格看似狂妄的斷言其實有著深厚的資本,金德伯格不僅是優秀的商人,還曾經做過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其團隊中的埃德加舒默德還曾在德國梅賽施密特公司工作過。1938年初,金德伯格曾親赴歐洲近距離調研當時各國的作戰飛機。二戰爆發後,他四處搜集各方作戰報告,得到了上述結論,並有了初步想法。將信將疑的英國人很快便看到了新型戰機的圖紙。金德伯格承諾120天完工,而且他的團隊果真實現了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品質。1940年10月26日,輕型戰鬥機P-51試飛成功,興奮的英國人將其命名為「野馬」,一下子就定了321架。P-51於1941年開始交付,1942年開始正式執行作戰任務。
詹姆斯金德伯格
P-51機頭纖細,機身線條流暢簡潔,有效減小了飛行阻力,其尺寸與德國的Me-109、英國的「噴火」以及日本的零式戰鬥機相似,但合理的氣動布局使載油量增大了3倍,航程超過1000千米。因此非常適於為遠程轟炸機進行護航,突破了長距離空襲安全性方面的瓶頸。該機首個型號A型最大時速627.5千米,升限9600米,爬升6000米僅需9.1分鐘,兩個機翼前緣裝有4挺白朗寧MG53-212.7毫米機槍,各備彈280~350發,並可攜帶數枚132~250千克炸彈。在接下來的幾年裡,P-51不斷升級,速度、爬升率、航程、武器裝備等也有了大幅提升,超越了二戰中所有戰鬥機。
其實, P-51的高空機動性比不上「噴火」,防禦性不如P-47,但它很好地將這兩個重要性能進行了折中,生產和維護成本又低於「噴火」和P-47,且盟軍正值戰略大反攻階段,急需可執行高速遠程護航的戰鬥機。P-51各型共計生產約1.5萬架,在技術上和實戰上都完全匹配了盟軍的軍事需求,被評為二戰主力戰鬥機中最優秀機種之一,是盟軍制空權的象徵。P-51的成功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最卓越的戰鬥機並不需要各個指標都超越群雄,而需要綜合性能達到最優,最符合時局所需。
正如P-51的締造者金德伯格所預期,P-51比美國所有其他戰鬥機都棒。結果,不僅英國人大喜過望,美國人自己也垂涎三尺。在最初為英國生產的150架中,美軍居然扣掉了一大半,只將57架真正交付。後來,美國訂購了越來越多的P-51,各個戰鬥機大隊也相繼換裝了「野馬」,以至於最初為英國人生產的P-51慢慢變成了美軍的象徵。
P-51d「野馬」教練機
P-51的參戰經歷寫滿了勝利與輝煌。1942年8月19日,英軍的兩架「野馬」潛入被德軍佔領的法國境內,利用該機優異的超低空性能,在距地3米的距離對德軍步兵瘋狂掃射。面對天上的攻擊,地上的德軍毫無還擊之力。德方2架FW-190戰鬥機來攻擊時,P-51又從超低空距離甩開敵機,並將對方打掉一架。1944年3月6日,美軍上百架P-51與600架P-47在柏林大空襲中與德機激戰,41架德機被P-51擊落。接下來,P-51成為為轟炸機護航的主力飛機,參加了諾曼第登陸、英蘇間穿梭轟炸等重要戰鬥行動。德國雖然也在不斷更新戰鬥機,但綜合性能終究無法戰勝「野馬」,制空權完全被同盟國掌控。據統計,在歐洲戰場上,P-51出動13873架次,投彈5668噸,擊落敵機4950架,擊毀了4131個地面目標,自己共損失2520架。
P-51「野馬」戰鬥機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初期空戰中風光無限,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於1940年推了體積小、速度快、靈活性強、火力猛、航程遠的零式戰鬥機,使美軍飛行員一見到零戰機就幾乎放棄了歸航,而P-51的到來徹底終結了「零式」的囂張。P-51在零式戰鬥機引以為傲的各個參數上都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而且安全防禦性能遠遠高於零式鬥機。日軍飛行員屢戰屢敗的噩夢開始了。1945年1月11日,美軍第71戰術偵察機大隊第82中隊剛換裝P-51,比爾肖莫中尉在空中遇到了由12架戰鬥機和1架轟炸機組成的日軍機群。在懸殊的數量對比之下,肖莫先是利用爬高俯衝從上面打掉了4架戰鬥機又鑽到轟炸機下方從機腹將其擊落,接著追趕2架試圖逃跑的日機將其擊落,僅用6鍾完成了0:6的戰績。在戰爭末期,P-51進駐硫磺島,在襲擊日本本土的行動中為轟機護航或實施直接突擊。此時,日本已是強弩之末,太平洋上空的P-51幾乎完全是在進行「表演。
P-51的優異性能使其在戰後仍繼續服役即使到了噴氣式飛機時代「野馬」還活躍在部分戰場上,在玻利維亞、多米尼加、瓜地馬拉等國的空軍一直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是生命力最為持久的活塞式發動機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