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軍迷認為電磁炮或者雷射炮能夠吹響戰列艦復興的號角,原因是電磁炮的理論出膛速度遠高於化學炮,將來發射衛星的方式都有可能是電磁投射器發射,電磁炮戰列艦主炮的射程能夠媲美飛彈!所以戰列艦不用擔心自己的主炮射程不問題。雷射炮是一種高能粒子束武器,雷射炮的高能雷射能夠以每秒三十萬公裡的速度飛行,沒有任何武器在被雷射炮鎖定之後逃出生天。在雷射面前,飛彈無路可逃,因此電磁炮與雷射炮能夠抵消現有的飛彈戰艦的一切優勢!所以戰列艦終有復興之日!
電磁炮與雷射炮的問世,可能奏響大艦巨炮復興的號角
為什麼說電磁炮可能復興大口徑主炮載艦?
全世界第一艘電磁炮試驗艦海洋山號坦克登陸艦能夠成為全世界第一艘搭載電磁炮的艦艇原因是:發電能力短時間內不可能發生質變的條件下,發電機越多,發電能力越強,而坦克登陸艦擁有龐大的空倉,可以用於存放柴油發電機機組以及電池組,較為適合經過簡單改裝之後作為電磁炮試驗件。實用化的電磁炮同樣極度依賴於電力供應,也就是說只有萬噸以上的主戰艦艇才有足夠多的空倉以容納發電機與蓄電池(代指)從而搭載實戰化的電磁炮。
大艦巨炮復興的第二個理由:電磁炮出膛速度動輒3馬赫以上,攔截難度較大,3馬赫以下的炮彈不可能攔截電磁炮炮彈這種實心鐵坨,雖然說電磁炮炮彈彈道較為固定,但是電磁炮炮彈的造價遠低於飛彈的造價用成本高昂的防空飛彈攔截造價低廉的電磁炮炮彈消費比極低!所以電磁炮的實用化必然會帶來水面艦艇設計模式的變革。
第三,水天線已經無法成為阻礙戰列艦發揮的重要因素:有一些作者認為電磁炮與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主炮沒有本質的區別,搭載電磁炮的戰艦依舊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的目標,所以大艦巨炮不可能復興。
但是普通火炮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的目標原因是射程問題麼?吉拉德·布爾博士研發的巴巴託斯大炮能夠將190千克的炮彈打到180千米的高度!都快飛出地球了,理論上巴巴託斯大炮在發射100公斤級炮彈時射程高達4000千米!堪稱洲際大炮,這炮彈射程還不夠?
戰列艦之所以無法攻擊水天線以下目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戰列艦觀瞄形式以光學為主,所以所有國家都在儘可能的提升戰列艦的光學測距儀高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主炮的射程優勢。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艦橋窄而高,外形一言難盡,被抨擊為扶桑危樓高百尺,伸手即可摘星辰的天守閣。但是光學觀瞄的極限就是水天線!在戰列艦根本看不到水天線之下的一切,看都看不著,怎麼打?
問題是在這個年代射程三四百公裡的飛彈俯拾皆是,所以制約炮彈跨水天線攻擊的制約早已消失。
因此次時代主戰艦艇上完全有可能搭載大口徑的電磁炮!
備受推崇的雷射炮那就更不用多說了,雷射的出膛速度是光速,只要觀瞄系統鎖定來襲目標,那麼雷射就能夠命中這個目標,雷射炮的應用難度在雷射武器想要保證毀傷,必須長期鎖定在能夠對來襲目標。
而且雷射炮也有著和電磁炮同樣的問題,那就是耗電量大,極度依賴大功率的發電機群。
電磁炮與雷射炮能量來源相同,也就是說,一艘艦艇完全能夠同時搭載電磁炮與雷射炮,執行反艦與對陸支援任務的時,使用全功率電磁炮主炮進行轟擊,在偵測到來襲的反艦飛彈或者戰鬥機的時,主炮調低功率攻擊近距離目標,作為近防炮使用的電磁速射炮與雷射炮攔截來襲目標,如果沒有在遠距離攔截成功,主炮停止射擊,全部電力供給近防系統。
搭載大口徑主炮,並且能夠搭載為數不少的副炮,怎麼看怎麼覺得很符合戰列艦的基本特徵,是否意味著電磁炮與雷射炮能夠復興大艦巨炮的時代?
電磁炮與雷射炮無法復興戰列艦
戰列艦的本質特徵是大艦巨炮,通常語境中戰列艦指的是擁有8-12門主炮的無畏戰艦,比如說,大和、俾斯麥、胡德、納爾遜、長門等艦艇均是如此,如果選擇廣義的戰列艦的話,前無畏艦擁有4門主炮,也有比較悽慘的諸如義大利的艾琳娜女王級前無畏艦這種只能搭載兩門單裝大口徑主炮的無畏艦,戰列艦家族第二個顯著特徵就是動輒數百毫米厚度的裝甲。
但是在制導武器的時代,厚重的裝甲是沒有意義的,畢竟給反艦飛彈換個戰鬥部比給戰艦鋪200MM厚的裝甲簡單太多了。
哼哧哼哧的花了上百億美元建造了一艘擁有數百個飛彈垂髮單元以及十門大口徑主炮的現代戰列艦,然後對面花了不到一億美元更換了反艦飛彈的戰鬥部,200MM的裝甲形同虛設簡直血虧!
戰列艦的兩大特徵已去其一!
無畏艦之所以擁有6門以上的主炮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實現統一火控的最低要求是六門主炮,少於這個數量無法通過三發炮彈的落點(戰列艦前幾輪設計時為半齊射,即每個炮塔有一門火炮參與矯射)進行射擊諸元修正,但是現代艦艇完全不需要這麼多的主炮,就算是只有一門主炮,也可以進行高精度的火控計算。就算是考慮到投射量的需求,兩門主炮也夠用了!
沒有動輒數百毫米厚的裝甲,也沒有林立的主炮群,航速還是三十節起跳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艦艇的基本要求)是戰列艦麼?顯然不是!
搭載電磁炮、雷射炮與大量飛彈的大型水面艦艇長什麼模樣?
鑑於大口徑電磁炮載艦的主要武器是電磁炮,而且電磁炮非常適合用作低成本的對岸支援武器,那麼考慮到投射量的需要。載艦可能裝備一座雙聯裝的炮塔。
如果大型水面艦艇同時搭載電磁近防炮與雷射近防炮,為了防止出現火力盲區問題,至少需要搭載4門近防炮。考慮到電磁炮與雷射炮高度依賴電力,在戰爭爆發後,戰艦可能被飛彈命中進而出現電力供應問題,無法滿足電磁炮與雷射炮射擊最低限能量供給的可能,所以需要保留至少一門的火藥近防炮的存在。
作為一艘現代艦艇,兩萬噸起跳的噸位至少也得搭載200個以上的垂直發射單元?32單元的反艦飛彈,64單元的中遠程防空飛彈,64單元的巡航飛彈,在以及8單元的射程在1000公裡以上並且採用打水漂彈道的水漂彈彈道飛彈。
(海基X波段雷達)
在這種能夠搭載大量的電磁炮與雷射炮的艦艇服役之後會嚴重衝擊航母的地位,海軍核心艦艇將由航母與彈道飛彈核潛艇的二分天下變為全能艦,航母,彈道飛彈核潛艇的三足鼎立。
那麼作為核心水面艦艇之一的全能艦至少也得搭載一艘大型水面艦艇該有的雷達配置,比如說高頻(HF)、甚高頻(VHF)、超高頻(UHF)、L波段、S波段、C波段、X波段、Ku波段、K波段和Ka波段都弄成相控陣雷達給全能艦裝上去,就算考慮到成本縮減幾個波段,至少也得留下12面吧?4面S波、4面C波段,2面米波反隱形相控陣雷達,頭上再頂一個雙面X波段旋轉相控陣。
再加上,作為大型水面艦艇至少也得搭載兩架直升機吧?
總結一下,一座雙聯裝大口徑電磁,5-6門近防炮,200個以上的垂髮單元,以及採用了集成桅杆並且使用了大量的相控陣雷達的艦艇。大致推測一下這種艦艇的艦載武裝布局。
主炮是主要武器,參考現代驅護艦主炮位置,所以電磁炮主炮應當位於最前部。垂直發射單元應當分為三部分,分別位於前中後位置。
中遠程防空飛彈與巡航飛彈垂髮單元位於主炮後部,反艦飛彈位於艦島前部(反艦飛彈比較長,發射井深度較深,因此反艦飛彈發射井一般位於艦體線性較為飽滿的艦橋前部)
彈道飛彈垂髮單元應當位於戰艦煙囪中間(艦體深度最深的位置,而且彈道飛彈發射井可以與煙囪同高,以儘可能的提升彈道飛彈發射井的深度)
(加裡波第號彈道飛彈巡洋艦)
近防炮的布置原則就是見縫插針,世界重合儘量避免死角艦橋兩側以及機庫頂部/兩側,艦橋前部,參照基洛夫還可以在前部垂直發射單元群的兩側以及飛行甲板兩側布置近防炮。
但是這樣的戰艦別說是戰列艦了,就是連戰列巡洋艦都算不上……畢竟戰列巡洋艦的裝甲厚度也就比戰列艦差點,這種只有一座主炮的戰艦撐死了算是蛐蛐暴怒的現代版……
戰列艦復興了半天,也就是棺材裡仰臥起坐,真正復興的是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這種奇葩。
噸位,主炮數量,副炮數量,都正好……
小結
戰列艦家族真的涼了,戰爭比蒙已經無法回到這個世界。
就算是電磁炮能夠帶動大艦巨炮的復興,復興的也不會是擁有厚重裝甲的戰列艦而是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這種裝甲薄,大炮少,速度快的大型輕巡洋艦。在文章的最後,盤子附贈一張盤子自己畫的勇敢55型大型飛彈電磁炮全能輕巡洋艦兩視圖,讓各位觀眾老爺們暢想一下可能到來的電磁炮時代。